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納米發電機及自發電智能輪式車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發電機技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摩擦納米發電機及自發電智能輪式車輛。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市場上自發電輪式車輛類型較少,且能自發電的輪式車輛都是通過電磁發電原理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但是電磁發電需要笨重的金屬線圈和磁鐵芯,導致整個發電機部分笨重,體積大,而且成本高。基于上述原因,發電輪式車輛難以推廣。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體積小、重量輕的摩擦納米發電機。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摩擦納米發電機,所述摩擦納米發電機設置于輪式車輛上,所述摩擦納米發電機包括:第一部件,包括摩擦導電單元;以及第二部件,對應設置在所述第一部件的表面;所述第二部件包括摩擦單元;其中,所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中一者設置于輪式車輛的車架上,另一者設置于輪式車輛的車輪上;在所述車輪轉動過程中,所述第一部件與第二部件相對轉動,所述摩擦導電單元與摩擦單元發生轉動摩擦,所述摩擦導電單元上產生摩擦電能。
[0005]優選地,所述摩擦導電單元包括多個間隔設置的導電單體,其中,部分導電單體連接形成第一電極,剩余部分的導電單體連接形成第二電極,且所述第一電極的導電單體與第二電極的導電單體交叉設置;所述摩擦單元包括至少一個摩擦單體,各所述摩擦單體對應所述第一電極或第二電極的導電單體排布;在相對轉動過程中,所述摩擦單元的各摩擦單體與所述摩擦導電單元發生轉動摩擦,使所述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形成電勢差。
[0006]優選地,所述第一電極中的各導電單體均為首端連接;所述第二電極中的各導電單體均為尾端連接。
[0007]優選地,各所述導電單體成等間隔環形設置。
[0008]優選地,所述摩擦導電單元還包括:摩擦層,設置在所述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的表面,用于在相對轉動過程中,與所述摩擦單元的各摩擦單體發生轉動摩擦,產生摩擦電荷,并傳導至與之接觸的第一電極或第二電極上,使所述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形成電勢差。
[0009]優選地,所述第一部件還包括:第一支撐層,設置在所述摩擦導電單元的表面,用于為所述摩擦導電單元提供支撐。
[0010]優選地,所述第二部件還包括:緩沖層,設置于所述摩擦單元的表面,用于緩沖在車輪轉動時所述摩擦單元受到的壓力。
[0011 ]優選地,所述第二部件還包括:第二支撐層,設置在所述緩沖層的表面,用于為所述緩沖層和摩擦單元提供支撐。
[0012]優選地,所述第一部件與第二部件上設置有同心孔,用于使車輪的轉軸穿過。
[0013]本實用新型摩擦納米發電機本實用新型摩擦納米發電機通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設置,可將輪式車輛的轉動能量轉化為摩擦電能;結構簡單,且各組成部分均為常用部件,成本低;各組成部分尺寸小、重量輕、體積小。
[0014]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自發電智能輪式車輛,可使摩擦納米發電機體積小、重量輕。
[001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發電智能輪式車輛,設有上述摩擦納米發電機。
[0016]所述自發電智能輪式車輛與上述摩擦納米發電機相對于現有技術所具有的優勢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0017]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0018]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0019]圖1是本實用新型摩擦納米發電機的機構示意圖;
[0020]圖2是本實用新型摩擦納米發電機的第一部件的結構示意圖;
[0021 ]圖3是本實用新型摩擦納米發電機的第二部件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4a是摩擦導電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4b是摩擦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5是本實用新型自發電智能輪式車輛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0025]附圖標記說明
[0026]1 第一部件11 摩擦導電單元
[0027]111 第一電極112第二電極
[0028]113 摩擦層12 第一支撐層
[0029]2 第二部件21 摩擦單元
[0030]22 緩沖層23 第二支撐層
[0031]3 同心孔4 車架
[0032]5 車輪6 轉軸。
【具體實施方式】
[0033]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
[0034]在本實用新型中,在本實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僅是參考附圖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并非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35]如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摩擦納米發電機設置于輪式車輛上,可將輪式車輛的轉動能量轉化為摩擦電能。其中,所述輪系車輛可為自行車、山地車等。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摩擦納米發電機包括第一部件1,包括摩擦導電單元11;以及第二部件2,對應設置在所述第一部件1的表面;所述第二部件2包括摩擦單元21;其中,所述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中一者設置于輪式車輛的車架4上,另一者設置于輪式車輛的車輪5上;在所述車輪5轉動過程中,所述第一部件1與第二部件2相對轉動,所述摩擦導電單元11與摩擦單元21發生轉動摩擦,所述摩擦導電單元11上產生摩擦電能。
[0036]其中,設置在車架4上的部件為定子部件,設置在車輪5上的部件為轉子部件。為了方便收集本實用新型摩擦納米發電機輸出的脈沖電流或電壓,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部件1設置在所述車架4上,第二部件2設置在所述車輪5上,所述第二部件2跟隨車輪5轉動,與所述第一部件1發生轉動摩擦。
[0037]其中,所述摩擦導電單元11包括多個間隔設置的導電單體,其中,部分導電單體連接形成第一電極111,剩余部分的導電單體連接形成第二電極112,且所述第一電極111的導電單體與第二電極112的導電單體交叉設置;所述摩擦單元21包括至少一個摩擦單體,各所述摩擦單體對應所述第一電極111或第二電極112的導電單體排布;在相對轉動過程中,所述摩擦單元21的各摩擦單體與所述摩擦導電單元11發生轉動摩擦,使所述第一電極111和第二電極112之間形成電勢差。在本實施例中,各所述導電單體成等間隔環形設置(如圖4a所示),對應的各所述摩擦單體也成等間隔成環形設置(如圖4b所示)。
[0038]優選方案,為避免所述第一電極111與第二電極112交叉影響電能的轉化效率,所述第一電極111中的各導電單體均為首端連接,所述第二電極112中的各導電單體均為尾端連接。
[0039]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摩擦導電單元11還包括:摩擦層113,設置在所述第一電極111和第二電極112的表面,用于在相對轉動過程中,與所述摩擦單元21的各摩擦單體發生轉動摩擦,產生摩擦電荷,摩擦單體所帶的電荷在第一電極111或第二電極112上產生不同的電場,使所述第一電極111和第二電極112之間形成電勢差。
[0040]其中,所述摩擦層113與所述摩擦單元21的各摩擦單體的材料之間具有摩擦電極序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