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燃機的發電機冷卻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發電機冷卻結構,其使用潤滑油對內燃機的發電機進行冷卻。
【背景技術】
[0002]內燃機具備用于供給蓄電池的充電等所需的電能的發電機。這樣的發電機通常構成為,在內燃機的曲軸箱的外側安裝有發電機罩而構成發電機室,在向該發電機室突出的曲軸的一端,固定有形成為杯狀并且在其筒狀部分的內側安裝有永磁鐵的轉子,與該轉子內相對配置的帶有線圈的定子固定于發電機罩。這樣的發電機在工作時發熱,并且由于發電機是密封的,難以使熱從內部釋放,因此采用通過將潤滑油引導到發電機內部而利用潤滑油來冷卻發電機的冷卻方法。
[0003]例如,在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利用潤滑油的發電機冷卻結構。在該發電機的冷卻結構中,在發電機罩的中央圓筒部支承有定子,并且在中央圓筒部的上部形成切口或開口部,在發電機罩形成有將潤滑油引導到這些切口或開口部的油引導部,而且在發電機罩形成有向定子噴射潤滑油的噴射孔,通過利用形成在中央圓筒部的切口或開口部將附著于發電機罩流下的潤滑油引導到發電機內部,或者使從噴射口噴出的潤滑油直接向發電機噴射,從而對發電機進行冷卻。
[0004]在這樣的發電機冷卻結構中,將大量的潤滑油引導到發電機內來使冷卻效果提高,但是貯留在發電機內的潤滑油難以排出到發電機外,大量的潤滑油的阻力導致發電機發電時的能量損失增大。
[0005]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4647420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是鑒于這樣的技術問題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以簡單的結構將潤滑油引導到發電機內而使冷卻效果提高,并且通過使發電機內貯留的規定以上的潤滑油排出,使發電機發電時的潤滑油的阻力所造成的能量損失降低。
[0007]本發明解決了上述技術課題,技術方案I所述的發明的內燃機的發電機冷卻結構,其具備:發電機罩,其形成為凹狀,固定在曲軸箱的外側而在凹狀的內部形成發電機室,并且設有從凹狀的內壁向內方突出的筒狀支承部;發電機的定子,其支承于所述筒狀支承部;轉子,其形成為杯狀,配設為與所述定子對置,并且被內燃機的驅動力驅動旋轉,該內燃機的發電機冷卻結構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筒狀支承部的上部,形成有連通所述筒狀支承部的內部與外部并且將潤滑油導入所述筒狀支承部的內部的潤滑油導入油路,在所述筒狀支承部形成有潤滑油排出油路,所述潤滑油排出油路連通所述筒狀支承部的內部與外部,設置在離開所述潤滑油導入油路的位置,并且將潤滑油從所述筒狀支承部的內部排出,所述潤滑油排出油路的開口部在所述筒狀支承部的側面,比所述潤滑油導入油路的開口部更位于下方。
[0008]技術方案2所述的發明在技術方案I所述的內燃機的發電機冷卻結構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發電機罩具備向所述潤滑油導入油路的開口部的上方擴大的輔助設備收納部,導入所述筒狀支承部的內部的潤滑油從由所述輔助設備收納部和所述曲軸箱構成的輔助設備收納空間導入。
[0009]技術方案3所述的發明在技術方案2所述的內燃機的發電機冷卻結構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輔助設備收納空間內配設有用于使內燃機起動的起動馬達和將該起動馬達的動力傳遞到曲軸的動力傳遞齒輪,導入所述筒狀支承部的內部的潤滑油是使用從所述起動馬達及所述動力傳遞齒輪飛散的潤滑油。
[0010]技術方案4所述的發明在技術方案3所述的內燃機的發電機冷卻結構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輔助設備收納空間設有將在所述輔助設備收納空間內飛散的潤滑油引導到所述潤滑油導入油路的開口部的導向板,所述導向板的下端部被配設為位于所述開口部的上方附近。
[0011]技術方案5所述的發明在技術方案4所述的內燃機的發電機冷卻結構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板是覆蓋從所述定子延伸到位于所述輔助設備收納空間的上部的墊圈的配線的罩部件,所述導向板形成為從所述導向板的安裝部朝向所述潤滑油導入油路的開口部傾斜。
[0012]根據技術方案I所述的內燃機的發電機冷卻結構,在筒狀支承部的上部,形成有連通筒狀支承部的內部與外部并且將潤滑油導入筒狀支承部的內部的潤滑油導入油路,而且在筒狀支承部形成有設置在離開潤滑油導入油路的位置且連通筒狀支承部的內部與外部而排出潤滑油的潤滑油排出油路,潤滑油排出油路的開口部在筒狀支承部的側面,比潤滑油導入油路的開口部更位于下方,因此如果從發電機室通過筒狀支承部的潤滑油導入流路經由筒狀支承部的內部流入發電機內部的潤滑油的量達到規定量以上,則能夠將潤滑油從發電機內部通過形成在比潤滑油導入油路的開口部低的位置的潤滑油排出油路的開口部排出,因此能夠以簡單的結構將潤滑油引導到發電機內部而確保發電機的冷卻性能,并且能夠使貯留在發電機內部的規定量以上的潤滑油排出而使發電機發電時的潤滑油阻力所帶來的摩擦損失降低,能夠使驅動裝置的能量損失降低。
[0013]根據技術方案2所述的內燃機的發電機冷卻結構,由于發電機罩具備朝向潤滑油導入油路的開口部的上方擴大的輔助設備收納空間,所以捕集在擴大的空間內飛散滯留的潤滑油而能夠收集更多的潤滑油,因此能夠將大量的潤滑油引導到發電機內,不需要為了冷卻而設置引導潤滑油的多條潤滑油路,能夠使制造成本降低。另外,即使將大量的潤滑油引導到發電機內,也能夠將剩余的潤滑油排出,維持用于油冷卻的潤滑油的最佳量,使內燃機的能量損失進一步降低,并更有效地冷卻發電機。
[0014]根據技術方案3所述的內燃機的發電機冷卻結構,在輔助設備收納空間內配設有用于使內燃機起動的起動馬達和將起動馬達的動力傳遞給曲軸的動力傳遞減速齒輪,因此能夠將供給到起動馬達及動力傳遞減速齒輪并排出、在發電機罩的擴大空間內飛散的潤滑油有效地從筒狀支承部引導到發電機內部,能夠有效地冷卻發電機。而且,在內燃機運轉中,防止起動系統的齒輪造成的潤滑油的飛散,能夠將更多的潤滑油引導到發電機內。
[0015]根據技術方案4所述的內燃機的發電機冷卻結構,設有將在輔助設備收納空間飛散的潤滑油引導到導入開口部的導向板,該導向板的下端部配設為位于筒狀支承部的導入開口部的上方附近,因此能夠有效地收集在輔助設備收納空間內飛散的潤滑油,沿導向板98,切實地引導到筒狀支承部的導入開口部,因此能夠將大量的潤滑油輸送到發電機內部,使發電機冷卻的效果進一步增大。
[0016]根據技術方案5所述的內燃機的發電機冷卻結構,導向板使用覆蓋從定子向位于輔助設備收納空間的上部的墊圈延伸的配線的罩部件,該罩部件從導向板的安裝部朝向潤滑油導入油路的開口部傾斜配置,因此不需要增加部件數量就能夠防止制造成本的增大,有效地將潤滑油導入發電機內而使冷卻效果提高。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表示搭載有具備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發電機冷卻結構的內燃機的鞍乘型機動二輪車整體的左側視圖。
[0018]圖2是具備本發明的發電機冷卻結構的內燃機的左側視圖。
[0019]圖3是內燃機的左側面的概略圖。
[0020]圖4是圖3的IV-1V剖面展開圖。
[0021]圖5是圖3的V-V剖面展開圖。
[0022]圖6是圖3的V1-VI剖面展開圖。
[0023]圖7是圖3的VI1-VII剖面展開圖。
[0024]圖8是從發電機罩的曲軸側看到的右側視圖。
[0025]圖9是圖8的箭頭IX方向的局部放大圖。
[0026]圖10是圖8的箭頭X方向的局部放大圖。
[0027]圖11是在發電機罩上載置導向板的圖。
[0028]圖12是在發電機罩上安裝導向板及發電機的定子的圖。
[0029]圖13是導向板的平面圖。
[0030]圖14是圖13的XIV向視圖。
[0031]圖15是圖14的XV-XV剖面圖。
[0032]圖16是在發電機罩的筒狀支承部安裝定子的局部放大圖。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