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電機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離合電機。
背景技術:
離合電機是一種可實現電動和手動切換的電機,其主要包括有電機和手動軸,電機和手動軸之間通過離合裝置連接,但現有的離合裝置結構都很復雜,而且大多離合裝置在手動與電動切換時還需借助切換手柄進行換檔位操作,從而存在操作不便的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結構更簡單、操作更方便的離合電機。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離合電機,包括有電機和手動軸,電機和手動軸之間通過離合裝置連接,所述的離合裝置包括有離合轉軸、第一傳動輪和第二傳動輪,第一傳動輪固定在離合轉軸上,并與電機輸出軸傳動連接,第二傳動輪與手動軸傳動連接,離合轉軸上設有穿設在第二傳動輪內的轉動部,所述轉動部與第二傳動輪之間設有聯動件,且當轉動部轉動時,所述轉動部推動聯動件與第二傳動輪內環面形成摩擦配合;當第二傳動輪轉動時,所述第二傳動輪的內環面與聯動件處于打滑狀態。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結構,電動操作時,電機工作并帶動第一傳動輪以及離合轉軸一起旋轉,從而帶動離合轉軸上的轉動部旋轉,進而使轉動部推動聯動件與第二傳動輪內環面形成摩擦配合,帶動第二傳動輪旋轉,手動軸也將跟著旋轉,從而通過手動軸實現動力輸出;手動操作時,人們直接手動旋轉手動軸,手動軸旋轉后第二傳動輪會跟著轉動,而由于此時,第二傳動輪的內環面與聯動件處于打滑狀態,因此不會帶動第一傳動輪以及離合轉軸一起旋轉,從而實現手動切換操作。相比現有技術,本發明結構更加簡單,且手動與電動之間的切換無需進行額外的換檔位操作,因而操作起來更加方便。
本發明可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二傳動輪的內環面為圓形,所述的轉動部為橢圓形,所述的聯動件為多個圓周均布在第二傳動輪內環面與轉動部之間的圓柱或鋼珠。所述轉動部與第二傳動輪之間還設有導套,所述的導套套裝在轉動部上,所述的導套上對應設置有供聯動件徑向滑移的導槽。采用上述結構,由于所述第二傳動輪的內環面為圓形,因此第二傳動輪轉動時,其與聯動件處于打滑狀態,因而不會帶動轉動部跟著旋轉;而由于所述的轉動部為橢圓形,因此轉動部旋轉后,其長軸端會推動聯動件徑向外移,從而使聯動件與第二傳動輪的內環面形成摩擦配合,進而帶動第二傳動輪一起旋轉。
本發明可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二傳動輪的內環面為圓形,所述的轉動部為多邊形,所述的聯動件為多個圓周均布在第二傳動輪內環面與轉動部之間的圓柱或鋼珠。所述轉動部與第二傳動輪之間還設有導套,所述的導套套裝在轉動部上,所述的導套上對應設置有供聯動件徑向滑移的導槽。采用上述結構,由于所述第二傳動輪的內環面為圓形,因此第二傳動輪轉動時,其與聯動件處于打滑狀態,因而不會帶動轉動部跟著旋轉;而由于所述的轉動部為多邊形,因此轉動部旋轉后,其棱邊會推動聯動件徑向外移,從而使聯動件與第二傳動輪的內環面形成摩擦配合,進而帶動第二傳動輪一起旋轉。
本發明可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二傳動輪的內環面為圓形,所述的轉動部為橢圓形,所述的聯動件為套裝在轉動部上的軸套,且軸套的外表面為圓形,軸套的內表面為與轉動部相適配的橢圓形。采用上述結構,由于所述第二傳動輪的內環面為圓形,因此第二傳動輪轉動時,其與聯動件處于打滑狀態,因而不會帶動轉動部跟著旋轉;而由于所述的轉動部為橢圓形,因此轉動部旋轉后,轉動部的長軸端會推動軸套的短軸端徑向外移,從而使軸套與第二傳動輪的內環面形成摩擦配合,進而帶動第二傳動輪一起旋轉。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圖;
圖2為本發明去除外殼后的結構圖;
圖3為本發明中離合裝置的第一種結構剖面圖;
圖4為本發明中離合裝置的第二種結構剖面圖;
圖5為本發明中離合裝置的第三種結構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5所示給出了一種離合電機,包括有電機1和手動軸2,電機1和手動軸2之間通過離合裝置連接,所述的離合裝置包括有離合轉軸3、第一傳動輪4和第二傳動輪5,第一傳動輪4固定在離合轉軸3上,并通過第一齒輪組6與電機1輸出軸傳動連接,第二傳動輪5與手動軸2通過第二齒輪組7傳動連接,離合轉軸3上設有穿設在第二傳動輪5內的轉動部31,所述轉動部31與第二傳動輪5之間設有聯動件8,且當轉動部31轉動時,所述轉動部31推動聯動件8與第二傳動輪內5環面形成摩擦配合;當第二傳動輪5轉動時,所述第二傳動輪5的內環面與聯動件8處于打滑狀態。采用上述結構,電動操作時,電機1工作并帶動第一傳動輪4以及離合轉軸3一起旋轉,從而帶動離合轉軸3上的轉動部31旋轉,進而使轉動部31推動聯動件8與第二傳動輪5內環面形成摩擦配合,帶動第二傳動輪5旋轉,手動軸2也將跟著旋轉,從而通過手動軸2實現動力輸出;手動操作時,人們直接手動旋轉手動軸2,手動軸2旋轉后第二傳動輪5會跟著轉動,而由于此時,第二傳動輪5的內環面與聯動件8處于打滑狀態,因此不會帶動第一傳動輪4以及離合轉軸3一起旋轉,從而實現手動切換操作。相比現有技術,本發明結構更加簡單,且手動與電動之間的切換無需進行額外的換檔位操作,因而操作起來更加方便。
如圖3所示所述第二傳動輪5的內環面為圓形,所述的轉動部31為橢圓形,所述的聯動件8為多個圓周均布在第二傳動輪5內環面與轉動部31之間的圓柱或鋼珠。所述轉動部31與第二傳動輪5之間還設有導套9,所述的導套9套裝在轉動部31上,所述的導套9上對應設置有供聯動件8徑向滑移的導槽91。采用上述結構,由于所述第二傳動輪5的內環面為圓形,因此第二傳動輪5轉動時,其與聯動件8處于打滑狀態,因而不會帶動轉動部31跟著旋轉;而由于所述的轉動部31為橢圓形,因此轉動部31旋轉后,其長軸端會推動聯動件8徑向外移,從而使聯動件8與第二傳動輪5的內環面形成摩擦配合,進而帶動第二傳動輪5一起旋轉。
如圖4所示所述第二傳動輪5的內環面為圓形,所述的轉動部31為多邊形,所述的聯動件8為多個圓周均布在第二傳動輪5內環面與轉動部31之間的圓柱或鋼珠。所述轉動部31與第二傳動輪5之間還設有導套9,所述的導套9套裝在轉動部31上,所述的導套9上對應設置有供聯動件8徑向滑移的導槽91。采用上述結構,由于所述第二傳動輪5的內環面為圓形,因此第二傳動輪5轉動時,其與聯動件8處于打滑狀態,因而不會帶動轉動部31跟著旋轉;而由于所述的轉動部31為多邊形,因此轉動部31旋轉后,其棱邊會推動聯動件8徑向外移,從而使聯動件8與第二傳動輪5的內環面形成摩擦配合,進而帶動第二傳動輪5一起旋轉。
如圖5所示所述第二傳動輪5的內環面為圓形,所述的轉動部31為橢圓形,所述的聯動件8為套裝在轉動部31上的軸套,且軸套的外表面為圓形,軸套的內表面為與轉動部31相適配的橢圓形。采用上述結構,由于所述第二傳動輪5的內環面為圓形,因此第二傳動輪5轉動時,其與聯動件8處于打滑狀態,因而不會帶動轉動部31跟著旋轉;而由于所述的轉動部31為橢圓形,因此轉動部31旋轉后,轉動部31的長軸端會推動軸套的短軸端徑向外移,從而使軸套與第二傳動輪5的內環面形成摩擦配合,進而帶動第二傳動輪5一起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