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合端子及導接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設及一種組合端子及導接裝置,尤指一種保證一第一端子和一第二端 子組裝效果的組合端子及導接裝置。
【背景技術】
[0002] 申請號為200510101064. 1的中國專利掲露了一種組合端子,其包括一個端子和 一個連接片,所述端子的末端設有一馴柱和一定位凸環,所述連接片為"Z"形連接片,所述 連接片設有一安裝孔,所述安裝孔套在所述馴柱上并與所述馴柱馴接固定。所述連接片設 有一焊接部和一固定部,所述安裝孔上下貫穿所述固定部。所述焊接部與所述固定部平行 設置,所述固定部的表面擋止所述定位凸環W防止所述端子過度向下插入。但是,當所述馴 柱與所述安裝孔馴接時,所述固定部容易發生變形,因此無法保證所述端子插入所述連接 片的深度,影響所述端子與所述連接片的組裝效果。
[0003] 因此,有必要設計一種改良的組合端子及導接裝置,W克服上述問題。
【發明內容】
[0004] 針對【背景技術】所面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保證第一端子和第 二端子組裝效果的組合端子及導接裝置。
[0005]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W下技術手段:
[0006] -種組合端子,包括:一第一端子,設有水平設置的一第一擋止部,自所述第一擋 止部一側向上反向彎折延伸一基部,所述基部設有一收容孔上下貫穿所述基部;一第二端 子位于所述第一端子上方,所述第二端子設有一插部,所述插部向下插入所述收容孔且接 觸所述收容孔側壁,所述插部底面擋止于所述第一擋止部頂面,所述第二端子設有一第二 擋止部位于所述基部上方,所述第二擋止部擋止所述基部向上移動。
[0007] 進一步,自所述插部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一圓柱、自所述第一圓柱向上延伸形成一 頸部,自所述頸部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二圓柱,所述第一圓柱和所述第二圓柱直徑相同,所述 第一圓柱和所述第二圓柱相對于所述頸部和所述插部沿水平方向凸出,所述第一圓柱的下 表面為所述第二擋止部。
[0008] 進一步,所述頸部側面具有一平面,所述第二圓柱上表面為一圓弧面,所述圓弧面 的最低點與所述平面的中屯、線共面。
[0009] 進一步,自所述第一擋止部水平延伸形成一連料部用于連接一料帶,所述平面與 所述連料部側面平行。
[0010] 進一步,所述第一擋止部側緣與所述基部側緣具有相同弧度的圓弧。
[0011] 進一步,所述插部為圓柱形,所述基部具有一平板部,自所述平板部向上延伸一管 體,所述收容孔設于所述管體,所述管體與所述插部馴接,所述自由部為所述管體頂端。
[0012] 進一步,所述插部凸設有一圈凸部,所述凸部與所述管體干設配合。
[0013] 進一步,所述第一擋止部完全遮蔽所述收容孔。
[0014] 進一步,所述第一擋止部焊接于一電路板,所述插部底面小于所述第一擋止部。
[0015] 進一步,所述插部馴接于所述收容孔,所述基部板面接觸所述第一擋止部板面。
[0016] 進一步,所述第一擋止部用于焊接于一電路板,所述基部沿水平方向凸出于所述 第一擋止部。
[0017] 進一步,所述第一擋止部與所述基部彎折處的寬度小于所述第一擋止部的寬度。
[0018] 進一步,一種導接裝置,包括所述組合端子,及與所述組合端子鑲埋成型的絕緣本 體。
[0019]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所述第一端子設有所述第一擋止部和自所述第一擋 止部一側向上反向彎折延伸形成的一基部,所述第二端子設有所述第二擋止部位于所述基 部上方,使得所述第二擋止部擋止所述基部過度向上移動,同時,所述第一擋止部擋止所述 第二端子過度向下移動,W保證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的組裝效果。
[0020] 【【附圖說明】】
[0021]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組合端子的立體分解圖;
[0022] 圖2是本實用新型組合端子另一個方向的立體分解圖;
[0023] 圖3是本實用新型組合端子的立體圖;
[0024] 圖4是本實用新型組合端子分解時的局部剖視圖;
[00巧]圖5是本實用新型組合端子的局部剖視圖;
[0026] 圖6是本實用新型導接裝置的立體分解圖;
[0027] 圖7是本實用新型導接裝置的立體圖;
[0028] 圖8是本實用新型導接裝置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9] 的附圖標號說明:
[0030]
[0031] 【【具體實施方式】】
[0032] 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結構、特征W及功效等,現結合附圖和具體 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33] 如圖6、圖7及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導接裝置100,用于電性連接一電路板(未 圖示),其包括一絕緣本體1,及與所述絕緣本體1ins&rt-molding(鑲埋成型)的組合端子, 所述組合端子包括一第一端子2和一第二端子3。
[0034]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端子2設有一第一擋止部21,所述第一擋止部21水平設置, 所述第一擋止部21向上擋止所述第二端子3過度向下移動,W保證所述第二端子3和所述 第一端子2的組裝深度,并且,所述第一擋止部21焊接于一電路板(未圖示)。自所述第一 擋止部21相對兩側分別水平延伸形成一連料部23用于連接一料帶5。自所述第一擋止部 21向上反向彎折延伸形成一基部22,所述基部22包括一彎折部220、自所述彎折部220大 致水平延伸形成的一平板部221,和自所述平板部221向上延伸的一管體222用于馴接所述 第二端子3。所述彎折部220的寬度小于所述第一擋止部21和所述平板部221的寬度。所 述平板部221板面接觸所述第一擋止部21板面,可W防止所述第二端子3在馴入所述管體 222時所述平板部221發生變形。所述平板部221沿水平方向凸出于所述第一擋止部21, W防止所述第一擋止部21與所述電路板(未圖示)焊接時產生虹吸現象。所述平板部221 側緣為圓弧狀(在其它實施例中,所述平板部21側緣也可為其它形狀),且所述第一擋止部 21側緣與所述平板部221側緣具有相同弧度的圓弧。所述管體222設有一收容孔224上下 貫穿所述管體222,所述收容孔224被所述第一擋止部21完全遮蔽(在其它實施例中,所述 收容孔224也可W被所述第一擋止部21部分遮蔽)。
[0035] 如圖1、圖2及圖3所示,所述第二端子3位于所述第一端子2的上方,所述第二端 子3設有一插部31,所述插部31為圓柱形。所述插部31向下插入所述收容孔224且與所 述收容孔224側壁馴接。所述插部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