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連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卡連接器。
【背景技術】
[0002]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通訊產品都會使用到S頂卡。目前,S頂卡具有三種規格,分別為:標準S頂卡、Micro S頂卡以及NANO S頂卡。然而,這三種卡的大小、厚度不一致,所述NANO卡的厚度最薄。為了使標準S頂卡、Micro S頂卡以及NANO卡能夠適用于同一種卡連接器,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可以容納上述三種卡的通用卡座。雖然前述三種卡能夠收容在所述通用卡座內,但是由于前述三種卡的厚度不一致,從而使得厚度薄的卡在所述通用卡座的卡槽內能夠產生晃動,進而導致接觸不良,降低了用戶的使用體驗。
[0003]鑒于上述問題,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卡連接器,以解決上述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卡連接器,該卡連接器能夠將厚度不一的S頂卡緊緊抵持在卡座內,從而確保卡連接器的導電端子能夠與S頂卡的導電端子緊密接觸,有效防止出現接觸不良現象,進而提升了用戶使用體驗。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0006]—種卡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安裝在所述絕緣本體上的導電端子、遮覆所述絕緣本體和導電端子的遮蔽殼體以及與所述絕緣本體和遮蔽殼體相配合并位于所述絕緣本體和所述遮蔽殼體之間的卡座,所述遮蔽殼體設置有彈性抵持臂以抵持安裝在所述卡座內的SIM卡,所述抵持臂是自所述遮蔽殼體撕破并向所述卡座彎折形成的。
[0007]進一步地,所述抵持臂呈V型。
[0008]進一步地,所述遮蔽殼體包括頂壁以及自所述頂壁兩側分別彎折延伸形成的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所述第一側壁設置有自所述第一側壁向所述第二側壁凹陷形成的第一抵持部;所述頂壁靠近所述第二側壁處撕破并向所述卡座彎折延伸形成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向所述第一側壁凹陷形成有第二抵持部;所述第一抵持部、第二抵持部抵持所述卡座。
[0009]進一步地,所述頂壁、第一側壁以及第二側壁共同形成供所述卡座插入的插入端以及遠離所述插入端的后端;所述第二側壁和所述延伸部之間形成有間隙;所述卡連接器還包括沿前后方向收容在所述間隙內的推桿以及可旋轉地固定在所述遮蔽殼體后端并與所述推桿相配合的抵持塊。
[0010]進一步地,所述頂壁前端靠近所述第二側壁處撕破并向所述推桿彎折延伸形成有彈性臂以抵持所述推桿。
[0011]進一步地,所述絕緣本體還設置有檢測所述卡座的第一開關端子以及與所述第一開關端子相配合的第二開關端子。
[0012]進一步地,所述卡座至少設置有第一卡槽以及第二卡槽;所述導電端子通過一體成型埋設于所述絕緣本體內,所述導電端子包括與所述第一卡槽相對應的第一導電端子以及與所述第二卡槽相對應的第二導電端子。
[0013]進一步地,所述卡座還設置有第三卡槽,所述第二卡槽與所述第三卡槽部分重合。
[001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卡連接器由于設置有抵持安裝在所述卡座內S頂卡的彈性抵持臂,從而使得所述SIM卡能夠與所述導電端子緊密接觸,以防出現接觸不良現象,進而有效提高了用戶使用體驗。此外,由于設置有所述彈性抵持臂,從而使得本實用新型卡連接器適用于不同厚度的SIM卡。
【附圖說明】
[0015]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卡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
[0016]圖2為圖1所示卡連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體示意圖。
[0017]圖3為圖1所示卡連接器去掉卡座后的立體示意圖。
[0018]圖4所不為卡座的立體不意圖。
[0019]圖5為圖4所示卡座的另一角度的立體示意圖。
[0020]圖6為圖1所示卡連接器退出卡座時的示意圖。
[0021]圖7為圖1所示卡連接器內安裝有卡座時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這些優選實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圖中進行了例示。附圖中所示和根據附圖描述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僅僅是示例性的,并且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方式。
[0023]在此,還需要說明的是,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細節而模糊了本實用新型,在附圖中僅僅示出了與本實用新型的方案密切相關的結構和/或處理步驟,而省略了與本實用新型關系不大的其他細節。
[0024]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
[0025]請參閱圖1、圖2以及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卡連接器100包括安裝在電路板(未圖示)上的絕緣本體10、安裝在所述絕緣本體10上的導電端子20、遮覆所述絕緣本體10和所述導電端子20的遮蔽殼體30、與所述絕緣本體10和所述遮蔽殼體30相配合并位于所述絕緣本體10和所述遮蔽殼體30之間的卡座40、用以退出所述卡座40的退卡機構50以及用以識別所述卡座40是否位于所述卡連接器100內的開關端子60。
[0026]請參閱圖2所示,所述絕緣本體10大致呈平板狀,其上開設有容納所述導電端子20的端子收容槽11。所述端子收容槽11包括第一端子收容槽111、第二端子收容槽112以及第三端子收容槽113。
[0027]請參閱圖2所示,所述導電端子20包括第一導電端子21、第二導電端子22以及第三導電端子23,所述第一導電端子21、第二導電端子22以及第三導電端子23與所述絕緣本體10 —體成型。所述第一導電端子21具有第一彈性接觸端211,所述第一彈性接觸端211凸伸入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111內。所述第二導電端子22具有第二彈性接觸端221,所述第二彈性接觸端221凸伸入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112內。所述第三導電端子23具有第三彈性接觸端231,所述第三彈性接觸端231凸伸入所述第三端子收容槽113內。
[0028]請參閱圖1以及圖3所示,所述遮蔽殼體30包括頂壁31以及自所述頂壁31兩側分別彎折延伸形成的第一側壁32和第二側壁33。所述頂壁31、第一側壁32以及第二側壁33共同形成供所述卡座40插入的插入端以及遠離所述插入端的后端。所述頂壁31設置有彈性抵持臂311以抵持安裝在所述卡座40內的S頂卡,所述抵持臂311是自所述遮蔽殼體30的頂壁31撕破并向所述卡座40彎折形成的。所述抵持臂311大致呈V型。雖然在本實施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