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子產品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電子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電子設備功能的增多以及性能的提高,系統的功耗越來越大,過高的系統工作溫度會導致電子設備工作不穩定,因此散熱問題已成為制約電子設備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電子設備通常采用如導熱石墨片、硅脂、銅管等導熱件將電子設備內的熱量傳導至電子設備的外殼上進行散熱,然而,這種散熱方式會受到電子設備的外殼材質的導熱性能的制約,并且若電子設備的外殼上設有防護罩時,會影響散熱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電子設備,能夠提高散熱效果。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方面,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電子設備,包括殼體和設置于所述殼體內的發熱器件,所述殼體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設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位置設置有第二通孔,其中,當所述電子設備處于工作狀態時,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上方;
所述殼體內設置有連通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散熱通道;
所述發熱器件發出的熱量熱傳遞于所述散熱通道內。
具體地,所述發熱器件位于所述散熱通道內。
具體地,所述發熱器件位于所述散熱通道之外,所述發熱器件通過導熱材料連接于所述散熱通道內。
具體地,所述發熱器件位于所述散熱通道之外,所述散熱通道上設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發熱器件與所述第三通孔相對,所述第三通孔用于使所述發熱器件發出的熱量傳遞至所述散熱通道內,其中,所述第三通孔的孔徑分別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徑和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徑。
具體地,所述第一位置與所述第二位置相對,當所述電子設備處于工作狀態時,所述第一通孔的朝向向上,所述第二通孔的朝向向下。
具體地,所述發熱器件位于所述殼體內的電路板的第一表面上,所述殼體的內表面包括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對應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殼體內設置有從所述第二表面向所述第一表面延伸的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一側壁、所述第二側壁和所述第二表面圍成所述散熱通道。
具體地,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分別為耳機接口、通用串行總線接口或多媒體接口中的任意兩個接口。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電子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利用散熱通道的內外溫差以及第一通孔與第二通孔之間的高度差形成煙囪效應,使電子設備內發熱器件發出的熱量通過散熱通道從第一通孔散出,殼體外的冷空氣從第二通孔進入散熱通道內,從而實現對電子設備散熱,上述利用煙囪效應原理進行散熱的方式不會受到電子設備的外殼材質的導熱性能的制約,并且利用煙囪效應能夠加強空氣對流,使電子設備內的熱量快速排出,提高散熱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電子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電子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電子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電子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電子設備,包括殼體1和設置于殼體1內的發熱器件2,殼體1包括第一位置11和第二位置12,第一位置11設置有第一通孔13,第二位置12設置有第二通孔14,其中,當電子設備處于工作狀態時,第一位置11位于第二位置12的上方;殼體1內設置有連通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的散熱通道3;發熱器件2發出的熱量熱傳遞于散熱通道3內。
以手機為例,手機邊框的頂部可以為第一位置11,手機殼體邊框的底部可以為第二位置12,當使用手機時,一般手機是處于傾斜或垂直于地面的方向,邊框的頂部高于邊框的底部,因此此時,第一通孔13高于第二通孔14,當發熱器件2發出的熱量傳遞至散熱通道時,散熱通道3內的溫度高于殼體1外的環境溫度,由于熱空氣的密度比冷空氣的密度小,因此散熱通道3內的熱空氣會自然上升,從第一通孔13散出,殼體1外的冷空氣從第二通孔14進入散熱通道3,由此發熱器件2發出的熱量通過散熱通道3散出;上述中散熱通道3的內外溫差以及第一通孔13與第二通孔14之間的高度差形成煙囪效應,其中,若散熱通道3的內外溫差越大,第一通孔13與第二通孔14之間的高度差越大,則煙囪效應越明顯,散熱效率越高。
除了手機,電子設備還可以為電視機等,如圖4所示,當電子設備為電視機時,電視機通常通過支架設立于電視柜上或通過懸掛架懸掛于墻壁上,電視機殼體1的頂部為第一位置11,電視機殼體1的底部中的懸空部位可為第二位置12,在第一位置11設置第一通孔13,在第二位置12設置第二通孔14,因此第一通孔13高于第二通孔14,當電視機內的發熱器件2發出的熱量傳遞至散熱通道3時,散熱通道3內的溫度高于電視機殼體1外的環境溫度,散熱通道3的內外溫差以及第一通孔13與第二通孔14之間的高度差形成煙囪效應,使散熱通道3內的熱空氣從第一通孔13散出,電視機殼體1外的冷空氣從第二通孔14進入散熱通道3,以使電視機散熱。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電子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利用散熱通道的內外溫差以及第一通孔與第二通孔之間的高度差形成煙囪效應,使電子設備內發熱器件發出的熱量通過散熱通道從第一通孔散出,殼體外的冷空氣從第二通孔進入散熱通道內,從而實現對電子設備散熱,上述利用煙囪效應原理進行散熱的方式不會受到電子設備的外殼材質的導熱性能的制約,并且利用煙囪效應能夠加強空氣對流,使電子設備內的熱量快速排出,提高散熱效果。
發熱器件2發出的熱量熱傳遞于散熱通道3內的具體實施方式可包括如下三種:
具體地,如圖1所示,發熱器件2位于散熱通道內。當發熱器件2發出熱量時,熱量在散熱通道3內,通過上述煙囪效應實現熱量從第一通孔13散出,殼體1外的冷空氣從第二通孔14進入散熱通道3,使發熱器件2快速降溫,降低電子設備內的熱量。
或者,具體地,如圖2所示,發熱器件2位于散熱通道3之外,發熱器件2通過導熱材料4連接于散熱通道3內。可以將導熱材料4的一端連接于發熱器件2,導熱材料4的另一端穿入散熱通道3內,當發熱器件2發出熱量時,熱量通過導熱材料4傳導至散熱通道3內,利用上述煙囪效應原理實現電子設備的散熱。其中,導熱材料4可采用導熱石墨片、硅脂、銅管等。
或者,具體地,如圖3所示,發熱器件2位于散熱通道之外,散熱通道3上設置有第三通孔31,發熱器件2與第三通孔31相對,第三通孔31用于使發熱器件2發出的熱量傳遞至散熱通道3內,其中,第三通孔31的孔徑分別小于第一通孔13的孔徑和第二通孔14的孔徑。發熱器件2可以接觸于散熱通道3,也可以與散熱通道3之間存在一定的縫隙,當發熱器件2發出熱量時,熱量從第三通孔31進入至散熱通道3內,利用上述煙囪效應原理實現電子設備的散熱。
具體地,第一位置11與第二位置12相對,當電子設備處于工作狀態時,第一通孔13的朝向向上,第二通孔14的朝向向下。其中,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可以選擇殼體1上相鄰的面上,例如側面的底部和頂面,或者也可以選擇殼體的同一面上,例如側面的底部和頂部,或者選擇殼體1上相對的面上,例如底面和頂面;根據煙囪效應,需要最大的保證散熱通道的垂直坡度,以便提高散熱通道3內氣體流通速度,提高散熱效率,因此第一位置11與第二位置12選擇殼體1上相對的面上,在使用電子設備時,第一通孔13朝上,第二通孔14朝下,熱量通過散熱通道3從第一通孔13散出,冷空氣從第二通孔14進入散熱通道3內,形成對流,快速流動。
具體地,發熱器件2位于殼體1內的電路板的第一表面上,殼體1的內表面包括第二表面,第二表面對應于第一表面,殼體1內設置有從第二表面向第一表面延伸的第一側壁32和第二側壁33,第一表面、第一側壁32、第二側壁33和第二表面圍成散熱通道3。第一側壁32和第二側壁33可以與殼體1制成一體結構,或者第一側壁32和第二側壁33可以與第一表面制成一體結構,利用殼體1和電路板作為散熱通道的另外兩側的側壁,利于電子設備的薄型化設計。
具體地,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分別為耳機接口、通用串行總線接口或多媒體接口中的任意兩個接口。利用電子設備上的其中兩個接口分別作為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這兩個接口包括耳機接口、通用串行總線接口或多媒體接口中的任意兩個,無需在殼體1上設置額外的通孔,減少殼體1上通孔的數量,利于殼體1的美觀。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電子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利用散熱通道的內外溫差以及第一通孔與第二通孔之間的高度差形成煙囪效應,使電子設備內發熱器件發出的熱量通過散熱通道從第一通孔散出,殼體外的冷空氣從第二通孔進入散熱通道內,從而實現對電子設備散熱,上述利用煙囪效應原理進行散熱的方式不會受到電子設備的外殼材質的導熱性能的制約,并且利用煙囪效應能夠加強空氣對流,使電子設備內的熱量快速排出,提高散熱效果。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