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電池,特別涉及一種電池包及用電裝置。
背景技術:
1、現有電池包中,通過向液冷板通入導熱流體以調節電池單體的溫度,在電池包出現異常情況導致電池單體溫度過高時,需要加大導熱流體的通入量,以盡快降低電池單體的溫度,但是短時間內通入較大量的導熱流體,液冷板所受到的導熱流體的流體壓力較大,容易導致液冷板受損,影響液冷板的使用壽命,并且影響電池單體的溫度調節效果,影響電池包的使用安全。
技術實現思路
1、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池包及用電裝置,以解決目前電池包的液冷板中通入的導熱流體在流體壓力過大時對液冷板使用壽命及電池包使用安全造成影響的問題。
2、本技術實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電池包,所述電池包具有兩兩相交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所述電池包包括:箱體,內部設有容納腔,所述箱體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相對設置的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第一壁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端開設有進液口;第一流道板,設置于所述第一壁朝向所述第二壁的一面,所述第一流道板朝向所述第二壁的一側設置有第一流道;電池單體,設置于所述第一流道板上;第一液冷板,設置于所述第一流道板上并與所述電池單體沿所述第一方向抵接,所述第一液冷板內部設有供導熱流體流動的第二流道,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液冷板朝向所述第一壁的一面開設有與所述第二流道連通的進液端口,所述進液端口與所述進液口相對設置;第二液冷板,設置于所述第一流道板上,包括與所述電池單體沿所述第二方向抵接的第一單板,所述第一單板內部設有供導熱流體流動的第三流道,所述第三流道的進液端朝向所述進液口,所述第三流道的出液端與所述第一流道連通;閥體,插設于所述進液端口以阻隔所述進液口與所述第二流道,所述閥體與所述第一單板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以阻隔所述進液口與所述第三流道的進液端;所述閥體所受壓力達到預設的第一壓力閾值時能夠連通所述進液口與所述第二流道,所述閥體所受壓力達到預設的第二壓力閾值時能夠連通所述進液口與所述第三流道的進液端,所述第一壓力閾值小于所述第二壓力閾值。
3、可選的,所述閥體包括第一主體和擋板;所述第一主體插設于所述進液端口,所述第一主體內部設有沿所述第三方向貫通所述第一主體的導流腔,所述第一主體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單板的一側開設有與所述導流腔連通的導流口;所述擋板設置于所述導流腔中,所述擋板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連接的第一封堵部和第二封堵部,所述第一封堵部能夠封堵所述導流腔,所述第二封堵部能夠封堵所述導流口;所述擋板能夠在所述導流腔中沿所述第三方向往復移動,所述第一封堵部所受壓力達到所述第一壓力閾值時,能夠連通所述進液口與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一封堵部所受壓力達到所述第二壓力閾值時,能夠連通所述進液口與所述第二流道,并能夠帶動所述第二封堵部露出至少部分所述導流口以連通所述進液口與所述第三流道的進液端。
4、可選的,所述閥體還包括第一彈性件;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封堵部背離所述第一流道板的一端凹陷形成凹陷部,所述第一主體背離所述第一流道板的一端內接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嵌設于所述凹陷部中;所述第一彈性件設置于所述凹陷部中,所述第一彈性件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另一端與所述凹陷部抵接;所述第一封堵部沿所述第三方向遠離所述第一流道板,所述凹陷部擠壓所述第一彈性件。
5、可選的,所述閥體還包括導柱,所述導柱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一端與所述凹陷部連接,另一端插設于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彈性件套設于所述導柱上。
6、可選的,所述電池包還包括第二流道板,設置于所述第一壁背離所述第二壁的一面,所述第二流道板朝向所述第一壁的一側設置有第四流道;所述第一壁沿所述第二方向背離所述進液口的一端開設有出液口,所述進液口與所述第四流道連通;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液冷板朝向所述第一壁的一面開設有與所述第二流道連通的出液端口,所述出液端口與所述出液口相對設置。
7、可選的,所述第二液冷板還包括第二單板,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單板與所述第一單板相對設置并分別與所述電池單體抵接,所述第二單板內部設有供導熱流體流動的第五流道,所述第五流道的進液端與所述第一流道連通,所述第五流道的出液端與所述出液口連通。
8、第二單板的設置,可與第一單板配合形成對電池單體沿第二方向的夾持、固定,并可對電池單體沿第二方向相對設置兩個面的溫度調節和控制,使得電池單體處于合適的工作溫度,提升電池單體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壽命。
9、可選的,所述第二液冷板還包括第三單板;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單板與所述第二單板之間設置有多個所述電池單體,相鄰的兩個所述電池單體之間設置有一個所述第三單板;所述第三單板內部設有供導熱流體流動的第六流道,所述第六流道的進液端和出液端分別與所述第一流道連通。
10、第三單板的設置,使得第一單板、第二單板和第三單板配合形成對多個電池單體沿第二方向的夾持、固定,保證電池單體在箱體中的安裝穩定性,并可形成對每個電池單體沿第二方向相對設置的兩面的溫度的調控,提升電池單體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壽命。
11、可選的,所述電池單體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對設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對設置的第三面和第四面以及沿所述第三方向相對設置的第五面和第六面,第一面、第三面、第二面和第四面順次首尾相連,以形成具有兩端敞口的殼體結構,第五面和第六面分別蓋合兩端敞口,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為表面積最大的面;所述第一液冷板包括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子板與所述第二子板連接,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子板和所述第二子板分別與所述第一面或所述第二面抵接;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單板與鄰近的所述電池單體的第三面抵接,所述第二單板與鄰近的所述電池單體的第四面抵接,相鄰的兩個所述電池單體中,一個所述電池單體的第三面與另一個所述電池單體的第四面分別與所述第三單板抵接;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電池單體的第五面能夠與所述第一流道中的導熱流體直接接觸。
12、可選的,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單板的相對兩端分別彎折形成第一彎折部,所述第三流道的進液端和出液端分別開設于鄰近所述第一流道板的所述第一彎折部上,一個所述第一彎折部與所述電池單體的第五面抵接,另一個所述第一彎折部與第六面抵接;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單板的相對兩端分別彎折形成第二彎折部,所述第五流道的進液端和出液端分別開設于鄰近所述第一流道板的所述第二彎折部上,一個所述第二彎折部與所述電池單體的第五面抵接,另一個所述第二彎折部與鄰近的所述電池單體的第六面抵接;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三單板的一端設置有支撐部,另一端設置有包覆部,所述第六流道的進液端和出液端分別開設于所述支撐部上,所述支撐部與鄰近的所述電池單體的第五面抵接,所述包覆部與鄰近的所述電池單體的第六面抵接。
13、可選的,所述第一液冷板包括插接件、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所述第一子板和所述第二子板內部分別設有供導熱流體流動的子流道,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子板與所述第二子板連接,所述子流道連通形成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一子板通過所述插接件插設于所述進液口,所述第二子板通過所述插接件插設于所述出液口,以連通所述第四流道與所述第二流道;所述插接件與所述第一壁之間可拆卸連接,所述第一子板與所述第二子板之間可拆卸連接。
14、第一液冷板與第一壁之間的可拆卸連接,可提升電池包后續保養和維護的便利性,并可提升第一液冷板的拆裝便利性,便于后續第一液冷板的維護和回收,降低制造成本。
15、可選的,所述插接件包括插接部,所述插接部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間隔設置的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進液端口開設于所述第一子板朝向所述第一壁的一面,所述第一插接部的一端插設于所述進液口,另一端插設于所述進液端口,所述第一插接部內部設有貫通所述第一插接部的第一容置腔,以連通所述進液口與所述進液端口,所述第一插接部與所述第一壁可拆卸連接;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出液端口開設于所述第二子板朝向所述第一壁的一面,所述第二插接部的一端插設于所述出液口,另一端插設于所述出液端口,所述第二插接部內部設有貫通所述第二插接部的第一容置腔,以連通所述出液口與所述出液端口,所述第二插接部與所述第一壁可拆卸連接;所述閥體設置于所述第一插接部的第一容置腔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插接部朝向所述第一單板的一側開設有與所述第一容置腔連通的導流開口,所述導流開口與導流口連通。
16、可選的,所述插接件還包括連接部和連桿;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子板背離所述第二子板一端的外側設置有所述連接部,所述第二子板背離所述第一子板一端的外側設置有所述連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插接部通過連桿與鄰近的所述連接部連接,所述第二插接部通過連桿與鄰近的所述連接部連接;所述連接部能夠通過連桿帶動所連接的所述第一插接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動,使得所述第一插接部與所述第一壁分離;所述連接部能夠通過連桿帶動所連接的所述第二插接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動,使得所述第二插接部與所述第一壁分離。
17、可選的,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子板背離所述第二子板的一端開設有與所述第二流道連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子板背離所述第一子板的一端開設有與所述第二流道連通的第一通孔;所述連桿插設于所述第一通孔并能夠沿所述第三方向在所述第一通孔中移動;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插接部鄰近所連接的所述連接部的一側設置有遮擋部,所述第二插接部鄰近所連接的所述連接部的一側設置有遮擋部;所述遮擋部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并遮擋所述第一通孔。
18、可選的,所述第一液冷板還包括第二彈性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子板背離所述第二子板的一端設置有壓接部,所述第二子板背離所述第一子板的一端設置有壓接部;所述壓接部沿所述第三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壁的一面開設有第一插槽;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連接部插設于所述第一插槽,所述連接部內部設有貫通所述連接部的第二容置腔,所述連接部貫穿所述第一流道板,所述連接部鄰近所述第一壁的一端內接有承接部,所述承接部與所述第一壁抵接,所述第二彈性件設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中,所述第二彈性件的一端插設于所述第一插槽,另一端與所述承接部抵接;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連接部能夠在所述第一插槽中移動并通過所述承接部擠壓所述第二彈性件,以帶動所述壓接部遠離所述第一壁。
19、可選的,所述第一液冷板還包括第二彈性件和支撐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子板背離所述第二子板的一端設置有壓接部,所述第二子板背離所述第一子板的一端設置有壓接部;所述壓接部沿所述第三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壁的一面開設有第一插槽;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連接部插設于所述第一插槽,所述連接部內部設有貫通所述連接部的第二容置腔,所述支撐件貫穿所述第一流道板并設置于所述第一壁上,所述連接部設置于所述支撐件背離所述第一壁的一面,所述第二彈性件設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中,所述第二彈性件的一端插設于所述第一插槽,另一端與所述支撐件抵接;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支撐件能夠向遠離所述第一壁的方向移動,并能夠帶動所述連接部在所述第一插槽中移動并擠壓所述第二彈性件。
20、可選的,所述支撐件包括第二主體;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壁朝向所述第一流道板的一面設置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二主體設置于所述第一壁上,所述第二主體朝向所述第一壁的一面開設有卡槽,所述第二主體通過所述卡槽與所述第一凸起部卡接連接;所述進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設置于所述第一凸起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對兩端;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彈性件的一端插設于所述第一插槽,另一端與所述第二主體抵接,所述第二主體能夠向遠離所述第一壁的方向移動,所述支撐件通過所述第二主體帶動所述連接部在所述第一插槽中移動并擠壓所述第二彈性件。
21、可選的,所述支撐件還包括第二限位部;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主體的相對兩端分別設置一個所述第二限位部,兩個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間限定形成導向腔,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限位部貫穿所述第一流道板,所述壓接部插設于所述導向腔中,兩個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形成對所述壓接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動的限位。
22、可選的,所述第一流道板沿所述第三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壁的一面凸出設置有多個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嵌設于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二凸起部之間;所述第一流道板沿所述第三方向背離所述第一壁的一面凸出設置有多個第三凸起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三凸起部之間限定形成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液冷板沿所述第三方向與所述第三凸起部抵接。
23、可選的,所述第一液冷板還包括連接件,所述連接件包括第三主體;所述第三主體沿所述第三方向貫穿所述第一流道板并插設于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三主體設置于所述第一子板與所述第二子板之間;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主體上開設有貫通所述第三主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三主體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子板卡接連接,所述第三主體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子板卡接連接,所述第一子板與所述第二子板中的子流道通過所述第二通孔連通。
24、可選的,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壁朝向所述第一流道板的一面設置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朝向所述第一流道板的一端開設有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插槽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對設置的兩個槽壁;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三主體鄰近所述第一壁的一端凸出設置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插設于所述第二插槽并與所述槽壁卡接連接。
25、可選的,所述連接件還包括卡接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主體的相對兩端分別設置有至少一個所述卡接件,所述卡接件插設于所述第二通孔,所述卡接件上開設有貫通所述卡接件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與所述第二通孔連通;沿所述第二方向,設置于所述第三主體一端的所述卡接件與所述第一子板卡接連接,設置于所述第三主體另一端的所述卡接件與所述第二子板卡接連接,所述第一子板與所述第二子板中的所述子流道通過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連通。
26、可選的,所述第一液冷板包括第一子板、第二子板以及至少一個第三子板,所述第一子板、至少一個所述第三子板和所述第二子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連;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子板與所連接的所述第三子板之間可拆卸連接,所述第二子板與所連接的所述第三子板之間可拆卸連接。
27、可選的,所述第二流道板朝向所述第一壁的一側還設置有進液流道、出液流道和支流道,所述出液流道與所述支流道分別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沿所述第二方向間隔設置;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進液流道的出液端與所述支流道連通;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四流道遠離所述進液口的一端與所述支流道連通,所述第四流道鄰近所述進液口的一端與所述進液口沿所述第三方向連通;所述出液口與所述出液流道沿所述第三方向連通,第五流道的出液端與所述出液流道連通。
28、本技術實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種用電裝置,包括如前所述的電池包,所述電池包對所述用電裝置提供工作所需的電能。
29、綜上,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一種電池包及具有該電池包的用電裝置,所述電池包通過在箱體的第一壁上設置第一流道板,在第一流道板背離第一壁的一側設置第一流道,將電池單體、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設置于第一流道板上,第一液冷板與電池單體沿第一方向抵接,第二液冷板包括與電池單體沿第二方向抵接的第一單板,第一液冷板內部設有第二流道,第一單板內部設有第三流道,并在第一液冷板的進液端口插設閥體,以阻隔進液口與第一液冷板中的第二流道,且閥體與第一單板沿第一方向排布以阻隔進液口與第三流道的進液端,閥體所受壓力達到預設的第一壓力閾值時,能夠連通進液口與第二流道,使得導熱流體進入第一液冷板中對電池單體的溫度進行調節控制,閥體所受壓力達到預設的第二壓力閾值時,能夠連通進液口與第三流道的進液端,使得導熱流體能夠在進入第一液冷板的同時進入第一單板,以調節電池單體的溫度,且第一壓力閾值小于第二壓力閾值,從而使得通入第一液冷板中的導熱流體流量過高時,可通過第一單板對導熱流體進行分流,降低導熱流體的壓力,并可提升電池單體的溫度均勻性,保證電池包的使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