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子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屏蔽罩及移動終端。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移動終端的電路板上均設置有電子元器件的屏蔽罩,以起到防護的作用。具體地:屏蔽罩可以防止電子元器件受到外界的信號干擾,防止電子元器件受到外界水汽、水滴等的影響,以及用于補強電路板。屏蔽罩結構一般包括罩體頂壁以及罩體側壁,在屏蔽罩的拐角處容易產生應力,造成屏蔽罩破裂以及屏蔽罩平整性差等問題;同時,由于每兩相鄰的側壁單元之間存在一定的間隙,導致屏蔽罩的防水效果以及對電路板的補強效果較差,難以滿足用戶對產品的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屏蔽罩及移動終端,以提升產品的防水效果以及對電路板形成有效的補強。
一方面,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屏蔽罩,包括罩體頂壁以及罩體側壁,所述罩體側壁至少包括前后相接的第一側壁單元以及第二側壁單元,所述第一側壁單元靠近所述第二側壁單元的一端設置有第一連接部,所述第二側壁單元靠近所述第一側壁單元的一端設置有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與所述第二連接部形成嵌入配合,實現所述第一側壁單元與所述第二側壁單元的相接。
另一方面,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移動終端,包括電路板以及如上所述的屏蔽罩,所述電路板上設置有電子元器件,所述屏蔽罩設置在所述電路板上,且所述屏蔽罩罩合所述電子元器件。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上述的結構設置,由于第一側壁單元靠近第二側壁單元的一端設置有第一連接部,第二側壁單元靠近第一側壁單元的一端設置有第二連接部,且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部形成嵌入配合,實現了第一側壁單元與第二側壁單元的相接,即實現了屏蔽罩中相鄰的兩側壁單元的嵌入相接。一方面,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部的嵌入配合,有效地填充了相鄰兩側壁單元之間的間隙,以提升屏蔽罩的防水效果;另一方面,通過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部的嵌入配合還提升了屏蔽罩自身的結構強度,當屏蔽罩安裝于某一部件(如電路板等)上時,可以提升該部件的結構強度,對該部件形成有效的補強。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屏蔽罩其防護性能好,可靠性強,能夠滿足用戶的要求,提升了用戶的使用效果。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屏蔽罩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處放大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安裝于電路板上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一:
參照圖1和圖2,一種屏蔽罩,包括罩體頂壁1以及罩體側壁2,所述罩體側壁2至少包括前后相接的第一側壁單元3以及第二側壁單元4,所述第一側壁單元3靠近所述第二側壁單元4的一端設置有第一連接部31,所述第二側壁單元4靠近所述第一側壁單元3的一端設置有第二連接部41,所述第一連接部31與所述第二連接部41形成嵌入配合,實現所述第一側壁單元3與所述第二側壁單元4的相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所述第一連接部31包括多個嵌入凸起5和多個嵌入凹槽6,相應地,所述第二連接部41包括多個嵌入凹槽6和多個嵌入凸起5;或者,所述第一連接部31包括多個嵌入凸起5或多個嵌入凹槽6,相應地,所述第二連接部41包括多個嵌入凹槽6或多個嵌入凸起5。每個所述嵌入凸起5嵌入至一個所述嵌入凹槽6內,實現所述第一連接部31與所述第二連接部41的嵌入配合,結構簡單、可靠。
進一步地,所述嵌入凸起5與所述嵌入凹槽6過盈配合,使第一連接部31與第二連接部41的嵌入配合更為緊密,以提升屏蔽罩的防水效果。
具體地,所述嵌入凸起5呈矩形狀,相應地,所述嵌入凹槽6呈矩形狀,結構簡單,利于嵌入凸起5與嵌入凹槽6之間安裝配合。
本實施例中,所述罩體頂壁1與所述第一側壁單元3以及所述第二側壁單元4一體成型。具體地,第一側壁單元3以及第二側壁單元4均于罩體頂壁1 的邊緣處彎折成型。由于嵌入凸起5以及嵌入凹槽6均設置在側壁單元上,在側壁單元彎折成型的過程中,嵌入凸起5便可嵌入至嵌入凹槽6內,以實現兩者的嵌入配合。由此可知,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屏蔽罩結構,在現有工藝的基礎上即可實現成型,不會增加生產工藝的復雜程度,利于產品的制造生產。
本實施例中,所述罩體頂壁1、所述第一側壁單元3以及所述第二側壁單元4均呈平板狀,結構簡單,便于組裝。且所述罩體側壁2包括四個側壁單元,即可構成長方體狀的屏蔽罩,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屏蔽罩尤其適用于手機等移動終端當中。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上述的結構設置,由于第一側壁單元3靠近第二側壁單元4的一端設置有第一連接部31,第二側壁單元4靠近第一側壁單元3的一端設置有第二連接部41,且第一連接部31與第二連接部41形成嵌入配合,實現了第一側壁單元3與第二側壁單元4的相接,即實現了屏蔽罩中相鄰的兩側壁單元的嵌入相接。一方面,第一連接部31與第二連接部41的嵌入配合,有效地填充了相鄰兩側壁單元之間的間隙,以提升屏蔽罩的防水效果;另一方面,通過第一連接部31與第二連接部41的嵌入配合還提升了屏蔽罩自身的結構強度,當屏蔽罩安裝于某一部件(如電路板等)上時,可以提升該部件的結構強度,對該部件形成有效的補強。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屏蔽罩其防護性能好,可靠性強,能夠滿足用戶的要求,提升了用戶的使用效果。
實施例二:
參照圖3,一種移動終端,包括電路板7以及如上所述的屏蔽罩8,所述電路板7上設置有電子元器件9,所述屏蔽罩8設置在所述電路板7上,且所述屏蔽罩8罩合所述電子元器件9。其中,屏蔽罩8是焊接在電路板7上。通 過上述的結構設置,屏蔽罩8即可對電子元器件9起到防干擾、防水等作用,對電路板7即可起到補強的作用。其中,移動終端可以是手機、導航儀、平板電腦、照相機、手提電腦、智能穿戴設備中的至少一種。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移動終端,由于應用了上述的屏蔽罩,實現了屏蔽罩中相鄰的兩側壁單元的嵌入相接。一方面,有效地填充了相鄰兩側壁單元之間的間隙,以提升屏蔽罩的防水效果;另一方面,提升了屏蔽罩自身的結構強度,當屏蔽罩安裝于如電路板上時,可以提升該部件的結構強度,對該部件形成有效的補強。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移動終端其防護性能好、可靠性強,能夠滿足用戶的要求,提升了用戶的使用效果。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如上所述是結合具體內容提供的一種或多種實施方式,并不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凡與本實用新型的方法、結構等近似、雷同,或是對于本實用新型構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術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