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配電工程。
背景技術:
城市高層建筑的普及,催生了地下輸電。地下輸電催生了配送式智能變電站。配送式智能變電站是把安裝電力設備機柜的電站艙制成后配送現場成裝,而后其內放置一個個機柜,安放二次設備。現行電站艙,為了適應艙內空間狹小,機柜雖然采用了雙列依艙壁而立;但仍沿用變電站機房單柜并列成排的傳統配置,沒有利用電站艙“鋼墻頂底”的結構特點。
技術實現要素:
艙柜合一電站艙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電站艙結構集約化。
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艙柜合一,艙壁設柜。
艙柜合一電站艙(圖1)的艙體是長六面體:前后面是艙壁4。左右面是側壁3。上面是艙頂1。下面是艙底10。
艙內順長緊貼前后艙壁4,各裝一排上抵艙頂1,下立艙底10的壁柜。每排壁柜有幾個框架,每個框架由兩支立柱5和幾支橫檔6構成梯子形。橫檔6上通長鋪有架板7,安放電力器件。靠艙里的立柱5上有旋開式屏門9,上裝儀表、透視窗。兩排壁柜間是操作道11。側壁3上有艙門8。
艙柜合一電站艙的有益效果是:結構簡約造價低;空間利用率高;便于安放器件布設纜線;便于維護。
附圖說明
圖1示艙柜合一電站艙橫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1——艙頂;2——內嵌燈;3——側壁;4——艙壁;5——立柱;6——橫檔;7——架板;8——艙門;9——屏門;10——艙底;11——操作道。
具體實施方式
艙體的艙頂1有礦棉隔熱層。操作道11鋪絕緣板。緊鄰艙門8有維修區。艙頂1有通風設備、內嵌燈2。
構成壁柜的框架,用鍍鋅薄壁鋼管做立柱5、橫檔6焊成矩形梯。為實現柜內不同廠家設備均可安裝,“前接線前顯示”二次裝置采用統一的裝置安裝固定點及裝置前面板位置。裝置安裝固定點與裝置前面板間距為130mm;安裝固定點至裝置后部應不大于350mm;裝置前面板必須為一個平面;裝置前面板寬度統一為447mm;裝置前面板與屏門9間距為85mm;艙體框架進深55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