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蓄電池領域,具體地講,是涉及蓄電池補償充電裝置。
背景技術:
蓄電池(Storage Battery)是將化學能直接轉化成電能的一種裝置,是按可再充電設計的電池,通過可逆的化學反應實現再充電,通常是指鉛酸蓄電池,它是電池中的一種,屬于二次電池。它的工作原理:充電時利用外部的電能使內部活性物質再生,把電能儲存為化學能,需要放電時再次把化學能轉換為電能輸出。現有的蓄電池補償充電裝置結構復雜,元器件繁多,不利于后期的調試和維護,也不便于攜帶。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設計巧妙、結構簡單的蓄電池補償充電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蓄電池補償充電裝置,包括蓄電池、控制器、電源和補償充電器,所述蓄電池連接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連接所述電源,所述電源連接所述補償充電器,所述補償充電器連接所述蓄電池;所述補償充電器包括電阻、電容、電感、第一二極管D1、三極管、接地端、輸入端和第一輸出端output1;所述電阻包括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第四電阻R4、第五電阻R5、第六電阻R6、第七電阻R7、第八電阻R8和第九電阻R9;所述電容包括第一電容C1、第二電容C2、第三電容C3、第四電容C4、第五電容C5、第六電容C6和第七電容C7;所述電感包括第一電感L1和第二電感L2;所述三極管包括第一三極管Q1和第二三極管Q2;所述輸入端包括第一輸入端input1和第二輸入端input2;
所述第一電阻R1一端連接所述第一輸入端input1,所述第一電阻R1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二輸入端input2;所述第二輸入端input2連接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一輸入端input1通過第一電容C1連接所述第一三極管Q1的基極;所述第一三極管Q1的發射極通過并聯在一起的第二電阻R2和第二電感C2連接到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一三極管Q1的集電極連接所述第三電阻R3的第一端,所述第三電阻R3的第二端通過第三電容C3連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三電阻R3的第二端還通過第四電阻R4連接到所述第四電容C4的第一端,所述第四電容C4的第二端連接到接地端;
所述第一三極管Q1的集電極連接所述第二三極管Q2的基極;所述第二三極管Q2的發射極連接所述第一二極管D1的陰極,所述第一二極管D1的陽極通過第六電阻R6連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二三極管Q2的發射極還通過第五電容C5連接到所述第一二極管D1的陽極;所述第二三極管Q2的集電極通過第五電阻R5連接到所述第一電感L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電感L1的第二端連接到所述第四電容C4的第一端;所述第七電阻R7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四電容C4的第一端,所述第七電阻R7的第二端通過第六電容C6連接到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七電阻R7的第二端還通過串聯在一起的第二電感L2和第八電阻R8連接到所述輸出端output;所述第二三極管Q2的集電極通過第七電容C7連接到所述輸出端output;所述輸出端output通過第九電阻R9連接到所述接地端;
所述第一輸入端input1和第二輸入端input2連接所述電源,所述輸出端output連接所述蓄電池。
具體地,所述電源為正45伏電壓源。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電阻R1阻值為3K歐姆、第二電阻R2阻值為2K歐姆、第三電阻R3阻值為680歐姆、第四電阻R4阻值為22K歐姆、第五電阻R5阻值為360歐姆、第六電阻R6阻值為1.3K歐姆、第七電阻R7阻值為5K歐姆、第八電阻R8阻值為33K歐姆、第九電阻R9阻值為10K歐姆。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電容C1為1200pF、第二電容C2為0.01uF、第三電容C3為0.33uF、第四電容C4為0.03uF、第五電容C5為0.02uF、第六電容C6為0.033uF、第七電容C7為0.01uF。
具體地,所述第一電感L1為1uH,所述第二電感L2為5uH。
具體地,所述第一三極管Q1和第二三極管Q2均為NPN管。
具體地,所述控制器為單片機,所述單片機為TMS320F2837xS。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采用NPN型三極管為核心器件構成蓄電池補償充電器,所述蓄電池補償充電器連接蓄電池和電源,使得補償充電快捷,方便;并且所述蓄電池補償充電裝置器件少,便于后期調試和維護,方便攜帶。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連接示意圖。
圖2為蓄電池補償充電器的連接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實施例。
實施例
如圖1至圖2所示,蓄電池補償充電裝置,包括蓄電池、控制器、電源和補償充電器,所述蓄電池連接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連接所述電源,所述電源連接所述補償充電器,所述補償充電器連接所述蓄電池;所述補償充電器包括電阻、電容、電感、第一二極管D1、三極管、接地端、輸入端和第一輸出端output1;所述電阻包括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第四電阻R4、第五電阻R5、第六電阻R6、第七電阻R7、第八電阻R8和第九電阻R9;所述電容包括第一電容C1、第二電容C2、第三電容C3、第四電容C4、第五電容C5、第六電容C6和第七電容C7;所述電感包括第一電感L1和第二電感L2;所述三極管包括第一三極管Q1和第二三極管Q2;所述輸入端包括第一輸入端input1和第二輸入端input2;
所述第一電阻R1一端連接所述第一輸入端input1,所述第一電阻R1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二輸入端input2;所述第二輸入端input2連接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一輸入端input1通過第一電容C1連接所述第一三極管Q1的基極;所述第一三極管Q1的發射極通過并聯在一起的第二電阻R2和第二電感C2連接到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一三極管Q1的集電極連接所述第三電阻R3的第一端,所述第三電阻R3的第二端通過第三電容C3連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三電阻R3的第二端還通過第四電阻R4連接到所述第四電容C4的第一端,所述第四電容C4的第二端連接到接地端;
所述第一三極管Q1的集電極連接所述第二三極管Q2的基極;所述第二三極管Q2的發射極連接所述第一二極管D1的陰極,所述第一二極管D1的陽極通過第六電阻R6連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二三極管Q2的發射極還通過第五電容C5連接到所述第一二極管D1的陽極;所述第二三極管Q2的集電極通過第五電阻R5連接到所述第一電感L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電感L1的第二端連接到所述第四電容C4的第一端;所述第七電阻R7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四電容C4的第一端,所述第七電阻R7的第二端通過第六電容C6連接到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七電阻R7的第二端還通過串聯在一起的第二電感L2和第八電阻R8連接到所述輸出端output;所述第二三極管Q2的集電極通過第七電容C7連接到所述輸出端output;所述輸出端output通過第九電阻R9連接到所述接地端;
所述第一輸入端input1和第二輸入端input2連接所述電源,所述輸出端output連接所述蓄電池。
具體地,所述電源為正45伏電壓源。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電阻R1阻值為3K歐姆、第二電阻R2阻值為2K歐姆、第三電阻R3阻值為680歐姆、第四電阻R4阻值為22K歐姆、第五電阻R5阻值為360歐姆、第六電阻R6阻值為1.3K歐姆、第七電阻R7阻值為5K歐姆、第八電阻R8阻值為33K歐姆、第九電阻R9阻值為10K歐姆。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電容C1為1200pF、第二電容C2為0.01uF、第三電容C3為0.33uF、第四電容C4為0.03uF、第五電容C5為0.02uF、第六電容C6為0.033uF、第七電容C7為0.01uF。
具體地,所述第一電感L1為1uH,所述第二電感L2為5uH。
具體地,所述第一三極管Q1和第二三極管Q2均為NPN管。
具體地,所述控制器為單片機,所述單片機為TMS320F2837xS。
本實用新型采用NPN型三極管為核心器件構成蓄電池補償充電器,所述蓄電池補償充電器連接蓄電池和電源,使得補償充電快捷,方便;并且所述蓄電池補償充電裝置器件少,便于后期調試和維護,方便攜帶。
上述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但凡采用本實用新型的設計原理,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非創造性勞動而作出的變化,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