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線及應用該天線的移動終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申請涉及無線通訊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應用于具有金屬外殼的移動終端的天線和移動終端。
【背景技術】
[0002]為了便于攜帶,具有通訊功能的移動終端的天線通常采用內置式天線,此時,若移動終端的外殼采用金屬外殼,則該金屬外殼將影響移動終端內部的天線輻射和接收射頻信號,導致所述天線無法正常工作。
【發明內容】
[0003]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天線及應用該天線的移動終端,以解決移動終端采用金屬外殼時,移動終端內的天線無法正常工作的問題,技術方案如下:
[0004]一種天線,應用于具有金屬后殼的移動終端,所述金屬后殼包括相互獨立的第一后殼和第二后殼,所述第二后殼覆蓋在移動終端內的放置電池的上方,所述第一后殼覆蓋在移動終端上除所述第二后殼的覆蓋區域之外的區域;
[0005]所述天線包括所述第一后殼和耦合極板;
[0006]所述第一后殼與移動終端的接地端電連接,且所述第一后殼上設置有發送和接收射頻信號的信號端;
[0007]所述耦合極板與所述第一后殼形成耦合電容,且所述耦合極板通過第一連接線連接所述移動終端的接地端。
[0008]優選的,所述耦合極板為金屬板,所述金屬板與所述第一后殼之間設置有絕緣層。
[0009]優選的,所述耦合極板為移動終端內的USB接口,所述USB接口與所述第一后殼之間設置有絕緣層。
[0010]優選的,所述第一后殼通過第二連接線連接所述接地端。
[0011]優選的,所述第一后殼通過第三連接線連接所述第二后殼,所述第二后殼通過第四連接線連接所述接地端。
[0012]優選的,所述第三連接線和所述第二后殼通過一體成型方式得到。
[0013]一種移動終端,包括以上任一項所述的天線。
[0014]由以上技術方案可見,所述天線將移動終端的部分金屬后殼作為天線使用,代替移動終端內傳統的天線,以保證移動終端正常工作。具體的,所述天線包括未覆蓋在移動終端的電池區域上的第一后殼和與第一后殼稱合的稱合極板。第一后殼與接地端電連接,形成PIFA天線產生諧振,產生的基次諧波覆蓋低頻段,產生的高次諧波覆蓋一段高頻段。同時,第一后殼通過其與耦合極板形成的耦合電容耦合至接地端,產生諧振覆蓋另一段高頻段。上述兩個窄的高頻段形成一個寬的高頻段,因此,該天線的覆蓋的頻段較寬。
【附圖說明】
[0015]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申請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6]圖1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天線及應用其的具有金屬后殼的移動終端的立體分解結構圖;
[0017]圖2為圖1所示結構的A向側視剖面圖;
[0018]圖3為對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天線進行回損測試得到的頻率與回波損耗的關系曲線圖;
[0019]圖4為對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天線進行效率測試的得到的頻率與信號收發效率的關系曲線圖;
[0020]圖5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天線及應用其的具有金屬后殼的移動終端的的立體分解結構圖;
[0021]圖6為圖5所示結構的A向側視剖面圖;
[0022]圖7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天線及應用其的具有金屬后殼的移動終端的的立體分解結構圖;
[0023]圖8為圖7所示結構的A向側視剖面圖;
[0024]圖9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天線及應用其的具有金屬后殼的移動終端的的立體分解結構圖;
[0025]圖10為圖9所示結構的A向側視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下面將結合本申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
[0027]本申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天線及應用該天線的移動終端,以解決移動終端采用金屬外殼時,移動終端內的天線無法正常工作的問題。
[0028]圖1示出了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應用于具有金屬后殼的移動終端的天線的立體分解結構圖,圖2示出了圖1所示實施例的A向側視剖面圖。
[0029]參照圖1和圖2,對于具有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天線的移動終端,其金屬后殼包括相互獨立的第一后殼3和第二后殼2 ;其中,第二后殼2覆蓋在移動終端內用于放置電池的電池倉4上方,第一后殼3覆蓋在移動終端背面、除第二后殼2的覆蓋區域之外的區域。需要說明的是,圖2和圖3中將第一后殼3和第二后殼2分離示出,以清晰的展示具有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天線的移動終端金屬后殼的組成;在實際應用中,第一后殼3和第二后殼2之間是相接觸的,即移動終端背部完全被第一后殼3和第二后殼2覆蓋、無裸露部分。
[0030]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天線包括第一后殼3和耦合極板34。其中,第一后殼3與移動終端的接地端電連接,且第一后殼3上設置有發送和接收射頻信號的信號端;耦合極板34通過第一連接線31連接移動終端的接地端,第一后殼3與耦合極板34之間存在一定的間隔、形成耦合電容。
[0031]對于上述天線,第一后殼3與移動終端的接地端電連接,形成PIFA天線產生諧振;其中,諧振產生的基次諧波覆蓋低頻段,產生的高次諧波覆蓋一段高頻段。同時,第一后殼3與連接至接地端的耦合極板34形成耦合電容,該耦合電容產生諧振覆蓋另一段高頻段。上述兩個窄的高頻段形成一個寬的高頻段,因此,該天線的覆蓋的頻段較寬。
[0032]由上述結構可知,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應用于移動終端的天線,包括未覆蓋在移動終端的電池區域上的第一后殼和與所述第一后殼耦合的耦合極板。一方面,第一后殼與移動終端的接地端電連接,形成PIFA天線產生諧振,產生的基次諧波覆蓋低頻段,產生的高次諧波覆蓋一段高頻段;另一方面,第一后殼與耦合極板形成的耦合電容耦合至接地端,產生諧振覆蓋另一段高頻段;上述兩個窄的高頻段形成一個寬的高頻段,保證了該天線的覆蓋較寬的頻段。可見,本申請實施例利用金屬外殼可影響移動終端的射頻信號的特性,變弊為利,將移動終端的部分金屬后殼作為天線使用,代替傳統的獨立設置于移動終端內的內置天線,保證了移動終端正常工作,解決了現有技術的問題。
[0033]另外,上述實施例中,構成天線的部件,除第一后殼外,均設在移動終端內部,增強了移動終端的質感和美觀度。
[0034]同時,上述實施例中僅采用金屬后殼中未覆蓋電池的部分(即第一后殼3)作為天線的一部分,消除了電池對信號接收的影響。對于手持類便攜移動終端,如手機等,第一后殼3優選位于該移動終端的頂部,以降低手握對天線性能的影響。
[0035]下面通過回損測試和效率測試結果對本申請實施例所述天線的性能進行說明。
[0036]具體的,圖3示出了在600MHz?3GHz之間對本申請實施例所述天線進行回損測試的得到的頻率與回波損耗(單位:dB)的關系曲線圖;選取曲線圖中的4個主要測試點的坐標分別為 SI (824.00000MHz, -4.4077dB)、S2 (960.00000MHz, -12.071dB)、S3(1.7100000GHz,-3.2068dB)、S4 (2.1700000GHz, -4.4432dB)0 可以看出,本申請實施例所述天線所覆蓋的頻段至少包括824-960MHZ之間的低頻段和1710_2170MHz之間的高頻段,能同時滿足現有移動通信常用頻段GSM850/900/DCS/UMTS等。
[0037]圖4示出了對本申請實施例所述天線進行效率測試的得到的頻率與信號收發效率的關系曲線圖,可以看出,在上述低頻段(824-960MHZ)和高頻段(1710_2170MHz)內,天線的接收/發射效率均在30%以上,效果良好。
[0038]進一步的,本申請實施例中,耦合極板的固定方式至少有兩種:
[0039](I)在移動終端內設置一支架,用于固定上述耦合極板,并使其與第一后殼之間保持一定的間隔、形成耦合電容。
[0040](2)在所述耦合極板和第一后殼之間設置一具有一定厚度的絕緣層,一方面,通過該絕緣層固定所述耦合極板,另一方面,通過該絕緣層使所述耦合極板與第一后殼之間保持一定的間隔、形成耦合電容。
[0041]圖5示出了本申請實施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