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鍵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有關于一種按鍵結構,更詳而言,是一種可對抗會影響連動構件與底板連接的拉拔力的按鍵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在按鍵結構中,為避免鍵帽在按壓過程中發生卡鍵的情況,目前的按鍵結構通常會設置有連動構件,所述的連動構件有各種結構形式,習知的剪刀腳、蝴蝶翼(butterfly)構件與平行轉軸構件都是常見用于鍵帽的連動構件。
[0003]在具有連動構件的按鍵結構中,連動構件的上下兩端會分別和鍵帽與底板連接,因此,當鍵帽受到向上掀起的拉拔力時,會連帶影響連動構件與底板的連接,若連動構件下端與底板的連接強度不足,則在鍵帽受到向上掀起的拉拔力過大時,容易發生連動構件脫離底板的情況,而造成按鍵結構損壞不易恢復。
[0004]因此,要如何提供一種按鍵結構,以對抗會影響連動構件與底板連接的拉拔力,遂為現在業界亟欲挑戰克服的技術議題。
【發明內容】
[0005]鑒于上述先前技術的缺點,本發明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包括:鍵帽、底板、連動構件以及彈性體。底板具有第一底板卡接部、第二底板卡接部與第一收容槽。連動構件的上下兩端分別連接鍵帽與底板。連動構件具有:第一支臂與第二支臂。第一支臂具有第一支臂卡接部與第一支臂抵靠部。第一支臂卡接部可轉動地卡接該第一底板卡接部。第一支臂抵靠部設于第一支臂本體的下端。第二支臂具有第二支臂卡接部。第二支臂卡接部可轉動地卡接第二底板卡接部。彈性體設置于鍵帽與底板之間提供彈性力,可使鍵帽自第一位置運動至第二位置,該第一位置時該鍵帽距離該底板的高度小于該第二位置時該鍵帽距離該底板的高度,同時藉由鍵帽帶動連動構件,可使第一支臂由第一傾斜角度轉換至第二傾斜角度,并使第一支臂抵靠部朝進入第一收容槽方向運動。當鍵帽位于第一位置時,第一支臂處于第一傾斜角度,第一支臂抵靠部與第一收容槽的槽壁面間隔第一間距。當鍵帽位于第二位置時,第一支臂處于第二傾斜角度,第一支臂抵靠部與第一收容槽的槽壁面間隔第二間距。第二間距小于第一間距。當鍵帽再承受拉拔力時,第一支臂抵靠部通過與第一收容槽的槽壁面的抵靠而對抗該拉拔力,以避免連動構件與底板的連接受到拉拔力的影響而破壞。
[0006]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傾斜角度的角度為零度,而該第二間距的單位長度為零。
[0007]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支臂具有第一支臂長軸,該第二支臂具有第二支臂長軸,在該第一支臂卡接部卡接該第一底板卡接部,與該第二支臂卡接部卡接該第二底板卡接部的過程中,該第一支臂長軸實質平行該第二支臂長軸。
[0008]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底板還具有第二收容槽;該第二支臂還具有第二支臂抵靠部;該第二支臂抵靠部設于該第二支臂本體面對該底板的下端。
[0009]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鍵帽帶動該連動構件,可使該第二支臂由第三傾斜角度轉換至第四傾斜角度,并使該第二支臂抵靠部朝進入該第二收容槽方向運動;當該鍵帽位于該第一位置時,該第二支臂處于該第三傾斜角度,該第二支臂抵靠部與該第二收容槽的槽壁面間隔第三間距;當該鍵帽位于該第二位置時,該第二支臂處于該第四傾斜角度,該第二支臂抵靠部與該第二收容槽的槽壁面間隔第四間距,該第四間距小于該第三間距。
[0010]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底板卡接部具有第一支臂卡接引導面,該第一支臂卡接引導面引導該第一支臂卡接部垂直向下移動,而進入該第一底板卡接部,而完成該第一支臂卡接部與該第一底板卡接部的卡接;該第二底板卡接部具有第二支臂卡接引導面,該第二支臂卡接引導面引導該第二支臂卡接部垂直向下移動,而進入該第二底板卡接部,完成該第二支臂卡接部與該第二底板卡接部的卡接。
[0011]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支臂卡接引導面引導該第一支臂抵靠部進入該第一收容槽;該第二支臂卡接引導面引導該第二支臂抵靠部進入該第二收容槽。
[0012]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支臂卡接部與該第一支臂抵靠部結合而成為具有〃6"字形斷面的柱狀轉動軸;該第二支臂卡接部為柱狀轉動軸;該第一收容槽設于該第一底板卡接部內。
[0013]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底板卡接部具有第一支臂卡接引導道,該第一支臂卡接引導道由該第一底板卡接部本體的側邊,傾斜延伸進入該第一底板卡接部,該第一支臂卡接引導道引導該第一支臂卡接部傾斜向下移動,而進入該第一底板卡接部,以完成該第一支臂卡接部與該第一底板卡接部的卡接;該第二底板卡接部具有第二支臂卡接引導道,該第二支臂卡接引導道由該第二底板卡接部本體的側邊,傾斜延伸進入該第二底板卡接部,該第二支臂卡接引導道引導該第二支臂卡接部傾斜向下移動,而進入該第二底板卡接部,以完成該第二支臂卡接部與該第二底板卡接部的卡接。
[0014]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支臂卡接引導道連通該第一收容槽,該第一支臂卡接引導道引導該第一支臂抵靠部進入該第一收容槽。
[0015]相較于先前技術,本發明按鍵結構的連動機構與底板分別具有抵靠部與收容槽,當鍵帽于第二位置且再承受拉拔力時,抵靠部會進入收容槽而抵靠底板,以對抗鍵帽所再承受的拉拔力,而確保連動構件與底板的連接,并避免連動構件與底板的連接受到拉拔力的影響而破壞。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發明按鍵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示意圖。
[0017]圖2為圖1所示按鍵結構的分解圖。
[0018]圖3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一支臂的示意圖。
[0019]圖4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二支臂的示意圖。
[0020]圖5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底板的示意圖。
[0021]圖6為圖1所示按鍵結構的鍵帽位于第一位置時沿AA線段截切的截面圖。
[0022]圖7為圖1所示按鍵結構的鍵帽位于第二位置時沿AA線段截切的截面圖。
[0023]圖8為本發明按鍵結構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
[0024]圖9為圖8所示按鍵結構的分解圖。
[0025]圖10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第一支臂的示意圖。
[0026]圖11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第二支臂的示意圖。
[0027]圖12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底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28]圖13A為圖8所示按鍵結構的鍵帽位于第一位置時沿BB線段截切的截面圖。
[0029]圖13B為圖13A中所示D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30]圖14A為圖8所示按鍵結構的鍵帽位于第二位置時沿BB線段截切的截面圖。
[0031]圖14B為圖14A中所示E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32]圖15為圖8所示按鍵結構的鍵帽位于第一位置時沿CC線段截切的截面圖。
[0033]圖16為圖8所示按鍵結構的鍵帽位于第二位置時沿CC線段截切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4]以下內容將搭配圖式,藉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發明的技術內容,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發明的其他優點與功效。本發明亦可藉由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亦可基于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下,進行各種修飾與變更。尤其是,于圖式中各個元件的比例關系及相對位置僅具示范性用途,并非代表本發明實施的實際狀況。
[0035]為使揭露內容更為簡潔而容易明了,以下各實施例中相同或近似功能的元件將采用相同的符號進行說明,且省略相同或均等特征的描述。
[0036]本發明所提供的按鍵結構具有抵靠部,可對抗會影響連動構件與底板連接的拉拔力,以避免連動構件與底板的連接受到拉拔力的影響而破壞。應說明的是,本發明的連動構件以下以剪刀腳為例進行說明,但不應以此為限,本發明的連動構件仍可為蝴蝶翼(butterfly)構件與平行轉軸構等常用于鍵帽的連動構件。
[0037]請參照以下實施例說明:
[0038]第一實施例
[0039]請參閱圖1至圖7,本實施例的按鍵結構I包括鍵帽11、底板12、連動構件13與彈性體14。連動構件13的上端連接鍵帽11,而連動構件13的下端連接底板12,且連動構件13具有第一支臂131與第二支臂132。彈性體14設置于鍵帽11與底板12之間,可對鍵帽11提供彈性力,以使鍵帽11向上運動。第一支臂131具有第一支臂長軸Al,而第二支臂132具有第二支臂長軸A2。
[0040]如圖3所示,第一支臂131具有第一支臂卡接部1311與第一支臂抵靠部1312,第一支臂卡接部1311為圓柱狀轉動軸,第一支臂抵靠部1312為凸起延伸塊狀體,其中,第一支臂抵靠部1312設于第一支臂131本體的下端。如圖4所示,第二支臂132具有第二支臂卡接部1321與第二支臂抵靠部1322,第二支臂卡接部1321為圓柱狀轉動軸,第二支臂抵靠部1322為凸起延伸塊狀體,其中,第二支臂抵靠部1322設于第二支臂132本體的下端。
[0041 ]如圖5所示,底板12具有第一底板卡接部121、第二底板卡接部122、第一收容槽123與第二收容槽124。其中,第一支臂卡接部1311以可轉動地方式卡接第一底板卡接部121,第一收容槽123設于第一支臂抵靠部1312的下方,第二支臂卡接部1321以可轉動地方式卡接第二底板卡接部122,第二收容槽124設于第二支臂抵靠部1322的下方。于本實施例中,在第一支臂卡接部1311進入第一底板卡接部121,與第二支臂卡接部1321進入第二底板卡接部122的卡接組裝過程中,第一支臂131的第一支臂長軸Al實質平行第二支臂132的第二支臂長軸A2,但不以此為限。
[0042]關于第一支臂卡接部1311與第一底板卡接部121的卡接,第一底板卡接部121具有第一支臂卡接引導面1211與水滴孔1213,第一支臂卡接引導面1211引導第一支臂卡接部1311略微向內變形而縮小轉軸體積,或者引導第一底板卡接部121略微向外擴張變形而擴大卡接開口,如此,使得第一支臂卡接部1311能順利垂直向下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