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風罩及電子設備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導風罩及電子設備。
【背景技術】
[0002]現在計算機的配置越來越高,系統功能越來越強大,對系統內部電子元器件處理速度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內部電子元器件,如內存卡等產生的熱量也大大增加。而一般在計算機的機箱內設置有多個電子元器件,些電子元器件在使用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熱量,這些熱量如果不及時排出,將影響電腦運行時的穩定性。由于具有良好散熱效果的散熱裝置對保證電腦產品正常運行至關重要,因此機箱內一般會設置一個或多個風扇來對這些電子元器件進行散熱。
[0003]為了避免風扇吹來的風旁流,現有技術一般會在電子裝置的機箱內加一導風罩。導風罩將這些電子元器件罩設于內,這樣,通過導風罩引導風扇的氣流對這些電子元器件進行散熱可以避免風扇吹來的風的旁流。
[0004]然而,即使是這樣,系統仍然在一些沒有安裝電子器件的位置上也消耗了風流,在一些真正需要散熱的電子器件上卻沒有足夠的風流,這就導致了系統風流不均衡和嚴重浪費。尤其是對于有些內部安裝有兩臺CPU的計算機,兩臺CPU經常是一前一后的排列方式,而現有技術的兩臺CPU之間沒有隔擋,因而在前的CPU散熱模塊的熱風會流進在后的CPU散熱模塊,進而加熱了在后的CPU的溫度,使得在后的CPU的散熱效果受到影響。另外,有些電子元器件設置于風扇的風流不容易到達的地方,而導風罩也不能進行有效的引導。因此,現有技術的導風罩往往造成風扇的散熱效率不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導風罩,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風扇的散熱效率。
[0006]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7]一方面,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一種導風罩,包括由側壁和底殼圍成的風道;其中,
[0008]所述風道內設有第一區域、第二區域和第三區域,所述第一區域與所述第二區域沿所述風道內氣體的流動方向排列設置,所述第三區域處于所述第二區域和所述側壁之間;
[0009]所述風道內還設有第一隔板;
[0010]所述第一隔板將所述風道劃分為至少兩個空氣流道;
[0011]所述至少兩個空氣流道中的至少一個所述空氣流道的空氣流經所述第二區域,所述至少兩個空氣流道中的剩余所述空氣流道流經所述第一區域和所述第三區域。
[0012]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采用以下技術措施進一步實現。
[0013]前述的導風罩,所述風道包括風道進風側和風道出風側;
[0014]所述第二區域和所述第三區域具有同一區域出風側,且所述第二區域和所述第三區域的區域出風側與所述風道出風側為同側;
[0015]所述第二區域的區域進風側設置在所述底殼上;
[0016]所述第一區域的區域進風側與所述風道進風側為同側。
[0017]前述的導風罩,所述底殼包括疊放的兩層底殼層,分別為第一底殼層和第二底殼層;
[0018]所述第一底殼層處于所述第二底殼層的下方,且所述第一底殼層和所述第二底殼層之間具有設定距離,以形成第一進氣流道;
[0019]所述側壁和所述第二底殼層圍成所述風道;
[0020]所述第一隔板位于所述第二底殼層上;
[0021]所述第二底殼層上設有對應所述第二區域的區域進風側的第一開口 ;
[0022]所述第一底殼層上設有第二開口,所述第一開口通過所述第一進氣流道與所述第二開口連通。
[0023]前述的導風罩,還包括第四區域;
[0024]所述第四區域設置在所述第一區域和所述側壁之間;
[0025]所述第四區域的第一側端設有第二進氣流道,所述第二進氣流道與所述第一進氣流道連通,其中,所述第一側端為所述第四區域朝向所述第二區域的一側。
[0026]前述的導風罩,還包括:
[0027]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與所述第一隔板形成導流通道,所述導流通道為所述空氣流道的一部分。
[0028]前述的導風罩,所述第三區域為兩個,并且兩個所述第三區域分別位于所述第二區域的相對兩側。
[0029]前述的導風罩,還包括:
[0030]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分別位于所述第一區域的相對兩側;
[0031]所述第三隔板與所述第一隔板形成導流通道,所述導流通道為所述空氣流道的一部分。
[0032]前述的導風罩,所述第四區域為兩個,并且兩個所述第四區域分別位于所述第一區域的相對兩側。
[0033]前述的導風罩,所述第二底殼層與所述第一隔板為一體成型。
[0034]前述的導風罩,所述第二隔板與所述第二底殼及所述第一隔板為一體成型。
[0035]前述的導風罩,所述第三隔板與所述第二底殼、所述第一隔板及所述第二隔板為一體成型。
[0036]另一方面,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一種電子設備,包括上述的導風罩;
[0037]電子元器件;及
[0038]設備外殼;
[0039]所述導風罩和所述電子元器件設在所述設備外殼內,所述電子元器件設在所述第一區域、所述第二區域或所述第三區域。
[0040]借由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導風罩至少具有下列優點:
[0041]本實用新型導風罩通過在所述風道內設置所述第一隔板,將所述風道劃分為至少兩個空氣流道,所述至少兩個空氣流道中的至少一個所述空氣流道的空氣流經所述第二區域,所述至少兩個空氣流道中的剩余所述空氣流道流經所述第一區域和所述第三區域,使得流經所述第一區域的空氣帶走所述第一區域的一部分熱量后,再經過比所述第一區域溫度更高的所述第三區域,因而能同時帶走所述第三區域的一部分熱量;并且由于所述第一區域和與所述第一區域溫度接近的所述第二區域被所述第一隔板隔開,有效防止流經所述第一區域的熱風流經所述第二區域而加熱所述第二區域,從而通過使空氣從所述空氣流道的流動使得風扇的散熱效率得到改善和提高,同時所述導風罩為使用模具成型,因而安裝簡單方便。
[0042]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
【附圖說明】
[0043]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導風罩的三維結構示意圖;
[0044]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導風罩的另一角度的三維結構示意圖;
[0045]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導風罩的底部三維結構示意圖;
[0046]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導風罩的俯視平面圖;
[0047]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導風罩的第一底殼的三維結構示意圖;
[0048]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導風罩的第一底殼的另一角度的三維結構示意圖;
[0049]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導風罩的第二底殼的三維結構示意圖;
[0050]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導風罩的第二底殼的另一角度的三維結構示意圖;
[0051]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導風罩的第二底殼的底部三維結構示意圖;
[0052]圖10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電子設備的三維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53]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實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實用新型申請的【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后。在下述說明中,不同的“一實施例”或“實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實施例。此外,一或多個實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結構、或特點可由任何合適形式組合。
[0054]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一種導風罩,包括由側壁和底殼圍成的風道;其中,
[0055]所述風道內設有第一區域、第二區域和第三區域,所述第一區域與所述第二區域沿所述風道內氣體的流動方向排列設置,所述第三區域處于所述第二區域和所述側壁之間;
[0056]所述風道內還設有第一隔板;
[0057]所述第一隔板將所述風道劃分為至少兩個空氣流道;
[0058]所述至少兩個空氣流道中的至少一個所述空氣流道的空氣流經所述第二區域,所述至少兩個空氣流道中的剩余所述空氣流道流經所述第一區域和所述第三區域。
[0059]如圖1、圖2、圖3和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提出的一種導風罩,所述導風罩包括由底殼120和兩個相對的側壁110圍成的殼體100,所述殼體100的頂部與所述底殼120相對并敞開,所述殼體100的內部形成風道。其中,所述風道內設有第一區域131、第二區域132和第三區域133。所述第一區域131與所述第二區域132沿所述風道內氣體的流動方向排列設置,所述第一區域131處于所述風道的進風側,所述第二區域132處于所述風道的出風側,所述第三區域133處于所述第二區域132和所述側壁110之間。
[0060]所述風道內還設有第一隔板200,所述第一隔板200將所述風道劃分為至少兩個空氣流道。所述第一區域131和所述第二區域132分別處于兩個不同的所述空氣流道,所述第一隔板200用于阻止進入所述第一區域131的氣流流經所述第二區域132。所述至少兩個空氣流道中的至少一個所述空氣流道的空氣流經所述第二區域132,所述至少兩個空氣流道中的剩余所述空氣流道流經所述第一區域131和所述第三區域133。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區域131為安裝第一 CPU散熱器的區域,所示第二區域132為安裝第二 CPU散熱器的區域,所述第三區域133為安裝高階內存條的區域。所述第三區域133的所述高階內存條產生的熱量大于流經所述第一區域131的熱量,因而流經所述第一區域131的空氣經過所述第三區域時,同時能帶走所述第三區域133的熱量;所述第一區域131和所述第二區域132的熱量相當,所述第一隔板200隔開所述第一區域131和所述第二區域132,可以防止流經所述第一區域131的熱風流入所述第二區域132而加熱所述第二區域132的電子元器件 CPU。
[0061]本實用新型導風罩通過在所述風道內設置所述第一隔板,將所述風道劃分為至少兩個空氣流道,所述至少兩個空氣流道中的至少一個所述空氣流道的空氣流經所述第二區域,所述至少兩個空氣流道中的剩余所述空氣流道流經所述第一區域和所述第三區域,使得流經所述第一區域的空氣帶走所述第一區域的一部分熱量后,再經過比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