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4的中央,呈圓形,且直徑大于芯柱8的直徑,由此能夠覆蓋芯柱8。但中心覆蓋部6也可以形成為方形、橢圓形等其他形狀。只要能夠覆蓋漩渦狀極板組3的中心部分即可。
[0064]在絕緣板4的外周緣與中心覆蓋部6之間,形成有四個以絕緣板4的中心為中心的圓弧狀彎曲的貫通孔5。其中的三個貫通孔51的弧長較小,另一個貫通孔52的弧長較大。如圖3所示,從極板組3引出的引線11從弧長較大的貫通孔52中穿過而一端電連接在封口板9的底板91上。這里優選引線11從弧長較大的貫通孔52中穿過,是為了方便操作,且注液時電解液容易進入。
[0065]上述圓弧狀彎曲的貫通孔51、52的徑向寬度均優選小于等于引線11的寬度。這樣,與現有技術中的開設得很大的扇形開口 5’相比,貫通孔51、52的寬度變小,引線11不會因為異常彎折而與負極板接觸,造成短路。
[0066]此外,貫通孔5不限于上述的形狀和個數,也可以形成為圓孔狀、方孔狀等等,只要形成在絕緣板4的外周緣與中心覆蓋部6之間即可。
[0067]在中心覆蓋部6的周圍與該中心覆蓋部6相接地形成凹槽7。本實施例中的凹槽7沿著中心覆蓋部6的邊緣形成為C字形,該凹槽7構成為低強度部。由于凹槽7是從絕緣板4的上表面沿與絕緣板正交的方向向絕緣板4內凹陷,所以,凹槽7的斷開強度小于絕緣板3的其他部分,尤其小于中心覆蓋部6的斷開強度。
[0068]當有大量氣體產生時,凹槽7容易受到壓力而斷開,使中心覆蓋部6脫離絕緣板4,在絕緣板4的中心形成新的排氣孔。氣體從該新的排氣孔大量釋放,能夠防止電池爆炸。
[0069]并且,當電池內氣體壓力上升時,由于氣體優先從極板組3的中心部釋放,因此中心覆蓋部6脫離絕緣板4后所形成的中心排氣孔將有助于氣體更快速地排出。
[0070]此外,凹槽7也可以形成為O字形凹槽等,可以使中心覆蓋部6更容易從絕緣板4脫離。
[0071]但這里優選形成為C字形,且C字形凹槽7的兩端部之間的連接部7的中心角度為3%?20% (該處數據需要確認或修改)。這是因為連接部7將中心覆蓋部6與絕緣板4的主體連接,可以在電池正常時防止中心覆蓋部6脫落。而如果該連接部7的中心角度過大,則在大量氣體產生時,凹槽7不易斷開,中心覆蓋部6無法脫離,造成排氣不暢。
[0072]此外,優選使中心覆蓋部6與貫通孔5的總面積占絕緣板4的總面積的36.1 %以上,由此能夠確保電池內產生的大量氣體順暢排出。
[0073]另外,優選中心覆蓋部6的面積占絕緣板面積的30%?40%。這是因為如果該比例小于30%,電池內氣壓頂不開中心覆蓋部6,而如果該比例大于40%,將侵占貫通孔5的面積,引線不容易穿過貫通孔5。
[0074]【變形例】
[0075]下面,參照圖4A?圖4D說明本實用新型的變形例。
[0076]圖4A表示第一變形例的絕緣板14,圖4B表示第二變形例的絕緣板24,圖4C表示第三變形例的絕緣板34,圖4D表示第四變形例的絕緣板44。
[0077](第一變形例)
[0078]如圖4A所示,第一變形例中,在絕緣板14的中央形成有中心覆蓋部16,沿著中心覆蓋部16的外周緣形成兩個圓弧狀彎曲的貫通孔15,兩個貫通孔15的弧長相等,并且各自相對的端部之間分別形成兩個連接部17、17,各連接部17相對于絕緣板14的中心的中心角度為3%?8%。如前所述,連接部17將中心覆蓋部16與絕緣板14的主體連接,防止在電池正常時中心覆蓋部16從絕緣板14脫離。
[0079]并且,由于各連接部17的斷開強度比絕緣板4的其他部分小,因此,當電池內產生大量氣體時,連接部17容易受到壓力而斷開,使中心覆蓋部16脫離。
[0080]在第一變形例中,將兩個連接部17作為低強度部。
[0081](第二變形例)
[0082]如圖4B所示,第二變形例中,在絕緣板24的中央形成有中心覆蓋部26,沿著中心覆蓋部26的外周緣形成兩個圓弧狀彎曲的貫通孔25。與上述第一變形例的不同之處在于,在兩個貫通孔25的相對的端部之間形成的連接部27上還形成有凹槽271。
[0083]在第二變形例中,將斷開強度最低的凹槽271作為低強度部。
[0084]另外,也可以僅在其中一個連接部27上形成凹槽,將該凹槽作為低強度部。未形成凹槽的另一個連接部27將中心覆蓋部16與絕緣板14的主體連接,可以防止在電池正常時中心覆蓋部16從絕緣板14脫離。
[0085](第三變形例)
[0086]如圖4C所示,第三變形例中,在絕緣板34的中央形成有中心覆蓋部36,沿著中心覆蓋部36的外周緣形成兩個圓弧狀彎曲的貫通孔35,兩個貫通孔35的端部之間形成連接部37。與上述第一變形例的不同之處在于,在中心覆蓋部36上,形成有經過中心覆蓋部36的中心的凹槽371。
[0087]由于凹槽371相比連接部37的斷開強度更低,因此,在第三變形例中,將凹槽371作為低強度部。
[0088](第四變形例)
[0089]如圖4D所示,第四變形例中,在絕緣板44的中央形成有中心覆蓋部46,沿著中心覆蓋部46的外周緣形成兩個圓弧狀彎曲的貫通孔45。與上述第一變形例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個貫通孔45的弧長不相等,在兩個貫通孔45的相對的端部之間分別形成連接部47、57。
[0090]由于第四變形例的兩個貫通孔的弧長不相等,因此,在相對的端部之間形成的連接部47、57形成為非中心對稱。這樣,在受到壓力時中心覆蓋部46更容易從絕緣板44的主體斷開,使中心覆蓋部46更迅速地從絕緣板44脫離。
[0091]在第四變形例中,將兩個連接部47、57作為低強度部。
[0092]另外,雖然未圖示,但也可以沿著中心覆蓋部的外周緣形成三個圓弧狀彎曲的貫通孔,三個貫通孔中相鄰的兩個貫通孔的相對端部之間分別形成連接部。各連接部的中心角度為3%?8%。
[0093]與第一變形例相同地,可以將三個貫通孔之間形成的三個連接部都作為低強度部,也可以在其中兩個連接部上分別形成凹槽,將形成的兩條凹槽作為低強度部。
[0094]當將兩條凹槽作為低強度部時,未形成凹槽的連接部將中心覆蓋部與絕緣板的主體連接,防止在電池正常時中心覆蓋部從絕緣板脫離。
[0095]此外,在上述各個變形例中,均優選使中心覆蓋部與貫通孔的總面積占絕緣板的總面積的36.1%以上,由此能夠確保電池內產生的大量氣體順暢排出。另外,還優選中心覆蓋部的面積占絕緣板面積的30 %?40 %。
[0096]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本說明書中提到的【具體實施方式】,只要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主旨,可以將各個特征進行組合或者變形。
【主權項】
1.一種電池用絕緣板,覆蓋收納在電池殼體內的漩渦狀的極板組的靠近所述電池殼體的開口部的一端,所述電池用絕緣板的特征在于,具有: 中心覆蓋部,形成在所述電池用絕緣板的中央,覆蓋漩渦狀的所述極板組的中心部分; 至少一個的貫通孔,形成在所述電池用絕緣板的周邊緣與所述中心覆蓋部之間,貫通所述電池用絕緣板,所述極板組的引線從其中的一個貫通孔穿過;以及 低強度部,形成在所述中心覆蓋部的周圍,與所述中心覆蓋部相接,所述低強度部的斷開強度小于所述電池用絕緣板的其他部分。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用絕緣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貫通孔在所述電池用絕緣板的徑向上的寬度小于等于所述引線的寬度。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池用絕緣板,其特征在于, 圍繞所述中心覆蓋部的周邊緣形成凹槽,所述凹槽構成為所述低強度部。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池用絕緣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槽形成為不閉合的C字形。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池用絕緣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電池用絕緣板具有至少兩個所述貫通孔,所述貫通孔形成為以所述電池用絕緣板的中心為中心的圓弧狀,相鄰的兩個所述貫通孔的端部之間形成連接部,所述連接部構成為所述低強度部。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池用絕緣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連接部相對于所述電池用絕緣板的中心的中心角度為3?8度。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池用絕緣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連接部上形成凹槽,所述凹槽構成為所述低強度部。
8.—種電池用絕緣板,覆蓋收納在電池殼體內的漩渦狀的極板組的靠近所述電池殼體的開口部的一端,所述電池用絕緣板的特征在于,具有: 中心覆蓋部,形成在所述電池用絕緣板的中央,覆蓋漩渦狀的所述極板組的中心部分; 至少一個的貫通孔,形成在所述電池用絕緣板的周邊緣與所述中心覆蓋部之間,貫通所述電池用絕緣板,所述極板組的引線從其中的一個貫通孔穿過;以及 低強度部,形成在所述中心覆蓋部上,所述低強度部的斷開強度小于所述電池用絕緣板的其他部分, 所述貫通孔在所述電池用絕緣板的徑向上的寬度小于等于所述引線的寬度。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池用絕緣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心覆蓋部上形成有經過所述中心覆蓋部的中心的凹槽,所述凹槽構成為所述低強度部。
10.一種電池,具有:帶有開口部分的電池殼體;插入到所述殼體內的包含正極板和負極板的極板組;引線,用于使極板組與電極端子電連接;以及對所述殼體進行密封的電池用封口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電池中具有如權利要求1?9中任一項所述的電池用絕緣板。
【專利摘要】一種電池用絕緣板及具有該電池用絕緣板的電池。電池用絕緣板(4)覆蓋收納在電池殼體(1)內的漩渦狀的極板組(3)的靠近所述電池殼體(1)的開口部的一端,所述電池用絕緣板(4)的特征在于,具有:中心覆蓋部(6),形成在所述電池用絕緣板的中央,覆蓋漩渦狀的極板組(3)的中心部分;至少一個的貫通孔(5),形成在所述電池用絕緣板(4)的周邊緣與所述中心覆蓋部(6)之間,貫通所述電池用絕緣板(4),所述極板組(3)的引線(11)從其中的一個貫通孔(5)穿過;低強度部(7),形成在所述中心覆蓋部(6)的周圍,與所述中心覆蓋部(7)相接,所述低強度部(7)的斷開強度小于所述電池用絕緣板(4)的其他部分。
【IPC分類】H01M2-34
【公開號】CN204391187
【申請號】CN201520045989
【發明人】森川敬元, 沈斌, 唐海峰
【申請人】松下能源(無錫)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6月10日
【申請日】2015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