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低速永磁同步電動機轉子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多極少槽形式的表貼式永磁體的固定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永磁同步電動機轉子結構主要涉及兩種,表貼式和嵌入式。嵌入式的磁鋼位于鐵心內部,固定牢靠,但相鄰兩磁鋼之間有鐵磁材料,使轉子漏磁系數很大,降低了電機效率;因此小功率永磁同步電動機多采用表貼式結構,可減小電機氣隙,提高電機效率,且使得電機d軸和q軸磁阻基本相等。
低速永磁伺服電機由于避免了機械減速機構,使得傳動系統的機械結構變得非常簡單,大大減輕了繁重的日常維護工作,已經出現了較好的市場,將成為一個理想的機型。因此其永磁轉子結構需要一種牢靠的永磁體固定及機械強度高的設計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表貼式永磁體的固定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表貼式永磁體的固定結構,包括轉子壓圈、轉子鐵芯和磁鋼;所述轉子鐵芯為柱形;環繞所述轉子鐵芯的外側面,設置有多個等間距的、與所述轉子鐵芯的軸心平行的凹槽;所述轉子鐵芯的外側面、相鄰的凹槽之間為平面結構;所述磁鋼貼附于所述平面結構處;還包括與所述凹槽形狀相匹配的槽楔,由轉子鐵芯的底面一側敲入所述凹槽,將所述磁鋼的側面固定;所述轉子壓圈有兩個,分別固定于轉子鐵芯的兩個底面處。
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凹槽為鴿尾槽;所述槽楔為雙鴿尾型,其下部的鴿尾結構與所述凹槽匹配,其上部的鴿尾結構的兩翼與所述磁鋼的側面傾斜面相匹配。
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轉子壓圈的外側焊接有多個散熱片。
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轉子壓圈通過螺栓固定在轉子鐵芯之上。
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螺栓和所述轉子壓圈之間還設置有外鋸齒鎖緊墊圈。
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轉子壓圈為不銹鋼材料制成。
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轉子鐵芯為10#鋼加工而成。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技術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合理并創新性設計雙鴿尾式槽楔結構,提供一種可靠的表貼式磁鋼的固定方式,使得永磁轉子結構外圓不需要再進行無緯帶綁扎或使用不銹鋼套,同時能夠滿足塑料行業大扭矩的性能要求,也實現了合理的風路設計。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
圖2是磁鋼的固定方法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所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轉子壓圈1、轉子鐵芯2和磁鋼4。
轉子鐵芯2為柱形,包括側面和兩個底面。環繞轉子鐵芯2的外側面,設置有多個等間距的、與轉子鐵芯2的軸心平行的凹槽。轉子鐵芯2的外側面、相鄰的凹槽之間為平面結構。還包括與凹槽形狀匹配的槽楔3。磁鋼4使用結構膠貼附于平面結構處,槽楔3由轉子鐵芯2的底面開口敲入凹槽,將磁鋼4的兩側固定。
圖2是磁鋼的固定方法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凹槽為鴿尾槽,短邊處為開口,長邊處為底邊,還包括兩個傾斜的側邊。槽楔3為高強度引拔槽楔,為雙鴿尾型,即有兩個鴿尾形的結構通過短邊相互連接。其下部的鴿尾結構與凹槽匹配,固定在轉子鐵芯2之上,其上部的鴿尾結構的兩翼處與磁鋼4的側面傾斜面相匹配,緊扣在磁鋼4的兩側面。此種結構可以將磁鋼4牢固的固定在轉子鐵芯2的側面。
轉子壓圈1有兩個,分別固定于轉子鐵芯2的兩個底面處。使用螺栓5將轉子壓圈固定在轉子鐵芯2之上。螺栓5和轉子壓圈1之間還可設置有外鋸齒鎖緊墊圈6。轉子壓圈1材料為不銹鋼,轉子鐵心2采用10#鋼加工而成。
轉子壓圈1的外側焊接有多個向外凸起的散熱片,便于定子繞組端部散熱。
在轉子壓圈1上還另外設置有一圈螺紋孔,便于永磁轉子做動平衡。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實施例。可以理解,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構思的前提下直接導出或聯想到的其他改進和變化,均應認為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