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移動終端和移動終端天線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天線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移動終端和移動終端天線結構。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無線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LTE(Long Term Evolut1n)技術應運而生,其更快速的傳輸速率和更高的傳輸質量使得越來越多的終端設備開始支持LTE。但LTE技術對天線帶寬的要求為低頻699MHz-960MHz、高頻1710MHz_2700MHz。而目前通信主流的帶寬是824MHz-960MHz、1710MHz-2700MHz,因此天線技術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伴隨著移動終端越來越輕薄,使得天線的設計空間也越來越小,小凈空區域低支架的天線設計已然成為主流,且其設計難度也大大增加。所謂凈空區域為移動終端的天線區域不布地的大小,在天線設計時,都需要留有凈空區域,否則將影響移動終端全方向性的接收天線的信號。
[0003]申請號為201210572892.3的專利申請文件,公開了一種低剖面移動終端天線,其天線本體包括第一天線本體和第二天線本體;第一天線本體包括依次連接的饋電分支、第一長分支、第二短分支、第三長分支和第一接地分支;第二天線本體包括第二接地分支和第四分支;該專利的天線為Loop形式,需要同時工作在一個饋電點和一個回地點上(即附圖1中的接地分支206和饋電分支207必須相連接),工作在1/2波長,其天線長度為Monopole天線長度的兩倍,占用空間較大,其帶寬的低頻區域和高頻區域基于天線長度也將受到影響,很難達到要求。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能夠解決上述問題的一種移動終端和移動終端天線結構。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移動終端和移動終端天線結構,實現Monopole形天線低頻帶寬的擴展。
[0006]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0007]—種移動終端天線結構,包括天線本體,所述天線本體包括饋電點、接地點、第一饋電長分支和第一接地長分支;所述第一饋電長分支的一端連接饋電點,另一端懸空設置;所述第一接地長分支一端懸空設置;所述第一饋電長分支與第一接地長分支上下設置。
[0008]本發明采用的另一個技術方案:
[0009]—種移動終端,包括上述技術方案中的移動終端天線結構。
[0010]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區別于現有技術的移動終端天線結構凈空區域大,占用空間大,低頻帶寬很難滿足要求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Monopole形式移動終端天線結構,通過由饋電點延伸出的第一饋電長分支與由接地點延伸而出的第一接地長分支上下設置,在天線本體構成的空間內,所述第一饋電長分支生成的近960MHz與第一接地長分支生成的近700MHz疊加,實現將低頻的帶寬擴展到700-960MHZ ;進一步的,還能通過調整第一饋電長分支和第一接地長分支的長度來實現調諧低頻阻抗。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現有技術的一種Loop形式天線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2為本發明一種移動終端天線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3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方式】一種移動終端天線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4為本發明帶有U型雙層支架的移動終端天線結構示意圖;
[0015]圖5為本發明帶有U型雙層支架的移動終端天線結構的側視圖結構圖;
[0016]圖6為本發明一種移動終端天線結構的凈空距離示意圖;
[0017]圖7為本發明一種移動終端天線結構在實際調試過程中天線回撥損耗數據圖;
[0018]圖8為本發明一種移動終端天線結構在實際調試過程中的效率數據示意圖。
[0019]標號說明:
[0020]1、PCB板;2、天線本體;3、饋電點;4、接地點;5、第一饋電長分支;
[0021]6、第一接地長分支;7、第二饋電短分支;8、第三饋電長分支;
[0022]9、U型雙層支架;10、第二接地短分支;206、接地分支;207、饋電分支。
【具體實施方式】
[0023]為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內容、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予以說明。
[0024]本發明最關鍵的構思在于:通過由饋電點延伸出的第一饋電長分支與由接地點延伸而出的第一接地長分支上下設置,在天線本體構成的空間內,所述第一饋電長分支生成的近960MHz與第一接地長分支生成的近700MHz疊加,實現將低頻的帶寬擴展到700-960MHzo
[0025]請參照圖2,本發明提供一種移動終端天線結構,包括天線本體2,所述天線本體2包括饋電點3、接地點4、第一饋電長分支5和第一接地長分支6 ;所述第一饋電長分支5的一端連接饋電點3,另一端懸空設置;所述第一接地長分支6的一端懸空設置;所述第一饋電長分支5與第一接地長分支6上下設置。進一步的,所述天線本體2通過饋電點3和接地點4與PCB板I連接,所述第一饋電長分支5和所述第一接地長分支6與所述PCB板I邊緣基本平行;所述第一饋電長分支5與PCB板I的一個表面基本處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一接地長分支6的懸空端間隔距離的設置在所述第一饋電長分支5的上方。
[0026]由上述描述可知,所述第一饋電長分支5與PCB板I設置在同一水平面,創建了第一個低頻諧振;所述第一接地長分支6間隔一定距離設置在第一饋電長分支5的上方,創建第二個低頻諧振,能夠與第一饋電長分支5生成的第一低頻諧振充分疊加,拓展低頻的帶寬。
[0027]請參閱圖3,進一步的,所述天線本體2還包括第二饋電短分支7和第三饋電長分支8 ;所述第二饋電短分支7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饋電長分支5,另一端懸空設置;所述第三饋電長分支8的一端連接所述饋電點3,另一端靠近所述第一接地長分支6。
[0028]由上述描述可知,所述天線本體2由第三饋電長分支8生成近1.71GHz的第一高頻諧振,由所述第二饋電短分支7生成近2.5GHz的第二高頻諧振,由第一接地長分支6倍頻出近2GHz的第三高頻諧振;通過所述第三饋電長分支8、第二饋電短分支7、第一接地長分支6共同構成1710-2700MHZ的高頻帶寬,以實現LTE技術對天線帶寬的高頻要求。
[0029]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饋電長分支5為L型,所述L型的短臂連接所述饋電點3 ;所述第二饋電短分支7垂直所述L型的長臂,并向PCB板I方向延伸設置。
[0030]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饋電長分支5為L型,所述L型的短臂連接所述饋電點3,所述第二饋電短分支7垂直所述L型的短臂。
[0031]由上述描述可知,所述第二饋電端分支可以與L型第一饋電長分支5的長臂或者短臂垂直,在如今天線本體2設計空間越來越小的情況下,其結構設置仍然能夠生成夠高的第二高頻諧振,充分滿足天線支架的帶寬設計要求。
[0032]請參閱圖4和圖5,進一步的,還包括U型雙層支架9,所述U型雙層支架9開口朝向所述PCB板I,且支架的底層與PCB板I連接;所述天線本體2貼合設置在所述U型雙層支架9的內壁;
[0033]所述饋電點3、接地點4、第一饋電長分支5和第二饋電短分支7設置在所述U型雙層支架9的底層;所述第一接地長分支6與第三饋電長分支8設置在所述U型雙層支架9的頂層。
[0034]由上述描述可知,本發明的移動終端天線結構,還設有側放的U型雙層支架9,所述天線本體2貼合設置在所述U型雙層支架9的內壁,且所述天線本體2僅利用了 U型雙層支架9的頂層部分和底層部分,結構簡單,裝配容易,在滿足超薄終端設備的需求的同時,又能拓展低頻帶寬。進一步的,所述U型雙層支架9的U型槽深為5-7_ ;所述U型雙層支架9的底層與頂層間距為4-5mm。
[0035]由上述描述可知,所述U型雙層支架9的U型槽深為5-7mm,底層和頂層間距為4-5mm,使得天線支架的凈空距離減小,解決了小空間下天線設計難的問題,更加符合目前便攜設備輕薄的要求。
[0036]進一步的,還包括第二接地短分支10,所述第二接地短分支10的一端連接所述接地點4,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一接地長分支6。
[0037]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接地短分支10為開口朝向所述饋電點3另一側的U型結構;所述第一接地長分支6為L型,所述L型的短臂與所述第二接地短分支10連接。
[0038]由上述描述可知,本發明的天線本體2中所述接地點4延伸出的寄生第一接地長分支6創建了近700MHz的第二低頻諧振,并倍頻出近2GHz的第三高頻諧振,而所述第二接地短分支10設置為開口朝向饋電點3另一側的U型結構,不僅縮小了分支的占用空間,使天線本體2的結構更加緊湊,而且同時又能滿足天線的帶寬需求。
[0039]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包含上述移動終端天線結構的移動終端。
[0040]實施例一
[0041]請參閱圖2,提供一種移動終端天線結構,可適用于手機、平板或者其他移動終端設備,所述移動終端包括一殼體,殼體內設置有一 PCB板1,所述PCB板I上方設有一凈空區,所述凈空區內設置有天線本體2 ;所述天線本體2包括饋電點3、接地點4、第一饋電長分支5、第一接地長分支6和第二接地短分支10 ;所述天線本體2通過饋電點3與PCB板I的饋電端口連接,通過接地點4與PCB板I的接地板連接。
[0042]由所述饋電點3向外引伸出窄長的L型所述第一饋電長分支5,所述第一饋電長分支5與PCB板I的一個表面基本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饋電長分支5的另一端懸空設置,且向接地點4方向延伸。圖中所述第二接地分支為U型,可選的,其也可以是直線型、曲線型、L型等,其一端連接所述接地點4,另一端連接L型第一接地長分支6的一短臂端,所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