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集成電路的設計,尤其涉及一種可變增益放大器的設計。
背景技術:
在無線通信系統中,由于信道衰落現象,導致接收機輸入信號的幅值范圍變化很大(高達幾十個dB)。為了減小誤碼率,接收機通常設置有自動增益控制電路(Automatic Gain Control,AGC),而可變增益放大器則是AGC系統的主要部分。目前可變增益放大器的研究重點和難點主要體現為:寬帶寬、高增益動態范圍和高線性度。大部分設計者在實現寬帶寬和高增益的范圍內難以實現高線性度,而實現高線性度則可能犧牲了可帶寬和增益。
現有技術中,可變增益放大器分為開環和閉環兩種形式。開環可變增益放大器可以實現增益的連續可調,但穩定性較差,線性度較低,信號的動態范圍較小;閉環結構的可變增益放大器使用負反饋的形式,性能較為穩定,其增益取決于電阻之比,線性度較高,但是難以實現增益的連續可調。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高線性度可變增益放大器,可提高放大器的線性度,以及實現增益的連續可調。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出的一種高線性度可變增益放大器,包括用以對信號進行放大或衰減的可變增益放大器,所述可變增益放大器采用閉環負反饋結構,同時還采用產生增益控制電壓的指數增益控制電路,從而實現可變增益放大器的增益呈dB線性連續變化;所述可變增益放大器由全差分運算放大器A和第一PMOS管M1、第二PMOS管M2、第三PMOS管M3和第四PMOS管M4構成,所述第一PMOS管M1和第三PMOS管M3為輸入PMOS管,所述第二PMOS管M2和第四PMOS管M4為反饋PMOS管;所述第一PMOS管M1的源端連接至第一輸入信號VIP,所述第一PMOS管M1的漏端與所述全差分運算放大器A的正輸入端相連;所述第二PMOS管M2的源端連接至第二輸入信號VIN,所述第二PMOS管M2的漏端與所述全差分運算放大器A的負輸入端相連;所述第三PMOS管M3的漏端與全差分運算放大器A的正輸入端相連,所述第三PMOS管M3的源端與全差分運算放大器A的負輸出端VON相連;所述第四PMOS M4的漏端與全差分運算放大器A的負輸入端相連,所述第四PMOS管M4的源端與全差分運算放大器A的正輸出端VOP相連;所述第一PMOS管M1和所述第三PMOS管M3的柵極均與第一增益控制電壓Vc1相連,第二PMOS管M2和第四PMOS管M4的柵極均與第二增益控制電壓Vc2相連;所述全差分運算放大器A包括第一級和第二級兩級結構及偏置電路和共模反饋電路,其中,第一級為套筒式共源共柵結構,第二級為共源級;所述可變增益放大器中的第一PMOS管M1、第三PMOS管M3、第二PMOS管M2、第四PMOS管M4均工作在線性區,其中,第一PMOS管M1和第二PMOS管M2的等效電阻為Rin:
式(1)中,μP為PMOS的空穴遷移率,單位為cm2/V-s;Cox為單位面積的柵氧化層電容,單位為F/cm2;為PMOS的寬長比;VTHP為PMOS的閾值電壓,單位為V;第三PMOS管M3和第四PMOS管M4的等效電阻為Rf:
式(2)中,式(1)中,μP為PMOS的空穴遷移率,單位為cm2/V-s;Cox為單位面積的柵氧化層電容,單位為F/cm2;為PMOS的寬長比;VTHP為PMOS的閾值電壓,單位為V;所述可変增益放大器A的增益為A:
所述指數增益控制電路用于產生兩個所述的第一增益控制電壓Vc1和第二Vc2增益控制電壓,所述指數增益控制電路的輸入為外部控制信號Vc,其中,第一PMOS管M1、第三PMOS管M3的柵極與第一增益控制電壓Vc1相連,第二PMOS管M2、第四PMOS管M4的柵極與第二增益控制電壓Vc2相連;所述指數增益控制電路的外部基準電流為I0;所述指數增益控制電路包括17個MOS管和兩個電阻,17個MOS管分別記作MOS管M5、MOS管M6、MOS管M7、MOS管M8、MOS管M9、MOS管M10、MOS管M 11、MOS管M12、MOS管M13、MOS管M14、MOS管M15、MOS管M16、MOS管M17、MOS管M18、MOS管M19、MOS管M20和MOS管M21,兩個電阻為電阻R1和電阻R2;外部控制信號Vc與所述MOS管M5和所述MOS管M6的柵極相連;通過電流鏡形式,所述MOS管M14和MOS管M15將外部基準電流I0鏡像給所述MOS管M11和MOS管M12,則流過所述MOS管M8的電流為所述MOS管M5和MOS管M12的電流之和,然后,通過所述MOS管M10的漏電流鏡像給所述MOS管M9,然后,鏡像給MOS管M21;同時,所述MOS管M9鏡像得到外部基準電流I0與所述MOS管M6的電流之和流過所述MOS管M7,然后,鏡像給所述MOS管M20;電阻R1的一端與所述MOS管M20的漏端相連,電阻R1的另一端接地Vss;電阻R2的一端與M21的漏端相連,電阻R2的另一端接地Vss,從而,流經電阻R1的電流Ic1和流經電阻R2的電流Ic2分別為:
式(4)中,μN為NMOS的空穴遷移率,單位為cm2/V-s;為NMOS的寬長比;VTHN為NMOS的閾值電壓,單位V;
式(5)中,第一增益控制電壓Vc1和第二增益控制電壓Vc2分別為:
VC1=IC1·R1 (6)
VC2=IC2·R2 (7)
令:電阻R1和電阻R2的阻值相等,設KN=KP=K,VTHN=|VTHP|=VTH,VDD=-VSS,則第一增益控制電壓Vc1和第二增益控制電壓Vc2的比值為: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提供的可變增益放大器采用閉環負反饋結構,在提高線性度的同時,實現了增益以指數形式連續可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高線性度可変增益放大器的整體架構圖;
圖2是本發明中的指數增益控制電路結構圖;
圖3是本發明中可變增益放大器的控制信號VC和輸入1dB壓縮點(P1dB)的關系圖;
圖4是本發明中可變增益放大器的控制信號VC和增益的dB值之間關系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描述,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對本發明進行解釋說明,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
如圖1所示,本發明一種高線性度可變增益放大器,包括用以對信號進行放大或衰減的可變增益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變增益放大器采用閉環負反饋結構,同時還采用產生增益控制電壓的指數增益控制電路,從而實現可變增益放大器的增益呈dB線性連續變化。
如圖1所示,所述可變增益放大器由全差分運算放大器A和第一PMOS管M1、第二PMOS管M2、第三PMOS管M3和第四PMOS管M4構成,所述第一PMOS管M1和第三PMOS管M3為輸入PMOS管,所述第二PMOS管M2和第四PMOS管M4為反饋PMOS管;所述第一PMOS管M1的源端連接至第一輸入信號VIP,所述第一PMOS管M1的漏端與所述全差分運算放大器A的正輸入端相連;所述第二PMOS管M2的源端連接至第二輸入信號VIN,所述第二PMOS管M2的漏端與所述全差分運算放大器A的負輸入端相連;所述第三PMOS管M3的漏端與全差分運算放大器A的正輸入端相連,所述第三PMOS管M3的源端與全差分運算放大器A的負輸出端VON相連;所述第四PMOS M4的漏端與全差分運算放大器A的負輸入端相連,所述第四PMOS管M4的源端與全差分運算放大器A的正輸出端VOP相連;所述第一PMOS管M1和所述第三PMOS管M3的柵極均與第一增益控制電壓Vc1相連,第二PMOS管M2和第四PMOS管M4的柵極均與第二增益控制電壓Vc2相連。
所述全差分運算放大器A包括第一級和第二級兩級結構及偏置電路和共模反饋電路,其中,第一級為套筒式共源共柵結構,第二級為共源級;加入了偏置電路和共模反饋電路,采用了共源共柵補償技術,以獲得足夠的相位裕度,保證反饋環路的穩定性。
所述可變增益放大器中的輸入PMOS即第一PMOS管M1和第三PMOS管M3,及反饋PMOS即第二PMOS管M2、第四PMOS管M4均工作在線性區,其中,第一PMOS管M1和第二PMOS管M2的等效電阻為Rin:
式(1)中,μP為PMOS的空穴遷移率,單位為cm2/V-s;Cox為單位面積的柵氧化層電容,單位為F/cm2;為PMOS的寬長比;VTHP為PMOS的閾值電壓,單位為V;
第三PMOS管M3和第四PMOS管M4的等效電阻為Rf:
式(2)中,式(1)中,μP為PMOS的空穴遷移率,單位為cm2/V-s;Cox為單位面積的柵氧化層電容,單位為F/cm2;為PMOS的寬長比;VTHP為PMOS的閾值電壓,單位為V;
所述可変增益放大器A的增益為A:
如圖2所示,本發明中所述指數增益控制電路的輸入為外部控制信號Vc,通過所述指數增益控制電路產生兩個增益控制電壓,即第一增益控制電壓Vc1和第二增益控制電壓Vc2,其中,第一PMOS管M1、第三PMOS管M3的柵極與第一增益控制電壓Vc1相連,第二PMOS管M2、第四PMOS管M4的柵極與第二增益控制電壓Vc2相連。所述指數增益控制電路的外部基準電流為I0;所述指數增益控制電路包括17個MOS管和兩個電阻,其中,17個MOS管分別記作MOS管M5、MOS管M6、MOS管M7、MOS管M8、MOS管M9、MOS管M10、MOS管M 11、MOS管M12、MOS管M13、MOS管M14、MOS管M15、MOS管M16、MOS管M17、MOS管M18、MOS管M19、MOS管M20和MOS管M21,兩個電阻為電阻R1和電阻R2;各器件的連接關系如圖2所示,其中,MOS管M5、MOS管M7、MOS管M9、MOS管M11、MOS管M14、MOS管M17、MOS管M20、MOS管M21的源端接電源電壓VDD;MOS管M6、MOS管M8、MOS管M10、MOS管M13、MOS管M16、MOS管M18、MOS管M19的源端接地Vss;MOS管M5的柵極接外部控制信號VC,MOS管M6的漏端與MOS管M8的柵漏、MOS管M12的漏端相連;MOS管M6的柵極接外部控制信號VC,MOS管M6的漏端與MOS管M7的柵漏、MOS管M13的漏端相連;MOS管M7的柵漏短接,與MOS管M6的漏端、MOS管M13的漏端、MOS管M20的柵極相連;MOS管M8的柵漏短接,與MOS管M5的漏端、MOS管M10的柵極、MOS管M12的漏端相連;MOS管M9的柵漏短接與MOS管M10的漏端、MOS管M21的柵極相連;MOS管M10的柵極與MOS管M8的柵極相連,MOS管M10的漏端與MOS管M9的漏端相連;MOS管M11的柵極與MOS管M14的柵極、MOS管M15的漏端相連,MOS管M11的漏端與MOS管M12的源端相連;MOS管M12的源端與MOS管M11的漏端相連,MOS管M12的柵極與MOS管M15的柵極、MOS管M17的柵漏相連,MOS管M12的漏端與MOS管M5的漏端、MOS管M8的漏端相連;MOS管M13的漏端與MOS管M6的漏端、MOS管M7的漏端相連,MOS管M13的柵極與MOS管M16的柵極、MOS管M18的柵極、MOS管M19的柵極相連;MOS管M14的柵極與MOS管M11的柵極、MOS管M15的漏端相連,MOS管M14的漏端與MOS管M15的源端相連;MOS管M15的源端與MOS管M14的漏端相連,MOS管M15的漏端與MOS管M11的柵極、MOS管M14的柵極、MOS管M16的漏端相連,MOS管M15的柵極與MOS管M12的柵極、MOS管M17的柵漏相連;MOS管M16的漏端與MOS管M15的漏端相連,MOS管M16的柵極與MOS管M13的柵極、MOS管M18的柵極、MOS管M19的柵極相連;MOS管M17的柵漏短接與MOS管M12的柵極、MOS管M15的柵極、MOS管M18的漏端相連;MOS管M18的漏端與MOS管M17的漏端相連,MOS管M18的柵極與MOS管M13的柵極、MOS管M16的柵極、MOS管M19的柵極相連;MOS管M19的柵漏短接,與外部電流基準源相連;MOS管M20的柵極與MOS管M7的柵極相連,MOS管M20的漏端與電阻R1的一端相連,接到輸出控制電壓Vc1;MOS管M21的柵極與MOS管M9的柵極相連,MOS管M21的漏端與電阻R2的一端相連,接到輸出控制電壓Vc2;電阻R1和電阻R2的另一端接地Vss。本發明的外部控制信號Vc與所述MOS管M5和所述MOS管M6的柵極相連;通過電流鏡形式,所述MOS管M14和MOS管M15將外部基準電流I0鏡像給所述MOS管M11和MOS管M12,則流過所述MOS管M8的電流為所述MOS管M5和MOS管M12的電流之和,然后,通過所述MOS管M10的漏電流鏡像給所述MOS管M9,然后,鏡像給MOS管M21;同時,所述MOS管M9鏡像得到外部基準電流I0與所述MOS管M6的電流之和流過所述MOS管M7,然后,鏡像給所述MOS管M20;從而,流經電阻R1的電流Ic1和流經電阻R2的電流Ic2分別為:
式(4)中,μN為NMOS的空穴遷移率,單位為cm2/V-s;為NMOS的寬長比;VTHN為NMOS的閾值電壓,單位V;
式(5)中,第一增益控制電壓Vc1和第二增益控制電壓Vc2分別為:
VC1=IC1·R1 (6)
VC2=IC2·R2 (7)
令:電阻R1和電阻R2的阻值相等,設KN=KP=K,VTHN=|VTHP|=VTH,VDD=-VSS,則第一增益控制電壓Vc1和第二增益控制電壓Vc2的比值為:
公式(8)是指數函數的一種近似表達式,因此本發明提供的可變增益放大器可以實現增益指數形式連續可調。
圖3示出了本發明高線性度可變增益放大器的外部控制信號VC和輸入1dB壓縮點(P1dB)的關系,可以看出該可變增益放大器實現了較高的線性度。
圖4示出了本發明高線性度可變增益放大器的外部控制信號VC和增益的dB值之間關系圖,可以看出該可變增益放大器實現了很好的dB線性關系,并獲得了22dB的連續增益范圍。
盡管上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了描述,但是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發明的啟示下,在不脫離本發明宗旨的情況下,還可以做出很多變形,這些均屬于本發明的保護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