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軸連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 本申請涉及一種同軸連接器。
【背景技術】
[0002]隨著電子設備變得越來越小型化,也需求同軸連接器越來越小型化。這些同軸連接器用作一插座(以下稱為一第一同軸連接器)以及用作一插頭(以下稱為一第二同軸連接器)。可安裝于一電路基板上的第一同軸連接器包括一筒狀的第一外部導體以及設置在第一外部導體的內側的一第一內部導體。
[0003]第二同軸連接器可安裝于一同軸線纜的端部或安裝于一電路基板上。第二同軸連接器具有:一夾接(crimped)部,固定于同軸線纜;一第二內部導體,電連接于同軸線纜;以及一筒狀的第二外部導體,圍繞第二內部導體的外側。
[0004]在第一同軸連接器中,第一外部導體接合于第二同軸連接器的第二外部導體的內周面,以使第一內部導體和第二內部導體對接并與第二同軸連接器建立電連接。
[0005]專利文獻I公開了一種第二同軸連接器,其具有帶有一狹縫的一 C字形狀的第二內部導體。當第二外部導體接合一第一外部導體時,壓力連續地作用于第一內部導體的外周面和第二內部導體的內周面。
[0006][專利文獻I]特開2013-98122號公報
[0007]隨著第二同軸連接器變得越來越小型化,也需求第二內部導體越來越小型化。然而,這降低了第二內部導體的彈性,而且更難以保持與一第一同軸連接器的第一內部導體的接觸。這導致第一同軸連接器和第二同軸連接器之間的電連接降低。
【發明內容】
[0008]鑒于這種情況,本申請的一目的在于防止一第一同軸連接器和一第二同軸連接器之間的電連接的任何降低。
[0009]以下是在本申請中公開的本申請的概述。
[0010]本申請提供一種同軸連接器,包括:一外部導體,用于與另一方的同軸連接器的一外部導體接合;一絕緣部,設置在所述外部導體的內側;以及一內部導體,設置在所述絕緣部的內側且與所述另一方的同軸連接器的一內部導體的外周面建立接觸。所述絕緣部包括:一第一固定部,已被固定;一第一彈性部,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方側且以所述第一固定部作為支點彈性地移動;以及一第二彈性部,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另一方側且以所述第一固定部作為支點彈性地移動。所述內部導體包括:一第二固定部,已被固定;一第一保持部,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一方側;以及一第二保持部,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另一方偵U。所述第一彈性部朝向所述另一方的同軸連接器的內部導體的外周面對所述第一保持部的外周面施壓;以及所述第二彈性部朝向所述另一方的同軸連接器的內部導體的外周面對所述第二保持部的外周面施壓。
[0011]根據本申請的一種同軸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彈性部的一端部和所述第二彈性部的一端部被一第一狹縫分開;所述第一保持部的一端部和所述第二保持部的一端部被一第二狹縫分開;所述第一彈性部和所述第一保持部固定;以及所述第二彈性部和所述第二保持部固定。
[0012]根據本申請的一種同軸連接器,其中,所述絕緣部具有將所述第一彈性部和所述第二彈性部連接的一圓弧的平面視圖形狀,且具有將所述第一彈性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以及所述第二彈性部連接的一 C字形狀的平面視圖形狀;以及所述內部導體具有將所述第一保持部和所述第二保持部連接的一圓弧形狀的平面視圖形狀,且具有將所述第一保持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以及所述第二保持部連接的一 C字形狀的平面視圖形狀。
[0013]根據本申請的一種同軸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狹縫和所述第二狹縫相對所述第一固定部位于同一方向。
[0014]根據本申請的一種同軸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狹縫的開口大于所述第二狹縫的開口。
[0015]根據本申請的一種同軸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彈性部和所述第二彈性部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接合所述外部導體的內周面的一部分。
[0016]與不具有這種結構的同軸連接器不同,本申請的所述第一彈性部及所述第二彈性部的彈性力能夠作用于另一方的同軸連接器的內部導體上。這強制保持兩個同軸連接器之間的接觸,且防止電連接的任何降低。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本申請的一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一同軸連接器以及第二同軸連接器的一立體圖。
[0018]圖2A是沿圖1的線I1-1I作出的第一同軸連接器的一剖視圖。
[0019]圖2B是圖2A的IIB區域的一局部放大圖。
[0020]圖3是圖1的第二同軸連接器的一立體圖。
[0021]圖4是圖3的第二同軸連接器的一立體圖。
[0022]圖5是圖3的內部導體從Z2方向觀察到的一平面視圖。
[0023]圖6是圖3的第二同軸連接器的內部導體和外部導體從Z2方向觀察到的一平面視圖。
[0024]圖7是本申請的一第二實施例中的一第三同軸連接器的一平面視圖。
[0025]圖8是圖7的第三同軸連接器從Xl方向觀察到的一側面圖。
[0026]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0027]8 外部導體
[0028]10 筒狀部1a —方的端部
[0029]1b另一方的端部11 板狀部
[0030]12 接合部12a外周面
[0031]12b內周面12c第一外周面交界部
[0032]12d第二內周面交界部12e第二外周面交界部
[0033]12f第三內周面交界部12g第三外周面交界部
[0034]12h第一內周面交界部12i第四外周面交界部
[0035]12j第四內周面交界部13a第一外周面傾斜部
[0036]13b第一內周面傾斜部13c第一外周面交界部
[0037]13d第一內周面交界部14第一部
[0038]14a外周面14b內周面
[0039]16第二部16a外周面
[0040]16b內周面20內部導體
[0041]22外周面30絕緣體
[0042]36交界108外部導體
[0043]110筒狀導體111外周
[0044]112接合部118臂部
[0045]118c、118d引導部119延伸部
[0046]120內部導體122a外周面
[0047]122b內周面124第一保持部
[0048]124a端部126第二保持部
[0049]126a端部128第一連接部
[0050]129第二連接部150絕緣部
[0051]152內周面154第一彈性部
[0052]156第二彈性部164a凸部
[0053]174a凹部250絕緣部
[0054]254第一彈性部256第二彈性部
[0055]258外周面C同軸線纜
[0056]Gl第一狹縫G2第二狹縫
[0057]SI第一固定部S2第二固定部
[0058]P第二同軸連接器P2第三同軸連接器
[0059]R第一同軸連接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60]接下來是參照附圖的本申請的一實施例的同軸連接器(第一同軸連接器、第二同軸連接器)的結構的說明。在下面說明所參照的附圖中,為方便起見,一些部分可能已經被放大,以便于說明本申請的特征,圖中所示的部件之間的尺寸比例可能與實際的部件的尺寸比例不同。下面說明所提及的材料僅是舉例,且可能與實際部件的材料不同。在不脫離本申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作出各種修改。
[0061]圖1是本申請的一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一同軸連接器R以及第二同軸連接器P的一立體圖。圖1的第二同軸連接器P固定于一同軸線纜C。圖2A是沿圖1的線I1-1I作出的第一同軸連接器R的一剖視圖。圖2B是圖2A的IIB區域的一局部放大圖。出于說明的目的,圖2A示出與第一同軸連接器R接觸的第二同軸連接器P(外部導體108的筒狀導體110)。
[0062]在圖中,同軸線纜C延伸的方向為Y(Y1、Y2)方向。同軸線纜C的前端朝向Yl方向,而相反端朝向Υ2方向。在平面視圖中,與Υ(Υ1、Υ2)方向正交的方向為Χ(Χ1、Χ2)方向。第一同軸連接器R和第二同軸連接器P的對接方向為Z (Zl、Z2)方向。當從第一同軸連接器R觀察時,第二同軸連接器P為Zl方向,而相反的方向為Z2方向。
[0063]第一同軸連接器R為用作插座的同軸連接器,且對接第二同軸連接器P (插頭)。如圖1和圖2A所示,第一同軸連接器R具有一外部導體8、一內部導體20以及一板狀的絕緣體30。第二同軸連接器P具有連接于外部導體8的一外部導體108。一接合部112設置于外部導體108的筒狀導體110的內周。第二同軸連接器P的結構將在后面說明。
[0064]外部導體8連接于第二同軸連接器P的外部導體108且連接于一電路基板(未示出)。如圖1和圖2A所示,外部導體8具有一筒狀部10以及一板狀部11。板狀部11為沿X(X1、X2)方向延伸的一寬部。筒狀部10被彎曲以延伸形成板狀部11的Zl方向上的一部分。
[0065]筒狀部10連接第二同軸連接器P的外部導體108。筒狀部10為一筒狀的電極,且在平面視圖中與內部導體20同軸且與內部導體20的外周面22間隔開。筒狀部10的周邊的板狀部11由絕緣體30覆蓋,從而筒狀部10由絕緣體30保持。
[0066]在本實施例中,外部導體8的沿Zl方向延伸的筒狀的部分為筒狀部10。筒狀部10的在Z2方向上的端部(在筒狀部10與板狀部11之間的彎曲朝向板狀部11起始的交界處)稱為一方的端部10a,而在Zl方向上的端部則稱為另一方的端部10b。在此,板狀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