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熱風扇及具有此散熱風扇的電子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散熱裝置,具體而言,是一種散熱風扇及具有此散熱風扇的電子
目.ο
【背景技術】
[0002]風扇為電子裝置的重要散熱元件。一般風扇會利用三支肋結構來增加風扇的開孔率,進而使風量增加。然而,隨著電子裝置的薄型化發展,風扇與電子裝置殼體間的距離相對縮小,使得使用者操作時容易壓迫到風扇,嚴重影響到風扇的效能。舉例而言,目前筆記本電腦的底部機殼通常在風扇所在位置開設進風孔,但是當使用者手持操作時,經常會抓住開口區域,導致風扇與機殼接觸而產生異音,或甚至壓迫風扇而使風扇卡住無法轉動。因此,在產品設計時會加入背壓測試以避免使用時發生問題。
[0003]為了增加背壓強度,通常的作法為改變風扇殼體的材料或者加大風扇與電子裝置機殼之間的距離。然而,材料強度的增加相應地會增加材料成本,而加大風扇與電子裝置機殼之間的距離通常必須縮小風扇的厚度,進而造成風扇性能下降。
[0004]因此,如何在強化風扇結構強度的同時使風扇效能衰減最小為研發之一重要議題。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散熱風扇,其根據風扇的性能測試設計進風口的最佳位置,以縮小風扇的開孔面積,進而達到背壓強度增強,又使風扇效能衰減不顯著。
[0006]本發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散熱風扇,其具有雙側進風面設計,且其中一進風面僅具有一個進風口,以達到在實質維持風扇效能的同時,增加風扇的結構強度,進而減少操作時的異音。
[0007]于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散熱風扇,其包含風扇本體及殼體,其中殼體容置風扇本體且具有第一進風口、第二進風口及出風口,第一進風口及第二進風口分別對應于風扇本體的相對應的兩側,第二進風口為圓弧形或扇形的開口且開口的弧度相對于風扇本體的旋轉中心的圓心角為45至120度之間,出風口設置于風扇本體的旋轉中心的徑向位置,第二進風口設置于以出風口的出風方向為基準沿旋轉方向旋轉170度至325度范圍內的位置。
[0008]于一實施例,第二進風口相對于風扇本體的旋轉中心的圓心角為90度。
[0009]于一實施例,第二進風口設置于沿旋轉方向旋轉170度至280度范圍內的位置。
[0010]于一實施例,第二表面以出風口的出風方向為正向并通過旋轉中心劃分為四個象限,當風扇本體的旋轉方向為逆時針方向時,第二進風口至少部分對應于四個象限中的第四象限位置。當風扇本體的旋轉方向為順時針方向時,第二進風口至少部分對應于四個象限中的第三象限位置。
[0011 ] 本發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具有上述的散熱風扇,且散熱風扇設置為貼近電子裝置殼體,不僅補強殼體強度,并可增加主進風面的進氣高度,減少壓力損失,提升散熱效能。
[0012]于另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主體及上述的散熱風扇,其中主體容置散熱風扇且具有底殼,且底殼具有開孔,開孔的位置對應于第二進風口。
[0013]于一實施例,第二進風口設置于殼體的一表面,且所述表面與底殼之間具有一間隙,所述間隙小于1_。
【附圖說明】
[0014]圖1A至圖1C分別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散熱風扇的分解圖、立體圖及平面底視圖;
[0015]圖2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散熱風扇旋轉方向及第二進風口的配置關系示意圖;
[0016]圖3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散熱風扇的第二進風口的示意圖;
[0017]圖4及圖5為本發明其他實施例的散熱風扇的第二進風口的示意圖;以及
[0018]圖6A及圖6B分別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具有散熱風扇的電子裝置的不意圖及局部截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本發明提供一種散熱風扇,尤其是一種在強化風扇結構同時能兼顧風扇效能的散熱風散。本發明同時提供一種具有上述散熱風扇的電子裝置。于本發明實施例中,電子裝置優選例如筆記本電腦等可攜式電子裝置,其可通過將散熱風扇設置為貼近電子裝置底殼以補強機殼強度,進而增加進風面的進氣高度,減少壓力損失,提升散熱效能,但不以此為限。于后參考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散熱風扇及電子裝置的實施例。
[0020]圖1A至圖1C分別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散熱風扇的分解圖、立體圖及平面底視圖。如圖1A至圖1C所示,散熱風扇10包含殼體100及風扇本體200,其中殼體100供容置風扇本體200,且殼體100具有第一進風口 112及第二進風口 122,且第一進風口 112及第二進風口 122分別對應于風扇本體200的相對應的兩側。具體而言,殼體100包含殼蓋110及殼座120,其中殼蓋110及殼座120可拆卸地結合以形成供容置風扇本體200的容置空間,且第一進風口 112及第二進風口 122分別形成于殼蓋110及殼座120,以使得第一進風口 112及第二進風口 122分別作為風扇本體200上方的主進風口及下方的次進風口。亦即,殼蓋110及殼座120分別構成殼體100的相對應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再者,殼體100于殼蓋110及殼座120的側邊具有出風口 101,以使得散熱風扇10運作時,空氣從風扇本體200上方的第一進風口 112及下方的第二進風口 122進入,且經風扇本體200的運轉后從出風口101流出。
[0021]風扇本體200為具有多個葉片的葉輪組,其中風扇本體200設置于殼座120上,并通過信號線124與外部控制單元(未繪示)電連接以控制風扇本體200的轉動。于此實施例,第一進風口 112為開設于殼蓋110的圓形開口,其中圓形開口的圓心優選對應于風扇本體200的旋轉中心C,且圓形開口的大小以提供風扇本體200主要進風量為設計考慮。第二進風口 122為圓弧開口且圓弧開口的弧度相對于風扇本體200的旋轉中心C的圓心角Θ為45至120度之間。于此實施例,第二進風口 122相對于風扇本體200的旋轉中心C優選具有實質為90度的圓心角Θ。圓心角Θ指第二進風口 122沿旋轉方向R的相對兩外側至旋轉中心C連線間的夾角。舉例而言,如圖1C所示,第二進風口 122的形狀為1/4圓環的圓弧形開口。于另一實施例,如圖3所示,殼座320的第二進風口 322的形狀為1/4的扇形開口。然而,第二進風口的形狀不以實施例所示的扇形或圓弧形為限。亦即,第二進風口可為具有實質90度的圓心角的任何適宜形狀。在此需注意,于本發明中所述的“第二進風口具有實質為90度的圓心角”是指第二進風口沿旋轉方向相對兩外側與旋轉中心的連線的夾角大約為90度,或者指第二進風口沿旋轉方向相對兩外側與旋轉中心的連線的夾角為90±10 度。
[0022]第二進風口 122依據風扇本體200的旋轉方向R設置,以使散熱風扇10具有最佳效能的位置。具體而言,第二進風口 122依據風扇本體200的旋轉方向R設置,以使第二進風口 122設置于以出風口 101的出風方向A為基準(即為0度角位置)沿旋轉方向R旋轉170度至325度的范圍B內的位置,且第二進風口 122優選設置于沿旋轉方向旋轉170度至280度范圍內的位置。換言之,由殼體100的底面觀之(即從面對殼座120表面的方向觀看,如圖1C所示的視角),殼座120表面以出風口 101的出風方向A為正向并通過旋轉中心C劃分為四個象限(1、I1、III及IV)。亦即,劃分四個象限(1、I1、III及IV)的兩條軸線通過風扇本體200的旋轉中心C,并優選分別實質平行及垂直于出風口 101的出風方向A。于此實施例,如圖1C所示,當風扇本體200的旋轉方向R為逆時針方向時,第二進風口 122的設置位置對應于以出風方向A為0度逆時針旋轉170度至325度的范圍B內的位置,且優選對應于170度至280度范圍內的位置。亦即,當風扇本體200的旋轉方向R為逆時針方向時,第二進風口 122優選實質對應于依據風扇本體200的旋轉中心C劃分的第四象限位置(IV)。于另一實施例,如圖2所示,當風扇本體200的旋轉方向R為順時針方向時,第二進風口 122的設置位置對應于以出風方向A為0度順時針旋轉170度至325度的范圍B內的位置,且優選對應于170度至280度范圍內的位置。亦即,當風扇本體200的旋轉方向R為順時針方向時,殼座120’的第二進風口 122’優選實質對應于依據風扇本體200的旋轉中心C劃分的第三象限位置(III)。
[0023]在此需注意,于此所述的“風扇主體的旋轉方向為逆時針或順時針方向”是指從散熱風扇的底面觀看的方向,亦即從殼座底部觀看的方向(如圖1C所示)。再者,于本發明中所述的“第二進風口實質對應于第三象限位置(III)或第四象限位置(IV)”是指第二進風口的設置位置大部分位于對應第三象限(III)或第四象限(IV)的位置,或者指第二進風口的設置位置可于旋轉方向R上偏移±10度。再者,本發明是通過測試在殼座的不同位置開設第二進風口,并考慮風量及壓力等因素以得到不實質損及散熱風扇效能或散熱風扇效能衰減最小的最佳效能位置,使得本發明的散熱風扇在有限的第二進風口開孔面積下,能同時達到強化散熱風扇結構強度及維持散熱風扇效能的功效。因此,依據各種結構強度及風扇效能的需求,第二進風口對應的圓心角不限于上述的90度。此外,本發明的散熱風扇10優選在殼座120僅開設一個進風口(即單一個第二進風口 122),然而在殼座120的結構強度容許的情況下,殼座120不限于僅開設第二進風口 122而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