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涉及線夾,以及具有該線夾的電氣盒。
背景技術:
為了保護連接到電氣設備的線纜不被過度拉伸而使與電氣設備中的例如電路板的電子器件之間的電連接被破壞,通常使用線夾將線纜相對于電氣設備進行機械加固。為了使線夾能夠適于與不同尺寸的線纜相匹配以為其提供可靠的固定,需要提供具有不同尺寸的線夾。這增加了線夾制造的復雜性和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提供一種線夾,包括:底座,具有用于支承待夾緊的線纜的支承面;壓桿,關于第一軸線樞轉安裝在所述底座上。在所述壓桿上設有至少兩個按壓面,所述壓桿適于被調節到不同的操作位置,使得所述至少兩個按壓面中的每個按壓面都能在相應的操作位置面向所述底座上的支承面,并且所述至少兩個按壓面中的每個按壓面在其相應的操作位置距所述底座上的支承面的距離彼此不同,以使得通過所述至少兩個按壓面中的不同的按壓面將不同直徑的線纜夾緊在所述底座與所述壓桿之間。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所述壓桿可拆卸地樞轉安裝在所述底座上,所述至少兩個按壓面包括分別在所述壓桿的關于其樞轉軸線的相對的兩側上的第一按壓面和第二按壓面,其中所述壓桿適于被定位至使得所述第一按壓面面向所述底座上的支承面的第一操作位置和使得所述第二按壓面面向位于所述底座上的支承面的第二操作位置。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在所述底座上具有樞軸,在所述壓桿的一端具有開口的彈性軸座,所述彈性軸座適于以兩個彼此相反的方向與所述樞軸樞轉配合。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所述壓桿包括樞轉段和旋轉段,所述樞轉段關于所述第一軸線樞轉連接至所述底座,并且所述旋轉段關于第二軸線旋轉連接至所述樞轉段,并且所述第二軸線垂直于所述第一軸線,其中所述至少兩個按壓面圍繞所述第二軸線設置在所述旋轉段上,并且所述旋轉段適于旋轉到不同的操作位置,使得所述至少兩個按壓面中的每個按壓面都能在相應的操作位置面向所述底座上的支承面。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所述底座包括固定部分和相對于所述固定部分關于第三軸線旋轉連接的活動部分,所述壓桿關于所述第一軸線樞轉安裝在所述活動部分上,并且所述第三軸線垂直于所述第一軸線。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線夾通過簡單地將同樣的線夾變換到不同的操作位置,使得可以利用相同的線夾來夾緊具有不同直徑的線纜。這樣,無需為不同的線纜提供不同規格的線夾,這增強的線夾的通用性,使得線夾的制造和使用都變得方便。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還提供一種電氣盒,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線夾。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該電氣盒包括盒體和盒蓋,所述盒體通過盒體轉軸與鉸接件樞轉連接,在所述鉸接件上的與所述盒體轉軸不同的位置具有帶開口的鉸接件軸座,在所述盒蓋上具有盒蓋轉軸,所述盒蓋轉軸可拆卸地與所述鉸接件軸座樞轉連接。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所述盒體具有相互平行的底面和頂面,以及位于所述底面和所述頂面之間的側面;所述鉸接件被安裝在所述盒體的側面,并且當所述盒蓋蓋住所述盒體的頂面時,所述盒體轉軸的軸線與所述盒蓋轉軸的軸線所共同定義的平面垂直于所述盒體的底面并且所述鉸接件上的鉸接件軸座的開口被所述盒體的側面遮擋。所述盒蓋被配置為僅在所述鉸接件的鉸接件軸座的開口不被所述盒體的側面遮擋并且所述盒蓋面向所述鉸接件軸座的開口時,所述盒蓋上的盒蓋轉軸才能從所述鉸接件軸座的開口脫離所述鉸接件軸座。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在所述盒體的底面上設有安裝槽,所述安裝槽沿其長度方向具有中間部和兩個端部;所述安裝槽在其深度方向上靠近所述電氣盒的底面的部分中,所述安裝槽的中間部具有第一寬度,而所述兩個端部具有小于所述第一寬度的第二寬度;所述安裝槽在其深度方向上遠離所述電氣盒的底面的部分中,所述安裝槽的中間部和兩個端部都具有第一寬度。在所述盒體的底面上同時具有以不同的定向布置的所述安裝槽。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該電氣盒還包括安裝板,所述安裝板包括板體和安裝鉤,所述安裝鉤從所述板體突起并在其末端具有凸緣,并且在所述安裝鉤的周向的一側具有沿所述凸緣的徑向延伸的定位腿。所述盒體的底面上的安裝槽與所述安裝鉤配合以將所述盒體固定到所述安裝板。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電氣盒既能夠充分打開到適于操作的位置,又使得能夠方便地拆卸和更換盒蓋,同時使得能夠方便地以各種定向被安裝到各種位置。因此,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電氣盒便于用戶的使用和安裝。
附圖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以及特性結合以下對所附附圖的詳細描述將變得更加明顯,其中: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線夾處于第一操作位置的示意圖;
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線夾變換操作位置的示意圖;以及
圖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線夾處于第二操作位置的示意圖;
圖4是具有替換的鎖定件的圖1中的線夾;
圖5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線夾處于第一操作位置的示意圖;
圖6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線夾處于第二操作位置的示意圖;
圖7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線夾的變型的示意圖;
圖8示出了圖7中的線夾的壓桿的截面圖;
圖9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方式的線夾處于第一操作位置的示意圖;
圖10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方式的線夾處于第二操作位置的示意圖;
圖1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具有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線夾的電氣盒的立體圖;
圖12是圖11中的電氣盒的另一立體圖;
圖13是圖11中的電氣盒的分解圖;
圖14示出了處于第一狀態的圖11中的電氣盒;
圖15示出了處于第二狀態的圖11中的電氣盒;
圖16示出了處于第三狀態的圖11中的電氣盒;
圖17示出了處于第四狀態的圖11中的電氣盒;
圖18示出了處于第五狀態的圖11中的電氣盒;
圖19示出了圖11中的電氣盒的盒體的底面;
圖20示出了圖11中的電氣盒的安裝板的正視圖;
圖21示出了圖11中的電氣盒的安裝板的立體圖;
圖22示出了電氣盒的盒體以第一方式安裝到安裝板;
圖23示出了電氣盒的盒體以第二方式安裝到安裝板。
縱觀以上附圖,相同的附圖標記將被理解為指代相同的、類似的或相應的特征或功能。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將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做出參考,實施例的一個或多個示例由附圖所示出。實施例通過本實用新型的闡述所提供,并且不旨在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例如,作為一個實施例的一部分所示出或描述的特征可能在另一個實施例中被使用以生成又一進一步的實施例。本實用新型旨在包括屬于本實用新型范圍和精神的這些和其他修改和變化。
圖1示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線夾1。該線夾1包括底座11,其具有用于支承待夾緊的線纜的支承面111。在底座11上在支承面111的一端設有樞軸13。該線夾1還包括壓桿12。壓桿12的一端具有開口的彈性軸座129。彈性軸座129可以通過稍微的彈性變形而使底座11上的樞軸13從其開口處配合到其中,以使壓桿12關于第一軸線樞轉安裝在底座11上。在壓桿12上具有彼此相對的兩個按壓面121和122,其中一個按壓面121直接形成在壓桿12的一個側壁上,而另一個按壓面122形成在壓桿12的與按壓面121相對側上的一個突起上。按壓面121和122分別在壓桿12的關于其樞轉軸線(即樞軸13的軸線)的相對的兩側上。
在圖1中所示的線夾中,壓桿12處于其第一操作位置,即當壓桿12從虛線所示的打開位置繞樞軸13樞轉到實線所示的閉合位置時,壓桿12的按壓面121面向底座11的支承面111,并接觸放置在支承面111上的待被夾緊的線纜9。通過鎖緊鎖定件14而向壓桿12的自由端施加鎖緊力以靠近底座11。由于待被夾緊的線纜9的直徑足夠大以使得壓桿12在不受到鎖定件14的鎖緊力的情況下剛剛接觸到支承面111上的線纜9時其自由端與底座11之間仍具有間隙,因此在鎖定件14向壓桿12的自由端施加鎖緊力后,壓桿12將向線纜9施加擠壓力而使其稍微變形。由于鎖定件14始終將壓桿12相對于底座11鎖定而使壓桿12保持在向線纜9施加擠壓力的位置,因此,線纜9也就始終處于被壓桿12壓緊在支承面111上的狀態,從而被線夾1夾緊。
在圖1所示的實施方式中,鎖定件14為穿過壓桿12的自由端并擰入到底座11中的螺栓。通過將螺栓擰入底座11中可以使螺栓向壓桿12的自由端施加朝向底座11的鎖緊力。可替代地,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的鎖定件14向壓桿12施加鎖緊力。例如,如圖4所示,可以在壓桿12的自由端設置一排彈性齒1211,而在底座11的相應位置也設置一排彈性齒1111,通過手動朝向底座11按壓壓桿12的自由端而使壓桿12上的彈性齒1211和/或底座11上的彈性齒1111稍微彈性變形,使得壓桿12上的彈性齒1211能克服底座11上的彈性齒1111的阻擋,而隨壓桿12自由端一起向底座11運動,并且當壓桿12到達壓緊線纜9的位置后不再按壓壓桿12,則壓桿12上的彈性齒1211與底座11上的彈性齒1111相互咬合而使得壓桿12保持在該鎖定位置。類似地,還可以在壓桿12的自由端與底座11之間設置卡扣結構作為鎖定件14而將壓桿12保持在該鎖定位置。
在一個實施方式中,底座11上的支承面111為朝向鎖定件14的一端傾斜的傾斜面,并且在底座11上在支承面111的靠近鎖定件14的一端設有止擋面114。當壓桿12按壓支承面111上的線纜9時,線纜9將被迫使沿支承面111朝向止擋面114移動,并最終被定位在緊靠止擋面114的位置。因此,傾斜的支承面111和止擋面114可以用于在夾緊線纜9時對線纜9的橫向定位和固定,以避免在壓桿12向線纜9施加夾緊力時線纜9在橫向上的隨意移動。
當需要夾緊具有更小直徑的線纜9時,壓桿12的按壓面121可能即使在壓桿12的自由端接觸到底座11時的極限位置時仍然不能接觸到線纜9并向其施加夾緊力,或者此時僅僅能向線纜9施加不足的夾緊力。如圖2所示,為了使線夾1能夠適用于夾緊更小直徑的線纜9,可以通過向壓桿12施加從樞軸13上拔出的力而使彈性軸座129再次稍微的彈性變形,使得底座11上的樞軸13從其開口處脫離彈性軸座129,從而將壓桿12從底座11上拆卸下來。然后,將壓桿12沿其縱向旋轉180度,再次將壓桿12通過彈性軸座129安裝到樞軸13上,以使壓桿處于第二操作位置。這樣,如圖3所示,當將壓桿12從虛線所示的打開位置樞轉到實線所示的閉合位置時,壓桿12上的另外的按壓面122將面向位于支承面111上的具有更小直徑的線纜9。由于按壓面122位于從壓桿12的側面突出的突起上,因此按壓面122距底座11上的支承面111的距離比按壓面121更近。這樣,當壓桿12樞轉到閉合位置時,按壓面122同樣可以接觸線纜9,并且當通過鎖緊件14向壓桿12施加力時,壓桿12同樣可以通過按壓面122壓緊線纜9。
雖然在圖1-3所示的實施方式中按壓面122形成在壓桿12一側的突起上,但可以通過不同方式在壓桿的相對側面上形成具有不同高度的按壓面121和122,只要在壓桿12的閉合位置(例如以圖1和3中的實線所示的壓桿12的縱向平行于底座11的底面的位置為基準),按壓面121和122在其面向支承面111的操作位置距底座11上的支承面111的距離彼此不同即可,以適應不同直徑的線纜的夾緊。例如,還可以將按壓面121和122都形成為壓桿12的側壁,而將壓桿12的彈性軸座129設置在更加偏向壓桿12的形成按壓面121和122之一的側壁。
除了彈性軸座129,壓桿12還可以通過其他樞轉耦合結構可拆卸地樞轉連接到底座11。只要能夠非破壞性地方便地將壓桿12從底座11上拆卸,并能夠方便將壓桿以彼此旋轉180度的兩個操作位置樞轉安裝到底座11上,就能夠通過一個壓桿12提供兩個距離支承面111不同距離的按壓面以適應兩種不同直徑的線纜9。
壓桿12上的每個按壓面121和122在壓桿12的閉合位置距離支承面111的距離可以根據所要夾緊的線纜9的直徑以及期望的夾緊力的大小來具體設定。
圖5-6示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線夾1。該第二實施方式的線夾1與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線夾1的區別主要在于壓桿12的結構。在該第二實施方式中,壓桿12包括樞轉段123和旋轉段124。樞轉段123關于第一軸線樞轉連接至底座11,并且旋轉段124關于第二軸線旋轉連接至樞轉段123,并且第二軸線垂直于第一軸線。按壓面125,126圍繞第二軸線設置在旋轉段124上。在圖5所示的第一操作位置,按壓面125面朝底座11上的支承面111因而適于壓緊具有與按壓面125距支承面111的距離相匹配的直徑的線纜9;而通過相對于壓桿12的樞轉段123繞第二軸線旋轉旋轉段124使壓桿12的另一按壓面126面朝底座11上的支承面111達到第二操作位置(如圖6所示),可以利用另一按壓面126壓緊具有與按壓面126距支承面111的距離相匹配的直徑的線纜9。
在該第二實施方式中,由于無需將壓桿12從底座11上拆卸即可實現壓桿12的不同按壓面到達操作位置,因此壓桿12的樞轉段123與底座之間既可以仍然采用如之前的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可拆卸連接,也可以采用不能拆卸的其他樞轉連接方式。
由于旋轉段124適于相對于樞轉段123旋轉到任何角度位置而不會影響樞轉段123與底座11之間的樞轉連接,因此可以在旋轉段124上設置多于兩個的按壓面,以提高壓桿12對不同直徑的線纜9的適應性。如圖7-8所示,在壓桿12的旋轉段124上圍繞第二軸線設置有四個按壓面125,126,127,128,其中每個按壓面都距離第二軸線具有不同的距離。通過將旋轉段124旋轉到特定的角度,可以使其中的每個按壓面125,126,127,128都正好面朝底座11上的支承面111,以用于壓緊具有與相應的按壓面距支承面111的距離相匹配的直徑的線纜9。應當理解的是,在壓桿12的旋轉段124上圍繞第二軸線設置的按壓面的數量可以是任意數量,例如三個、五個或六個等等。
圖9-10示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方式的線夾1。該第三實施方式的線夾1與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線夾1的區別主要在于底座11的結構。在該第三實施方式中,底座1包括固定部分112和相對于固定部分112關于第三軸線旋轉連接的活動部分113。用于支承待夾緊的纜線9的支承面111位于固定部分112上,所述壓桿12關于第一軸線樞轉安裝在底座11的活動部分113上,并且第三軸線垂直于第一軸線。按壓面121,122設置在壓桿12的關于第一軸線的相對兩側上。在圖9所示的第一操作位置,按壓面121面朝底座11上的支承面111因而適于壓緊具有與按壓面121距支承面111的距離相匹配的直徑的線纜9;而通過相對于底座11的固定部分112繞第三軸線旋轉活動部分113使壓桿12的另一按壓面122面朝底座11上的支承面111達到第二操作位置(如圖10所示),可以利用另一按壓面122壓緊具有與按壓面122距支承面111的距離相匹配的直徑的線纜9。
以上各實施方式的線夾1可以用于各種裝置中以將被連接到各裝置中的各種線纜相對于該裝置進行機械加固。通過簡單地將同樣的線夾變換到不同的操作位置,使得可以利用相同的線夾來夾緊具有不同直徑的線纜。這樣,無需為不同的線纜提供不同規格的線夾,這增強的線夾的通用性,使得線夾的制造和使用都變得方便。
以上各實施方式的線夾1尤其適于安裝在如圖11所示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電氣盒2中。如圖11所示,該電氣盒2例如是一種照明裝置的控制盒,其中設有三個引線接口,每個引線接口處安裝有一個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線夾1,以分別將進入相應引線接口并與電氣盒2中的器件電連接的線纜9進行夾緊。這樣,即使由于外力而使線纜9被相對于電氣盒2被拉伸、扭轉等,線纜9的與電氣盒2連接的一端都將被相應的線夾1牢固地夾緊,因此相應的線纜9與電氣盒2內的器件的電連接不會由于該外力的作用而發生脫落等損壞。
如圖11-13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電氣盒2包括盒體21和盒蓋22。盒體21具有相互平行的底面211和頂面212,以及位于底面211和頂面212之間的側面213。鉸接件24在盒體21的側面213樞轉連接盒體21與盒蓋22。具體地,盒體21通過盒體轉軸23與鉸接件24樞轉連接,在鉸接件24上的與盒體轉軸23不同的位置具有帶開口的鉸接件軸座25。在盒蓋22上具有盒蓋轉軸26,盒蓋轉軸26可拆卸地與鉸接件軸座25樞轉連接。即,盒蓋22與盒體21之間通過兩個樞轉軸樞轉連接,這樣的配置是有利的,這將在下面說明。
如圖14所示,當電氣盒2處于第一狀態時,盒蓋22蓋住盒體21的頂面212,此時盒體轉軸23的軸線與盒蓋轉軸26的軸線所共同定義的平面垂直于盒體21的底面211并且鉸接件24上的鉸接件軸座25的開口被盒體21的側面213遮擋。這樣,盒蓋22能夠通過鉸接件24樞轉到完全蓋住盒體21的頂部212的位置,并且此時鉸接件24直立而與盒體21的側面213基本齊平,使得電氣盒2在蓋合狀態下具有規整美觀的外形。
如圖15所示,當需要打開盒蓋22以在電氣盒2的內部進行訪問時,例如用戶要檢查電氣盒2內的器件或對其中的器件進行調試、設置等操作時,用戶可以相對于盒體21的頂面212或底面211抬起盒蓋22以大約90度而達到第二狀態,此時,盒蓋22可以關于盒蓋轉軸26旋轉大約90度,然后盒蓋22在盒蓋轉軸26后方的部分被鉸接件24干涉使得盒蓋22無法再關于盒蓋轉軸26進一步樞轉,而鉸接件24仍然保持直立而不樞轉。
如果用戶覺得在將盒蓋22抬起大約90度之后仍然不方便對電氣盒2的內部的訪問,用戶可以繼續翻轉盒蓋22而達到圖16所示的第三狀態。此時,鉸接件24關于盒體轉軸23樞轉大約90度。由此,盒蓋22關于盒體21的頂面212一共樞轉了大約180度,從而盒蓋22完全不再遮擋盒體21的頂面212附近的空間,因此用戶可以更加方便地訪問盒體21內部。
在圖14所示的第一狀態和圖15所示的第二狀態下,由于鉸接件24的鉸接件軸座25的開口都基本面向盒體21的側面213,因此盒蓋22上的盒蓋轉軸26都無法順利從該開口中移出。而在圖15所示的第二狀態和圖16所示的第三狀態下,由于盒蓋22在盒蓋轉軸26后方的部分被鉸接件24干涉,此時即使試圖將盒蓋轉軸26從鉸接件軸座25的開口中移出,盒蓋22的在盒蓋轉軸26后方的部分都將受到鉸接件24的阻擋。因此,在圖14-16的狀態中,即在盒蓋22閉合盒體21的狀態下以及在用于打開盒蓋22以正常訪問盒體21內部的情況下,盒蓋22都不會從鉸接件24脫離,由此保證了盒蓋22與盒體21在正常情況下的可靠樞轉連接。
當用戶想從盒體21上拆卸盒蓋22以更換盒蓋22時,用戶可以先將盒蓋22定位在如圖17所示的第四狀態,其中,鉸接件24從直立位置繞盒體轉軸23樞轉大約90度而使鉸接件軸座25的開口朝向盒體21的外部而不被盒體21的側面213遮擋,同時盒蓋22繞盒蓋轉軸26樞轉到特定的角度使得盒蓋22正好面向鉸接件軸座25的開口。然后,用戶可以稍微向盒蓋22施力而將盒蓋轉軸26順利地從鉸接件軸座25的開口中拔出(如圖18所示)而不會在盒蓋22與鉸接件24之間發生干涉,從而將盒蓋22從盒體21上拆卸下來。當需要再次安裝盒蓋22時,用戶可以按照如圖17所示的與拆卸盒蓋22時相同的姿態將盒蓋22的盒蓋轉軸26安裝到鉸接件軸座25的開口中。
由于僅能在如圖17所示的特定的第四狀態下將盒蓋22從盒體21上拆卸下來,而該第四狀態并不是用戶正常打開和關閉盒蓋22時的狀態,因此,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電氣盒2既提供了可拆卸盒蓋22的功能,同時又避免了在正常使用中的盒蓋22的意外脫落。由于可以方便地拆卸并安裝盒蓋22,用戶可以隨意地更換具有不同樣式、花紋、顏色的盒蓋22,以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該電氣盒2還包括安裝板3。電氣盒2可以通過安裝板3而以不同方式被固定到適當位置。具體地,如圖19所示,在盒體21的底面上設有若干安裝槽27。安裝槽27沿其長度方向具有中間部271和兩個端部272,273。兩個端部272,273可以是關于中間部271對稱設置的。安裝槽27在其深度方向上靠近電氣盒2的底面211的部分中,安裝槽27的中間部271具有第一寬度,而兩個端部272,273具有小于第一寬度的第二寬度;安裝槽27在其深度方向上遠離電氣盒2的底面211的部分(即安裝槽27的更深的部分)中,安裝槽27的中間部271和兩個端部272,273都具有第一寬度。因此,安裝槽27在其兩個端部272,273處,盒體21的底面211遮擋了安裝槽27的兩個端部272,273在寬度方向上的一部分。
如圖20-21所示,安裝板3包括板體31和安裝鉤32。安裝鉤32從板體31突起并在其末端具有凸緣321。在安裝鉤32的周向的一側具有沿凸緣321的徑向延伸的定位腿322。
如圖22所示,在固定電氣盒2時,首先將安裝板3通過例如螺釘等的緊固方式固定到適當位置。在將安裝板3安裝到例如豎直的墻壁的豎直表面時,將安裝板3定向為使得安裝鉤32的定位腿322位于安裝鉤32的正下方。然后,將電氣盒2的盒體21的底面211上的安裝槽27的中間部271與安裝板3上的相應安裝鉤32的凸緣321對準,其中電氣盒2應當定向為使得安裝槽27縱向(即兩個端部272,273的連線的方向)與安裝鉤32的定位腿322的延伸方向一致,從而使安裝槽的一側的端部272或273與定位腿322對準。然后,將電氣盒2朝向安裝板3靠近,使安裝鉤32進入到安裝槽27中。然后,朝安裝槽27縱向的一側拉動電氣盒2(在安裝到豎直表面的情況下則通過電氣盒2的重力或通過人力向下拉動電氣盒2),使安裝鉤32的凸緣321進入到安裝槽27的一個端部272中。在安裝到豎直表面的情況下,安裝鉤32的凸緣321抵靠安裝槽27的端部272的末端,從而將電氣盒2支撐固定在安裝板3上而被掛在例如豎直的墻壁上。而在水平安裝的情況下,盒體21的底面211直接被安裝板3的板體31支撐,或者安裝槽27的端部272的被底面211遮擋的部分的內壁被安裝鉤32的凸緣321支撐,從而使得電氣盒2被頂面朝上地安裝到例如桌面或頂面朝下地安裝到例如天花板。
由于安裝槽27的兩端272和273的靠近盒體21的底面211的部分比遠離盒體21的底面211的部分更窄,當已經將電氣盒2固定到安裝板3之后,如果不沿電氣盒2的底面211的方向將安裝鉤32的凸緣321移出安裝槽27的兩端272和273,將無法在垂直于底面211的方向上直接使安裝鉤32脫離安裝槽27。因此,電氣盒2可以牢固地被固定在安裝板3上。當需要將電氣盒2從安裝板3上取下時,在平行于盒體21的底面211的平面中移動安裝盒2使安裝鉤32相對于安裝槽27朝向安裝槽27的未插入凸緣321的端部273移動,此時安裝鉤32上的定位腿322將抵靠到端部273的末端。而定位腿322的延伸的長度被設置為當其抵靠到端部273或272的末端時,安裝鉤32的凸緣321正好位于安裝槽27的中間部271中。因此,當定位腿322抵靠到端部273的末端時,可以順利地沿垂直于電氣盒2的底面211的方向移動電氣盒2,使安裝鉤32的凸緣321從安裝槽27的中間部271離開安裝槽27,從而將電氣盒2從安裝板3上取下。因此,定位腿322防止了在將電氣盒2從安裝板3上取下的過程中過度移動電氣盒2而使凸緣321進入到安裝槽27另一側的端部273中而無法脫離安裝槽27,從而方便了電氣盒2從安裝板3的取下操作。
安裝槽27的兩端的對稱布置的兩個端部272和273有助于用戶以上、下相互顛倒的兩個定向將電氣盒2安裝到安裝板3上,因為任一個端部272和273都可以與安裝鉤32配合。
在一個實施方式中,在盒體21的底面211上同時具有以不同的定向布置的安裝槽27。這對于以不同定向將電氣盒2安裝到安裝板3是有利的。例如,在如圖19所示的實施方式中,兩個安裝槽27的縱向沿電氣盒2的長邊走向,而另外兩個安裝槽27的縱向沿電氣盒2的短邊走向。因此,除了按照如圖22所示方式利用沿電氣盒2的短邊走向的安裝槽27使電氣盒2的長邊平行于安裝板3的長邊而安裝電氣盒2以外,還可以利用另外的兩個沿電氣盒2的長邊走向安裝槽27使電氣盒2的短邊平行于安裝板3的長邊而安裝電氣盒2,如圖23所示。甚至可以在電氣盒2上設置具有更多定向的安裝槽27,以便于以各種角度將電氣盒2安裝到安裝板3,這對于具有多邊形或中心對稱形狀的電氣盒2來說是尤其有利的。因此,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電氣盒2上的安裝槽27方便了將電氣盒2以任何期望的定向安裝到任何期望的位置,這大大方便了用戶對電氣盒2的安裝。
應當理解,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電氣盒2可以實現為各種工業或家用電氣裝置,包括但不限于:照明控制盒、電視盒、路由器、機頂盒、調制解調器、開關盒。
應當留意的是,上述的實施例的給出用于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是限制其范圍;并且應當理解的是,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采取修改和變化,對此本領域技術人員將很容易理解。這些修改和變化被認為是在本實用新型和所附權利要求的范圍之內。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另外,在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不應該被解釋為是對權利要求的限制。動詞“包括”及其變體的使用并不排除存在權利要求所述以外的元件或步驟。元件或步驟前的不定冠詞“一”或“一個”不排除存在多個這樣的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