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冷卻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壓套片式冷卻器。
背景技術:
在水電廠水輪發電中,需要對發電機進行冷卻,從而提出了一種針對發電機的冷卻器。目前,市面上出現了一種我們稱之為疊片式的冷卻器,具體請參考圖1所示,該種疊片式冷卻器的冷卻機構包括銅管1及間隙套設在銅管1上的鋁片11,即鋁片11與銅管1是間隙接觸的,因而該種疊片式冷卻器具有散熱面積大的特點,但是本實用新型的發明人經過研究發現,該種冷卻機構的散熱通道狹窄,風阻較大,流通性差,因而傳熱效果較差,同時對于鋁片的清潔清洗也比較困難。
請參考圖2所示,市面上還出現了一種我們稱之為斜刺式的冷卻器,該種斜刺式冷卻器的冷卻機構包括銅管1及一體成型在銅管1上的刺片(散熱片)12,有效解決了刺片12與銅管本體的非接觸問題,但是本實用新型的發明人經過研究發現,該種冷卻機構的加工成本高,刺片與銅管本體的連接強度差,針刺易折斷,因而適用領域以風冷卻為主,如應用于油中冷卻其安全性低,同時由于刺的加工工藝復雜,因而對銅管壁的損傷較大,導致產品的周期使用壽命低。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壓套片式冷卻器,該冷卻器中的銅管與散熱片采用非間隙式接觸,連接強度高,且加工成本低。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壓套片式冷卻器,包括箱體,所述箱體包括相對配置的頂蓋和底板,在所述箱體的內部設有多組用于散熱冷卻的冷卻機構,每組所述冷卻機構包括銅管以及套設在銅管外表壁上的多個錐套和錐形蝶片,所述銅管的兩端分別固定在頂蓋和底板上,每個所述錐套的外形為圓柱形,每個所述錐形蝶片包括第一蝶片和第二蝶片,所述第一蝶片為圓環形,所述第二蝶片和第一蝶片一體成型且垂直配置于第一蝶片的端部周邊緣,所述錐形蝶片中第一蝶片的內表面和錐套的部分內表面緊貼于銅管的外表壁上,且所述錐形蝶片中第一蝶片的外表面和錐套的內表面緊密配合。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壓套片式冷卻器,每組冷卻機構包括銅管以及套設在銅管外壁上的多個錐套和錐形蝶片,圓環形第一蝶片的內表面和圓環形錐套的部分內表面緊貼于銅管的外表壁上,且第一蝶片的外表面和錐套的內表面緊密配合,即錐形蝶片(散熱片)和錐套與銅管外表壁構成非間隙式接觸且連接強度高;同時,錐套和錐形蝶片可通過沖壓成型,加工成本較低,對銅管壁造成的損傷較小,產品的周期使用壽命高,更因為這種壓套片式抱緊新型結構,為熱傳導提供了目前最為先進的方式,另外該冷卻器不僅可以作為風冷,還可以作為油冷,且還可以應用于其他領域。
進一步,每個所述錐套的內表面呈喇叭狀,每個所述第一蝶片的外表面呈楔形,所述第一蝶片的楔形外表面和錐套的喇叭狀內表面構成楔子緊密配合。
進一步,所述錐套和錐形蝶片采用紫銅制成。
進一步,相鄰所述錐形蝶片沿銅管軸向的間距為2~5毫米,每個所述錐形蝶片沿銅管徑向的長度為40~60毫米。
進一步,所述銅管的外徑為20~40毫米,所述銅管的管壁厚為1.5~2毫米。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提供的疊片式冷卻器結構示意圖。
圖2是現有技術提供的斜刺式冷卻器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壓套片式冷卻器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壓套片式冷卻器中單組冷卻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中錐套和錐形蝶片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中,1、銅管;11、鋁片;12、刺片;2、箱體;21、頂蓋;22、底板;3、錐套;4、錐形蝶片;41、第一蝶片;42、第二蝶片。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縱向”、“徑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請參考圖3-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壓套片式冷卻器,包括箱體2,所述箱體2包括相對配置的頂蓋21和底板22,在所述箱體2的內部設有多組用于散熱冷卻的冷卻機構,每組所述冷卻機構包括銅管1以及套設在銅管外表壁上的多個錐套3和錐形蝶片4,所述銅管1的兩端分別固定在頂蓋21和底板22上,每個所述錐套3的外形為圓柱形,每個所述錐形蝶片4包括第一蝶片41和第二蝶片42,所述第一蝶片41為圓環形,所述第二蝶片42和第一蝶片41一體成型且垂直配置于第一蝶片41的端部周邊緣,所述錐形蝶片4中第一蝶片41的內表面和錐套3的部分內表面緊貼于銅管1的外表壁上,且所述錐形蝶片4中第一蝶片41的外表面和錐套3的內表面緊密配合,由此可將所述錐形蝶片(即散熱片)4牢固緊貼于銅管1的外表壁上。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壓套片式冷卻器,每組冷卻機構包括銅管以及套設在銅管外壁上的多個錐套和錐形蝶片,圓環形第一蝶片的內表面和圓環形錐套的部分內表面緊貼于銅管的外表壁上,且第一蝶片的外表面和錐套的內表面緊密配合,即錐形蝶片和錐套與銅管外表壁構成非間隙式接觸且連接強度高;同時,錐套和錐形蝶片可通過沖壓成型,加工成本較低,對銅管壁造成的損傷較小,產品的周期使用壽命高,更因為這種壓套片式抱緊新型結構,為熱傳導提供了目前最為先進的方式,另外該冷卻器不僅可以作為風冷,還可以作為油冷,且還可以應用于其他領域。
作為具體實施例,每個所述錐套3的內表面呈喇叭狀,每個所述第一蝶片41的外表面呈楔形,所述第一蝶片41的楔形外表面和錐套3的喇叭狀內表面構成楔子緊密配合。具體地,請參考圖4和圖5所示,每個所述錐套3的內表面的內徑從左到右逐漸增大,即所述錐套3的內表面形成一個喇叭狀結構;每個所述第一蝶片41為楔形板,且所述第一蝶片41的楔形圖形從左到右為上升楔形,所述第二蝶片42垂直配置于第一蝶片41的右端部周邊緣,即每個所述錐形蝶片4的內孔為開口翻邊式且外形為錐形內孔為圓柱孔,外邊緣則為圓形,當所述錐套3和錐形蝶片4套設在銅管1的外表壁后,所述第一蝶片41的楔形外表面和錐套3的喇叭狀內表面構成楔子緊密配合,在軸向力的作用下,錐套3將錐形蝶片4的第一蝶片41(即翻邊)“抱緊”于銅管1的外表壁上,形成無間隙配合,當受外界溫度升高影響,能進一步將銅管1“抱緊”,緊密配合的連接強度很高,最終使得所述錐套3和錐形蝶片4能牢固地套設在銅管1的外表壁上,即所述錐套3內孔部分和錐形蝶片4內孔表面同時與銅管1外表壁構成非間隙式接觸。當然,所述錐套3的內表面和第一蝶片41的外表面結構也并不局限于此,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還可以采用其他結構來使得兩者緊密配合。
作為具體實施例,所述錐套3和錐形蝶片4采用紫銅制成,由此所述銅管1、錐套3和錐形蝶片4都為銅材質,因而其制成的每組冷卻機構外觀非常漂亮,非常受客戶喜愛,且相比于現有技術中的鋁散熱片,本實施例中的銅質散熱片(錐形蝶片)的散熱效率更高。
作為具體實施例,請參考圖4所示,相鄰所述錐形蝶片4沿銅管1軸向的間距A為2~5毫米,每個所述錐形蝶片4沿銅管1徑向的長度L為40~60毫米,由此使得冷卻機構的散熱通道較寬,風阻較小,流通性好,因而傳熱冷卻效果較好,同時對于錐形蝶片的清潔清洗也比較方便。當然,所述相鄰所述錐形蝶片4沿銅管1軸向的間距也并不局限于此,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還可以根據外部冷卻的溫度需要進行適當調整。
作為具體實施例,所述銅管1的外徑為20~40毫米,所述銅管1的管壁厚為1.5~2毫米,由此在保證銅管壁厚的同時,又能使管內的水冷介質帶來較好的冷卻效果。
為了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壓套式冷卻器,以下將對冷卻器的工作原理進行簡單說明:請參考圖4所示,具體使用時,水冷介質從銅管內流過,銅管周圍熱風的熱量經錐套和錐形蝶片傳遞到銅管上,銅管內的水冷介質將熱量帶走,如此實現了對發電機的水冷降溫。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