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電纜領域,具體為一種新型伴熱電纜。
背景技術:
電線電纜產品種類繁多,產品廣泛應用于電力、石油、化工、醫藥、機械、食品、船舶等行業,與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都密切相關。電線電纜是輸送電能、傳遞信息和制造各種電機、儀器、儀表,實現電磁能量轉換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器材,是未來電氣化、信息化社會中必要的基礎產品。
目前在電線電纜制造領域中,單導體同時包覆兩層復合物的工藝方法是成熟的,而二芯結構先分別包覆上一層復合物再包覆二層以上復合物的生產工藝目前都是分層多次擠出包覆物。如先在導體上包覆出一層包覆物,然后再將已包覆完第一層包覆物的兩根線芯放出再包覆第二層包覆物,然后再逐層包覆。這種工藝的缺點是,在包覆第二層和第三層包覆物時如采用緊壓模,內模很容易劃傷第一層包覆物,且因為多次包覆每層包覆物容易被污染,且定位不準,易偏心;如果采用擠管模,內外層包覆物接觸不緊密會影響產品性能。
這種工藝生產的產品會出現如下問題;金屬導體(電極)過渡層與PTC發熱體的接觸面接觸不良,自限溫伴熱帶通電后隨著工作時間的延長,界面電阻不斷變大,接觸不良的現象更加惡化,出現打火,直到燒毀伴熱帶。
鑒于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創作者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實踐終于獲得了本實用新型。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缺陷,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在于,提供一種新型伴熱電纜,結構設計新穎,能夠保證電纜各個內層之間接觸緊密,穩定產品性能,增加電纜壽命。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伴熱電纜,包括金屬導體層、導體過渡層、PTC層和絕緣層組成,其中,金屬導體層、導體過渡層、PTC層和絕緣層分別由內到外布置,所述導體過渡層與PTC層在固接界面處分別設置有形狀匹配的軋紋。
較佳的,所述導體過渡層與PTC層分別設置的軋紋為傾斜設置。
較佳的,所述軋紋為傾斜設置的螺紋。
較佳的,軋紋為不規則軋紋。
較佳的,所述導體過渡層與PTC層分別均勻設置的軋紋為偏心式軋紋。
較佳的,所述PTC層采用阻燃PTC。
較佳的,所述的絕緣層的材料為改良交聯聚乙烯或耐高溫氟塑料。
較佳的,所述伴熱結構為同軸圓柱狀。
較佳的,所述金屬導體層至少包含兩根導電芯。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金屬導體層、金屬導體過渡層、PTC發熱體層導之間通過軋紋接觸更加緊密,金屬導體 層和PTC發熱體層之間接觸緊密、尺寸準確,同心度和包覆物厚度都能得到保證,減少界面電阻,防止打火,同時能保證電纜各個內層接觸更加緊密,性能更加穩定,延長電纜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伴熱電纜的截面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伴熱電纜的金屬導體過渡層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伴熱電纜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術特征和優點作更詳細的說明。
請參見圖1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伴熱電纜的截面圖。
圖1中所展示了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新型伴熱電纜,其包括順次設置的至少一金屬導體層1、一導體過渡層2、一PTC層3與一絕緣層4。
在本實施例中,設置了兩個金屬導體層1,一根作為正極另一根作為負極,所述PTC層3具有正的溫度系數,這種正的溫度系數能夠讓所述PTC層3在所述金屬導體層1通電的時候導電、產熱,并且在產熱的過程中提升溫度,而在溫度提升的同時造成了電阻率的提升,電阻率的提升會降低電纜線的功率,溫度提升-電阻率升高-溫度下降 -電阻率下降,這個循環會自動形成一個近似于靜態的平衡,表現為電纜線在工作過程中表現為自限溫。
所述導體過渡層2作為所述金屬導體層1與所述PTC層3之間的過渡粘附層,因為所述導體過渡層與所述金屬導體層1以及所述PTC層3均有良好的粘附性能,但是目前所述導體過渡層2與所述金屬導體層1以及所述PTC層3之間的緊密連接主要依靠的是材料本身的特性:例如膨脹系數相似,材料屬性相近等等。
請參見圖2所示,圖2展示了一個實施例。本實施例中,所述導體過渡層2的外表面-即與所述PTC層3的固定連接的表面(固接界面)設置有軋紋,這種軋紋的形成是在加工工藝中,形成所述導體過渡層2的步驟中,以及形成所述PTC層3的過渡中,將導體過渡層熔融材料與熔融PTC進行攪拌、形成微渦流,從而成型的電纜在該界面具有類似于軋紋的結構,這種結構能夠輔助材料本身,通過機械連接的方式提升電纜線的穩定性,能夠極大地強化所述金屬導電層1與所述PTC層3之間的匹配關系,提升使用壽命和安全系數。
圖2中所示的所述軋紋是不規則的,這種不規則的軋紋的產生過程是形成所述PTC層3的時候采用了不規則漩渦,加工工藝并不是本實用新型所關注的重點,圖2中所述的不規則結構能夠最大限度的提升電纜的穩定性,尤其體現在抵抗軸向、徑向的外界力,以及抵抗溫度變化引起的形狀變化。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等同的實施例,即軋紋為有序的螺紋形狀,這種形狀的結構相較于不規則的軋紋,對于電纜穩定性的提升稍弱, 但是這種電纜制備簡單,成本更低。
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