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線束膠圈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配件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線束膠圈。
【背景技術】
[0002]為了實現汽車的相應功能,在汽車中設置有與各功能部件相連的線束,這些線束在連接至對應的功能部件時,通常需要穿過鈑金上的鈑金孔;然而這些鈑金孔的邊緣往往比較鋒銳,導致線束被劃傷或割斷。針對此問題,目前通常采用線束膠圈作為過渡零件,用于防止線束被劃傷或割斷。
[0003]線束膠圈防止線束被鈑金孔的邊緣劃傷或割斷的同時,還需具有防水、耐彎折等性能,并需方便安裝,其中,防水是線束膠圈的一個重要質量特性。然而,由于現有技術中的線束膠圈的結構設計以及線束膠圈分別與線束和鈑金的配合不合理,使得線束膠圈的防水效果較差。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種線束膠圈,以改善線束膠圈的防水效果。
[0005]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0006]一種線束膠圈,包括膠圈主體,所述膠圈主體的中心設有供線束穿過的線束引孔,且所述線束引孔的孔徑小于待穿過的線束的外徑;所述膠圈主體的外周面上環設有鈑金卡槽,且所述鈑金卡槽的直徑大于鈑金上的膠圈安裝孔的孔徑。
[0007]優選地,所述膠圈主體為梯形圓錐體,所述鈑金卡槽的兩個側面中,靠近所述梯形圓錐體的底面的側面與所述梯形圓錐體的底面平行。
[0008]進一步地,所述梯形圓錐體具有鈑金貼合帶,所述鈑金貼合帶與所述鈑金卡槽中平行所述梯形圓錐體的底面的側面對應,且所述鈑金貼合帶位于所述鈑金卡槽和所述梯形圓錐體的底面之間。
[0009]較佳地,所述鈑金貼合帶的徑向厚度和軸向厚度均為7mm?Ilmm0
[0010]優選地,所述膠圈主體的頂面中部設有圓柱狀延伸部,所述線束引孔軸向貫穿所述延伸部。
[0011]較佳地,所述延伸部遠離所述膠圈主體的端部的周向邊緣環設有加強筋。
[0012]進一步地,所述膠圈主體的頂面上還設有與所述線束引孔同軸的緩沖筋,所述緩沖筋環繞在所述延伸部的外側。
[0013]進一步地,所述膠圈主體中還設有與所述線束引孔同軸的緩沖孔,且所述緩沖孔與所述線束引孔連通。
[0014]優選地,所述膠圈主體的邵氏硬度為45°?55°。
[0015]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線束膠圈具有以下優勢:
[0016]使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線束膠圈時,線束穿過線束引孔,而線束膠圈安裝在鈑金上的膠圈安裝孔中,使線束膠圈的鈑金卡槽與鈑金卡合;由于線束引孔的孔徑小于待穿過的線束的外徑,鈑金卡槽的直徑大于鈑金上的膠圈安裝孔的孔徑,因而線束引孔與線束的配合為過盈配合,鈑金卡槽與膠圈安裝孔的配合為過盈配合,使得線束膠圈分別與線束和鈑金密封連接,從而防止汽車外部的水從線束膠圈分別與線束和鈑金上的膠圈安裝孔相配合的部位進入汽車內部。因此,與現有的線束膠圈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線束膠圈具有較佳的防水效果。
【附圖說明】
[0017]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線束膠圈的剖視圖;
[0019]圖2為圖1中線束膠圈安裝在鈑金上時的剖視圖。
[0020]附圖標記說明:
[0021]1-膠圈主體, 2-線束引孔,
[0022]3-鈑金卡槽, 4-線束,
[0023]5-鈑金,6-鈑金貼合帶,
[0024]7-防水筋,8-延伸部,
[0025]9-加強筋,10-緩沖筋,
[0026]11-緩沖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27]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0028]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0029]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線束膠圈包括膠圈主體1,膠圈主體I的中心設有供線束穿過的線束引孔2,且線束引孔2的孔徑d小于待穿過的線束的外徑;膠圈主體I的外周面上環設有鈑金卡槽3,且鈑金卡槽3的直徑D大于鈑金上的膠圈安裝孔的孔徑。
[0030]當使用本實施例提供的線束膠圈時,請參閱圖2,首先將線束4沿圖2中自下向上的方向穿過位于膠圈主體I中心的線束引孔2,然后將線束4和線束膠圈穿過鈑金5上的膠圈安裝孔,使鈑金卡槽3與鈑金5卡合。由于線束引孔2的孔徑d小于線束4的外徑,鈑金卡槽3的直徑D大于鈑金5上的膠圈安裝孔的孔徑,因而線束引孔2與線束4的配合為過盈配合,鈑金卡槽3與鈑金5上的膠圈安裝孔的配合為過盈配合,使得線束膠圈分別與線束4和鈑金5密封連接,從而防止汽車外部的水從線束膠圈分別與線束4和鈑金5上的膠圈安裝孔相配合的部位進入汽車內部。因此,與現有的線束膠圈相比,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線束膠圈具有較佳的防水效果。
[0031]為了防止因線束4內部滲水而導致水進入汽車內部,通常會在線束4內部填充防水泥,在線束4內部所填充防水泥的量會直接影響線束引孔2與線束4之間的過盈量,因而線束引孔2與線束4之間的過盈量是在線束4內部填充完防水泥之后分析得出的。本申請發明人經過多次試驗總結,線束引孔2與內部填充防水泥后的線束4之間的過盈量多1mm時,可滿足線束引孔2與線束4之間的防水要求。填充在線束4內部的防水泥越多,則線束4內部的防水效果會越好,但會增加向線束4內部填充防水泥的操作時間,并會造成防水泥的浪費。因此,在滿足過盈量多1mm以及線束4內部的防水效果的前提下,在線束4內部盡量填充較少的防水泥。
[0032]鈑金卡槽3與鈑金5上的膠圈安裝孔之間的配合包括:鈑金卡槽3的底面與鈑金5上的膠圈安裝孔的孔壁之間的配合,以及鈑金卡槽3的兩側面與鈑金5的外表面之間的配入口 ο
[0033]鈑金卡槽3的底面與鈑金5上的膠圈安裝孔的孔壁之間的配合為過盈配合,即鈑金卡槽3的直徑D大于鈑金5上的膠圈安裝孔的孔徑。鈑金卡槽3的底面與鈑金5上的膠圈安裝孔的孔壁之間的配合的過盈量越大,鈑金卡槽3與鈑金5上的膠圈安裝孔的配合越緊密,線束膠圈的防水效果越好,但過盈量過大會影響線束膠圈的安裝便利性,因而在設計鈑金卡槽3的底面與鈑金5上的膠圈安裝孔的孔壁的過盈量時,應綜合考慮線束膠圈的防水效果和安裝便利性。
[0034]在考慮鈑金卡槽3的兩側面與鈑金5的外表面之間的配合時,即鈑金卡槽3的厚度LI與鈑金5的厚度之間的配合,需要考慮線束膠圈的安裝便利性和防水效果。鈑金卡槽3的兩側面與鈑金5的外表面之間的配合為過盈配合時,線束膠圈的彈性形變會對鈑金5產生擠壓力,導致鈑金5難以卡入鈑金卡槽3中;鈑金卡槽3的兩側面與鈑金5的外表面之間的配合為間隙配合時,鈑金卡槽3的兩側面與鈑金5的外表面之間有一定間隙,使得線束膠圈與鈑金5配合的密封性降低。鑒于此,鈑金卡槽3的兩側面與鈑金5的外表面之間的配合為過渡配合,即鈑金卡槽3的厚度LI與鈑金5的厚度之間的配合為過渡配合,且過渡量的范圍優選為-0.2mm?0.1mm。
[0035]在上述實施例中,膠圈主體I的形狀可以有多種,為了便于后續安裝,優選地,請繼續參閱圖1,膠圈主體I的形狀為梯形圓錐體,鈑金卡槽3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