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電子裝置散熱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手持電子裝置散熱結構,尤其涉及一種應用于手持電子裝置內避免干涉受持電子裝內的發熱元件的散熱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現行手持式行動裝置隨著使用者其傾愛輕薄與運算及效能越來越高的要求下,其內部中央處理單元則邁向雙核心或四核心甚至更高的效能,并因中央處理器的處理效能處理速度越快其所產生的熱量也勢必越來越高,故如何解熱與薄化也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問題。
[0003]現有技術如臺灣專利申請號102209866的新型案中揭示了一種具有散熱結構的手持通訊裝置,此手持通訊裝置包括一殼體、一發熱元件及一散熱器,殼體內部設有一容腔;發熱兀件容置在容腔內;散熱器對應發熱兀件配置,散熱器包含一熱管及一導熱板,熱管一端熱貼接于發熱元件,另一端朝遠離發熱元件的方向配置;導熱板熱貼接于熱管。借此,熱管將發熱元件產生的熱量均勻導至導熱板上,避免熱量累積于發熱元件的周圍,以達到提升散熱效率的功效。
[0004]現有技術的熱管設置在導熱板的表面上會干涉到發熱元件,所以必須沿著避開發熱元件的路徑延伸設置,但是這樣就不利于手持電子裝置內的有限空間的利用,故如何在現有的空間中在不增加厚度及空間的條件下以有效解決散熱問題,為本發明的初衷。
【發明內容】
[0005]因此,為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不僅讓手持電子裝置內的熱管直接或間接貼接發熱元件,且避免熱管與發熱元件干涉以有效利用手持電子裝置內的空間的散熱結構。
[0006]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手持電子裝置散熱結構,容置在一手持電子裝置的殼體內,該殼體內具有至少一發熱元件,該散熱結構包括:一支撐體,具至少一側表面界定一熱接觸區域對應該發熱元件,及一冷區域沒有對應該發熱元件,一透孔設置在該熱接觸區域內并貫穿該支撐體;一熱管,具有一第一部份設置在該支撐體的至少一側表面并沿著該冷區域延伸及一第二部分嵌埋在該熱接觸區域的透孔內且貼接該發熱元件。
[0007]該熱管位于該支撐體對應該發熱元件的一側或不同側。
[0008]更包括一熱傳導片貼接該熱管的第二部分。
[0009]該熱傳導片與該熱管在該支撐體的同一側或不同側。
[0010]該熱傳導片的組成材質的熱傳導率高于支撐體的組成材質。
[0011]該支撐體系為不銹鋼或鋁合金材質構成;該熱傳導片系為銅、鋁等金屬或石墨材質構成。
[0012]該熱傳導片在該熱管的第二部分與該發熱元件之間。
[0013]該熱管的第一部份及第二部分之間具有一傾斜部分,該傾斜部分從該支撐體的至少一側表面傾斜進入該透孔。
[0014]該熱管的第一部份及第二部分之間有一高低落差。
【附圖說明】
[0015]圖1A為本發明第一實施立體分解示意圖;
[0016]圖1B為本發明第一實施立體組合示意圖;
[0017]圖1C為本發明第一實施剖視分解示意圖;
[0018]圖1D為本發明第一實施剖視組合示意圖;
[0019]圖2A為本發明第二實施的剖視分解示意圖;
[0020]圖2B為本發明第二實施的剖視組合示意圖:
[0021]圖3A為本發明第三實施的剖視分解示意圖;
[0022]圖3B為本發明第三實施的剖視組合示意圖:
[0023]圖4A為本發明第四實施的剖視分解示意圖;
[0024]圖4B為本發明第四實施的剖視組合示意圖:
[0025]圖5A為本發明容置在手持電子裝置的殼體內的示意圖;
[0026]圖5B為圖5A的剖視示意圖。
[0027]符號說明
[0028]10手持電子裝置散熱結構
[0029]11支撐體
[0030]111第一側表面
[0031]1111熱接觸區域
[0032]1112 冷區域
[0033]112第二側表面
[0034]113 透孔
[0035]12 熱管
[0036]121 第一部分
[0037]122 第二部分
[0038]123傾斜部分
[0039]13熱傳導片
[0040]14電路板
[0041]141發熱元件
[0042]20手持電子裝置
[0043]21 殼體
[0044]211 前蓋
[0045]2111 視窗
[0046]212 背蓋
[0047]213 空間
[0048]24顯示觸控熒幕
【具體實施方式】
[0049]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一步詳細描述:
[0050]本發明的上述目的及其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性,將依據所附圖式的較佳實施例予以說明。
[0051]圖1A為本發明立體分解示意圖;圖1B為本發明的立體組合示意圖;圖1C為本發明剖視分解示意圖;圖1D為本發明剖視組合示意圖。如圖1A至ID所示,手持電子裝置散熱結構10包括一支撐體11、一熱管12。該支撐體11又可被稱為中框設置在手持電子裝置(例如手機或導航器)的殼體內,并作為手持電子裝置內的其他構件例如一電路板14或一電池(無圖示)等連接的支撐結構。電路板14上包括一發熱元件141。
[0052]支撐體11具有至少一側表面界定一熱接觸區域對應該發熱元件141,在本實施中表示該支撐體11具有相反的第一側表面111及一第二側表面112,且該第一側表面111界定一熱接觸區域1111對應該發熱元件141。第一側表面111的剩余區域沒有對應該發熱元件141則界定為冷區域1112。雖然本實施以第一側表面111作為說明但是不限于此,第二側表面112可界定一熱接觸區域對應發熱元件及一冷區域沒有對應發熱元件。一透孔113設置在該熱接觸區域1111內并貫穿該支撐體11,透孔113配合熱管12的形狀較佳為長條狀。
[0053]熱管12位于該支撐體11對應該發熱元件141的一側,該熱管12具有一第一部份121設置在該支撐體11的第一側表面111并沿著該第一側表面111的冷區域1112延伸到該熱接觸區域1111形成第二部分122嵌埋在該熱接觸區域1111的透孔113內且貼接該發熱元件141。在熱管12的第一部份121及第二部分122之間具有一傾斜部分123,該傾斜部分123從該支撐體11的第一側表面111傾斜進入該透孔113。由于傾斜部分123連接該第一部分121及第二部分122,因此該第一部份121及第二部分122之間界定一高低落差h。熱管12較佳為薄型平板式熱管具有相反的兩平面,熱管12內具有一封閉的腔室從第一部分121延伸到傾斜部分123直到第二部分122,該腔室內設有工作流體及毛細結構,借由在腔室內的工作流體受熱產生循環的液汽二相變化,及汽體與液體于熱管12的第一部分121及第二部分122間汽往液返的對流而達到傳熱的目的。由于熱管12的第二部分122嵌埋在支撐體11的熱接觸區域1111的透孔113內,因此避免熱管12干涉到對應到支撐體11的熱接觸區域1111的發熱元件141。
[0054]再者,在本實施的圖式中更表示有一熱傳導片13設置在支撐體11的第二側表面112跟熱管12不同側,并從第二側表面112貼接在透孔113中的熱管12的第二部分122。并且該支撐體11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