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太陽能光伏發電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光伏支架系統。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的集裝箱式可折疊、移動光伏發電蓄電設備一般包括集裝箱體、光伏組件、光伏逆變器、光伏控制器、電池,所述集裝箱體的內部一端設置有光伏逆變器、光伏控制器和電池;所述光伏組件通過光伏控制器給電池充電儲存,所述電池輸出直流負載,所述電池通過光伏逆變器輸出交流負載:所述集裝箱體外表面設有折疊式光伏電池板進行光電效應。該實用新型的集裝箱式光伏發電設備具有可移動,為實現其機動靈活性,可通過遠程運輸,可折疊,為了實現單套設備容量最大化將集裝箱側翼及頂面做成可折疊以便敷設更大容易電池組件,同時也方便運輸等特點。
現有技術的缺點:結構復雜、制作成本高或傳動機構復雜,傳動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光伏支架系統,以達到簡化結構的目的。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光伏支架系統,包括支撐部件;固定光伏組件,固定設置在支撐部件的頂部;移動光伏組件,包括移動光伏板、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均為多個,每個第一連桿的第一端和每個第二連桿的第一端均鉸接在移動光伏板的下表面,多個第一連桿的第一端的連線與多個第二連桿的第一端的連線平行間隔設置,每個第一連桿的第二端和每個第二連桿的第二端均鉸接在支撐部件的頂部,移動光伏板具有疊置在固定光伏組件上的回縮位置和與固定光伏組件位于同一平面的展開位置。
進一步地,移動光伏組件包括第一鉸鏈梁,設置在移動光伏板的下表面,第一連桿為兩個,兩個第一連桿的第一端分別鉸接在第一鉸鏈梁的兩端。
進一步地,移動光伏組件包括第二鉸鏈梁,設置在移動光伏板的下表面,第二連桿為兩個,兩個第二連桿的第一端分別鉸接在第二鉸鏈梁的兩端。
進一步地,第一連桿包括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第一連接部的下端與支撐部件鉸接,第一連接部的上端與第二連接部的下端固定連接,第二連接部的上端與移動光伏板鉸接,并且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部的連接夾角大于90°。
進一步地,第一連接部的長度大于第二連接部的長度。
進一步地,第一連桿的結構與第二連桿的結構相同,
進一步地,光伏支架系統還包括驅動組件,驅動組件與第一連桿和/或第二連桿驅動連接。
進一步地,驅動組件包括第一驅動組件和第二驅動組件,第一驅動組件與第一連桿驅動連接,第二驅動組件與第二連桿驅動連接。
進一步地,固定光伏組件為多個,沿支撐部件的長度方向間隔均布,每個固定光伏組件處均設置有一個移動光伏組件。
進一步地,固定光伏組件包括固定光伏板和固定支架,固定支架下端固定在支撐部件的頂部,固定支架的上端與固定光伏板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支撐部件的頂部設置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當移動光伏板位于回縮位置時,第一連桿和/或第二連桿與第一限位部抵靠,當移動光伏板位于展開位置時,第一連桿和/或第二連桿與第二限位部抵靠。
應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本發明實施例在單位面積內,通過主動擴展光伏陣列的方式,增加光伏陣列可鋪設面積,從而增加了光伏容量,增加發電量。同時,本發明具有機動靈活性,可保持光伏組件水平的同時伸展收縮,在白天輻照量大時伸展,增加發電量;遠程運輸或不發電時收縮,減少空間占用體積,便于運輸。
附圖說明
圖1是為本發明光伏支架系統在展開位置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為本發明光伏支架系統在展開位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為本發明光伏支架系統在回縮位置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為本發明光伏支架系統在在展開位置的整體結構俯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10、支撐部件;20、固定光伏組件;21、固定光伏板;22、固定支架;30、移動光伏組件;31、移動光伏板;32、第一連桿;33、第二連桿;34、第一鉸鏈梁;35、第二鉸鏈梁;321、第一連接部;322、第二連接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
如圖1至圖4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光伏支架系統,包括支撐部件10、固定光伏組件20和移動光伏組件30。固定光伏組件20固定設置在支撐部件10的頂部。移動光伏組件30包括移動光伏板31、第一連桿32和第二連桿33,第一連桿32和第二連桿33均為多個,每個第一連桿32的第一端(上端)和每個第二連桿33的第一端(上端)均鉸接在移動光伏板31的下表面(移動光伏板31的下表面為移動光伏板31未安裝光伏組件的表面,一般均是背光設置),多個第一連桿32的上端的連線與多個第二連桿33的上端的連線平行間隔設置,每個第一連桿32的第二端(下端)和每個第二連桿33的第二端(下端)均鉸接在支撐部件10的頂部,移動光伏板31具有疊置在固定光伏組件20上的回縮位置和與固定光伏組件20位于同一平面的展開位置。
本發明實施例結構簡單,且在單位面積內通過主動擴展光伏陣列的方式,增加光伏陣列可鋪設面積,從而增加了光伏容量,增加發電量。同時,本發明具有機動靈活性,可保持光伏組件水平的同時伸展收縮,在白天輻照量大時伸展,增加發電量;遠程運輸或不發電時收縮,減少空間占用體積,便于運輸。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支撐部件10為集裝箱,移動光伏板31為矩形,上述第一連桿32和第二連桿33均為兩個,平行間隔鉸接在支撐部件10的頂部。上述第一連桿32和第二連桿33的上端鉸接點連線為矩形,即兩個第一連桿32上端的連線與兩個第二連桿33的上端連線長度相等且平行。將第一連桿32上端鉸接點和第二連桿33的上端鉸接點設置成以上結構,能夠使移動光伏板31始終保持水平方,便于運輸且能夠保證光照角度處于合理范圍內。
進一步地,固定光伏組件20包括固定光伏板21和固定支架22,固定支架22下端固定在支撐部件10的頂部,固定支架22的上端與固定光伏板21固定連接。在一種未圖示的實施例中,上述固定支架22可以采用伸縮式結構,即固定光伏板21能夠隨固定支架22上下移動,上述上下移動是指圖1中豎直方向。
優選地,移動光伏組件30包括第一鉸鏈梁34和第二鉸鏈梁35。第一鉸鏈梁34設置在移動光伏板31的下表面,第一連桿32為兩個,兩個第一連桿32的上端分別鉸接在第一鉸鏈梁34的兩端。第二鉸鏈梁35設置在移動光伏板31的下表面,第二連桿33為兩個,兩個第二連桿33的上端分別鉸接在第二鉸鏈梁35的兩端。
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第一鉸鏈梁34和第二鉸鏈梁35的長度相同,第一鉸鏈梁34的長度大于移動光伏板31的長度(圖2中豎直方向的長度)。上述兩個第一連桿32之間的間隔距離和兩個第二連桿33之間的間隔距離均與第一鉸鏈梁34的長度相同。上述兩個第一連桿32的下端分別位于固定光伏組件20的兩端外側(圖2中豎直方向的兩端外側)。上述兩個第二連桿33的下端位于上述兩個第一連桿32的下端鉸接點外側并靠近支撐部件10的側壁邊緣。
第一連桿32的結構與第二連桿33的結構相同,第一連桿32包括第一連接部321和第二連接部322,第一連接部321的下端與支撐部件10鉸接,第一連接部321的上端與第二連接部322的下端固定連接,第二連接部322的上端與移動光伏板31鉸接,并且第一連接部321與第二連接部322的連接夾角大于90°。本發明實施例中,上述第一連接部321和第二連接部322的夾角如圖1所示,該夾角的凸起部位位于外側,內凹部位位于內側。并且第一連接部321的長度大于第二連接部322的長度。
光伏支架系統還包括驅動組件(未圖示),驅動組件與第一連桿32和/或第二連桿33驅動連接。本發明實施例中驅動組件包括第一驅動組件和第二驅動組件,第一驅動組件與第一連桿32驅動連接,第二驅動組件與第二連桿33驅動連接。
設置驅動組件,能夠驅動第一連桿32和第二連桿33轉動,從而帶動移動光伏板31移動,實現回縮位置和展開位置轉變。
如圖4所示,本發明實施例中,固定光伏組件20為多個,沿支撐部件10的長度方向間隔均布,每個固定光伏組件20處均設置有一個移動光伏組件30。
在一種未圖示的實施例中,支撐部件的頂部設置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當移動光伏板位于回縮位置時,第一連桿和/或第二連桿與第一限位部抵靠,當移動光伏板位于展開位置時,第一連桿和/或第二連桿與第二限位部抵靠。
設置固定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可以對移動光伏板的展開位置進行限定,以保證定位準確性。在該實施例中,除上述特征外,其他特征均與在先實施例中相同,此處不再進行贅述。
應用本發明實施例進行運輸時,使移動光伏組件30位于圖3所示位置,即移動光伏板31疊置在固定光伏板21上方。當本發明實施例不需要進行運輸且光照充足時,通過驅動組件驅動移動光伏板31由回縮位置向展開位置運動,從而增大本發明實施例的光照面積,提高光伏發電量。
當然,以上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基本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