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多功能卡座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手機配件,特別涉及一種多功能卡座。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手機的普及以及小型化掌上移動終端技術的發展,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強大。目前的智能手機,除了包含通話所需的SM卡外,還包含至少一張存儲卡,如T-flash卡。即手機主板上同時集成有SIM卡卡座以及T-flash卡卡座。通常的,智能手機的功能越強大,手機主板上需集成的硬件越多。
[0003]當前,消費者對智能手機的期望已不僅僅是功能強大,而且還要求其外觀小巧、便于攜帶。但是,功能強大必然需要更多的硬件支持,從而限制了手機的輕薄化。例如,同時包含SM卡卡座與T-flash卡卡座的手機相比于僅包含SIM卡卡座的手機會顯得較為“笨重”。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多功能卡座,使得智能終端保持原有功能的同時,變得更加輕薄、便于攜帶。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多功能卡座,可選擇性地插入第一智能卡或第二智能卡,包含:底座,所述底座具有底板、前壁以及相對設置的第一側壁與第二側壁,所述第一側壁包含第一限寬子側壁、第二限寬子側壁以及連接所述第一限寬子側壁與所述第二限寬子側壁的第一抵持子側壁,所述第一限寬子側壁與所述第二側壁的間距大于所述第二限寬子側壁與所述第二側壁的間距,所述第一限寬子側壁、所述第一抵持子側壁以及所述第二側壁限位出第一插卡空間,所述第二限寬子側壁、所述前壁以及所述第二側壁限位出第二插卡空間;第一連接端子,設置于所述底板上且對應于所述第一智能卡;第二連接端子,設置于所述底板上且對應于所述第二智能卡。
[0006]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相對于現有技術而言,底座的所述第一側壁包含第一限寬子側壁、第二限寬子側壁以及連接所述第一限寬子側壁與所述第二限寬子側壁的第一抵持子側壁,所述第一限寬子側壁、所述第一抵持子側壁以及所述第二側壁限位出第一插卡空間,所述第二限寬子側壁、所述前壁以及所述第二側壁限位出第二插卡空間,所述第一智能卡容置于所述第一插卡空間時,所述第一連接端子電性連接于所述第一智能卡,所述第二智能卡容置于所述第二插卡空間時,所述第二連接端子電性連接于所述第二智能卡。即,智能終端的多種智能卡能夠合用同一個卡座,使得智能終端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同時,變得更加輕薄、便于攜帶。
[0007]另外,所述第一抵持子側壁垂直于所述第一限寬子側壁。
[0008]另外,所述第二側壁包含第三限寬子側壁、第四限寬子側壁以及連接所述第三限寬子側壁與所述第四限寬子側壁的第二抵持子側壁,所述第三限寬子側壁與所述第四限寬子側壁分別與所述第一限寬子側壁與所述第二限寬子側壁相對應,所述第一限寬子側壁、所述第一抵持子側壁、所述第二抵持子側壁以及所述第三限寬子側壁限位出所述第一插卡空間,所述第二限寬子側壁、所述前壁以及所述第四限寬子側壁限位出所述第二插卡空間。
[0009]另外,所述第二抵持子側壁與所述第三限寬子側壁呈一鈍角。
[0010]另外,所述第一智能卡為用戶身份識別卡,所述第一智能卡為快閃存儲器卡。
[0011]另外,所述多功能卡座還包含蓋體,設置于所述底座,所述蓋體與所述底座共同限位出所述第一插卡空間與所述第二插卡空間;以較好地定位第一智能卡或第二智能卡。
[0012]另外,所述蓋體具有朝向所述底板方向設置的彈性抵壓部;以進一步定位第一智能卡或第二智能卡。
[0013]另外,所述蓋體與所述底座為一體成型或可拆卸連接。
[0014]另外,所述第一側壁與所述第二側壁上遠離底板的一側分別延伸出限高部。從而,可以限制插入多功能卡座內的第一智能卡或第二智能卡在高度方向上的移動。
[0015]另外,所述多功能卡座還包含連接器,設置于所述前壁的外側。
【附圖說明】
[0016]圖1A與IB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功能卡座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A與2B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多功能卡座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方式的多功能卡座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的闡述。然而,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在本實用新型各實施方式中,為了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請而提出了許多技術細節。但是,即使沒有這些技術細節和基于以下各實施方式的種種變化和修改,也可以實現本申請各權利要求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
[0020]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一種多功能卡座,應用于一移動終端,例如手機。該多功能卡座能夠兼容多種智能卡。于本實施方式中,該多功能卡座可插入第一智能卡或第二智能卡,并將當前插入的智能卡電性連接至移動終端內的電路板。然而,本實施方式對多功能卡座能夠兼容的智能卡的數量不作任何限制。
[0021]如圖1A和IB所示所示,多功能卡座包含底座10、第一連接端子IIa及第二連接端子lib。其中,第一連接端子Ila與第二連接端子Ilb分別對應于MICRO SM卡與T卡。本實施方式中的第一智能卡為用戶身份識別卡,即MICRO SIM卡(或SIM卡),第二智能卡為快閃存儲器卡,即T卡(即T-flash卡)。對應的,第一連接端子Ila與第二連接端子Ilb分別為MICRO SIM卡連接端子與T卡連接端子。然而,本實施方式對第一智能卡與第二智能卡的具體類型不作任何限制。
[0022]于本實施方式中,底座10包含底板101、前壁102以及相對設置的第一側壁103與第二側壁104。底板101具有兩組相對側邊,第一側壁103與第二側壁104分別由第一組相對側邊延伸出來,前壁102由第二組相對側邊中的一條側邊延伸出來,第二組相對側邊中的另一條側邊、第一側壁103以及第二側壁104形成一個插入口。其中,第一連接端子Ila與第二連接端子Ilb分別設置于底板101,且第一連接端子I Ia較第二連接端子Ilb更加靠近該插入口。多功能卡座I還包含連接器12,設置于前壁102的外側且電性連接于第一連接端子Ila與第二連接端子lib。當多功能卡座I設置于移動終端時,連接器12電性連接于移動終端內部的電路板。
[0023]于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側壁103與第二側壁104上遠離底板101的一側分別延伸出限高部,該限高部與底板的間距略大于第一智能卡或第二智能卡中較高者。從而,可以限制插入多功能卡座內的第一智能卡或第二智能卡在高度方向上的移動。
[0024]于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側壁103包含第一限寬子側壁103-1、第二限寬子側壁103-2以及第一抵持子側壁103-3,第一抵持子側壁103-3連接于第一限寬子側壁103-1與第二限寬子側壁103-2之間,且垂直于第一限寬子側壁103-1與第二限寬子側壁103-2。本實施方式對第一抵持子側壁與第一限寬子側壁103-1、第二限寬子側壁103-2結合處的形狀不作任何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第一智能卡的實際形狀設計。
[0025]其中,第一限寬子側壁103-1、第一抵持子側壁103-3以及第二側壁104限位出第一插卡空間105(如圖2A中虛線框所示),該第一插卡空間105用于容置第一智能卡,即MICRO SM卡。具體而言,第一限寬子側壁103-1與第二側壁104的間距等于MICRO SIM卡的寬度,第一抵持子側壁103-3與插入口的間距不小于MICRO SM卡的長度。因此,將MICRO SM卡從插入口插入并沿著第一限寬子側壁103-1與第二側壁104朝內移動,直至MICRO SM卡的前端抵持于第一抵持子側壁103-3。此時,MICRO SM卡容置于該第一插卡空間105內,且MICRO SM卡連接端子(即第一連接端子)接觸MICRO SM卡上的信號連接端O
[0026]其中,第二限寬子側壁103-2、前壁102以及第二側壁104限位出第二插卡空間106 (如圖2B中虛線框所示),該第二插卡空間106用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