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池箱及具有其的電池包裝置和電動車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設及電動車技術領域,特別是設及一種電池箱及具有其的電池包裝置 和電動車輛。
【背景技術】
[0002] 在電動車電池的開發過程中,電池的熱管理對電池包的性能、壽命有著重要影響。 通過風扇進行風冷在很多情況下難W滿足冷卻要求,并且不具備加熱功能,因此在電池熱 管理設計中,液冷裝置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目前,設計液冷裝置時,需要設計液冷裝置的 固定結構和被冷卻的電池的固定結構,W實現液冷結構與被冷卻產品的接觸配合,而運種 固定結構的結構復雜,占用空間大,還會使得電池包裝置的整體重量增加。
[0003] 因此,希望有一種技術方案來克服或至少減輕現有技術的至少一個上述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
[0004]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池箱來克服或至少減輕現有技術中的至少一 個上述缺陷。
[0005]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池箱,所述電池箱包括箱體,所述箱體包 括底板組件,所述底板組件具有密封的中空腔,該中空腔設有冷卻液流道,W對放置在所述 底板組件上的電池模組進行冷卻。
[0006] 進一步地,所述底板組件包括液冷板和底板,所述液冷板和所述底板W相互扣合 的方式形成所述中空腔。
[0007] 進一步地,所述冷卻液流道為設在所述液冷板內表面的槽結構。
[000引進一步地,所述冷卻液流道為設在所述中空腔中的管道。
[0009] 進一步地,所述冷卻液流道呈M型,其具有一個進液口 W及分布在該進液口兩側的 出液口。
[0010] 進一步地,所述冷卻液流道呈U型,其具有一個進液口和一個出液口。
[0011] 進一步地,兩個并排設置的所述冷卻液流道的兩個所述進液口位于兩個所述出液 口之間。
[0012] 進一步地,所述底板組件上還設有進水主管和出水主管,所述進水主管與各所述 進液口流體連通,所述出水主管與各所述出液口流體連通。
[0013] 進一步地,還包括用于調節所述冷卻液流道中的冷卻液的流速和流量的流量調節 閥。
[0014] 進一步地,所述電池箱還包括導熱層,所述導熱層設于所述底板組件與所述電池 模組之間。
[0015] 進一步地,所述底板的外表面開設有減重槽。
[0016]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電池包裝置,包括電池箱和電池模組,所述電池箱為如上 所述的電池箱,所述電池箱中的一液冷結構冷卻至少兩所述電池模組。
[0017]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電動車輛,包括電池包裝置,所述電池包裝置為如上所述 的電池包裝置。
[0018] 應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后,底板組件可W對放置在所述底板組件上的電 池模組進行冷卻,因此本實用新型可W在無需另外增設固定結構的前提條件下,對電池模 組進行冷卻,運樣不僅結構簡單,而且有利于減輕電池包裝置的整體重量。
【附圖說明】
[0019]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所提供的電池箱中底板組件的俯視圖;
[0020] 圖2為圖1中液冷板內表面的結構示意圖;
[0021] 圖3為圖1中液冷結構一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0022] 圖4為圖1中底板內表面的結構示意圖;
[0023] 圖5為圖4中底板的外表面的結構示意圖;
[0024] 圖6為圖1中電池箱的剖面示意圖。
[0025] 附圖標記:
【具體實施方式】
[0028] 在附圖中,使用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 的元件。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0029]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術語"中也'、"縱向"、"橫向"、"前"、"后左"、"右"、"豎 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 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 須具有特定的方位、W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 限制。
[0030] 如圖1和圖6所示,本實施方式所提供的電池箱包括箱體1,由于電池模組是放置在 箱體1的底板的上表面,因此,可W著重對箱體1的底板進行冷卻,W將箱體1的底板上表面 的電池模組散發出的熱量盡量W最快速的方式傳導。鑒于此,箱體1包括底板組件2,底板組 件2具有密封的中空腔,該中空腔設冷卻液流道,W對放置在底板組件2上的電池模組進行 冷卻。優選地,底板組件2與箱體I 一體成型。
[0031 ] 使用時,底板組件2可W對放置在底板組件2上的電池模組進行冷卻,因此本實施 方式可W在無需另外增設固定結構的前提條件下,對電池模組進行冷卻,運樣不僅結構簡 單,而且有利于減輕電池包裝置的整體重量。
[0032] 如圖2至圖4所示,底板組件2包括液冷板21和底板22,液冷板21和所述底板22 W扣 合的方式形成所述中空腔。具體地如下:
[0033] 如圖3所示,液冷板21的外表面用于電池模組,液冷板21的內表面設有若干并排設 置的液冷結構21a,每一液冷結構21a設有所述冷卻液流道。由于電池模組的中部的溫度高 于其兩側的溫度,為了保證電池模組上各局部溫度的均勻性,可W采用如圖3示出的結構, 圖中的所述冷卻液流道呈M型,其具有一個進液口 2b W及分布在該進液口化兩側的出液口 2曰。進液口 2b的冷卻液溫度顯然低于出液口 2a的冷卻液溫度,運樣可W使得溫度較低的冷 卻液對電池模組的中部進行冷卻降溫,然后再對電池模組的兩側進行冷卻降溫,W保證電 池模組上各局部溫度的均勻性。
[0034] 所述冷卻液流道還可W呈U型,其具有一個進液口化和一個出液口 2a。優選地,兩 個并排設置的所述冷卻液流道的兩個進液口化位于兩個出液口 2a之間,與上述實施方式冷 卻原理類似地,運種設置方式可W保證電池模組上各局部溫度的均勻性。
[0035] 圖3示出的M型冷卻液流道的實現方式具體如下:
[0036] 沿液冷結構21a的寬度方向(X方向)依次隔開布置的第一筋條2e、第二筋條2f和第 S筋條化,第一筋條2e與液冷結構21a的一側之間設一出液口 2曰,第S筋條化與液冷結構 21a的另一側之間設另一出液口 2曰,第一筋條2e與第=筋條化之間設進液口化,且第一筋條 2e和第=筋條化與液冷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