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壓力發電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廢熱發電系統。
背景技術:
廢熱和余熱在生活和生產過程中大量存在,如何對廢熱和余熱進行再利用對于提高能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義。
廢熱或余熱發電是利用生產過程中多余的熱能轉換為電能的技術。在鋼鐵、石油化工、建材、水泥、制糖等行業中,具有大量低品位余熱。余熱發電不僅節能,還有利于環境保護。余熱發電的重要設備是余熱鍋爐。它利用廢氣、廢液等工質中的熱或可燃質作熱源,生產蒸汽用于發電。這種余熱發電設備通常需要比較高品位的熱源,主要有:高溫廢氣余熱、冷卻介質余熱、廢汽廢水余熱、高溫產品和爐渣余熱、化學反應余熱、可燃廢氣廢液和廢料余熱以及高壓流體余壓等。發電過程中通常用到渦輪發電機、汽輪發電機等設備,設備體積龐大,成本高,且廢熱利用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廢熱發電系統,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廢熱發電成本高、廢熱利用率低的問題。
(二)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廢熱發電系統,包括通過管路順次連接形成循環回路的:發生器、發電單元、冷卻單元、泵、儲液器,所述回路中設有工質;
所述發生器用于獲取廢熱,所述發生器的輸出端與所述發電單元之間連接有第一閥門;
所述發電單元包括多個發電體單元,所述發電體單元包括壓電體和設置在所述壓電體兩側的膜殼;所述發電體單元間隔設置構成工質通路;所述工質通路的出口與所述冷卻單元的入口之間連接有第二閥門;
所述冷卻單元的出口連接所述泵的入口,所述泵的出口連接所述儲液器的進口;
所述儲液器的出口與所述發生器的輸入端之間連接有第三閥門。
其中,所述冷卻單元的出口與所述泵的入口之間還連接有第四閥門。
其中,所述工質為水或制冷劑。
其中,所述第一閥門、第二閥門、第三閥門和第四閥門中至少一個為電磁閥。
(三)有益效果
本發明提供的廢熱發電系統,利用余熱和廢熱將工質壓力升高,然后使其擠壓壓電體,使壓電體產生形變而實現內能轉化為電能的過程,實現壓力發電。本發明的方案提高了廢熱和余熱的利用率,節省了能源消耗,降低了發電設備的成本,發電過程無污染物的排放,對環境友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廢熱發電系統示意圖;
圖中,1、壓電體;2、膜殼;3、第二閥門;4、冷卻器;5、泵;6、第四閥門;7、儲液器;8、第三閥門;9、發生器;10、第一閥門;11、電力輸出線路。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例用于說明本發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術語“上”、“下”、“左”、“右”、“內”、“外”、“前端”、“后端”、“頭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還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視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研究表明,當壓電體受到某些方向的力并引起形變的時候,在壓電體的兩個表面會出現等量的正負電荷,產生壓電效應。當外力去掉后,它又會恢復到不帶電的狀態,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廢熱發電系統,即利用壓電體的壓電效應實現能量的轉化,實現發電目的。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廢熱發電系統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廢熱發電系統,包括通過管路順次連接形成循環回路的:發生器9、發電單元、冷卻單元、泵5、儲液器7,在形成該回路的管道中設有工質。本實施例中的工質是一種受熱膨脹,冷卻后收縮的物質,優選水或制冷劑。
發生器9用于獲取廢熱,發生器9內部能發生熱交換,熱量來自生活中的廢熱余熱,廢熱余熱通過管道輸送至發生器,發生器9內的工質吸收廢熱提供的熱量,受熱膨脹,壓力增大。在發生器9的輸出端與發電單元之間連接有第一閥門10,第一閥門10可以控制該段管路上工質的通斷。
發電單元包括多個發電體單元,每個發電體單元包括壓電體1和設置在壓電體1兩側的膜殼2。發電體單元間隔設置構成工質通路,如圖1中所示,工質從發生器9流出后,流入發電單元中各發電體單元之間形成的通路。由于工質為高壓狀態,工質通路在不斷充入工質的狀態下,膜殼2被擠壓,進而壓電體1受到擠壓發生形變,產生壓電效應。此時若壓電體1兩端外接電路,即可將電荷輸出,形成電流,實現發電目的。膜殼2是一種能產生柔性形變的物質,受工質壓力作用能隨著壓電體1被擠壓變形,當工質壓力撤去時,又能隨壓電體1恢復原狀。工質通路的出口與冷卻單元的入口之間連接有第二閥門3,用于控制工質在該段管路上的通斷。
冷卻單元的出口連接泵5的入口,泵5的出口連接儲液器7的進口。冷卻單元接收從發電單元中輸出的工質,此時的工質溫度較高,需要進行冷卻,由于在發電單元中的工質壓力大于冷卻單元中的工質壓力,工質會自動從發電單元中轉移至冷卻單元中。工質在冷卻單元中冷卻后,被泵5泵至儲液器7中,直至儲液器7內的壓力高于發生器9此時的壓力。優選的,冷卻單元的出口與泵5的入口之間還連接有第四閥門6。
儲液器7的出口與發生器9的輸入端之間連接有第三閥門8,用于控制儲液器7中工質的壓力。
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閥門10、第二閥門3、第三閥門8和第四閥門6中至少一個為電磁閥,此外能方便系統控制的閥門均可選用,優選的,本實施例中第一閥門10、第二閥門3、第三閥門8和第四閥門6均采用電磁閥。
具體發電過程如下:
保持第二閥門3和第三閥門8關閉、第一閥門10打開。向發生器9內輸送廢熱或余熱,發生器9內的工質在余熱或者廢熱的作用下吸熱膨脹,壓力升高,高壓工質從管道進入發電體單元之間的通路中。隨著工質的不斷充入,壓力逐漸變大,膜殼2和壓電體1受擠壓發生形變,發生壓電效應,此時壓電體1外接電路的情況下有電能輸出。當發生器9內壓力升高至最高且保持穩定后,保持第三閥門8關閉,打開第二閥門3,保持第四閥門6關閉,若無第四閥門6,只要不開啟泵5即可。此時由于發電單元中的工質壓力高于冷卻單元中的工質壓力,高壓工質會自動從發電單元的出口輸入至冷卻單元中,冷卻單元包括冷卻器4。進入冷卻器4的工質被冷卻降壓,膜殼2之間的通道中的工質壓力降低,壓電體1和膜殼2恢復形變。當冷卻器4內的壓力穩定后,啟動泵5,工質被泵5輸送至儲液器7,直至儲液器7內壓力高于發生器9的壓力。然后,關閉第二閥門3、第一閥門10和泵5,打開第三閥門8,儲液器7內的工質進入發生器9,完成一次加壓發電過程。當發生器9內的壓力升高至設定值后,打開第一閥門10,重復上述步驟,進入下一次發電循環。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發電為間歇性發電,壓電體1只有在發生形變的過程才能發電,無論是被壓縮或恢復原狀的過程都是發生形變的過程。發出的電能通過電力輸出線路11輸出。
本發明提供的廢熱發電系統,利用余熱和廢熱將工質壓力升高,然后使其擠壓壓電體,使壓電體產生形變而實現內能轉化為電能的過程,實現壓力發電。本發明的方案提高了廢熱和余熱的利用率,節省了能源消耗,降低了發電設備的成本,發電過程無污染物的排放,對環境友好。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