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機端蓋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分體式電機端蓋。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的電機端蓋的結構不盡合理,具體體現在:露出在外部的轉軸沒有防護措施,從端蓋上的面積較大的通孔進來的灰塵雜質都會對該露出部分進行侵蝕;端蓋為了加速散熱,其散熱孔開的較大,異物易通過散熱孔進入端蓋內部,急需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分體式電機端蓋,散熱效果好,能對露出的轉軸部分進行防護,同時可以防止大顆粒異物進入端蓋內部。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分體式電機端蓋,包括前端蓋和后端蓋,所述前端蓋的中心設有軸孔,前端蓋上位于軸孔的外圍從內到外周向均布腰圓形孔、螺紋孔和第一通孔,所述后端蓋的中心設有向前端蓋所在側凸出的護筒,所述護筒為圓筒形且外壁上設有第二通孔,護筒的內徑大于軸孔的直徑,所述后端蓋通過沿其外緣周向均布的連接柱連接前端蓋,所述連接柱的端部設有貼合前端蓋的連接片,所述連接片與螺紋孔相對應并通過螺釘擰入連接片和螺紋孔將前端蓋和后端蓋固定在一起,所述連接柱內側設有環狀的金屬網,所述金屬網的兩端分別抵住前端蓋和后端蓋。
所述螺紋孔和第一通孔的數量均為四個且周向交替錯開分布。
所述連接柱從后端蓋所在側到前端蓋所在側逐漸向上傾斜。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面積較大的腰圓形孔能實現良好的散熱,將電機的轉軸的露出部分通過護筒進行防護,使得該轉軸的露出部分不易被侵蝕,金屬網的設置在不影響散熱的基礎上可防止大顆粒異物進入端蓋內部,同時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安裝拆卸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左視圖;
圖3為圖1的右視圖。
圖中:前端蓋1、軸孔11、腰圓形孔12、螺紋孔13、第一通孔14、后端蓋2、連接柱3、金屬網4、護筒5、第二通孔51、連接片6、螺釘7。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
如圖1~圖3所示,一種分體式電機端蓋,包括前端蓋1和后端蓋2,所述前端蓋1的中心設有軸孔11,軸孔11供電機的轉軸穿過并露出在前端蓋1外。
前端蓋1上位于軸孔11的外圍從內到外周向均布腰圓形孔12、螺紋孔13和第一通孔14,本實用新型中的腰圓形孔12的數量為六個,腰圓形孔12的面積較大,有利于散熱,通過第一通孔14可將前端蓋1連接到電機殼上。
所述后端蓋2的中心設有向前端蓋1所在側凸出的護筒5,所述護筒5為圓筒形且外壁上設有第二通孔51,護筒5的內徑大于軸孔11的直徑,露出在前端蓋1外的轉軸伸入護筒5內,護筒5能夠起到防護作用,同時第二通孔51的設置有助于空氣對流而盡快散熱,護筒5不與前端蓋1接觸。
所述后端蓋2通過沿其外緣周向均布的連接柱3連接前端蓋1,所述連接柱3從后端蓋2所在側到前端蓋1所在側逐漸向上傾斜,擴大了前端蓋1和后端蓋2之間的空間,有助于散熱。
所述連接柱3的端部設有貼合前端蓋1的連接片6,所述連接片6與螺紋孔13相對應并通過螺釘7擰入連接片6和螺紋孔13將前端蓋1和后端蓋2固定在一起,所述螺紋孔13和第一通孔14的數量均為四個且周向交替錯開分布,使得前端蓋1與電機殼、前端蓋1與后端蓋2之間的連接均較為便捷,不會造成干擾。
所述連接柱3內側設有環狀的金屬網4,所述金屬網4的兩端分別抵住前端蓋1和后端蓋2,金屬網4的孔徑較小,同時金屬網4位于腰圓形孔12的外圍,在不影響散熱的基礎上可防止大顆粒異物進入前端蓋1與后端蓋2之間的空間。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