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始位置處,凸輪板81的前部收容在桿收容部26內,凸輪板81的后部比桿收容部26更向后方較大突出地配置。在從初始位置朝向嵌合位置的過程中,使凸輪板81從桿收容部26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量逐漸減少。并且,在嵌合位置處,凸輪板81的大部分收容于桿收容部26,凸輪板81的后端部沿著桿收容部26的后緣露出配置。
[0057]在凸輪板81設有沿規定方向延伸而外周緣開口的凸輪槽83。而且,在凸輪板81設有與外周緣之間隔開間隔地從凸輪槽83的入口部分突出的彈性卡定片84。
[0058]此外,在凸輪板81的后端部,隔著軸承部82在與設有彈性卡定片84的一方側(面向圖7時的右側)相反一側的另一方側(面向圖7時的左側)的端部,設有向從軸承部82分離的方向突出的形態的操作部85。桿80的轉動操作可以一邊捏住操作部85 —邊進行。在此,從軸承部82到操作部85 (另一方側的端部)的距離長于從軸承部82到彈性卡定片84 (—方側的端部)的距離。
[0059]并且,在凸輪板81,在另一方側的端部且與操作部85相鄰的位置,設有桿側鎖定部86。桿側鎖定部86在嵌合位置處配置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對狹縫87之間。具體而言,桿側鎖定部86包括在兩狹縫87之間從凸輪板81的前端部向后方呈單臂狀地延伸的臂部88、如圖3所示突出設置在臂部88的下表面(組裝于第一外殼10的狀態下的下表面)的桿側鎖定突起89。臂部88以凸輪板81的前端部為支點而沿上下方向能夠撓曲變形。桿側鎖定突起89的后表面設為朝向下端(突出端)稍稍后傾的倒錐狀的桿側卡定面91 (參照圖4)。
[0060]如圖7及圖8所示,在凸輪板81的后端部設有將桿側鎖定部86的臂部88的后端部(自由端部)的周圍覆蓋的保護壁92。如圖8所示,保護壁92呈后視矩形框狀。而且,在凸輪板81的后端部設有轉動限制部93。轉動限制部93設為沿著凸輪板81的后端部的上緣延伸的肋狀的形態。轉動限制部93的延伸方向的一端一體地連結于保護壁92的側壁。[0061 ] 接著,說明本實施例的桿式連接器的作用。
[0062]首先,桿80相對于第一外殼10而停留在初始位置。在初始位置處,操作部85較大分離地配置在第一外殼10的后方,凸輪槽83的入口與凸輪導入槽32連通且向前方開口地配置(參照圖1)。而且,在初始位置處,彈性卡定片84彈性地卡定于臨時卡定部33。由此,桿80的從初始位置向嵌合位置的轉動操作受到限制。此外,在初始位置處,轉動限制部93與第一外殼10的桿收容部26的后端抵接,由此來限制桿80向與從初始位置朝向嵌合位置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轉動。
[0063]接著,第二外殼60的護罩部61嵌合于第一外殼10的嵌合空間14 (參照圖1)。當兩外殼10、60較淺地嵌合時,第二外殼60的解除部63進入解除導入槽34而與彈性卡定片84抵接,將彈性卡定片84與臨時卡定部33的卡定解除。由此,允許桿80的向嵌合位置的轉動操作。而且,當兩外殼10、60較淺地嵌合時,第二外殼60的凸輪隨動件62經由凸輪導入槽32而進入凸輪槽83的入口。
[0064]在上述的狀態下,一邊捏住操作部85 —邊將桿80朝向嵌合位置轉動。在桿80的轉動過程中,凸輪隨動件62在凸輪槽83的槽面上滑動,桿80與第二外殼60進行凸輪卡合,兩外殼10、60相互較深地嵌合。
[0065]如圖3所示,在桿80即將到達嵌合位置之前,桿側鎖定突起89在外殼側鎖定突起68上滑動,桿側鎖定部86的臂部88向上方撓曲變形。然后,如圖4所示,當桿80到達嵌合位置時,臂部88向復位方向彈性位移,桿側鎖定突起89的桿側卡定面91與外殼側鎖定突起68的外殼側卡定面69以能夠卡定的方式相對配置。由此,限制桿80向從嵌合位置返回初始位置的方向的轉動。而且,伴隨著桿80到達嵌合位置,桿側鎖定部86的桿側鎖定突起89的下端敲打外殼側鎖定部64的鎖定基體部67的平坦的上表面(打擊面71),發出打擊
■~>V.曰ο
[0066]此外,在嵌合位置處,如圖5所示,保護壁92與桿收容部26的后端抵接,由此限制桿80越過嵌合位置而進一步轉動的情況。這樣桿80相對于第二外殼60成為轉動限制狀態,由此兩外殼10、60保持為正確嵌合狀態。當兩外殼10、60正確嵌合時,陽端子配件65的薄片部66向陰端子配件20的主體部21以正確深度插入,兩端子配件20、65成為電連接的狀態。而且,當兩外殼10、60正確嵌合時,凸輪隨動件62向凸輪槽83的里端側移動。需要說明的是,在兩外殼10、60的嵌合過程及嵌合后,第二外殼60的外殼側鎖定部64保持為沿寬度方向被定位而插入到第一外殼10的插入槽35內的狀態(參照圖1及圖2)。
[0067]另一方面,由于維護等的情況,在使處于嵌合狀態的兩外殼10、60相互分離時,利用手指或夾具提起桿側鎖定部86的后端部,使桿側鎖定部86向解除與外殼側鎖定部64的卡定的方向撓曲變形。并且,在桿側鎖定部86撓曲變形的狀態下,通過桿80朝向初始位置轉動,從而兩外殼10、60相互脫離。在兩外殼10、60處于嵌合狀態時,桿側鎖定部86的后端部的周圍由保護壁92覆蓋并保護,因此不會發生桿側鎖定部86意外地向卡定解除方向撓曲變形的情況。
[0068]此外,如圖2所不,在兩外殼10、60正確嵌合的狀態下,在與第一外殼10的從寬度方向的中央靠近一方(面向圖2時的右側)的位置對應的位置處,凸輪隨動件62與凸輪槽83的槽面抵接而進行凸輪卡合,由此構成兩外殼10、60經由桿80而相互連結的第一連結位置XI。而且,在兩外殼10、60正確嵌合的狀態下,在與第一外殼10的從寬度方向的中央靠近另一方(朝向圖2時的左側)的位置對應的位置,第二外殼60的外殼側鎖定部64與桿側鎖定部86相互卡定,由此構成兩外殼10、60經由桿80而相互連結的第二連結位置X2。
[0069]假設,在兩外殼10、60正確嵌合后,即使從第一外殼10引出的電線25向與寬度方向交叉的傾斜后方被拉拽等,而向從第二外殼60傾斜地浮起的方向(與寬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圖2的箭頭F方向)的脫離力作用于第一外殼10,兩外殼10、60通過第一連結位置XI和第二連結位置X2也能保持為沿寬度方向平衡良好地連結的狀態,因此能防止第一外殼10相對于第二外殼60以向箭頭F方向傾斜浮起的方式傾斜的情況。其結果是,能夠穩定地維持裝配于兩外殼10、60的兩端子配件20、65的連接狀態,能夠確保電連接可靠性。
[0070]如以上說明那樣,根據本實施例,兩外殼10、60經由第一連結位置XI和第二連結位置X2以在寬度方向兩側平衡良好地連結的狀態嵌合,因此從第一外殼10引出的電線25即使向斜后方被拉拽等,也能防止第一外殼10相對于第二外殼60的傾斜。其結果是,能夠確保兩端子配件20、65的連接可靠性。
[0071]另外,伴隨著兩外殼10、60的正確嵌合,進行彈性復位的桿側鎖定部86與外殼側鎖定部64的打擊面71碰撞而發出打擊音,因此通過聽到該打擊音而能夠獲知兩外殼10、60的正確嵌合。
[0072]此外,外殼側鎖定部64以沿寬度方向被定位的狀態插入到桿收容部26的插入槽35內,由此能更可靠地防止第一外殼10相對于第二外殼60的傾斜。
[0073]<其他的實施例>
[0074]以下,說明其他的實施例的概略。
[0075](1)也可以與上述的實施例相反,第一外殼構成作為裝配陽端子配件的陽側外殼,第二外殼構成作為裝配陰端子配件的陰側外殼。
[0076](2)也可以與上述的實施例相反,外殼側鎖定部設為能夠撓曲變形的形態,桿側鎖定部設為不能燒曲變形的形態。
【主權項】
1.一種桿式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備: 第一、第二外殼,相互能夠嵌合;及 一個板狀的桿,能夠轉動地支承于所述第一外殼,通過在與所述第二外殼卡合的狀態下轉動來發揮凸輪作用,使所述第一、第二外殼到達正確嵌合位置, 在所述第二外殼設置有外殼側鎖定部,在所述桿設置有桿側鎖定部, 在所述第一、第二外殼到達正確嵌合位置時,在所述第一外殼的從與嵌合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靠近一方的位置所對應的第一連結位置處,使所述桿與所述第二外殼相互卡合,且在所述第一外殼的從所述寬度方向的中央靠近另一方的位置所對應的第二連結位置處,使所述外殼側鎖定部與所述桿側鎖定部相互卡定,從而將所述第一、第二外殼保持為嵌合狀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桿式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桿側鎖定部設為能夠撓曲變形的形態,在所述外殼側鎖定部設置有伴隨著所述第一、第二外殼到達正確嵌合位置而彈性復位的所述桿側鎖定部進行碰撞的打擊面。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桿式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外殼設置有能夠收容所述桿的桿收容室,在對所述桿收容室進行劃分的壁上設置有供所述外殼側鎖定部以沿所述寬度方向被定位的狀態插入的插入槽。
【專利摘要】一種桿式連接器,在兩外殼正確嵌合的狀態下,防止兩外殼的相對位置的位置錯動,確保連接可靠性。在第一外殼(10)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承有一個板狀的桿(80)。在第二外殼(60)設有外殼側鎖定部(64),在桿(80)設有桿側鎖定部(86)。在兩外殼(10、60)到達正確嵌合位置時,在第一外殼(10)的從寬度方向的中央靠近一方的位置所對應的第一連結位置處,使桿(80)與第二外殼(60)相互卡合,且在第一外殼(10)的從寬度方向的中央靠近另一方的位置所對應的第二連結位置處,時外殼側鎖定部(64)與桿側鎖定部(86)相互卡定,從而將兩外殼(10、60)保持為嵌合狀態。
【IPC分類】H01R13/629, H01R13/639
【公開號】CN105322368
【申請號】CN201510345969
【發明人】鄭松
【申請人】住友電裝株式會社
【公開日】2016年2月10日
【申請日】2015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