本發明涉及一種電子設備。
背景技術: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3775389號)公開了一種傳統的電子設備。該電子設備包括殼體、設置在殼體內的多個電子構件、電源基板、底板和絕緣片(insulated sheet)。
從各個電子構件延伸的配線通過連接構件連接到電源基板。配線例如是線束(harness)或扁平柔性線纜(flat flexiblecables,FFCs)。底板與電源基板的下表面相對。絕緣片夾在底板與電源基板的下表面之間。絕緣片設有經彎曲而形成的立起的引導部。該引導部引導連接到電源基板的各種配線。
技術實現要素:
某些此種類型的電子設備除了電源基板外還包括控制基板。控制基板可以具有與電源基板的結構相似的結構。近來,有減小設備尺寸的要求。為了實現這一要求,可以考慮減小控制基板的尺寸。在這種情況下,控制基板的尺寸越小,則連接構件在控制基板上布置得越靠近,這增加了配線在控制基板上彼此靠近的可能性。這些配線可能受彼此的噪音影響,造成電子構件操作失敗和性能惡化。
由此,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設備,其包括小尺寸的控制基板,并且能夠抑制電子構件操作失敗和性能惡化。
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電子設備,包括:殼體;多個配線;多個電子構件,設在所述殼體中;控制基板,設在所述殼體中,經由所述多個配線連接到所述多個電子構件,所述控制基板被構成為控制所述多個電子構件,所述控制基板包括第一表面和相對于所述控制基板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相反側的第二表面,所述多個配線包括至少一個特定配線;第一框體,設在所述殼體中,與所述控制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相對,所述第一框體支撐所述控制基板;多個連接構件,布置在所述控制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多個配線中的至少一個配線分別連接到所述多個連接構件中的相應連接構件;絕緣構件,夾在所述第一框體與所述控制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之間,所述第一框體、所述絕緣構件和所述控制基板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重疊;以及定位部,形成于所述絕緣構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從所述絕緣構件向著所述控制基板延伸,所述定位部被構成為在比所述第二表面距離所述絕緣構件更遠的位置處定位所述至少一個特定配線。
在上述結構的電子設備中,至少一個特定配線由形成于絕緣部件的定位部定位在比控制基板的第二表面距離絕緣部件更遠的位置。與至少一個特定配線不被定位的情況相比,這種定位防止至少一個特定配線向著其他配線移動。由此,即使在控制基板的尺寸減小而導致連接構件在控制基板上布置得彼此接近的情況下,連接到多個連接構件的多個配線中的至少一個特定配線和其他配線也較少受彼此噪音影響。
由此,在上述電子設備中,在抑制電子構件操作失敗和性能惡化的同時,可以減小控制基板的尺寸。此外,使用絕緣部件來形成定位部,可以減少電子設備的構件數目和制造成本。
上述電子設備中,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看時,所述定位部與所述第二表面重疊。
上述電子設備中,所述定位部包括:延伸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從所述絕緣構件的邊緣延伸到比所述第二表面距離所述絕緣構件更遠的位置;以及彎曲部,連接到所述延伸部,所述彎曲部被彎曲以圍繞所述至少一個特定配線。
上述電子設備中,所述定位部包括從所述延伸部延伸的板部,所述彎曲部被彎曲成當在所述至少一個特定配線插入所述定位部的方向上看時,由所述板部和所述彎曲部限定截面呈大致矩形形狀的空間。
上述電子設備中,所述定位部包括配合部,所述配合部從所述延伸部獨立于所述彎曲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能夠與所述彎曲部的遠端部配合。
上述電子設備中,所述配合部包括:突起,能夠插入形成在所述彎曲部的所述遠端部的通孔;以及限制部,所述限制部是所述突起的一部分,在所述突起和所述限制部插入所述通孔后所述限制部彎曲。
上述電子設備中,還包括第二框體,所述第二框體與所述第一框體鄰接,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所述延伸部沿著所述第二框體延伸。
上述電子設備中,還包括至少一個扁平線纜,所述至少一個扁平線纜中的每個是所述多個配線中的一個配線,所述至少一個扁平線纜在第二方向上與所述至少一個特定配線并排布置,所述第二方向與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至少一個特定配線插入所述定位部的方向均大致垂直,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看時,所述定位部與所述至少一個扁平線纜重疊。
上述電子設備中,還包括多個扁平線纜,所述多個扁平線纜包括所述至少一個扁平線纜,分別連接到所述多個扁平線纜的所述多個連接構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布置在所述控制基板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端部。
上述電子設備中,所述多個電子構件包括圖像讀取部,所述至少一個扁平線纜連接到所述圖像讀取部。
上述電子設備中,所述多個配線包括多個特定配線,所述多個特定配線包括所述至少一個特定配線,所述多個連接構件包括多個特定連接構件,所述多個特定連接構件分別連接到所述多個特定配線,所述多個特定連接構件在與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至少一個特定配線插入所述定位部的方向均大致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布置,所述多個特定配線在所述定位部中捆扎起來。
上述電子設備中,所述定位部被構成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在比所述第二表面距離所述絕緣構件更遠的位置處定位所述至少一個特定配線。
上述電子設備中,所述彎曲部在所述至少一個特定配線插入所述定位部的方向上的長度小于所述延伸部在所述至少一個特定配線插入所述定位部的方向上的長度。
上述電子設備中,所述第一框體、所述絕緣構件、所述控制基板和所述定位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依次布置。
附圖說明
通過結合附圖閱讀以下實施方式的詳細說明可以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的目的、特征、優點和在技術和產業上的重要性,其中:
圖1是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圖像讀取設備的立體圖;
圖2是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圖像讀取設備的示意性主視圖;
圖3是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圖像讀取設備的框圖;
圖4是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圖像讀取設備的連結蓋的立體圖;
圖5是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圖像讀取設備的一部分的立體圖,示出與本體部分開的例如控制基板、第一框體和絕緣片等構件;
圖6是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圖像讀取設備的一部分的立體圖,主要示出在例如控制基板、第一框體和由絕緣片形成的定位部(positioner)等構件組裝到本體部的狀態下的這些構件;
圖7是主要示出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圖像讀取設備的定位部的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8是主要示出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圖像讀取設備的多個配線與定位部之間的位置關系的局部立體圖;
圖9是主要示出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圖像讀取設備的控制基板、多個配線和定位部的局部立體圖;
圖10是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圖像讀取設備的由絕緣片形成的定位部的展開圖;
圖11是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圖像讀取設備的由絕緣片形成的定位部的局部立體圖;
圖12是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圖像讀取設備的由絕緣片形成的定位部的局部立體圖;以及
圖13是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圖像讀取設備的由絕緣片形成的定位部的局部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來說明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圖像讀取設備1是電子設備的一個例子。該圖像讀取設備1是多功能機(multi-function peripheral,MFP),能夠執行包括圖像讀取處理和圖像形成處理的多個處理。在下面的說明中,圖1所示的圖像讀取設備1的操作面板28所設置側定義為前側。操作面板28左方側定義為左側。相對于這些側來定義前、后、左、右、上和下方向。
<整體結構>
如圖1~圖3所示,圖像讀取設備1包括本體單元10、讀取單元20和上部單元40。讀取單元20設置在本體單元10上方。上部單元40設置在讀取單元20上方。本體單元10的殼體、讀取單元20的殼體和上部單元40的殼體中的每個是殼體的一個例子。這些殼體由例如外蓋、內部框體和兼做外蓋的框體等構件組合而成。
本體單元10的前部、后部、左部和右部被外蓋11圍繞。圖2示出右蓋11R和左蓋11L。右蓋11R是外蓋11的右部,左蓋11L是外蓋11的左部。設置在外蓋11內的裝置和構件包括:內框體(未示出);圖2和圖3中示出的圖像形成部5;以及圖1~圖3、圖5~圖7和圖9中示出的控制基板(控制電路基板)90。圖像形成部5和控制基板90以被內框體(未示出)保持的狀態位于本體單元10內。圖像形成部5是在片材上形成圖像的噴墨或激光圖像形成裝置。如圖1和圖2所示,控制基板90位于本體單元10內的與左蓋11L鄰接的位置。控制基板90呈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形狀。控制基板90與左蓋11L的內表面相對。
如圖3所示,控制基板90設有中央處理單元(CPU)、隨機存取存儲器(RAM)和只讀存儲器(ROM)等裝置。控制基板90控制圖像形成部5來執行圖像形成處理。控制基板90控制讀取部3和輸送部4來執行圖像讀取處理。控制基板90通過操作面板28、調制解調器連接構件99、USB連接構件98和無線LAN(WLAN)基板97來執行例如輸入/輸出處理和通信處理等各種處理。
如圖1~圖9所示,本體單元10包括連結蓋30。連結蓋30從上方組裝到本體單元10的內框體(未示出)以作為本體單元10的上表面。
更具體地,如圖4所示,連結蓋30包括支撐面35、第一連結部31、第二連結部32和第三連結部38。第一連結部31位于連結蓋30內支撐面35的左方。第二連結部32位于連結蓋30內支撐面35的右方。第三連結部38位于連結蓋30內支撐面35的后方。第三連結部38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從而連接到第一連結部31和第二連結部32的后端部。第三連結部38在前后方向上具有特定寬度,并且以第三連結部38的前壁38A連接到第一連結部31和第二連結部32的后端部。后壁38B在第三連結部38位于前壁38A的后方。后壁38B的一部分用作后蓋11B,后蓋11B是外蓋11的一部分。
支撐面35連接到第一連結部31和第二連結部32的下端部。即,支撐面35在左右方向上夾在第一連結部31與第二連結部32之間。
支撐面35的后緣35D位于形成于第三連結部38的前壁38A的輸出開口38H的下方。支撐面35從后緣35D向前上方傾斜,然后向前方大致水平地延伸。支撐面35支撐由圖像形成部5記錄并通過輸出開口38H排出的片材。輸出開口38H與圖像形成部5所位于的空間連通。由圖像形成部5形成了圖像的片材當排出到支撐面35時穿過輸出開口38H。
如圖1和圖2所示,連結蓋30的第一連結部31的上端部、連結蓋30的第二連結部32的上端部以及讀取單元20的底壁20D彼此連結,從而本體單元10和讀取單元20彼此連結。
由圖像形成部5記錄了的片材排出到圖1和圖2所示的排出空間A1。該排出空間A1由連結蓋30的支撐面35、第一連結部31的與支撐面35的左緣相接觸的面、第二連結部32的與支撐面35的右緣相接觸的面以及讀取單元20的底壁20D限定。排出空間A1在圖像讀取設備1的前部開口。用戶從圖像讀取設備1的前方將手伸入排出空間A1來取出支撐在支撐面35上的片材。
如圖1所示,本體單元10的殼體包括外蓋11的左蓋11L。左蓋11L從本體單元10的左方覆蓋本體單元10內的構件和裝置。左蓋11L所覆蓋的構件和裝置包括內框體(未示出)、圖像形成部5、連結蓋30的第一連結部31以及控制基板90。圖5~圖9示出從本體單元10卸下左蓋11L的狀態。
如圖4~圖9所示,第一連結部31的面朝左的左表面31L設置有線束保持部350、第一扁平線纜保持部311、第二扁平線纜保持部312、第三扁平線纜保持部313以及第四扁平線纜保持部314。
線束保持部350包括形成在第一連結部31的左表面31L的后端部的三個相對壁。這些相對壁從第一連結部31的左表面31L向左突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對。線束保持部350保持下面將要描述的配線束50的中間部50C。
第一扁平線纜保持部311、第二扁平線纜保持部312和第四扁平線纜保持部314中的每個限定由前壁、后壁、左壁、右壁圍成的空間。第一扁平線纜保持部311、第二扁平線纜保持部312和第四扁平線纜保持部314中的每個具有底部,在上下方向上穿過該底部形成有孔。該通孔呈在前后方向上伸長的矩形形狀。后述第一扁平線纜71、第二扁平線纜72和第四扁平線纜74插穿這些矩形孔。第三扁平線纜保持部313設置有上壁、下壁、左壁和右壁。在前后方向上穿過第三扁平線纜保持部313形成有孔。后述第三扁平線纜73插穿該孔。
如圖2、圖5~圖7和圖9所示,控制基板90位于連結蓋30的第一連結部31的下方。圖5示出在分解狀態下的控制基板90和設置在控制基板90附近的構件,例如第一框體91、絕緣片100、下絕緣片109和控制基板蓋190。
第一框體91通過彎曲金屬板例如鋼片而形成。第一框體91呈比控制基板90大的大致矩形形狀,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延伸。第一框體91組裝成位于圖像形成部5的左方。第一框體91構成本體單元10的內框體的一部分。第一框體91的前緣和后緣部分向左彎曲而形成立起的壁或凸片。三個緊固部91J形成在各立起的壁或凸片的遠端部。
控制基板90的面朝右的面定義為第一表面90A。控制基板90的面朝左的面定義為第二表面90B。多個連接構件C51、C52、C53、C71、C72、C73、C74、C75設置在控制基板90的第二表面90B。其他沒有附圖標記的連接構件也設置在控制基板90的第二表面90B。
多個固定螺釘90J在第一框體91從右方與控制基板90的第一表面90A相對的狀態下從左方插穿控制基板90,螺入第一框體91。其結果是,如圖2所示,第一框體91支撐控制基板90。在絕緣片100夾在第一框體91與控制基板90的第一表面90A之間的狀態下,絕緣片100通過固定螺釘90J與控制基板90一起被緊固到第一框體91。第一框體91、絕緣片100和控制基板90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重疊,該左右方向是第一方向的一個例子。
如圖5和圖6所示,第二框體92設置在本體單元10的后部。第二框體92被外蓋11的后蓋11B從后方覆蓋,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延伸。平板部92A形成在第二框體92的左緣以向左延伸。平板部92A設置成與第一框體91和控制基板90的后上角部的后部鄰接。更具體地,第一框體91和控制基板90設置成與平板部92A的前表面垂直。
如圖5所示,絕緣片100由絕緣性片材切割而成。在本實施方式中,絕緣片100例如由PET樹脂形成。絕緣片100是絕緣構件的一個例子。絕緣片100呈比控制基板90稍大的大致矩形形狀。絕緣片100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延伸。絕緣片100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向左彎曲。
如圖6~圖9所示,絕緣片100形成有定位部101。該定位部101是定位部、保持部、圍繞構件和定位構件的一個例子。定位部101設置在絕緣片100的后上角部。圖10示出在展開狀態下的定位部101。絕緣片100具有從絕緣片100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邊緣100E向后突出的小突起。小突起具有切口和縫。如圖11所示,小突起在多個位置彎曲以形成定位部101。更具體地,定位部101具有延伸部102、彎曲部110和配合部115。
如圖6~9、圖11所示,延伸部102從絕緣片100的邊緣100E彎曲成與絕緣片100大致垂直以向左延伸。如圖7所示,延伸部102沿著第二框體92的平板部92A向左朝著控制基板90延伸。延伸部102的左端102E位于控制基板90的第二表面90B的左方。
如圖6~圖9、圖11所示,彎曲部110和配合部115連接到延伸部102的左端102E。彎曲部110從延伸部102的左端102E與延伸部102大致垂直地彎曲以向前延伸。彎曲部110然后大致垂直地彎曲以向左延伸,然后大致垂直地彎曲以向后延伸。即,彎曲部110呈具有三個邊的矩形形狀,并且具有(i)從延伸部102的左端102E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部分,(ii)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部分,以及(iii)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部分。插入孔111H穿過彎曲部110的遠端部111而形成。
如圖10所示,配合部115通過形成在呈展開狀態的彎曲部110的大致中央的大致C形切口而從彎曲部110分支出來。如圖11所示,配合部115在延伸部102的左端102E的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間部分從彎曲部110分支出來,然后配合部115向左延伸。
配合部115形成有突起117和限制部119。突起117是配合部115的遠端部。突起117在上下方向上的寬度小于配合部115其他部分的寬度。限制部119通過形成在突起117的大致中央的大致C形切口從突起117分支出來。
例如如圖11所示,在彎曲部110如上所述彎曲后,突起117插入插入孔111H。與突起117一起插入插入孔111H的限制部119彎曲,使得配合部115與彎曲部110的遠端部111配合。其結果是,當在上下方向上看時,彎曲部110和配合部115限定截面呈大致矩形形狀的空間。
如圖6~圖8所示,作為后述配線束50的一部分的線纜51~53在上下方向上插入由彎曲部110和配合部115限定的空間。在本實施方式中,每個線纜和包覆配線都是配線的一個例子,配線束是將這些配線捆扎成束而成的集合。
如圖9所示,當在作為左右方向的箭頭Z所示方向上看時,定位部101的彎曲部110與第二表面90B重疊。
下絕緣片109與絕緣片100一樣由例如PET樹脂形成。兩個縫形成在絕緣片100的前下角部。從下絕緣片109的邊緣突出的兩個凸片分別裝配到這兩個縫,從而將下絕緣片109安裝到絕緣片100。下絕緣片109呈比絕緣片100小的大致矩形形狀,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延伸。
控制基板蓋190呈比控制基板90稍大的大致矩形形狀,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延伸。控制基板蓋190從左方與控制基板90的第二表面90B相對。三個固定螺釘190J螺入第一框體91的各緊固部91J,從而如圖6所示控制基板蓋190組裝到第一框體91。在此狀態下,控制基板蓋190與控制基板90充分隔開,以不干擾布置在控制基板90的第二表面90B的例如連接構件C51~C53、C71~C75以及連接到連接構件C51~C53、C71~C75的配線。
如圖9所示,控制基板90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端部90E。第一扁平線纜保持部311、第二扁平線纜保持部312和第四扁平線纜保持部314位于上端部90E的正上方。第一扁平線纜保持部311位于第二扁平線纜保持部312的下方。第四扁平線纜保持部314位于第一扁平線纜保持部311的前方。第三扁平線纜保持部313位于第四扁平線纜保持部314的前方。線束保持部350位于第一扁平線纜保持部311和第二扁平線纜保持部312的后方。線束保持部350位于控制基板90的上端部90E的后上方。
如圖1所示,USB連接構件98設置在形成于本體單元10的排出空間A1的左上部。USB連接構件98組裝到連結蓋30的第一連結部31。USB連接構件98具有連接USB設備的連接部。該連接部位于排出空間A1的最前部。
如圖3所示,USB線纜75的一個端部75A連接到USB連接構件98。如圖9所示,USB線纜75包括一個柔性管和設置在該管內的包覆配線束。USB線纜75的中間部75C沿著連結蓋30的第一連結部31的左表面31L向后延伸,然后向下延伸。如圖3和圖9所示,USB線纜75的另一個端部75B連接到設置在控制基板90的第二表面90B的連接構件C75。
在本實施方式中,USB線纜75的中間部75C是一個端部75A與另一個端部75B之間的部分。中間部75C可以是也可以不是USB線纜75的位于一個端部75A與另一個端部75B之間的整個部分。后述的其他線纜也是如此。
如圖2所示,讀取單元20包括壓板玻璃29。壓板玻璃29設置在讀取單元20的上表面。壓板玻璃29的上表面用作原稿支撐面29A,用來支撐片材和書籍等原稿。
如圖2和圖3所示,第一讀取傳感器3A、驅動裝置3M和掃描機構(未示出)設置在讀取單元20內。第一讀取傳感器3A設置在壓板玻璃29的下方并與其相對。第一讀取傳感器3A是已知的接觸式圖像傳感器(CIS)和電荷耦合器件(CCD)等圖像讀取傳感器。
例如使用步進馬達作為驅動裝置3M。掃描機構(未示出)保持第一讀取傳感器3A。如圖2所示,當掃描機構(未示出)讀取支撐在原稿支撐面29A上的原稿上所形成的圖像時,掃描機構(未示出)由驅動裝置3M驅動以使第一讀取傳感器3A在左右方向上往復移動。當掃描機構(未示出)讀取由輸送部4輸送的片材SH上所形成的圖像時,掃描機構(未示出)由驅動裝置3M驅動,使第一讀取傳感器3A移動到或保持在預定的靜止讀取位置。
讀取單元20的后端部設置有鉸鏈(未示出)。如圖1所示,上部單元40通過這些鉸鏈支撐在讀取單元20上,從而能夠繞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擺動軸X40擺動。在上部單元40關閉的狀態下,如圖1和圖2所示,上部單元40從上方覆蓋原稿支撐面29A。當上部單元40繞擺動軸X40擺動而使上部單元40的前端部向后上方移動時,上部單元40處于圖1中雙點劃線所示的打開狀態,從而原稿支撐面29A露出。該打開狀態允許用戶將原稿放置在原稿支撐面29A上。
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原稿支撐面29A讀取圖像的對象稱作“原稿”,在被輸送部4輸送期間被讀取圖像的對象稱作“片材SH”。原稿和片材SH實質上可以相同。
如圖2和圖3所示,輸送部4和第二讀取傳感器3B設置在上部單元40內。輸送部4包括馬達4M和片材位置傳感器(未示出)。如圖2所示,輸送部4沿著輸送路徑P1一個一個地輸送片材SH。
第二讀取傳感器3B與第一讀取傳感器3A相似。如圖2所示,當第一讀取傳感器3A位于靜止讀取位置時,第二讀取傳感器3B與第一讀取傳感器3A相對。第二讀取傳感器3B能夠讀取沿著輸送路徑P1輸送的片材SH上所形成的圖像。第二讀取傳感器3B的位置不限于圖2中所示的位置。
如圖2和圖3所示,讀取部3包括第一讀取傳感器3A、第二讀取傳感器3B、驅動裝置3M和掃描機構(未示出)。
當掃描機構(未示出)讀取支撐在原稿支撐面29A上的原稿上所形成的圖像時,如圖2所示,控制基板90控制第一讀取傳感器3A和驅動裝置3M以使第一讀取傳感器3A在壓板玻璃20的下方在左右方向上往復移動。在該往復移動期間,第一讀取傳感器3A一邊在左右方向(副掃描方向)上移動一邊在前后方向(主掃描方向)上順序讀取圖像的每個部分,從而讀取原稿上所形成的整個圖像。
當掃描機構(未示出)讀取由輸送部4輸送的片材SH上所形成的圖像時,控制基板90控制驅動裝置3M以使第一讀取傳感器3A移動到或保持在預定的靜止讀取位置。控制基板90然后控制第一讀取傳感器3A、第二讀取傳感器3B和輸送部4的馬達4M,從而第一讀取傳感器3A讀取由輸送部4輸送的通過位于靜止讀取位置的第一讀取傳感器3A上方的區域的片材SH的一個面的圖像,第二讀取傳感器3B讀取片材SH的另一個面的圖像。當掃描機構(未示出)讀取片材SH的僅一個面上所形成的圖像時,只有第一讀取傳感器3A操作。
如圖3所示,第一扁平線纜71的一個端部71A連接到第一讀取傳感器3A。如圖9所示,第一扁平線纜71由多個結合在一起成帶狀的包覆配線組成。第一扁平線纜71的中間部71C從讀取單元20向下延伸。第一扁平線纜71的中間部71C沿著連結蓋30的第一連結部31的第一表面31L彎曲成曲柄狀。中間部71C的位于呈曲柄狀的彎曲部分的下方的部分在中間部71C的位于彎曲部分的上方的部分的后方。并且,中間部71C的位于彎曲部分的下方的部分插入第一扁平線纜保持部311,并且向下延伸。
如圖3和圖9所示,第一扁平線纜71的另一個端部71B連接到設置在控制基板90的第二表面90B的連接構件C71。如圖9所示,第一扁平線纜71的另一個端部71B在USB線纜75的另一個端部75B的后下方連接到控制基板90。
如圖3所示,第二扁平線纜72的一個端部72A連接到第二讀取傳感器3B。如圖9所示,第二扁平線纜72由多個結合在一起成帶狀的包覆配線組成。如圖3所示,第二扁平線纜72的中間部72C從上部單元40引入讀取單元20,并且如圖9所示從讀取單元20向下延伸。第二扁平線纜72的中間部72C沿著連結蓋30的第一連結部31的左表面31L向下延伸,然后插入第二扁平線纜保持部312,然后向下延伸。用于減小噪聲的鐵氧芯(ferrite core)312N設置在第二扁平線纜保持部312。當在左右方向上看時,第二扁平線纜72的中間部72C具有與第一扁平線纜71的中間部71C重疊的部分。第一扁平線纜保持部311設置在第二扁平線纜保持部312的左方。即,第一扁平線纜保持部311設置成從第二扁平線纜保持部312向左突出。其結果是,第一扁平線纜71的中間部71C和第二扁平線纜72的中間部72C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隔開,從而抑制由于彼此的噪音而產生的不好影響。
如圖3和圖9所示,第二扁平線纜72的另一個端部72B連接到設置在控制基板90的第二表面90B的連接構件C72。如圖9所示,第二扁平線纜72的另一個端部72B在USB線纜75的另一個端部75B后方的位置連接到控制基板90。并且,第二扁平線纜72的另一個端部72B在第一扁平線纜71的另一個端部71B上方的位置連接到控制基板90。
如圖2和圖3所示,配線束50在中間部50C上方的位置分成第一端部50A1和第二端部50A2。配線束50的第一端部50A1連接到驅動裝置3M。配線束50的第二端部50A2連接到馬達4M和片材位置傳感器(未示出)。
如圖8所示,配線束50由包括線纜51~53和地線54、55的包覆配線捆扎成束而成。線纜51~53中的每個可以是單根配線也可以是包覆配線的集合。
配線束50的中間部50C從讀取單元20向下延伸。配線束50的中間部50C由設置在連結蓋30的第一連結部31的線束保持部350保持。配線束50的中間部50C在沿著線束保持部350向上彎曲再向下彎曲之后向下延伸。
配線束50的線纜51~53延伸到線束保持部350下方的位置,然后插入由定位部101的彎曲部110和配合部115限定的空間內。然后線纜51~53向下延伸。即,定位部101從絕緣片100朝著控制基板90向左延伸,在第二表面90B左方的位置定位并保持配線束50的線纜51~53。
如圖7所示,線纜51連接到位于控制基板90的第二表面90B的連接構件C51。線纜52連接到位于控制基板90的第二表面90B的連接構件C52。如圖8所示,線纜53連接到連接構件C53。如圖5所示,連接構件C53在連接構件C51、C52下方的位置位于控制基板90的第二表面90B上。
如圖7所示,配線束50的地線54、55穿過線纜51~53和定位部101前方的區域,沿著控制基板蓋190的左表面向下延伸。地線54、55在不同的位置由固定螺釘190J固定到控制基板蓋190。
如圖1所示,讀取單元20的前端部向前突出到上部單元40前方的位置。操作面板28設置在突出部分的上表面。操作面板28是用戶接口,用于接收用戶的輸入和顯示圖像讀取設備1的操作狀態和設置等信息。
更具體地,如圖1和圖3所示,操作面板28包括:顯示部28A,例如液晶顯示器(LCD);觸摸屏28B,重疊配置在顯示部28A上。如圖3所示,操作面板28包括:靜電鍵盤28C,連接到觸摸屏28B和靜電鍵(未示出);面板控制基板28D,連接到顯示部28A和靜電鍵盤28C。
第三扁平線纜73的一個端部73A連接到面板控制基板28D。如圖9所示,第三扁平線纜73由多個結合在一起成帶狀的包覆配線組成。第三扁平線纜73的中間部73C沿著連結蓋30的第一連結部31的左表面31L向后延伸,然后插入第三扁平線纜保持部313,然后彎曲以向下延伸。如圖3和圖9所示,第三扁平線纜73的另一個端部73B連接到設置在控制基板90的第二表面90B上的連接構件C73。如圖9所示,第三扁平線纜73的另一個端部73B在USB線纜75的另一個端部75B前方的位置連接到控制基板90。
如圖4所示,通孔39H穿過連結蓋30的第三連結部38的后壁38B而形成。圖3中示出的調制解調器連接構件99安裝在通孔39H內。
如圖3所示,第四扁平線纜74的一個端部74A連接大批調制解調器連接構件99。如圖9所示,第四扁平線纜74由多個結合在一起成帶狀的包覆配線組成。雖未示出,第四扁平線纜74的中間部74C在連結蓋30的第三連結部38的后壁38B的前方向左延伸,到達第一連結部31的左表面31L。如圖9所示,第四扁平線纜74的中間部74C沿著第一連結部31的左表面31L彎曲成曲柄狀。中間部74C的位于呈曲柄狀的彎曲部分的下方的部分在中間部74C的位于彎曲部分的上方的部分的左方。并且,中間部74C的位于彎曲部分的下方的部分插入第四扁平線纜保持部314并向下延伸。用于減少噪音的鐵氧芯314N設置在第四扁平線纜保持部314。當在左右方向上看時,第四扁平線纜74的中間部74C具有與第一扁平線纜71的中間部71C重疊的部分。
第一連結部31的左表面31L的位于第四扁平線纜保持部314上方的部分相對于第四扁平線纜保持部314向右凹,即,該部分位于第四扁平線纜保持部314的右方。即,第四扁平線纜保持部314相對于第一連結部31的左表面31L的位于第四扁平線纜保持部314上方的部分向左突出。換句話說,第四扁平線纜保持部314位于第一連結部31的左表面31L的位于第四扁平線纜保持部314上方的部分的左方。中間部74C的位于由第四扁平線纜保持部314所保持的部分的上方的部分沿著第一連結部31的左表面31L延伸。第一扁平線纜71的中間部71C從第一連結部31的左表面31L在上下方向上延伸預定距離。其結果是,第一扁平線纜71的中間部71C和第四扁平線纜74的中間部74C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隔開,從而抑制由彼此的噪音產生的不好影響。
如圖3和圖9所示,第四扁平線纜74的另一個端部74B連接到設置在控制基板90的第二表面90B上的連接構件C74。如圖9所示,第四扁平線纜74的另一個端部74B在USB線纜75的另一個端部75B前方并且第三扁平線纜73的另一個端部73B后方連接到控制基板90。
如圖3和圖9所示,WLAN基板97連接到控制基板90。通過例如無線LAN等,WLAN基板97進行操作以在控制基板90和外部信息處理裝置之間傳遞信息。如圖9所示,WLAN基板97在第四扁平線纜74的另一個端部74B前方并且第三扁平線纜73的另一個端部73B后方連接到控制基板90。WLAN基板97的一部分向上突出以位于控制基板90的上端部90E的上方。第一~第四扁平線纜71~74和USB線纜75與WLAN基板97隔開以防止WLAN基板97以低性能進行發送和接收。
每個電子構件例如第一和第二讀取傳感器3A、3B、驅動裝置3M、馬達4M、面板控制基板28D、USB連接構件98和調制解調器連接構件99都是電子構件的一個例子。第一和第二讀取傳感器3A、3B中的每個是圖像讀取部的一個例子。配線束50、第一~第四扁平線纜71~74和USB線纜75中的每個是配線的一個例子。線纜51~53,更具體地,分別構成線纜51~53的包覆配線是至少一個特定配線的一個例子。上下方向是至少一個特定配線被插入的方向的一個例子。連接構件C51、C52、C53是多個特定連接構件的一個例子。前后方向是第二方向的一個例子。
連接到各第一~第四扁平線纜71~74的另一個端部71B~74B的連接構件C71~C74在前后方向上布置在控制基板90的上端部90E。當在作為前后方向的由箭頭Y(參照圖9)所示的方向上看時,定位部101與各第一、第三和第四扁平線纜71、73、74的另一個端部71B、73B、74B重疊。圖8所示的線纜51~53定位在定位部101中,從而線纜51~53和各第一、第三和第四扁平線纜71、73、74的另一個端部71B、73B、74B在前后方向上布置。定位部101并不將線纜51~53固定在特定位置,在線纜51~53定位在定位部101中的狀態下,線纜51~53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移動。
<效果>
在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圖像讀取設備1中,配線束50的線纜51~53在比第二表面90B距離絕緣片100更遠的位置通過由形成于絕緣片100的定位部101圍繞而被定位。這種定位防止線纜51~53向其他配線例如第一~第四扁平線纜71~74和USB線纜75移動。由此,即使控制基板90的尺寸減小使得連接構件C51~53、C71~C74在控制基板90上布置得彼此接近,被定位部101定位的線纜51~53和其他配線例如第一~第四扁平線纜71~74和USB線纜75也較少受彼此噪音的影響。更具體地,連接到各第一和第二讀取傳感器3A、3B的第一、第二扁平線纜71、72不易受噪音影響,從而能夠抑制由第一和第二讀取傳感器3A、3B進行讀取而生成的圖像數據紊亂。此外,連接到面板控制基板28D的第三扁平線纜73不易被噪音影響,從而能夠抑制經由面板控制基板28D傳輸的顯示數據和輸入數據紊亂。此外,連接到調制解調器連接構件99的第四扁平線纜74不易被噪音影響,從而能夠抑制經由調制解調器連接構件99傳輸的通信數據紊亂。此外,USB線纜75不易被噪音影響,從而能夠抑制經由USB連接構件98傳輸的通信數據紊亂。
因此,在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圖像讀取設備1中,在抑制電子構件例如第一和第二讀取傳感器3A、3B操作失敗和性能惡化的同時,能夠減小控制基板90的尺寸。此外,絕緣片100形成有分別具有簡單形狀的延伸部102和彎曲部110,通過彎曲延伸部102和彎曲部110能夠簡單地形成定位部101。這使得能夠減少圖像讀取設備1的構件數目和制造成本。
在上述圖像讀取設備1中,如圖9所示,當在作為左右方向的箭頭Z所示的方向上看時,定位部101與第二表面90B重疊。通過這種結構,定位部101形成在控制基板90附近,從而減小或大致消除了定位部101超出控制基板90的邊緣的部分。這種結構防止因定位部101占據的空間而增加圖像讀取設備1的尺寸。
在上述圖像讀取設備1中,如圖7所示,當在上下方向上看時,截面呈大致矩形形狀的空間由(i)從延伸部102延伸的定位部101的板狀部分(作為板部的一個例子的配合部115的一部分)、和(ii)由彎曲部110彎曲形成的定位部101的部分來限定。這種結構使得沿著定位部101附近的構件例如第二框體92的平板部92A容易設置大致矩形形狀的定位部101。
在上述圖像讀取設備1中,彎曲部110在彎曲時先圍繞線纜51~53。其后,如圖8所示,通過在突起117和限制部119插穿形成在彎曲部110的遠端部111的插入孔111H之后彎曲限制部119,使線纜51~53定位或保持在定位部101。彎曲的限制部119防止突起117從插入孔111H移出。這種結構可以不使用粘結劑或其他類似材料或構件而使彎曲部110保持彎曲形狀,容易進行將線纜51~53放置在定位部101的操作。
在上述圖像讀取設備1中,如圖7所示,延伸部102沿著第二框體92的平板部92A延伸。這種結構使第二框體92的平板部92A起到加強延伸部102的作用,從而進一步使線纜51~53穩定地定位在定位部101中。
在上述圖像讀取設備1中,如圖9所示,連接到各第一~第四扁平線纜71~74的另一個端部71B~74B的連接構件C71~C74在前后方向上布置在控制基板90的上端部90E。當在作為前后方向的箭頭Y(參照圖9)所示的方向上看時,定位部101與各第一、第三、第四扁平線纜71、73、74的另一個端部71B、73B、74B重疊。通過這種結構,即使定位在定位部101的線纜51~53和各第一、第三、第四扁平線纜71、73、74的另一個端部71B、73B、74B布置得彼此接近,線纜51~53和另一個端部71B、73B、74B也不容易彼此接觸。由此,線纜51~53和第一、第三、第四扁平線纜71、73、74受彼此噪音的影響較小。
[第二實施方式]
圖12示出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圖像讀取設備的定位部101。該定位部101包括彎曲部120和配合部125,替代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彎曲部110和配合部115。第二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在其他結構上相似。因此,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使用的相同附圖標記用于指代第二實施方式中相應的構件,并且省略相關說明。
彎曲部120從延伸部102的左端102E向前彎曲,然后向左彎曲,然后向后彎曲。彎曲部120的遠端部121向著左端102E向左彎曲。在左端102E附近的位置,在彎曲部120形成有插入孔120H。
彎曲部120具有配合部125,其是從遠端部121突出的小突起。在彎曲部120如上所述在多個位置彎曲后,配合部125裝配到插入孔120H中,從而使彎曲部120保持彎曲形狀。
[第三實施方式]
圖13示出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圖像讀取設備的定位部101。該定位部101包括彎曲部130和配合部135,替代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彎曲部110和配合部115。第三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在其他結構上相似。因此,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使用的相同附圖標記用于指代第三實施方式中相應的元件,并且省略相關說明。
彎曲部130和配合部135連接到延伸部102的左端102E。彎曲部130從延伸部102的左端102E向前彎曲,然后向左彎曲,然后從圖13所示的彎曲部130的狀態向后彎曲。穿過彎曲部130的遠端部131形成有插入孔131H。插入孔131H具有兩個部分,其中一個部分在上下方向的寬度上大于另一個部分。
在彎曲部130如上所述從左端102E彎曲時,配合部135從延伸部102的左端102E的中間部分向左延伸。
配合部135設有突起137和上、下限制部139。突起137是配合部135的遠端部,其在上下方向上的寬度小于配合部135的其他部分。突起137的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縫137S。上限制部139從突起137的上緣向上突出。下限制部139從突起137的下緣向下突出。縫137S能夠使突起137變形從而使上限制部139和下限制部139彼此靠近。
雖未示出,以上限制部139向下彎曲、下限制部139向上彎曲的狀態,突起137插穿插入孔131H。當這些限制部139隨后變回各自的原始形狀時,限制部139與插入孔131H的邊緣配合。其結果是,彎曲部130的彎曲形狀得以保持。
雖然對實施方式進行了上述說明,但是應當理解,本發明不限于具體的實施方式,而是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可以由本領域技術人員進行各種改變和變形來實施。例如,由定位部101定位的配線不限于線纜51~53,可以是其他配線。定位部101的位置和/或定位部101的數目可以根據線纜和/或線束的位置和/或數目而變化。
本發明可適用于電子設備例如圖像讀取設備、圖像形成設備和多功能機(MF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