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電子儀器散熱防塵裝置,屬于智能防塵散熱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技術水平的發展,電子產品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各類電子產品應用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眾所周知,電子產品工作時會發熱,而且熱量的產生會聚集大量的灰塵,這樣,灰塵的聚集和持續散發的熱量會大大影響電子產品的工作性能,因此,若能有效解決電子產品的散熱和防塵,將大大提高電子產品的工作性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采用全新結構設計,設計風速驅動調節式散熱式機構,并采用隱藏式設計,能夠有效實現高效散熱效果的電子儀器散熱防塵裝置。
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本發明設計了一種電子儀器散熱防塵裝置,包括上下設置的防塵罩和底板;還包括第一風扇、第二風扇、控制模塊,以及分別與控制模塊相連接的電源、溫度傳感器、第一風扇調速電路、第二風扇調速電路;第一風扇經過第一風扇調速電路與控制模塊相連接,第二風扇經過第二風扇調速電路與控制模塊相連接;其中,電源經過控制模塊為溫度傳感器進行供電,同時,電源依次經過控制模塊、第一風扇調速電路為第一風扇進行供電;電源依次經過控制模塊、第二風扇調速電路為第二風扇進行供電;所述防塵罩采用透氣網孔布制成;所述底板內部對應前部區域的位置設置前置空腔,且前置空腔對應底板上表面的面積與前部區域的面積相適應,底板上表面對應前部區域的位置,設置貫穿前置空腔頂面的鏤空結構,且該鏤空結構所占區域面積與前部區域的面積相適應;底板內部對應后部區域的位置設置后置空腔,且后置空腔對應底板上表面的面積與后部區域的面積相適應,底板上表面對應后部區域的位置,設置貫穿后置空腔頂面的鏤空結構,且該鏤空結構所占區域面積與后部區域的面積相適應;控制模塊、電源、第一風扇調速電路和第二風扇調速電路設置在底板內部位于前置空腔和后置空腔之間的位置區域;第一風扇調速電路的結構與第二風扇調速電路的結構相同,第一風扇調速電路和第二風扇調速電路分別包括電控滑動變阻器、電阻、電容、雙向觸發二極管和三端雙向可控硅,其中,對應風扇的一端連接著經過控制模塊的供電正極,另一端分別連接電控滑動變阻器的滑動端,以及三端雙向可控硅的其中一個接線端;電控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端與電阻的一端相連接,電阻的另一端分別連接電容的一端,以及雙向觸發二極管的一端;雙向觸發二極管的另一端與三端雙向可控硅的門端相連接;電容的另一端分別連接經過控制模塊的供電負極,以及三端雙向可控硅的另一個接線端;控制模塊與電控滑動變阻器相連接;底板兩側邊上分別對應前置空腔、后置空腔的各個位置區域,分別設置至少一個貫穿外部空間與空腔內部空間的通孔;第一風扇的外經與前置空腔對應底板上表面的面積相適應,第一風扇設置于前置空腔中,且第一風扇工作的氣流方向為由下向上;第二風扇的外經與后置空腔對應底板上表面的面積相適應,第二風扇設置于后置空腔中,且第二風扇工作的氣流方向為由下向上;溫度傳感器設置于防塵罩與底板之間所構成的防塵罩(1)內部空間。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溫度傳感器內嵌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且與底板上表面相平齊。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第一風扇為第一無刷電機風扇,所述第二風扇為第二無刷電機風扇。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控制模塊為單片機。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電源為紐扣電池。
本發明所述一種電子儀器散熱防塵裝置采用以上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技術效果:
(1)本發明所設計的電子儀器散熱防塵裝置,采用全新結構設計,設計風速驅動調節式散熱式機構,并采用設置在底板內部、分別對應前部區域、后部區域的前置空前、后置空腔,針對所設計的第一風扇、第二風扇實現隱藏式位置設計,再基于所設計溫度傳感器檢測獲得的防塵罩內溫度,結合具體所設計的風扇調速電路,針對第一風扇、第二風扇實現智能控制,通過底板指定位置區域的鏤空結構,并結合由透氣網孔布制成的防塵罩,實現針對防塵罩內部的高效散熱;
(2)本發明所設計的電子儀器散熱防塵裝置中,針對溫度傳感器,進一步設計其內嵌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且與底板上表面相平齊,能在針對防塵罩內環境溫度實現精準檢測的同時,保持了底板的平整;
(3)本發明所設計的電子儀器散熱防塵裝置中,針對第一風扇,進一步設計采用第一無刷電機風扇,以及針對第二風扇,進一步設計采用第二無刷電機風扇,使得本發明所設計的電子儀器散熱防塵裝置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能夠實現靜音工作,既保證了所設計電子儀器散熱防塵裝置具有高效的散熱效果,又能保證其工作過程不對周圍環境產生噪聲影響,體現了設計過程中的人性化設計;
(4)本發明設計的電子儀器散熱防塵裝置中,針對控制模塊,進一步設計采用單片機,一方面能夠適用于后期針對所設計電子儀器散熱防塵裝置的擴展需求,另一方面,簡潔的控制架構模式能夠便于后期的維護;
(5)本發明設計的電子儀器散熱防塵裝置中,針對電源,進一步設計采用紐扣電池,基于紐扣電池的體積,能夠有效控制所設計風速驅動調節式散熱式機構的整體占用空間,進而能夠在獲得高效散熱效果的同時,最大限度保證了防塵罩內部的最大空間。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所設計電子儀器散熱防塵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所設計電子儀器散熱防塵裝置中風扇調速電路的示意圖。
其中,1. 防塵罩,2. 底板,3. 控制模塊,4. 電源,5. 溫度傳感器,6. 第一風扇,7. 第二風扇,8. 前置空腔,9. 后置空腔,10. 通孔,11. 第一風扇調速電路,12. 第二風扇調速電路。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發明設計了一種電子儀器散熱防塵裝置,包括上下設置的防塵罩1和底板2;還包括第一風扇6、第二風扇7、控制模塊3,以及分別與控制模塊3相連接的電源4、溫度傳感器5、第一風扇調速電路11、第二風扇調速電路12;第一風扇6經過第一風扇調速電路11與控制模塊3相連接,第二風扇7經過第二風扇調速電路12與控制模塊3相連接;其中,電源4經過控制模塊3為溫度傳感器5進行供電,同時,電源4依次經過控制模塊3、第一風扇調速電路11為第一風扇6進行供電;電源4依次經過控制模塊3、第二風扇調速電路12為第二風扇7進行供電;所述防塵罩1采用透氣網孔布制成;所述底板2內部對應前部區域的位置設置前置空腔8,且前置空腔8對應底板2上表面的面積與前部區域的面積相適應,底板2上表面對應前部區域的位置,設置貫穿前置空腔8頂面的鏤空結構,且該鏤空結構所占區域面積與前部區域的面積相適應;底板2內部對應后部區域的位置設置后置空腔9,且后置空腔9對應底板2上表面的面積與后部區域的面積相適應,底板2上表面對應后部區域的位置,設置貫穿后置空腔9頂面的鏤空結構,且該鏤空結構所占區域面積與后部區域的面積相適應;控制模塊3、電源4、第一風扇調速電路11和第二風扇調速電路12設置在底板2內部位于前置空腔8和后置空腔9之間的位置區域;第一風扇調速電路11的結構與第二風扇調速電路12的結構相同,如圖2所示,第一風扇調速電路11和第二風扇調速電路12分別包括電控滑動變阻器、電阻、電容、雙向觸發二極管和三端雙向可控硅,其中,對應風扇的一端連接著經過控制模塊3的供電正極,另一端分別連接電控滑動變阻器的滑動端,以及三端雙向可控硅的其中一個接線端;電控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端與電阻的一端相連接,電阻的另一端分別連接電容的一端,以及雙向觸發二極管的一端;雙向觸發二極管的另一端與三端雙向可控硅的門端相連接;電容的另一端分別連接經過控制模塊3的供電負極,以及三端雙向可控硅的另一個接線端;控制模塊3與電控滑動變阻器相連接;底板2兩側邊上分別對應前置空腔8、后置空腔9的各個位置區域,分別設置至少一個貫穿外部空間與空腔內部空間的通孔10;第一風扇6的外經與前置空腔8對應底板2上表面的面積相適應,第一風扇6設置于前置空腔8中,且第一風扇6工作的氣流方向為由下向上;第二風扇7的外經與后置空腔9對應底板2上表面的面積相適應,第二風扇7設置于后置空腔9中,且第二風扇7工作的氣流方向為由下向上;溫度傳感器5設置于防塵罩1與底板2之間所構成的防塵罩1內部空間。上述技術方案所設計的電子儀器散熱防塵裝置,采用全新結構設計,設計風速驅動調節式散熱式機構,并采用設置在底板2內部、分別對應前部區域、后部區域的前置空前8、后置空腔9,針對所設計的第一風扇6、第二風扇7實現隱藏式位置設計,再基于所設計溫度傳感器5檢測獲得的防塵罩內溫度,結合具體所設計的風扇調速電路,針對第一風扇6、第二風扇7實現智能控制,通過底板2指定位置區域的鏤空結構,并結合由透氣網孔布制成的防塵罩1,實現針對防塵罩1內部空間的高效散熱。
基于上述設計電子儀器散熱防塵裝置技術方案的基礎之上,本發明還進一步設計了如下優選技術方案:針對溫度傳感器5,進一步設計其內嵌在所述底板2的上表面,且與底板2上表面相平齊,能在針對防塵罩1內環境溫度實現精準檢測的同時,保持了底板2的平整;而且針對第一風扇6,進一步設計采用第一無刷電機風扇,以及針對第二風扇7,進一步設計采用第二無刷電機風扇,使得本發明所設計的電子儀器散熱防塵裝置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能夠實現靜音工作,既保證了所設計電子儀器散熱防塵裝置具有高效的散熱效果,又能保證其工作過程不對周圍環境產生噪聲影響,體現了設計過程中的人性化設計;并且針對控制模塊3,進一步設計采用單片機,一方面能夠適用于后期針對所設計電子儀器散熱防塵裝置的擴展需求,另一方面,簡潔的控制架構模式能夠便于后期的維護;不僅如此,針對電源4,進一步設計采用紐扣電池,基于紐扣電池的體積,能夠有效控制所設計風速驅動調節式散熱式機構的整體占用空間,進而能夠在獲得高效散熱效果的同時,最大限度保證了防塵罩1內部的最大空間。
本發明設計了電子儀器散熱防塵裝置在實際應用過程當中,具體包括上下設置的防塵罩1和底板2;還包括第一無刷電機風扇、第二無刷電機風扇、單片機,以及分別與單片機相連接的電源4、溫度傳感器5、第一風扇調速電路11、第二風扇調速電路12;第一無刷電機風扇經過第一風扇調速電路11與單片機相連接,第二無刷電機風扇經過第二風扇調速電路12與單片機相連接;其中,電源4經過單片機為溫度傳感器5進行供電,同時,電源4依次經過單片機、第一風扇調速電路11為第一無刷電機風扇進行供電;電源4依次經過單片機、第二風扇調速電路12為第二無刷電機風扇進行供電;所述防塵罩1采用透氣網孔布制成;所述底板2內部對應前部區域的位置設置前置空腔8,且前置空腔8對應底板2上表面的面積與前部區域的面積相適應,底板2上表面對應前部區域的位置,設置貫穿前置空腔8頂面的鏤空結構,且該鏤空結構所占區域面積與前部區域的面積相適應;底板2內部對應后部區域的位置設置后置空腔9,且后置空腔9對應底板2上表面的面積與后部區域的面積相適應,底板2上表面對應后部區域的位置,設置貫穿后置空腔9頂面的鏤空結構,且該鏤空結構所占區域面積與后部區域的面積相適應;單片機、電源4、第一風扇調速電路11和第二風扇調速電路12設置在底板2內部位于前置空腔8和后置空腔9之間的位置區域;第一風扇調速電路11的結構與第二風扇調速電路12的結構相同,第一風扇調速電路11和第二風扇調速電路12分別包括電控滑動變阻器、電阻、電容、雙向觸發二極管和三端雙向可控硅,其中,對應風扇的一端連接著經過單片機的供電正極,另一端分別連接電控滑動變阻器的滑動端,以及三端雙向可控硅的其中一個接線端;電控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端與電阻的一端相連接,電阻的另一端分別連接電容的一端,以及雙向觸發二極管的一端;雙向觸發二極管的另一端與三端雙向可控硅的門端相連接;電容的另一端分別連接經過單片機的供電負極,以及三端雙向可控硅的另一個接線端;單片機與電控滑動變阻器相連接;底板2兩側邊上分別對應前置空腔8、后置空腔9的各個位置區域,分別設置至少一個貫穿外部空間與空腔內部空間的通孔10;第一無刷電機風扇的外經與前置空腔8對應底板2上表面的面積相適應,第一無刷電機風扇設置于前置空腔8中,且第一無刷電機風扇工作的氣流方向為由下向上;第二無刷電機風扇的外經與后置空腔9對應底板2上表面的面積相適應,第二無刷電機風扇設置于后置空腔9中,且第二無刷電機風扇工作的氣流方向為由下向上;溫度傳感器5內嵌在所述底板2的上表面,且與底板2上表面相平齊。實際應用中,設置在底板2上表面,且與底板2上表面相平齊的溫度傳感器5實時工作,檢測獲得防塵罩1內部的最大空間內環境的溫度檢測結果,并實時上傳至單片機當中,由單片機針對所接收到的溫度檢測結果進行實時判斷,并做出相應操作,其中,當溫度檢測結果低于或等于預設溫度閾值時,則單片機不做任何進一步操作;當溫度檢測結果高于預設溫度閾值時,則單片機隨即分別經過第一風扇調速電路11、第二風扇調速電路12,控制分別所連接的第一無刷電機風扇、第二無刷電機風扇開始工作,其中,單片機根據所獲溫度檢測結果分別向第一風扇調速電路11、第二風扇調速電路12發送控制指令,由第一風扇調速電路11、第二風扇調速電路12分別根據所接收到的控制指令,控制對應連接的無刷電機風扇工作,由于第一無刷電機風扇、第二無刷電機風扇的工作氣流方向由下向上,且底板2兩側邊上分別對應前置空腔8、后置空腔9的各個位置區域,分別設置至少一個貫穿外部空間與空腔內部空間的通孔10,則在第一無刷電機風扇和第二無刷電機風扇工作的情況下,防塵罩1外部空間中的空氣就會不斷經底板2兩側邊上的各個通孔10分別涌入前置空腔8和后置空腔9,并分別隨第一無刷電機風扇、第二無刷電機風扇的工作氣流,穿過分別位于前置空腔8頂面、后置空腔9頂面的鏤空結構,流入防塵罩1內部,并結合由透氣網孔布制成的防塵罩1,實現針對防塵罩1內環境的高效散熱,在分別經過第一風扇調速電路11、第二風扇調速電路12針對對應第一無刷電機風扇、第二無刷電機風扇進行控制的過程中,單片機會隨所接收到溫度檢測結果的變化,分別向第一風扇調速電路11、第二風扇調速電路12發送風扇轉速提高指令或風扇轉速降低指令,再由第一風扇調速電路11、第二風扇調速電路12分別針對對應無刷電機風扇的轉速進行相應調整,總的遵循一個原則,溫度檢測結果越高,風扇轉速越快,相應的,溫度檢測結果越低,風扇轉速越低;在上述高效散熱的過程中,若單片機所獲溫度檢測結果小于或等于預設溫度閾值時,則單片機隨即控制第一無刷電機風扇、第二無刷電機風扇停止工作;由此,基于上述控制過程,實現了本發明所設計電子儀器散熱防塵裝置在實際應用過程當中的高效散熱效果。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發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