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光伏技術應用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
背景技術:
光伏組件可將太陽光能直接轉化為電能,且發電過程中不會造成環境污染,是一種綠色環保的能源生產裝置。當前產業化的光伏組件,其中的太陽能電池片多采取單個P-N結設計,只能單面發電。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雙面P-N結設計的太陽能電池片,兩面均可受光發電,其封裝成光伏組件,戶外實際發電量較單面發電光伏組件提升達10%-30%,可實現度電成本的顯著降低和度電收益的顯著提升,因而受到了廣泛青睞。
光伏組件實際發電過程中,當其中的某些電池片由于發生破裂,或者局部被遮光等原因而致使其電性能與其它正常工作的電池嚴重不匹配時,這些電池不但不能對組件功率輸出做出貢獻,而且會成為實際的耗能單元消耗其它電池片產生的電能,導致組件整體發電輸出降低;更嚴重的是,這些失諧電池耗能產生的熱量可能導致組件被燒毀。這即是組件的熱斑效應。
要保證光伏組件在戶外穩定地發電,需將光伏組件安裝集成為光伏系統。常規的光伏組件,多采用螺母或壓塊,安裝固定在支架系統上;常見的支架系統,包含橫向支撐梁和縱向支撐梁,且兩者交叉連接,多以十字網狀形式支撐光伏組件。若雙面發電光伏組件以此方式安裝,安裝后,其背面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支架橫梁或縱梁的遮擋,如此會導致其背面發生熱斑效應,短期影響組件的正常發電,長期則會導致組件壽命降低甚至損毀。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使得組件安裝后,不會對組件背面造成遮擋,有效避免了雙面組件發電時背面遮擋產生的熱斑效應,保證組件正常發電輸出。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包括設置于支撐柱上的傾斜式的支架主體,所述支架主體上每隔預設距離安裝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面向光伏組件的一側設置有用于容納光伏組件的邊緣部位的U型凹槽,利用相互配合的多個所述固定件將所述光伏組件固定在所述支架主體上。
優選的,在上述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中,所述U型凹槽內還涂覆有硅膠,用于粘接所述光伏組件。
優選的,在上述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中,所述固定件上還開設有安裝孔,利用螺栓穿過所述安裝孔將所述固定件安裝于所述支架主體上。
優選的,在上述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中,所述支架主體包括利用螺栓固定在一起的橫梁和斜梁,且所述固定件安裝于所述橫梁和所述斜梁上。
優選的,在上述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中,所述支撐柱包括設置于底盤上的支撐桿以及固定于所述支撐桿上的連接件,所述連接件上開設有用于與所述支架主體連接的螺栓孔。
優選的,在上述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中,所述底盤為圓形底盤或方形底盤,且開設有用于與地面固定的螺栓孔。
通過上述描述可知,本發明提供的上述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由于包括設置于支撐柱上的傾斜式的支架主體,所述支架主體上每隔預設距離安裝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面向光伏組件的一側設置有用于容納光伏組件的邊緣部位的U型凹槽,利用相互配合的多個所述固定件將所述光伏組件固定在所述支架主體上,因此使得組件安裝后,不會對組件背面造成遮擋,有效避免了雙面組件發電時背面遮擋產生的熱斑效應,保證組件正常發電輸出。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提供的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一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的示意圖;
圖2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一種安裝支架的固定件安裝示意圖;
圖3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四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的橫梁的示意圖;
圖4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四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的斜梁的示意圖;
圖5為固定件與光伏組件安裝示意圖;
圖6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六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的底盤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核心思想在于提供一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使得組件安裝后,不會對組件背面造成遮擋,有效避免了雙面組件發電時背面遮擋產生的熱斑效應,保證組件正常發電輸出。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一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如圖1所示,圖1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一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的示意圖,該支架包括設置于支撐柱1上的傾斜式的支架主體2,所述支架主體2上每隔預設距離安裝有固定件3,參考圖2,圖2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一種安裝支架的固定件安裝示意圖,所述固定件3的面向光伏組件的一側設置有用于容納光伏組件4的邊緣部位的U型凹槽31,利用相互配合的多個所述固定件3將所述光伏組件4固定在所述支架主體2上,這里所說的凹槽的深度與組件中電池片排版設計有關,凹槽深度不超過最外側兩列電池片邊緣與組件玻璃邊緣的距離,即不會發生遮擋,而該距離設計是可變化的,一般設計為15-20mm,當然可以設計為其他尺寸,此處并不限制。
通過上述描述可知,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上述第一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由于包括設置于支撐柱上的傾斜式的支架主體,所述支架主體上每隔預設距離安裝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面向光伏組件的一側設置有用于容納光伏組件的邊緣部位的U型凹槽,利用相互配合的多個所述固定件將所述光伏組件固定在所述支架主體上,因此使得組件安裝后,不會對組件背面造成遮擋,有效避免了雙面組件發電時背面遮擋產生的熱斑效應,保證組件正常發電輸出。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二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是在上述第一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的基礎上,還包括如下技術特征:
所述U型凹槽內還涂覆有硅膠,用于粘接所述光伏組件。
需要說明的是,在固定件的凹槽內涂覆耐候性及粘接性優良的硅膠,將雙面組件卡入凹槽,即可實現兩者更為牢固的粘接。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三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是在上述第一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的基礎上,還包括如下技術特征:
所述固定件上還開設有安裝孔,利用螺栓穿過所述安裝孔將所述固定件安裝于所述支架主體上。
繼續參考圖2,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利用螺桿穿過疊在一起的兩個固定件3的通孔30以及支架主體的通孔20之后用螺母固定,這樣就能夠保證相背的兩個U型凹槽均容納光伏組件,不會對光伏組件造成遮擋。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四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是在上述第一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的基礎上,還包括如下技術特征:
繼續參考圖1,所述支架主體2包括利用螺栓固定在一起的橫梁21和斜梁22,且所述固定件3安裝于所述橫梁21和所述斜梁22上。
需要說明的是,采取橫梁和斜梁雙重支撐結構,保證了安裝后系統的牢靠穩定。參考圖3,圖3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四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的橫梁的示意圖,該橫梁的結構中,其兩端凸出,為連接件301,其上分別開設第一螺栓孔302,可通過螺栓與斜梁連接固定;主體結構304中,每隔一段距離,開設一個第二螺栓孔303,用以和固定件連接固定,這些第二螺栓孔303之間的距離依據固定件在雙面組件短邊上的安裝位置及間距來確定。參考圖4,圖4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四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的斜梁的示意圖,該斜梁的結構中,每隔一段距離,開設一個凹槽,且凹槽中心位置處開設第三螺栓孔401,用于與橫梁上的第一螺栓孔302連接固定,該凹槽的間距依據雙面組件長邊的長度確定。此外,斜梁上還開設兩類螺栓孔,第四螺栓孔402和第五螺栓孔403,第四螺栓孔402用于和固定件連接,而第五螺栓孔403則用于和支撐柱連接件上的螺栓孔連接。參考圖5,圖5為固定件與光伏組件安裝示意圖,可見,將固定件3安裝到橫梁和斜梁上之后,就能夠將光伏組件安裝在這些固定件所包圍的區域內,實現牢固的固定,且這些固定件完全沒有對光伏組件的受光區域造成任何阻擋。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五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是在上述第一種至第四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中任一種的基礎上,還包括如下技術特征:
參考圖6,圖6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五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的支撐柱的左視圖,所述支撐柱包括設置于底盤601上的支撐桿602以及固定于所述支撐桿602上的連接件603,所述連接件603上開設有用于與所述支架主體連接的螺栓孔604。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六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是在上述第五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的基礎上,還包括如下技術特征:
繼續參考圖6,圖6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六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支架的底盤的示意圖,所述底盤601為圓形底盤或方形底盤,且開設有用于與地面固定的螺栓孔605。
綜上所述,在雙面組件制作時,即用硅膠將固定件與其粘接固定,安裝時,保證短邊和長邊上的固定件位置對稱;依據安裝場地狀況及裝機容量,按設計好的間距,將支撐柱固定在場地中;然后利用螺栓通過第五螺栓孔和支撐柱連接件上的螺栓孔,將斜梁與支撐柱連接固定;再用螺栓通過第二螺栓孔與第三螺栓孔,將橫梁與斜梁連接固定;將雙面組件放置在橫梁及斜梁上,放置時,使得雙面組件短邊與橫梁平齊,長邊與斜梁平齊,且保證固定件的安裝孔與橫梁和斜梁的各個螺栓孔對齊,然后用螺栓連接固定,如此,雙面組件的安裝完成。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發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發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