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感測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利用簡單的結構來確保雙金屬件(bimetal)的變形性,并能夠進行雙金屬件的準確的定位,由此來提高雙金屬件的反應速度(熱響應性)的熱感測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例如,在電加熱器等的發熱設備等中,作為安全裝置使用了熱敏開關等的熱感測裝置,其用于感測高于預定的溫度的情況而使發熱設備停止工作,或者產生異常檢測信號等。
[0003]在這種熱感測裝置的內部,使用了受熱而能夠變形的雙金屬件(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
[0004]在這種熱感測裝置中,例如,存在有這樣的結構,即:將上述雙金屬件的邊緣部或周緣部夾入于殼體部與用于阻塞該殼體部的開口部的蓋狀部件之間,據此來保持雙金屬件。
[0005](現有技術文獻)
[0006](專利文獻)
[0007]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231074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8](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
[0009]然而,如上所述,在將雙金屬件的邊緣部夾入于殼體部與蓋狀部件之間來保持雙金屬件的情況下,存在若不能精密地管理雙金屬件的邊緣部與殼體部的內表面之間的間隙,則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的問題。
[0010]S卩,例如,在使上述間隙變窄來將雙金屬件準確地定位的情況下,存在當雙金屬件要反轉時,雙金屬件的邊緣部與殼體部的內表面發生干涉而不能正常反轉的擔憂。
[0011]相反,在使上述間隙變寬的情況下,雖然雙金屬件能夠反轉,但由于間隙寬而不能使雙金屬件準確地定位,因而會由于雙金屬件的位置的偏差而導致在反應速度上發生偏差。另外,也存在雙金屬件在殼體部的內部劇烈動作而發出異響或者發生磨損的擔憂。
[0012]因此,雙金屬件的邊緣部與殼體部的內表面之間的間隙實際上是微妙而細微的,且精密地管理這種間隙是成為提高熱感測裝置的質量、性能的最重要的因素,但是,由于存在產品誤差等,因而嚴格地管理上述間隙比想象的要難,由此會成為熱感測裝置的質量、性能發生偏差等的原因。
[0013](用于解決問題的手段)
[0014]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熱感測裝置具有:
[0015]雙金屬件,其能夠受熱變形;
[0016]殼體部,用于收容上述雙金屬件,并向上述雙金屬件傳遞外部的熱;以及
[0017]蓋狀部件,用于阻塞為了插入上述雙金屬件而設置于上述殼體部的開口部,
[0018]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蓋狀部件與上述雙金屬件之間設置有按壓保持部,上述按壓保持部用于將上述雙金屬件向上述殼體部的底部按壓賦能,并且
[0019]上述按壓保持部能夠隨著上述雙金屬件的變形而變形。
[0020](發明的效果)
[0021 ] 根據本發明,通過上述結構,能夠取得以下的作用效果。即,介于蓋狀部件與雙金屬件之間而安裝的按壓保持部發揮將雙金屬件向殼體部的底部按壓賦能的功能。
[0022]由此,雙金屬件以所需的按壓力與殼體部的底部相接觸,從而在雙金屬件與殼體部的底部之間獲得使接觸熱阻減少的必要表面壓,因而能夠經由殼體部的底部可靠且有效地將來自外部的熱源的熱向雙金屬件傳遞。由此,能夠提高雙金屬件的反應速度(熱響應性)。
[0023]當雙金屬件發生變形時,按壓保持部在雙金屬件的變形力的作用下強制性地發生彈性變形。
[0024]由此,能夠使雙金屬件抵抗按壓保持部的按壓賦能力而可靠地發生變形。S卩,能夠確保雙金屬件的變形性。
【附圖說明】
[0025]圖1為實施方式中所記載的實施例所涉及的基本的熱感測裝置的整體縱剖視圖(開放狀態)。
[0026]圖2為與圖1同樣的整體縱剖視圖(閉合狀態)。
[0027]圖3為實施例1所涉及的圖1的熱感測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0028]圖4為實施例1所涉及的圖2的熱感測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0029]圖5為表示接觸熱阻與表面壓之間的關系的圖表。
[0030]圖6為圖3的按壓保持部的俯視圖。
[0031]圖7為實施例2所涉及的圖1的熱感測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0032]圖8為實施例2所涉及的圖2的熱感測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3]以下,利用附圖來詳細說明本實施方式以及將本實施方式具體化了的實施例。
[0034]圖1?圖8示出該實施方式的實施例及其變形例。
[0035]實施例1
[0036]結構:以下,對結構進行說明。
[0037]如圖1、圖2的基本結構圖所示,例如,針對發熱設備等熱源1,作為安全裝置使用了熱敏開關等的熱感測裝置2,其用于感測發熱設備(熱源I)達到預定的溫度以上的情況而使發熱設備停止工作、或者產生異常檢測信號等。
[0038]該熱感測裝置2具有:雙金屬件3,其能夠受熱變形;殼體部4,用于收容該雙金屬件3,并向上述雙金屬件3傳遞外部的熱;以及蓋狀部件6,用于阻塞為了插入上述雙金屬件3而設置于上述殼體部4的開口部5。
[0039]補充說明
[0040]在這里,若補充說明上述內容,則在此情況下,上述“發熱設備等的熱源I”被假定為在電動汽車的空調裝置所使用的熱水加熱器中,用于加熱所使用的制冷劑的電加熱器等。但熱源I并不局限于此。
[0041]上述“熱感測裝置2”如字面含義,是用于感測熱的裝置。熱感測裝置2,除了上述內容之外,還可一體地具備開關部7或開關和操作桿8或桿,上述操作桿8或桿隨著上述雙金屬件3的變形而移動,從而使開關部7開關(接通或斷開)。由雙金屬件3和操作桿8構成用于自動操作開關部7的開關驅動機構。
[0042]此外,在圖中,雖然熱感測裝置2設置在發熱設備(熱源I)的上部,并使其操作桿8在朝著上下方向的狀態下能夠上下移動,但熱感測裝置2的設置位置、設置朝向、移動方向等并不局限于此。但是,在本實施例中,對操作桿8朝著上下方向的情況進行說明。
[0043]例如,開關部7具有:一對端子板11、12,固定于上述蓋狀部件6的外表面或圖中上表面;固定接點13,設置在一個端子板11上;以及可動接點15,經由可動板14設置在另一個端子板12上。
[0044]例如,上述開關部7的一對端子板11、12在蓋狀部件6的外表面的邊緣部的位置處,朝向蓋狀部件6的直徑方向配置于一條直線上,并在該狀態下固定于蓋狀部件6。上述固定接點13設置于一個端子板11的內側端的上表面。
[0045]另外,上述可動板14的基端部通過鉚接(力> 7 )等方式而固定于另一個端子板12的內側端的上表面(鉚接部14a)。可動板14為朝向固定接點13而向蓋狀部件6的直徑方向延伸的條狀板,并為了使可動板14的前端部從固定接點13向圖中上方隔開而向蓋狀部件6的面外方向例如圖中的上方適當地彎曲形成。
[0046]上述可動接點15以從固定接點13分離的狀態安裝于可動板14的前端部的固定接點13—側的面上。構成開關部7的這些一對端子板11、12、固定接點13、可動板14、以及可動接點15分別具有導電性。
[0047]另外,例如,上述操作桿8穿過殼體部4及蓋狀部件6的軸線方向、即殼體部4或蓋狀部件6的中心而向殼體部4或蓋狀部件6的厚度方向延伸。操作桿8為非導電性部件。操作桿8沿著軸線方向以移動自如、此時為升降自如的方式貫通蓋狀部件6的中心位置。為此,在蓋狀部件6的中心位置設置有用于引導操作桿8的移動的導孔16(參照圖3)等。該導孔16具有與操作桿8的外徑大致相同或稍微大的內徑尺寸。
[0048]操作桿8的配置設定成:上述開關部7在平時處于斷開或開放狀態,而工作時處于接通或閉合狀態。但是,還可將上述開關驅動機構的結構變更為:開關部7在平時處于接通或閉合狀態,而作時處于斷開或開放狀態。
[0049]上述“雙金屬件3”由熱膨脹率不同的多個金屬板貼合而成,因由熱引起的伸長差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