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電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屬于移動電源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移動電源。
【背景技術】
[0002]現有技術的移動電源通常采用殼體結構,在殼體內可以放置有電池與線路板等,殼體的兩端均為先安裝固定件再安裝裝飾件以完成裝配。線路板靠近其中一個裝飾件設置,線路板上設置有若干接線口,該裝飾件及靠近該裝飾件的固定件對應接線口的位置上開設有通孔,便于與外部設備電連接,現有移動電源主要由一個殼體、兩個固定件、兩個裝飾件至少五個零部件組裝而成,該方案結構復雜,裝配麻煩。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移動電源,旨在解決現有移動電源由于采用較多的零部件組裝引起結構復雜及裝配麻煩的技術問題。
[0004]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移動電源,包括底殼及蓋合在所述底殼上的面殼,所述底殼與所述面殼之間形成一容納腔,所述底殼與所述面殼于兩者蓋合后形成一缺口,所述移動電源還包括用于封閉所述缺口的封閉件及安裝于所述容納腔內靠近所述封閉件處的線路板;所述底殼包括第一板件及設置在所述第一板件上的第一側壁,所述第一側壁上開設有第一卡槽;所述面殼包括與所述第一板件相平行設置的第二板件及設置在所述第二板件上的第二側壁,所述第一側壁與所述第二側壁相間隔,所述第二側壁上開設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與所述第二卡槽相面對且兩者共同形成一卡接口 ;所述封閉件包括夾設在所述第一板件與所述第二板件之間且能封閉所述缺口的本體,所述本體的靠近所述容納腔的一側設置有第一卡勾;所述封閉件的所述第一卡勾伸入所述卡接口后卡接在所述第一側壁的內側與所述第二側壁的內側。
[0005]進一步地,所述底殼還包括于所述第一板件上沿垂直于該第一板件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凸塊,所述封閉件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本體上的第三側壁,所述第三側壁上開設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三側壁相抵在所述第一板件上,所述底殼的所述第一凸塊卡設在所述封閉件的所述第一定位槽內。
[0006]進一步地,所述第三側壁上開設有第一卡接孔,所述第一板件的朝向所述第二板件的一側設置有第二卡勾,所述第二卡勾伸入所述第一卡接孔后卡接在所述第三側壁上。
[0007]進一步地,所述封閉件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本體上且與所述第三側壁相平行的第四側壁,所述第四側壁相抵在所述第二板件上,所述第四側壁上開設有第二卡接孔,所述第二板件的朝向所述第一板件的一側設置有第三卡勾,所述第三卡勾伸入所述第二卡接孔后卡接在所述第四側壁上。
[0008]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側壁上開設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側壁上開設有第三定位槽,所述封閉件的所述本體的朝向所述容納腔的一側延伸形成有兩個第二凸塊,兩個所述第二凸塊分別卡設在所述第二定位槽與所述第三定位槽內。
[0009]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定位槽與所述第三定位槽沿所述移動電源的寬度方向分布在同一位置上,兩個所述第二凸塊沿所述移動電源的寬度方向分布在同一位置上。
[0010]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卡勾的橫截面呈T字型,所述第一卡勾包括設置在所述本體上的連接臂及垂直設置在所述連接臂上的卡接臂,所述連接臂伸入所述卡接口且所述卡接臂卡接在所述第一側壁的內側與所述第二側壁的內側。
[0011]進一步地,所述本體呈L字型,所述本體包括沿所述移動電源的寬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臂及垂直設置在所述第一臂上的第二臂,所述第三側壁設置在所述第一臂上,所述第一卡勾設置在所述第二臂上。
[0012]進一步地,所述線路板上設置有USB接口,所述本體上開設有與所述USB接口相連通的通孔。
[0013]進一步地,所述線路板上設置有發光組件,所述本體的靠近所述容納腔的一側上延伸形成有用于定位所述發光組件的連接柱。
[0014]本實用新型相對于現有技術的技術效果是:將面殼蓋合在底殼上可形成一用于容納線路板的容納腔,采用封閉件封閉底殼與面殼之間的缺口,具體地,封閉件的本體夾設在底殼的第一板件與面殼的第二板件之間,底殼的第一卡槽與面殼的第二卡槽相面對可形成卡接口,封閉件的第一卡勾伸入卡接口后卡接在底殼的第一側壁內側與面殼的第二側壁內偵牝讓封閉件緊固在底殼與面殼之間。該移動電源只采用面殼、面殼與封閉件共三個零件組裝,線路板設置在容納腔中,結構簡單,裝配容易。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移動電源的立體裝配圖。
[0016]圖2是圖1的移動電源的裝配示意圖,其中面殼未示。
[0017]圖3是圖1的移動電源的另一裝配不意圖,其中底殼未不。
[0018]圖4是圖1的移動電源的立體分解圖。
[0019]圖5是圖4的移動電源的進一步的立體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21 ] X軸、Y軸、Z軸兩兩垂直,X軸方向為移動電源的寬度方向,Y軸方向為移動電源的長度方向,Z軸方向為移動電源的厚度方向。
[0022]請參閱圖1至圖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移動電源,包括底殼10及蓋合在所述底殼10上的面殼20,所述底殼10與所述面殼20之間形成一容納腔,請同時參閱圖4、圖5,所述底殼10與所述面殼20于兩者蓋合后形成一缺口 62,所述移動電源還包括用于封閉所述缺口 62的封閉件30及安裝于所述容納腔內靠近所述封閉件30處的線路板40;所述底殼10包括第一板件11及設置在所述第一板件11上的第一側壁13,所述第一側壁13上開設有第一卡槽131 ;所述面殼20包括與所述第一板件11相平行設置的第二板件21及設置在所述第二板件21上的第二側壁22,所述第一側壁13與所述第二側壁22相間隔,所述第二側壁22上開設有第二卡槽221,所述第一卡槽131與所述第二卡槽221相面對且兩者共同形成一卡接口 61 ;所述封閉件30包括夾設在所述第一板件11與所述第二板件21之間且能封閉所述缺口 62的本體31,所述本體31的靠近所述容納腔的一側設置有第一卡勾313 ;所述封閉件30的所述第一卡勾313伸入所述卡接口 61后卡接在所述第一側壁13的內側與所述第二側壁22的內側。
[0023]將面殼20蓋合在底殼10上可形成一用于容納線路板40的容納腔,采用封閉件30封閉底殼10與面殼20之間的缺口 62,具體地,封閉件30的本體31夾設在底殼10的第一板件11與面殼20的第二板件21之間,底殼10的第一卡槽131與面殼20的第二卡槽221相面對可形成卡接口 61,封閉件30的第一卡勾313伸入卡接口 61后卡接在底殼10的第一側壁13內側與面殼20的第二側壁22內側,讓封閉件30緊固在底殼10與面殼20之間。該移動電源只采用面殼20、面殼20與封閉件30共三個零件組裝,線路板40設置在容納腔中,結構簡單,裝配容易。
[0024]移動電源還包括設置在容納腔中且與線路板40電連接的電池50。線路板40通過連接件連接在底殼10上。線路板40上設置有開關41、Micro USB接口 42、兩個A型USB接口 43、發光組件44,其中一個A型USB接口 43上插接有USB線45,該USB線45的自由端設置有IPHONE 5S轉換器46,便于適配不同的移動設備。開關41、Micro USB接口 42、兩個A型USB接口 43、發光組件44均通過封閉件30上開通孔以便于各器件工作。
[0025]進一步地,所述底殼10還包括于所述第一板件11上沿垂直于該第一板件11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凸塊12,所述封閉件30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本體31上的第三側壁32,所述第三側壁32上開設有第一定位槽321,所述第三側壁32相抵在所述第一板件11上,所述底殼10的所述第一凸塊12卡設在所述封閉件30的所述第一定位槽321內。底殼10的第一凸塊12卡設在封閉件30的第一定位槽321內實現封閉件30的定位。
[0026]進一步地,請同時參閱圖3、圖5,所述本體31呈L字型,所述本體31包括沿移動電源的寬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臂311及垂直設置在所述第一臂311上的第二臂312,所述第三側壁32設置在所述第一臂311上,所述第一卡勾313設置在所述第二臂312上。該結構可以讓Micro USB接口 42、兩個A型USB接口 43分別朝向三個方向分布在線路板40上,在本實施例中,其中一個A型USB接口 43分布在第一臂311上,Micro USB接口 42分布在第二臂312上,而另外一個A型USB接口 43分布在線路板40相對于第二臂312的另外一側上。整體結構緊湊,占用空間小,攜帶方便。
[0027]進一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