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照明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照明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OLED照明裝置。
【背景技術】
[0002]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1de)屬擴散式發光面光源,所以散發出光線較為柔和,且兼具輕薄外觀;再者,若采用可撓式基板,則可變化成不同形狀;另外,若采用透明電極,則在不開燈時,透光度有如玻璃般。以上功能,使得OLED照明應用范圍將較其它照明技術更加廣泛,如將數個采用透明電極OLED照明面板組接成一個嵌設于一個窗框內的大面積照明燈具,不僅能達到照明的功效,且在不通電發光時能如同一般透明玻璃達到可透視的功效,或是將數個OLED照明面板鋪設于一個墻面而組成一個大面積交互式照明墻,而可依照明需求進行各OLED照明面板的控制。
[0003]由于各OLED照明面板在制造過程中,無法達到完全的均一化,因此每一片OLED照明面板之間仍然存有發光色溫(Color Temperature, CT)上的差異。而以美國能源之星(energy star)針對色溫變異可接受的范圍如圖1中的表格數據所示。
[0004]不過,當OLED照明面板必需排列成大面積照明應用時,兩個相鄰并排的OLED照明面板的色溫差異過大時,則會出現明顯的色溫差異。以標示照明色溫6500K的產品為例,實際照明色溫為6100K與7000K都是正常良品,但是將上述6100K與7000K的OLED照明面板并排一起時,則會看到上述兩OLED照明面板間明顯的色溫差異。
[0005]為了改善由數個OLED照明面板所構成的大面積照明燈具呈現色溫不均勻的現象,經過驗證發光色溫為6500K的產品在色溫300K的差距下,并不會造成明顯的色溫不均,因此在制造上述照明燈具過程中,先將所述OLED照明面板的發光色溫進行分類后,再將兩兩色溫差距小于300K的OLED照明面板進行并排組合,即可改善上述色溫差異的問題。
[0006]雖然上述手段可將具有色溫差異的OLED照明面板經由分類及排列組合來改善色溫明顯不均勻的問題,但僅限于色溫差異在一定范圍內的OLED照明面板,因此色溫差異較大的OLED照明面板則只能廢棄而不能有效利用。
【發明內容】
[0007]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降低色溫差異達到發光色溫均勻的OLED照明裝置。
[0008]本發明OLED照明裝置,包含一個基座、數個OLED照明面板及至少一個濾光片。
[0009]所述OLED照明面板并排設置于該基座。該濾光片貼附于所述OLED照明面板的其中一者的發光側,該濾光片用以調整所貼附的OLED照明面板的發光色溫。
[0010]較佳地,該濾光片為一個濾藍光片,用以過濾部分藍光,從而降低發光色溫。
[0011]較佳地,該濾光片為一個濾紅光片,用以過濾部分紅光,從而提高發光色溫。
[0012]較佳地,該濾光片為一個濾黃光片,用以過濾部分黃光,從而調整發光色溫。
[0013]較佳地,該濾光片為一個濾綠光片,用以過濾部分綠光,從而調整發光色溫。
[0014]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借由該濾光片來調整所述OLED照明面板其中發光色溫差異較大者的發光色溫,從而使得整個OLED照明裝置整體的發光色溫趨近一致,借此,不僅解決現有所述OLED照明面板需以人工進行色溫分類再排列組裝的繁瑣程序,且也能將色溫差異較大的OLED照明面板以濾光片進行色溫調整,從而達到有效利用且零廢棄的功效。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一表格圖,說明美國能源之星針對不同發光色溫的可接受變異差距范圍數據;
[0016]圖2是一立體圖,說明本發明OLED照明裝置的一個實施例;
[0017]圖3是一沿著圖2中的直線II1-1II所取得的剖視圖;
[0018]圖4是一曲線分布圖,說明一個濾藍光片對于不同波長的穿透率變化;
[0019]圖5是一曲線分布圖,圖中單點劃線曲線為發光色溫是6500K所對應的各波長強度分布曲線,而實線曲線則為發光色溫是7200K所對應的各波長強度分布曲線;
[0020]圖6是一曲線分布圖,圖中單點劃線曲線為發光色溫是6500K所對應的各波長強度分布曲線,而實線曲線則為7200K的發光色溫經由一個可以阻擋10%藍光的濾藍光片調整后所對應的各波長強度分布曲線。
【具體實施方式】
[0021]參閱圖2及圖3,本發明OLED照明裝置的一個實施例,包含一個基座9、數個OLED照明面板1,及數個濾光片2。
[0022]在本實施例中,該基座9為一個墻體。值得一提的是,該基座9也可為一個窗框、一個燈架或一個天花板。
[0023]所述OLED照明面板I并排設置于該基座9。各OLED照明面板I包括一個具有一個設置面111的基板11、一個第一電極單元12、一個有機發光膜層結構13、一個第二電極單元14、一個封裝蓋板15及一個封裝膠16。
[0024]該第一電極單元12覆蓋于該基板11的設置面111。該有機發光膜層結構13蓋覆并電連接于該第一電極單元12。該第二電極單元14蓋覆并電連接于該有機發光膜層結構13。該封裝蓋板15蓋覆于該第二電極單元14。該封裝膠16連接于該基板11的設置面111與該封裝蓋板15間,而該封裝膠16、該封裝蓋板15與該基板11三者相配合將該第一電極單元12、該有機發光膜層結構13及該第二電極單元14封裝。
[0025]該有機發光膜層結構13自該第一電極單兀12朝該第二電極單兀14的方向基本上依序具有一個電洞注入層(hole inject1n layer)、一個電洞傳輸層(hole transferlayer)、一個有機發光層(emissive layer)、一個電子傳輸層(electron transferlayer),及一個電子注入層(electron inject1n layer)。熟悉此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皆知,該有機發光膜層結構13的基本態樣是如前面所述,有關于該有機發光膜層結構13的細部結構并非本發明的技術重點,于此不再多加贅述。
[0026]該基板11及該封裝蓋板15分別選自可撓性或非可撓性材料,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