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耳墊及使用該耳墊的頭戴式耳機。
背景技術:
通過頭帶或頸帶連接左右一對頭戴式耳機單元而成的頭戴式耳機,通過頭帶等的彈力,將頭戴式耳機單元按壓著佩戴于使用者的側頭部或耳廓。在頭戴式耳機單元,安裝有用于提高頭戴式耳機的佩戴性能的耳墊。
耳墊在決定頭戴式耳機的佩戴性能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提高音質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些耳墊由低回彈且柔軟的緩沖材料形成為環狀,其外表面被表皮所覆蓋,該表皮由觸感良好的材料構成。對于使用了上述耳墊的頭戴式耳機,可以考慮通過提高構成耳墊主體的緩沖材料的柔軟性的方法來提高其佩戴性能。但若在佩戴狀態下有外力施加于頭戴式耳機,則由回彈彈性系數較小的緩沖材料即低回彈且柔軟的緩沖材料形成的耳墊會發生大幅變形,從而導致頭戴式耳機的佩戴狀態不穩。由此,頭戴式耳機的位置會發生錯位,因此而損害佩戴性能。
特開2012-169825號日本專利公開了一種結構,其易于抑制耳墊的變形來維持佩戴狀態。也就是說,日本專利特開2012-169825號公開了一種頭戴式耳機,其具有將第2緩沖材料和第1緩沖材料重疊為層狀而成的耳墊,其中,第2緩沖材料通過施加側壓而發生彈性變形,第1緩沖材料在有更大的側壓施加時在第2緩沖材料發生了彈性變形的狀態下進一步發生彈性變形。
日本專利特開2012-169825號所述的耳墊中,通過增加重疊為2層的緩沖材料中的、回彈彈性系數較小且非常柔軟的緩沖材料的厚度,能夠提高佩戴性能。但在將該結構用于便攜式小型頭戴式耳機的耳墊時,緩沖材料的尺寸受到限制,緩沖材料的厚度也有限。此外,在用于小型頭戴式 耳機時,由于耳墊整體的尺寸受到限制,如果使用者的耳朵較大,耳墊可能無法覆蓋耳部而壓迫耳部,或者在耳墊和側頭部之間產生縫隙,降低密閉程度。
若耳墊無法覆蓋耳部而壓迫耳部,會損害佩戴性能。此外,若將小型頭戴式耳機的耳墊擴大至能夠覆蓋耳部的尺寸,由于耳墊變大變厚,因此會損害外觀設計性。
此外,作為決定頭戴式耳機的音質的因素,隔音板前方的空間即由耳墊、隔音板、耳廓所包圍的空間的容積,在維持音響性能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該前方的空間的容積通過耳墊來維持。因此,若重視佩戴性能而使耳墊變得柔軟和易于壓縮,可能對音響空間產生負面影響。另一方面,若耳墊太硬,則會使側壓所產生的密閉度降低,從而降低音響性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改善佩戴性能,充分確保音響空間以提高音響性能,并能確保頭戴式耳機具有優異的外觀設計性的耳墊。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耳墊,其安裝于固定有揚聲器單元的基體上,其特征在于,
該耳墊具有:
彈性體,其將具有不同回彈系數的多個彈性部件在揚聲器單元的放音方向進行積層;以及
表皮材料,其覆蓋彈性體的外表面,
彈性體包括:第1彈性部件,其配置于基體側;第2彈性部件,其積層固定于第1彈性部件,
第1及第2彈性部件分別為外徑實質相同的環狀,
第2彈性部件的內周面的尺寸不同于第1彈性部件的內周面的尺寸,且該第2彈性部件具有大于第1彈性部件內徑的內徑部分。
附圖說明
圖1為示出本發明的頭戴式耳機單元的例子的剖面圖。
圖2為示出上述頭戴式耳機單元的使用狀態的例子的剖面圖。
圖3為示出本發明的耳墊的例子的剖面圖。
圖4(圖4A~圖4F)為示出上述耳墊的其他例子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為示出本實施方式的頭戴式耳機單元100的例子的剖面圖。圖1中,頭戴式耳機單元100具有:耳墊1、隔音板20、揚聲器單元30、殼體40。
隔音板20為頭戴式耳機單元100的基體,外形呈圓板狀,在中心部形成有孔,在外周部分形成有凸緣。在隔音板20中心部的孔,以貫穿孔的狀態固定有揚聲器單元30。在隔音板20的前面側(圖1中的左面側),沿著隔音板20凸緣的外周緣安裝有環狀的耳墊1。可以適當地選擇將耳墊1固定于隔音板20的方法。在隔音板20的后面側(圖1中的右面側),以覆蓋揚聲器單元30背面側的方式安裝有殼體40。
在殼體40的背面側(圖1中的右面側),固定有未圖示的頭帶或頸帶,在該頭帶等的另一端固定有成對的頭戴式耳機單元100。在頭帶等的兩端固定有頭戴式耳機單元100,構成了具備耳墊1的頭戴式耳機。
隔音板20具有區分揚聲器單元30的前面側即放音面側和背面側的功能。由隔音板20和殼體40包圍的空間即背部氣室,與由隔音板20、耳墊1和使用者的側頭部包圍的音響空間300,通過形成于隔音板20的凸緣上的孔連通。
音響空間300對由頭戴式耳機單元100輸出樂音時的音質產生影響。也就是說,為了維持音質,優選音響空間300的容積在使用者佩戴了頭戴式耳機單元100時也不發生變化。關于音響空間300,參見后述詳細說明。
下面對耳墊1的具體結構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耳墊1具有:由第1材料構成的環狀的第1彈性部件11,由第2材料構成的環狀的第2彈性部件12,以及表皮材料即罩13。耳墊1的主體為,通過對第1彈性部件11和第2彈性部件12進行積層而形成的環狀或面包圈形狀的彈性體10。第1彈性部件11和第2彈性部件12均由緩沖材料構成,且具有互不相同 的彈性系數。也就是說,彈性體10為,通過對具有不同彈性系數的材料進行多次積層而形成的面包圈形狀的部件。第1彈性部件11固定于隔音板20的外周緣部即凸緣側。在第1彈性部件11重疊固定有第2彈性部件12。也就是說,彈性體10具有配置于基體側的第1彈性部件11,以及積層固定于該第1彈性部件11的第2彈性部件12,外形呈面包圈形狀。
用于第1彈性部件11的第1材料的彈性系數,小于用于第2彈性部件12的第2材料的彈性系數。換言之,第1彈性部件11比第2彈性部件12更硬,第2彈性部件12比第1彈性部件11更軟。更具體而言,第1彈性部件11由回彈系數較小的高回彈材料形成,是隨著外部施加的壓力而變形的程度較小或曰比較筋道的海綿。另一方面,第2彈性部件12由回彈系數較大的低回彈材料形成,比較柔軟,是易于變形以吸收外部施加的壓力的海綿。因此,當有頭帶等的側壓施加于頭戴式耳機單元100時,耳墊1被按壓至使用者的側頭部。此時,第2彈性部件12受壓縮而加大對使用者側頭部的貼合度,第1彈性部件11不受壓縮而維持音響空間300的容積。
通過將第1彈性部件11和第2彈性部件12在揚聲器單元30的振動板的放音方向(圖1中的左面方向)進行積層而成彈性體10。在第1彈性部件11與第2彈性部件12的接合面使用粘接劑,使兩者彼此固定在一起。此外,彈性體10的外周面被表皮材料即罩13覆蓋。具有上述結構的耳墊1整體形成為面包圈形狀。
如圖1所示,第1彈性部件11的剖面形狀為矩形,第2彈性部件12的剖面形狀為梯形。觀察垂直于揚聲器單元30的放音方向的耳墊1在直徑方向上的尺寸可知,第1彈性部件11和第2彈性部件12的外徑相同,而第1彈性部件11的內徑小于第2彈性部件12的內徑。構成耳墊1的主要結構的彈性體10為,第1彈性部件11的接近外周側的面與第2彈性部件12進行積層的部位。在第2彈性部件12的內徑側,形成有和第1彈性部件11間的內徑差所對應的空間。該內徑差所形成的空間即為耳墊1的允許變形空間。通過對滿足上述尺寸關系的第1彈性部件11和第2彈性部件12進行積層而形成彈性體10,通過罩13包裹彈性體10的外周,即 如圖1所示,在耳墊1和使用者的側頭部接觸的面,形成朝向內徑側的下傾斜面。
下面,參照圖2,對使用者佩戴了具備上述耳墊1的戴式耳機單元100的狀態進行說明。如上所述,在耳墊1的內周側具有由彈性體10的剖面形狀形成的空間,該空間被罩13所覆蓋。當使用者佩戴頭戴式耳機單元100時,通過頭帶的側壓,將耳墊1按壓至使用者的側頭部。此時,使用者的耳部200的一部分被構成虛線圓201所示的耳墊1的內徑的一部分的罩13按壓。
如上所述,第2彈性部件12為低回彈性的海綿材料,因此,通過使罩13按壓使用者的耳部200,第2彈性部件12以倒向頭戴式耳機單元100內徑側的方式發生變位。通過該變位,耳墊1能夠更加緊密地按壓使用者的側頭部。
頭戴式耳機單元100的音響空間300為,由耳墊1中的、第1彈性部件11的內徑部分、揚聲器單元30的振動板的前面、抵接于第2彈性部件12的內徑部分而接觸耳墊1的耳部200、以及側頭部所包圍的空間。如上所述,第2彈性部件12通過被按壓向耳部200而被壓縮,而第1彈性部件11為高回彈性材料,因此不會因側壓而壓縮,從而維持規定的厚度。也就是說,音響空間300的容積能夠通過第1彈性部件11的厚度和內徑的尺寸來進行確定,從而能夠確保佩戴時該空間不會縮小。此外,由于第2彈性部件12的內徑較大,能夠避免因耳墊1位于耳部200的上部而使耳墊1與耳部200或使用者的側頭部之間產生空隙,從而防止音響空間300的密閉度降低。
音響空間300為在進行頭戴式耳機的音響設計時非常重要的因素,為了獲得規定的音響特性,必須確保必要的容積。當使用者佩戴頭戴式耳機而有側壓施加于頭戴式耳機單元100時,耳墊1在隔音板20與使用者的側頭部之間被壓縮。此時,彈性系數較大的第2彈性部件12被壓縮而吸收側壓,確保了與側頭部的貼合度。另一方面,第1彈性部件11不會因受側壓而被壓縮,維持了規定的厚度。只要將由該第1彈性部件11的厚度維持的第1彈性部件11的內徑空間設定為音響空間300,即可維持音響 空間300的容積,易于維持音響特性。
下面對耳墊1進行更加詳細的說明。圖3為僅將耳墊1取出后的放大剖面圖。如圖3所示,耳墊1通過使第1彈性部件11和第2彈性部件12呈層狀形成為一體而成。下面對耳墊1的制造工序進行說明。首先,在第1彈性部件11和第2彈性部件12的各自的接合面涂抹粘接劑,將第1彈性部件11和第2彈性部件12加以固定。接著,以覆蓋由第1彈性部件11和第2彈性部件12構成的彈性體10的外表面的方式用罩13進行包裹。罩13例如為由合成皮革或絲絨材料構成的布狀部件。
用罩13包裹了彈性體10后,在內周側進行縫合形成縫合部分131。在縫合部分131對齊固定罩13的開口時,為從罩13的上方部分(附圖左側)向縫合部分131牽拉罩13的狀態。此時,通過罩13所施加的張力,彈性體10的一部分即第2彈性部件12的上部被向下方按壓而產生變形。通過該變形,第2彈性部件12的上方部分被向罩13的牽拉方向也就是隔音板20的中心方向按壓而傾斜,形成了呈傾斜面狀的外形。
通過該罩13所施加的張力,第2彈性部件12產生變形,耳墊1的剖面形狀呈梯形。耳墊1的內徑中,使用者的側頭部側較大,隔音板20側較小。在佩戴頭戴式耳機時,使用者的耳部200進入由該內徑差所形成的空間(允許變形空間),有側壓施加于耳墊1。
使用者佩戴時,在通過頭帶向耳墊1施加側壓的同時,以將耳墊1向隔音板20側按壓的方式施加罩13的推壓力。通過該按壓,第2彈性部件12在向第1彈性部件11側壓縮的同時,向允許變形空間側產生變形,耳墊1以向中央方向倒下的方式變位。圖3所示的箭頭B,示出了上述變位的方向。通過該變位,耳墊1能夠增加與側頭部的貼合度,同時,能夠提高音響空間300的密閉性。也就是說,根據本實施方式的耳墊1,能夠獲得具有更高音質的頭戴式耳機單元100。
接下來,對耳墊1的形狀的其他例子進行說明。圖4A至圖4F所示的耳墊1的剖面形狀,省略了罩13和隔音板20,僅示出彈性體10的形狀。
圖4A與以上說明的耳墊1的剖面形狀的例子相同。也就是說,第1彈性部件11的剖面形狀為矩形(長方形),第2彈性部件12與第1彈性 部件11相比內徑較大,且剖面形狀為矩形。圖4B至圖4F所示的各形狀中,第1彈性部件11的剖面形狀與圖4A所示的相同。
如圖4A所示,耳墊1的外徑od通過第1彈性部件11的外徑od1和第2彈性部件12的外徑od2來決定。第1彈性部件11的外徑od1的長度與第2彈性部件12的外徑od2的長度相同。另一方面,第1彈性部件11的內徑id1的長度與第2彈性部件12的內徑id2的長度不同。第2彈性部件12的內徑id2與第1彈性部件11的內徑id1相比較大(較長)。
此外,圖4B例舉示出了第2彈性部件12a的剖面形狀為梯形的情形。如圖4B所示,例如,第2彈性部件12a的下底的長度與第1彈性部件11的長邊的長度相同。另一方面,第2彈性部件12a的上底的長度短于第1彈性部件11的長邊的長度。這種情況下,包括與第1彈性部件11接觸的面的第2彈性部件12a的內徑id21,尺寸與第1彈性部件11的內徑id1相同。但與使用者的側頭部接觸側即第2彈性部件12a的內徑id22,大于第1彈性部件11的內徑id1。
如圖4B所示的例子,第2彈性部件12a的內周面的位置在厚度方向上,從相當于內徑id21的位置變為相當于內徑id22的位置。也就是說,第2彈性部件12a的內徑id22為大于第1彈性部件11的內徑id1的部分,第2彈性部件12a的最小的內徑id21與第1彈性部件11的內徑id1相同。
此外,圖4C所示的例子為第2彈性部件12b的剖面形狀為5角形的情形。圖4C所示的例子中,第2彈性部件12b中的接近第1彈性部件11側的內徑id21,尺寸與第1彈性部件11的內徑id1相同。但第2彈性部件12b中的遠離第1彈性部件11側的內徑id22,大于第1彈性部件11的內徑id1。
圖4D所示的例子中,第2彈性部件12c的剖面形狀與圖4B所示的例子同為梯形,但上底與下底的尺寸關系不同。也就是說,圖4D所示的第2彈性部件12c與圖4B所示的第2彈性部件12a相比,上下關系正好相反。即使是這樣的剖面形狀,也能通過第2彈性部件12c中的接近第1彈性部件11側的內徑id22與遠離第1彈性部件11側的內徑id21間的差,保證第2彈性部件12c易于因側壓而產生變形。也就是說,在使用者佩戴耳墊 1時,第2彈性部件12c因被側頭部按壓而產生變形,能夠獲得與上述例子相同的效果。
此外,如圖4E所示,耳墊1也可采用剖面形狀為三角形的第2彈性部件12d。此外,如圖4F所示,耳墊1中,第2彈性部件12e的剖面形狀也可為變形的5角形,使第2彈性部件12e的內徑的最大部分大于第1彈性部件11的內徑。此外,也可積層3層以上的彈性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