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具有自動對位功能的接觸式無線車載手機充電器。
背景技術:
目前,手機的充電方式主要分為線充和無線充二種,其中線充因為必須在充電器與手機(或移動電源)之間連接充電線的缺點而備受用戶詬病;無線充是為了去除充電時手機與充電器之間的充電線而推出的充電方案,例如目前市面上較為流行的電磁感應(如QI標準)無線充電,其原理是在充電器內設置可以在附近幾厘米內產生交變電磁場的發射線圈,在手機內設置接收線圈及整流、濾波、控制電路,充電時手機內的接收線圈受發射線圈產生的交變磁場的電磁感應而在接收線圈內產生電勢,經整流、濾波后即可對手機內的電池進行充電。這種手機電磁感應充電方案存在成本高、效率低、手機內設置的接收線圈因發熱而造成手機溫升過高等缺點,所以普及率不高;為此,近期開發人員轉而開發了一種叫接觸式無線充電的新的充電方案,其原理是在手機背部設置正負輸入電觸點與外露于充電器表面的正負輸出電觸點相配,使用時只需將手機直接放在充電器表面使手機背部的輸入電觸點與充電器的輸出電觸點相接觸即可實現接觸式無線充電(目前市面上也有以手機套或殼的形式出現的,它是將手機上的輸入電觸點設置在手機套或殼背面,在輸入電觸點與手機的充電插孔之間手充電插頭實現電連接),其實質原理與線充的相同,只是在充電器與手機之間用觸點代替了充電線。現有的這種接觸式無線充電方案如果使用在如行進中的汽車等振動環境時,放置在接觸式無線車載充電器中的手機受到振動后會移位而使手機上的輸入電觸點與提供電力的輸出電觸點分離而不能充電,而且當手機反向放置時將會向手機輸入反向電壓從而導致手機重啟甚至損壞手機內部元件,所以特別不適用于在汽車上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接觸式無線手機充電器使用在汽車上時存在的受振動后移位造成接觸不良的問題,而提供一種使用方便、可靠性高的具有自動對位功能的接觸式無線車載手機充電器。
實現本發明目的的第一技術方案:一種具有自動對位功能的接觸式無線車載手機充電器,包括充電電源和安放架,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電極安裝塊,該電極安裝塊通過一條水平放置且左右走向的樞接軸樞接在所述安放架中,所述電極安裝塊上部伸向手機背部,所述電極安裝塊的下部設有左右排列且向前伸向手機下側并分別與手機的輸入正負電極相配的輸出正負電極,所述輸出正負電極分別與所述充電電源的輸出電路電連接,所述安放架上設有限定手機前側位置的前限位板,對手機的左右兩側起限位作用的左限位翼和右限位翼分別設置在所述電極安裝塊中或分別設置在所述安放架中;在所述電極安裝塊、所述安放架這兩個零件中選擇其中一個作為與汽車相互固定的靜止零件另一個作為可以相對于所述靜止零件擺動的擺塊;向安放架內放入手機的過程中,手機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當手機下側壓住所述輸出正負電極時,在手機重力作用下手機下端推動所述擺塊擺動,直到手機被所述電極安裝塊的上部和所述前限位板夾住為止,此時手機被所述前限位板、左右限位翼、電極安裝塊的上部和電極安裝塊下部的輸出正負電極定位,使所述電極安裝塊下部的輸出正負電極正好與手機下側的輸入正負電極接觸,從而使充電電源的電力通過所述輸出正負電極送入手機的輸入正負電極對手機內的可充電電池進行充電。
所述電極安裝塊上部設有向前凸出的中撥頭。
所述左限位翼和右限位翼分別設置在所述電極安裝塊上部的左右兩端且分別向兩邊張開而壓住手機背部與手機兩側的交匯處。
所述輸出正負電極的上側面與手機前側面之間的夾角大于100度。
實現本發明目的的第二技術方案:一種具有自動對位功能的接觸式無線車載手機充電器,包括充電電源和安放架,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電極安裝塊,該電極安裝塊通過一條水平放置且左右走向的樞接軸樞接在所述安放架中,所述電極安裝塊上部伸向手機背部,所述電極安裝塊的下部設有向前伸向手機下側且與手機的輸入正電極相配的輸出正電極,所述安放架上設有限定手機前側位置的前限位板,對手機的左右兩側起限位作用的左限位翼和右限位翼分別設置在所述電極安裝塊上部的左右兩端且分別向兩邊張開而壓住手機背部與手機兩側的交匯處,所述左限位翼和/或右限位翼作為輸出負電極與手機中的輸入負電極相配,所述輸出正負電極分別與所述充電電源的輸出電路電連接;在所述電極安裝塊、所述安放架這兩個零件中選擇其中一個作為與汽車相互固定的靜止零件另一個作為可以相對于所述靜止零件擺動的擺塊;向安放架內放入手機的過程中,手機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當手機下側壓住所述輸出正電極時,在手機重力作用下手機下端推動所述擺塊擺動,直到手機被夾在所述電極安裝塊上部的左右限位翼與所述前限位板之間,使所述左右限位翼分別與手機背部與手機兩側的交匯處接觸,此時手機被所述前限位板、電極安裝塊上部的左右限位翼和電極安裝塊下部的輸出正電極定位,使所述電極安裝塊下部的輸出正電極正好與手機下側的輸入正電極接觸而所述電極安裝塊上部的輸出負電極與所述手機上的輸入負電極接觸,從而使充電電源的電力通過所述輸出正負電極送入手機的輸入正負電極對手機內的可充電電池進行充電。
所述輸出正電極的上側面與手機前側面之間的夾角大于100度。
所述輸出正電極為兩條,所述兩條輸出正電極左右排列且向前伸向手機下側。
實現本發明目的的第三技術方案:一種具有自動對位功能的接觸式無線車載手機充電器,包括充電電源和安放架,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電極安裝塊,該電極安裝塊通過一條水平放置且左右走向的樞接軸樞接在所述安放架中,所述電極安裝塊上部伸向手機背部,所述電極安裝塊的下部設有向前伸向手機下側且與手機的輸入正電極相配的輸出正電極,該電極安裝塊上部設有向前凸出且伸向手機背部與手機的輸入負電極相配的輸出負電極,所述輸出正負電極分別與所述充電電源的輸出電路電連接,所述安放架上設有限定手機前側位置的前限位板,對手機的左右兩側起限位作用的左限位翼和右限位翼分別設置在所述電極安裝塊中或分別設置在所述安放架中;在所述電極安裝塊、所述安放架這兩個零件中選擇其中一個作為與汽車相互固定的靜止零件另一個作為可以相對于所述靜止零件擺動的擺塊;向安放架內放入手機的過程中,手機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當手機下側壓住所述輸出正電極時,在手機重力作用下手機下端推動所述擺塊擺動,直到手機上部被夾在所述電極安裝塊上部的輸出負電極與所述前限位板之間為止,此時手機被所述前限位板、左右限位翼、電極安裝塊上部的輸出負電極和電極安裝塊下部的輸出正電極定位,使電極安裝塊下部的輸出正電極正好與手機下側的輸入正電極接觸而電極安裝塊上部的輸出負電極與手機上位于手機背部的輸入負電極接觸,從而使充電電源的電力通過所述輸出正負電極送入手機的輸入正負電極對手機內的可充電電池進行充電。
所述輸出正電極的上側面與手機前側面之間的夾角大于100度。
實現本發明目的的第四技術方案:一種具有自動對位功能的接觸式無線車載手機充電器,包括充電電源和安放架,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電極安裝塊,該電極安裝塊通過一條水平放置且左右走向的樞接軸樞接在所述安放架中,所述電極安裝塊上部伸向手機背部,所述電極安裝塊的下部設有向前伸向手機下側的下壓板,所述安放架上設有限定手機前側位置的前限位板,對手機的左右兩側起限位作用的左限位翼和右限位翼分別設置在所述電極安裝塊上部的左右兩端且分別向兩邊張開而壓住手機背部與手機兩側的交匯處,所述左右限位翼分別作為輸出正負電極與手機中的輸入正負電極相配,所述輸出正負電極分別與所述充電電源的輸出電路電連接;在所述電極安裝塊、所述安放架這兩個零件中選擇其中一個作為與汽車相互固定的靜止零件另一個作為可以相對于所述靜止零件擺動的擺塊;向安放架內放入手機的過程中,手機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當手機下側壓住所述下壓板時,在手機重力作用下手機下端推動所述擺塊擺動,直到手機被夾在所述電極安裝塊上部與所述前限位板為止,此時手機被所述前限位板、電極安裝塊上部的左右限位翼和電極安裝塊下部的下壓板定位,使電極安裝塊上部作為所述輸出正負電極的左右限位翼正好與手機上位于手機背部與手機兩側交匯處的輸入正負電極接觸,從而使充電電源的電力通過所述輸出正負電極送入手機的輸入正負電極對手機內的可充電電池進行充電。
所述下壓板的上側面與手機前側面之間的夾角大于100度。
由于采用了本發明所述的技術方案,利用安放架中的前限位板、電極安裝塊及左右限位翼對安放架中的手機進行自動定位并利用手機自身重量使電極安裝塊上部與安放架中的前限板可以將手機夾住,即使在汽車行駛過程中安放架內的手機發生跳動,手機也會自動返回原來的位置使輸出正負電極正對手機上的輸入正負電極保持接觸,從而提高充電的可靠性,而且使用時只需將手機隨便放入安放架內即可,充電過程中需要接聽電話時只需單手即可隨意拿起電話,使用極之方便。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明所述具有自動對位功能的接觸式無線車載手機充電器的實施例一的立體分解圖。
圖2是圖1中各零件安裝在一起后放入手機進行充電時的立體示意圖。
圖3是圖2中取走了主機后另一角度的立體圖。
圖4是將圖3中的左限位翼切除后的側向視圖。
圖5是圖1實施例中使用的一種手機的立體示意圖。
圖6是圖1實施例中使用的另一種電極安裝塊的立體示意圖。
圖7是圖1實施例中使用的另一種電極安裝塊的立體示意圖。
圖8是圖1實施例中使用的另一種電極安裝塊的立體示意圖。
圖9是圖1實施例中使用了圖8所示的電極安裝塊時相對于圖3使用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圖10是圖9的俯視圖旋轉一角度后的視圖。
圖11是圖1實施例中使用的另一種電極安裝塊的立體示意圖。
圖12是本發明所述具有自動對位功能的接觸式無線車載手機充電器的實施例二所使用的電極安裝塊的立體圖。
圖13是用圖12中的電極安裝塊代替圖1中的電極安裝塊后相對應于圖3使用狀態的立體圖。
圖14是圖13的俯視圖旋轉一角度后的視圖。
圖15是圖12實施例使用的一種手機的立體示意圖。
圖16是將圖12中電極安裝塊上的左右限位翼改為設置在圖13中的安放架上時其安放架的立體示意圖。
圖17是圖16另一角度的立體圖。
圖18是本發明所述具有自動對位功能的接觸式無線車載手機充電器的實施例三所使用的電極安裝塊的立體圖。
圖19是本發明所述具有自動對位功能的接觸式無線車載手機充電器的實施例四所使用的電極安裝塊的立體圖。
圖20是圖19實施例使用的一種手機的立體圖。
圖21是圖20中的手機在實施例四使用時的示意圖。
圖22是將圖19中電極安裝塊上的左右限位翼改為設置在圖21中的安放架上時其安放架的立體示意圖。
圖23是圖22另一角度的立體圖。
圖24是本發明所述具有自動對位功能的接觸式無線車載手機充電器的實施例五中安放架和電極安裝塊的立體分解圖。
圖25是24中各零件組裝在一起后的立體圖。
圖26是圖24中左電極安裝塊的另一種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27是圖24中右電極安裝塊的另一種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28是本發明所述具有自動對位功能的接觸式無線車載手機充電器實施例六使用的電極安裝塊的立體圖。
圖29是圖28另一角度的立體圖。
圖30是圖28實施例使用的安放架的立體示意圖。
圖31是圖28中的電極安裝塊與圖30中的安放架組裝在一起后再安裝在主機中的立體示意圖。
圖32是圖31的放入手機后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33是圖30中的安放架去除了連接部后的立體示意圖。
圖34是用圖33中的安放架取代了圖31中的安放架后的立體示意圖。
圖35是圖34中放入手機后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36是圖34中去除了主機和左擺塊后的一個正投影視圖。
圖37是圖36中放入了手機后的使用狀態參考圖。
圖中4、電極安裝塊,40、通孔,42、上部,41、下部,411、輸出正電極,412、輸出負電極,2、安放架,20、軸孔,21、22、前限位板,23、左限位翼,24、右限位翼,3、樞接軸,1、主機,11、T形擺桿,101、插頭,5、手機,50、背部,51、輸入正電極,52、輸入負電極,422、左撥頭,423、右撥頭,421、中撥頭,424、左限位翼,425、右限位翼,401、輸出正電極,402、輸出負電極;A40、通孔,A41、下部,A411、A412、輸出正電極,A2、上部,A421、左限位翼,A422、右限位翼,6、手機,60、絕緣層,61、輸入正電極,62、輸入負電極,B421、B422、輸入負電極;C40、通孔,C41、下部,C411、C412、輸出正電極,C42、上部,C421、輸出負電極;D40、通孔,D41、下壓板,D42、上部,D421、左限位翼,D422、右限位翼,71、輸入正電極,72、輸入負電極,E421、輸出負電極,E422、輸出正電極,25、T形槽,F40、軸筒,F41、左電極安裝塊,F42、右電極安裝塊,F410、F420、通孔,F411、輸出正電極,F421、輸出負電極,F48、輸出正電極,F49、輸出負電極,G41、下部,G42、上部,G45、T形槽,G411、輸出正電極,G412、輸出負電極,G21、G22、前限位板,G23、左限位翼,G24、右限位翼,G25、連接部,G4、電極安裝塊,G2、安放架,H1、左擺塊,H2、右擺塊,H11、H21、前限位翼,H12、左限位翼,H22、右限位翼。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見圖1,是本發明所述具有自動對位功能的接觸式無線車載充電器的一個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屬于本發明的第一技術方案,從圖1中可見,所述具有自動對位功能的接觸式無線車載手機充電器,包括安裝在主機1內部的充電電源和安放架2;安放架2上設有兩塊前限位板21和22、左限位翼23和右限位翼24,電極安裝塊4的下部41設有左右排列且向前伸出的輸出正負電極411和412,各零件組裝時,將電極安裝塊4放入安放架2中央然后再將樞接軸3穿過安放架上的軸孔20和電極安裝塊中部的通孔40,使水平放置且左右走向的樞接軸將電極安裝塊4樞接在安放架2中,主機1上端的T形擺桿11與主機1樞接,使用時將主機下部的插頭101插入汽車的點煙器插座內,然后將主機上的T形擺桿11與安放架2的背部的T形槽25(參見圖3和圖9)相配使安放架與主機固定在一起(相當于安放架與汽車相互固定,也就是在電極安裝塊、安放架這兩個零件中選擇安放架作為與汽車相互固定的靜止零件而選擇電極安裝塊作為可以相對于安放架擺動的擺塊),與電極安裝塊下部的輸出正負電極411和412電連接的連接線的另一端上的USB插頭插入主機1的USB插座中,從而使電極安裝塊下部的輸出正負電極與主機1內的充電電源電連接。
使用時,直接將手機放入電極安裝塊4與安放架的前限位板21和22之間的空間中,手機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當手機下側壓住輸出正負電極411和412時,在手機重力作用下輸出正負電極411和412帶動電極安裝塊4(也就是可以相對于安放架擺動的擺塊)繞樞接軸3擺動,直到電極安裝塊的上部42擺動到壓住手機背部而將手機向前推至被前限位板21和22限位為止,此時手機前側被前限位板21和22限位、手機左右兩側分別被左右限位翼23和24限位、手機背部被電極安裝塊的上部42限位、手機下側被電極安裝塊下部的輸出正負電極411和421限位,如圖2、圖3和圖4所示,此時圖1中的電極安裝塊下部的輸出正負電極411和412正好分別與圖5中手機下側的輸入正負電極51和52接觸,從而使主機1內的充電電源的電力通過輸出正負電極送入手機的輸入正負電極對手機內的可充電電池進行充電。
從圖4中可見,輸出正負電極411和412的上側面與手機5的前側面之間的夾角為鈍角且大于100度,其作用之一是保證手機可以沿輸出正負電極的上側面滑向安放架的前限位板。
從圖5中可見,實施例一中使用的手機,其輸入正負電極51和52分別位于手機背面與下側面的交匯處,其好處是當手機反向放入安放架時,對應于圖4中手機下側靠左處的輸入正負電極51和52將變為位于圖4中緊貼前限位板的位置而不能與輸出正負電極411和412接觸,從而保證即使手機放反后輸出正負電極不能與手機的輸入正負電極接觸,以防止手機被輸入反向電壓而關機或損壞手機內的零件,這是輸出正負電極411和412的上側面與手機5的前側面之間的夾角為鈍角且大于100度的另一個好處。圖5中手機的輸入正負電極51和52分別與手機內部的充電管理電路電連接。
為了減小圖1實施中電極安裝塊上部與手機背部之間的摩擦力,可以在電極安裝塊上部設置圖7所示的中撥頭421或圖6所示的左右撥頭422和423。
圖6和圖7中的電極安裝塊雖然可以減小電極安裝塊上部與手機背部之間的摩擦力,但是使用過程中因為電極安裝塊上部的中撥頭或左右撥頭壓住手機背部,充電過程中如果來電振機或者汽車行駛過程中的振動以及在放入手機的過程中中撥頭或左右撥頭對手機背部的壓力容易將力傳遞到手機正面的屏幕,可能造成屏幕被振壞。
為了解決圖6和圖7中容易振壞手機屏幕的問題,可以將圖1中的電極安裝塊改為圖8所示的結構,將左限位翼424和右限位翼425分別設置在電極安裝塊上部的左右兩端且分別向兩邊張開,使用時原圖1中安放架上左右限位翼23和24不再對手機的左右兩側起限位作用,對手機左右兩側的限位功能改由圖8電極安裝塊中的左限位翼424和右限位翼425實現,如圖9和圖10所示,此時左限位翼424和右限位翼425分別壓住手機5背部與手機5兩側的交匯處,此時即使手機有振動,電極安裝塊上部的左右限位翼424和425作用在手機上的振動力主要分布在手機兩側,而傳遞到手機屏幕上的振動力十分小,所以將手機屏幕振動損壞的可能性大大減小。
圖1實施例一中的電極安裝塊上的輸出正負電極分別固定在電極安裝塊下部41中,實際上其輸出正負電極也可以直接經電極安裝塊上伸出,如圖11所示,電極安裝塊下部直接伸出輸出正負電極401和402,其使用效果是相同的,在此不再贅述。
實施例二,見圖12,圖12中只給出了電極安裝塊的立體圖,本實施例只是用圖12中的電極安裝塊代替圖1中的電極安裝塊4,也即是實施例二中除電極安裝塊與圖1實施例的電極安裝塊4不同之外其它零件是與圖1實施例的相同,而且圖12中的電極安裝塊與安放架之間的連接方式與圖1中的電極安裝塊與安放架的連接方式相同,另外本實施例中對手機的左右兩側起限位作用的是設置在電極安裝塊中的左右限位翼A421和A422而不是如圖1實施例設置在安放架中的左右限位翼23和24,但是實施例二與實施例一中的輸出正負電極的設置不同(詳見下面的描述),實施例二屬于本發明的第二技術方案;從圖12中可見,該電極安裝塊的下部A41設有兩條輸出正電極A411和A412(當然也可以僅將其中一條與充電電源的輸出電路電連接),兩條輸出正電極A411和A412左右排列而且是同時向前伸向手機下側,對手機的左右兩側起限位作用的左限位翼A421和右限位翼A422分別設置在電極安裝塊上部的左右兩端且分別向兩邊張開,而且左右限位翼A421和A422同時作為輸出負電極(當然也可以只使用左限位翼或右限位翼,即僅將其中一個與充電電源的輸出電路電連接);輸出正電極A411和A412、輸出負電極(即左右限位翼A421和A422)分別與圖15中手機上的輸入正電極61、輸入負電極62相配,而且輸出正電極A411和A412、輸出負電極(即左右限位翼A421和A422)分別與充電電源的輸出電路電連接,即兩只輸出正電極A411和A412電連接在一起,兩只輸出負電極(左右限位翼A421和A422)也是電連接在一起,以提高充電時充電電源與手機上的輸入正負電極電連接的可靠性;事實上本實施例中也可以只選擇其中一只輸出正電極和其中一只輸出負電極作為輸出正負電極使用,只是這種選擇與同時選擇兩只的情形相比其可靠性較低。本實施例中手機放入安放架后手機帶動電極安裝塊的擺動過程與實施例一的基本相同。
可見,圖12所示的電極安裝塊雖然與圖8中的電極安裝塊外形相同,但是其輸出正負電極安裝位置是不相同的。
見圖15,是圖12實施例中使用的手機的外觀立體圖,它時一種全金屬外殼的手機,其中金屬外殼分為上下兩部分,兩部分之間被絕緣層60分隔開,外殼的下部分金屬即為輸入正電極61,而外殼的上部分為輸入負電極62,也就時手機中絕緣層60以下的下部(包括該處手機背部及手機左右兩側以及手機下側均為導電金屬體)除手機正面的屏幕以外均為輸入正電極,而手機中絕緣層60以上的上部(包括該處手機背部及手機左右兩側均為導電金屬體)除手機正面的屏幕以外均為輸入負電極;輸入正負電極61和62與手機內部的充電管理電路電連接,當圖15中的手機放入本實施例的安放架內充電時,圖15中手機上的輸入正電極61壓住圖12中電極安裝塊下部的輸出正電極A411和A412,電極安裝塊上的左限位翼A421和右限位翼A422分別壓住手機背部與手機兩側的交匯處(即圖15中的輸入負電極,詳見圖13和圖14)。
圖12,將手機放入安放架充電時,設置在電極安裝塊下部A41的兩條輸出正電極A411和A412的上側面與手機的前側面之間的夾角是大于100度的。
結合圖13和14可見,對手機6進行充電時作為輸出負電極使用的左右限位翼A421和A422分別壓在手機背部與手機左右兩側的交匯處。
圖15中,如果手機的輸入負電極(即上部的金屬外殼)能夠從手機左右兩側面延伸到手機正面,使手機正面與手機左右兩側的交匯處也可以作為輸入負電極,另外手機的輸入正電極(即下部的金屬殼)能夠從手機下側延伸到手機正面,使手機下側與手機正面的交匯處也可以作為輸入正電極,則實施例二在使用時,其手機是可以正反兩面放入充電器內進行充電的。
另外,實施例二中設置在電極安裝塊上的輸出負電極也可以設置在安放架中,此時的安放架如圖16和17所示,使用時可以將手機反向放置(即屏幕向內、背部向外),此時手機背部與手機左右兩側的交匯處壓住圖17中的輸入負電極B421和B422,而輸出正電極不變,這是一種特征的簡單變換,一般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基礎上是可以實現的。
實施例三,見圖18,圖18中只給出了電極安裝塊的立體圖,本實施例中除電極安裝塊與圖1實施例不同外其它的零件與圖1實施例的零件相同,安裝方法也與圖1實施例的相同,本實施例屬于本發明的第三技術方案,本實施例使用圖15所示結構的手機。見圖18,圖18中只給出了電極安裝塊的立體圖,本實施例只是用圖18中的電極安裝塊代替圖12中的電極安裝塊,其它的與實施例二相同。
從圖18中可見,與圖12的不同之處只在于將圖12中的左右限位翼A421和A422取消后在電極安裝塊上部C42中央處設置向前凸出的輸出負電極C421,該輸出負電極C421與圖15中手機上的輸入負電極62相配,而電極安裝塊下部C41上的兩條輸出正電極C411和C412與圖15中手機的輸入正電極61相配,手機放入安放架后手機的輸入正電極與輸出正電極C61的接觸方式與圖12的接觸方式相同,向安放架內放置手機后手機帶動電極安裝塊擺動到電極安裝塊上的輸出負電極C421壓住圖15中手機背部的輸入負電極62,從而使輸出負電極與手機的輸入負電極接觸;本實施例在手機放入安放架時手機帶動電極安裝塊的擺動過程與實施例二的相同,只是輸出負電極的設置位置不同,對本實施例的其它使用情況不再贅述。
實施例四,見圖19,圖19中只給出了電極安裝塊的立體圖,本實施例中除電極安裝塊與圖1實施例不同外其它的零件與圖1實施例的零件相同,安裝方法也與圖1實施例的相同,只是本實施例中對手機的左右兩側起限位作用是設置在電極安裝塊中的左右限位翼D421和D422而不是如圖1實施例設置在安放架中的左右限位翼23和24,本實施例屬于本發明的第四技術方案;本實施例使用圖20所示結構的手機,從圖20中可見,手機的背部與左右兩側的交匯處分別設有輸入正電極71和輸入負電極72。
見圖19,本實施例的電極安裝塊的下部設有向前伸向手機下側的下壓板D41,對手機的左右兩側起限位作用的左限位翼D421和右限位翼D422分別設置在電極安裝塊上部D42的左右兩端且分別向兩邊張開,左限位翼D421作為輸出正電極、右限位翼D422作為輸出負電極分別與圖20中的手機的輸入正電極71、輸入負電極72相配,輸出正負電極分別與充電電源的輸出電路電連接;向安放架內放入手機時,手機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當手機下側壓住下壓板時,在手機重力作用下下壓板帶動電極安裝塊擺動,直到電極安裝塊上部的左右限位翼D421和D422分別壓住手機的輸入正電極71和輸入負電極72(如圖21所示),然后左右限位翼將手機向前推至被安放架的前限位板限位為止,此時電極安裝塊上部作為輸出正負電極的左右限位翼D421和D422正好與手機的輸入正負電極71和72接觸,從而使充電電源的電力通過輸出正負電極送入手機的輸入正負電極對手機內的可充電電池進行充電。
同樣,本實施例中,如果安放架使用圖22和23所示的結構,在前限位板前設置輸出負電極E421和輸出正電極E422,則在使用時可以將圖20中的手機反向放置,即將手機背部向外使圖20中的手機的輸入正電極71壓住圖23中的輸出正電極E422、使圖20中的手機的輸入負電極72壓住圖23中的輸出負電極E421。
上述各實施例在實際使用時,如果汽車本身自帶USB輸出插座,則可以將圖1中的主機不要,而直接將一端與本發明所述輸出正負電極電連接的充電線的另一端上的USB插頭插入汽車上的USB輸出插座中,直接使用汽車上的充電電源,而安放架則可以使用粘合劑固定在汽車中控板中或以其它方式將安放架固定。
實施例五,見圖24,是本發明所述具有自動對位功能的接觸式無線車載手機充電器的實施例五中安放架和電極安裝塊的立體分解圖。本實施例是將實施例一中的電極安裝塊分為左電極安裝塊和右電極安裝塊,而中間用一軸筒相隔(當然該軸筒也可以不要,只是為了節省材料才使用了該軸筒)。從圖24中可見,左電極安裝塊F41的下部設有輸出正電極F411、右電極安裝塊F42下部設有輸出負電極F421,圖24中各零件組裝在一起后如圖25所示,其原理與實施例一是相同的,只是在放入手機時左右電極安裝塊的擺動可能不同步,其使用效果也相同,在此不再贅述。當然,圖24中的左右電極安裝塊也可以分為變為圖26和圖27所示,圖26中的左電極安裝塊直接將下部向前伸出的金屬部分作為輸出正電極F48,而圖27中的右電極安裝塊直接將下部向前伸出的金屬部分作為輸出負電極F49,也就是輸出正負電極F48和F49變為板狀結構,此時與該輸出正負電極F48和F49接觸的手機下部的輸入正負電極最好為點狀結構。
本實施例中將電極安裝塊一分為二的缺點是制造模具必須多開一個模腔,一次性投入增加,而且不便于安裝。
以上各實施例均選擇安放架作為與汽車相互固定的靜止零件,而選擇電極安裝塊作為擺塊。
實施例六,見圖28,是本發明所述具有自動對位功能的接觸式無線車載手機充電器實施例六使用的電極安裝塊的立體圖。本實施例從實施例一演變而來,它是在電極安裝塊背部設置T形槽G45取代圖1中安放架背部的T形槽,也即選擇電極安裝塊作為與汽車相互固定的靜止零件,而與圖30中的安放架相配套使用;見圖29,該電極安裝塊下部G41分別設有左右排列的輸出正負電極G411和G412,圖30中的安放架也設有兩前限位板G21和G22,以及左限位翼G23和右限位翼G24,左右限位翼之間通過連接部G25連接在一起。
見圖31,在待機狀態時因為安放架G2重力的作用,安放架G2(相當于擺塊)上部與電極安裝塊G4的上部之間的距離較大,便于手機放入,見圖32,放入手機后,安放架G2被手機下部推動而擺動一角度,使安放架前側的兩個前限位板G21和G22的內側緊貼手機,其充電過程與實施例一的相同。將圖32中的手機取出后,安放架G2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返回到圖31所示狀態。
實施例六中圖30所示的安放架中的連接部G25也可以取消,如圖33所示由左擺塊H1和右擺塊H2代替,也就是本實施例中的安放架由左右擺塊構成,在左右擺塊中分別設有左右限位翼H12和H22、前限位板H11和H21,實施例六的待機如圖34所示,使用狀態如圖35所示,手機放入的過程中左右擺塊的擺動可能不同步,但其使用效果與實施例五的相同。放入手機前后的狀態見圖36和圖37,圖37所示放入手機5后的右擺塊H2相對于圖36沿逆時針轉動了一定角度(當然左擺塊也會同時擺動),將圖37中的手機5取出后右擺塊H2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以樞接軸為軸順時針返回到圖36所示狀態,從兩圖中可見圖36待機狀態中前限位板H21上部與電極安裝塊的上部G42之間的距離要大于圖37中放入手機后前限位板H21上部與電極安裝塊的上部G42之間的距離,其好處時便于手機的放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