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設備連接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插接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各種電子設備的功能的不斷增加,各種板卡之間的接口也隨之增加,各種板卡之間需要通過接口進行連接,以給設備增加不同的板卡功能。
接口不僅可以用于連接不同的板卡,還能夠連接不同標準的端子,實現接口轉換的功能。一般來說,接口用于設備或者板卡的端子插入,使得設備或者板卡的端子通過接口與另一設備連接。
傳統的接口插入方向固定,無法滿足多種角度插入的需求,造成設備或者板卡的擴展的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針對傳統的接口插入方向固定,無法滿足多種角度插入的需求,造成設備或者板卡的擴展的不便的缺陷,提供一種插接裝置。
一種插接裝置,包括:接線本體和若干管腳,所述接線本體與若干所述管腳連接;
所述接線本體具有第一連接面、第二連接面和插接面,所述第一連接面和所述第二連接面相鄰,且所述第一連接面和所述第二連接面連接,所述第二連接面和所述插接面相鄰,且所述第二連接面和所述插接面連接,所述第一連接面和所述插接面相背設置;
所述第一連接面開設有若干第一插孔,所述第二連接面開設有若干第二插孔,所述插接面開設有若干安裝孔,每一所述安裝孔內設置有一所述管腳,且每一所述管腳至少部分凸起設置于所述插接面,每一所述第一插孔與一所述安裝孔對齊,且所述每一所述第一插孔與一所述安裝孔連通,每一所述第二插孔與一所述安裝孔連通。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接線本體具有兩個所述第二連接面,兩個所述第二連接面相背設置。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接線本體開設有通槽,所述通槽貫穿兩個所述第二連接面,且所述通槽與所述安裝孔連通。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管腳包括一體連接的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所述第一子部凸起設置于所述插接面,所述第二子部設置于所述安裝孔內。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子部的寬度大于所述第一子部的寬度。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安裝孔靠近所述第一連接面的一端的寬度大于所述安裝孔靠近所述插接面的一端的寬度。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子部遠離所述第一子部的一端開設有插槽。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連接面垂直于所述第二連接面。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插接面垂直于所述第二連接面。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插孔垂直于所述安裝孔。
上述插接裝置,在第一連接面和第二連接面分別設置有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使得外部設備可以通過第一連接面和第二連接面不同的角度插入,與插接裝置的管腳連接,使得設備或者板卡的擴展的更為便捷,使用更為靈活。
附圖說明
圖1為一實施例的插接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一實施例的插接裝置的立體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3為一實施例的管腳與接線本體的局部剖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方式。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對本實用新型的公開內容理解的更加透徹全面。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設置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實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例如,一種插接裝置,包括:接線本體和若干管腳,所述接線本體與若干所述管腳連接;所述接線本體具有第一連接面、第二連接面和插接面,所述第一連接面和所述第二連接面相鄰,且所述第一連接面和所述第二連接面連接,所述第二連接面和所述插接面相鄰,且所述第二連接面和所述插接面連接,所述第一連接面和所述插接面相背設置;所述第一連接面開設有若干第一插孔,所述第二連接面開設有若干第二插孔,所述插接面開設有若干安裝孔,每一所述安裝孔內設置有一所述管腳,且每一所述管腳至少部分凸起設置于所述插接面,每一所述第一插孔與一所述安裝孔對齊,且所述每一所述第一插孔與一所述安裝孔連通,每一所述第二插孔與一所述安裝孔連通。
上述實施例中,在第一連接面和第二連接面分別設置有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使得外部設備可以通過第一連接面和第二連接面不同的角度插入,與插接裝置的管腳連接,使得設備或者板卡的擴展的更為便捷,使用更為靈活。
如圖1和圖3所示,其為一實施例的插接裝置10,包括:接線本體100和若干管腳200,所述接線本體100與若干所述管腳200連接,每一管腳200均連接所述接線本體100;所述接線本體100具有第一連接面110、第二連接面120和插接面130,所述第一連接面110和所述第二連接面120相鄰,且所述第一連接面110和所述第二連接面120連接,即所述第一連接面110和所述第二連接面120鄰接,所述第二連接面120和所述插接面130相鄰,且所述第二連接面120和所述插接面130連接,即所述第二連接面120和所述插接面130鄰接,所述第一連接面110和所述插接面130相背設置;所述第一連接面110開設有若干第一插孔111,所述第二連接面120開設有若干第二插孔122,所述插接面130開設有若干安裝孔131,每一所述安裝孔131內設置有一所述管腳200,且每一所述管腳200至少部分凸起設置于所述插接面130,每一所述第一插孔111與一所述安裝孔131對齊,且所述每一所述第一插孔111與一所述安裝孔131連通,每一所述第二插孔122與一所述安裝孔131連通。例如,每一第一插孔111與一第二插孔122連通。
例如,請參見圖1,所述第一連接面110垂直于所述第二連接面120,例如,所述插接面130垂直于所述第二連接面120,具體地,第二連接面120分別與第一連接面110和插接面130垂直,而第一連接面110和插接面130相互平行,本實施例中,接線本體100具有類似長方體的結構,其正面為插接面130,插接面130上的管腳200插入第一板卡的接口中,實現管腳200與第一板卡的電器元件的連接,接線本體100的背面為第一連接面110,第一連接面110的第一插孔111為設備提供接口,第二板卡的端子從第一插孔111內插入,并與安裝孔131內的管腳200連接,從而使得第二板卡與第一板卡實現連接。而本實施例中,第二連接面120作為接線本體100的側面,其開設的第二插孔122也作為接口,用于為第三板卡的端子插入,使得第三板卡的端子與管腳200連接,從而實現第三板卡與第一板卡的連接。
上述結構使得外部設備可以通過第一連接面110和第二連接面120不同的角度插入,與插接裝置10的管腳200連接,使得設備或者板卡的擴展更為便捷,使用更為靈活。
為了適應不同的端子,提供不同的接口,例如,所述第一插孔111和所述第二插孔122的寬度相異設置,這樣,第一插孔111和第二插孔122為不同規格的接口,能夠適應不同大小的端子,進而可以適應不同標準的端子。
為了使得從第二插孔122的插入的端子能夠準確地與管腳200連接,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插孔122垂直于所述安裝孔131,例如,第二插孔122具有中心軸線,所述安裝孔131具有中心軸線,所述第二插孔122的中心軸線垂直于所述安裝孔131的中心軸線,例如,第二插孔122的中心軸線垂直于第二連接面120,本實施例中,由于第二連接面120為接線本體100的側面,第二連接面120垂直于插接面130,因此,第二插孔122垂直于安裝孔131,第二插孔122沿著垂直于第二連接面120的方向開設,進而使得每一第二插孔122均能夠準確對齊于安裝孔131,進而使得從第二插孔122插入的端子能夠準確對齊于管腳200,與管腳200連接。
為了更為方便板卡與接線裝置10的連接,例如,所述接線本體100具有兩個所述第二連接面120,兩個所述第二連接面120相背設置,每個第二連接面均與所述插接面鄰接,本實施例中,兩個相背設置的第二連接面120即接線本體100的兩個側面,接線本體100的兩個側面分別開設有第二通孔,這樣,板卡的端子可以從兩個方向插入,進一步方便了板卡與接線裝置10的連接。
為了提供更多的接口,例如,若干所述安裝孔呈兩排設置,例如,如圖1所示,若干所述管腳200呈兩排設置,例如,兩排所述安裝孔相互錯開,例如,所述第一連接面110開設有兩排第一插孔111,每一排所述第一插孔111與一排所述安裝孔131對齊設置,且每一第一插孔111與一安裝孔131連通,例如,每一所述第二連接面120上的若干第二插孔122與同一排的若干所述安裝孔131一一對應連通,這樣,兩側的第二連接面120均提供第二插孔122作為接口,而第一連接面110上設置了更多的第一插孔111,為接線裝置10提供了更多的接口,且外部板卡或者設備不僅可以從兩個方向插入第二插孔122,還能夠使得接線裝置10能夠從兩個方向同時連接外部板卡或設備,進一步提高了接線裝置10的靈活性。
為了避免兩個側面的第二插孔相互連通導致的短路,例如,兩個所述第二連接面的若干所述第二插孔錯開設置,即一側的第二連接面的第二插孔與另一側的第二連接面的第二插孔一一錯開,且不對齊,例如,兩個所述第二連接面的所述第二插孔相互隔離,即一側的第二連接面的第二插孔與另一側的第二連接面的第二插孔之間不連通,這樣,能夠有效避免從兩個第二連接面分別插入的端子相互連接引起短路。
應該理解的是,由于接線本體100內管腳200數量較多,容易堆積熱量,這樣,將容易造成接線裝置10過熱而短路,因此,在一個實施例中,請再次參見圖1,所述接線本體100開設有通槽101,所述通槽101貫穿兩個所述第二連接面120,且所述通槽101與所述安裝孔131連通,例如,所述通槽101貫穿所述接線本體100且露置于兩個所述第二連接面120;這樣,一方面,該通槽101用于散熱,使得安裝孔131內的管腳200以及設備的端子的熱量能夠快速散發,另一方面,該通槽101還用于提供線纜的插入,使得線纜能夠插入通槽101并與管腳200連接,例如,線纜插入通槽101內,被管腳200所夾緊,進而實現線纜與管腳200的連接,從而使得接線裝置10具有更為靈活的連接方式,不僅可以連接設備或者板卡,還能夠連接線纜。
為了管腳200能夠穩固地設置于安裝孔131內,在一個實施例中,如圖2和圖3所示,所述管腳200包括一體連接的第一子部210和第二子部220,所述第一子部210凸起設置于所述插接面130,所述第二子部220設置于所述安裝孔131內,例如,所述第二子部220的寬度大于所述第一子部210的寬度,例如,所述安裝孔131靠近所述第一連接面110的一端的寬度大于所述安裝孔131靠近所述插接面130的一端的寬度,例如,所述第二子部220的寬度大于所述安裝孔131靠近所述插接面130的一端的寬度。
本實施例中,第一子部210外露于安裝孔131,用于插入板卡的接口,與板卡連接,第二子部220用于與插入第一插孔111或第二插孔122的端子連接,而由于第二子部220的寬度大于安裝孔131靠近插接面130的一端的寬度,使得第二子部220被安裝孔131的側壁卡緊在安裝孔131內,無法向安裝孔131靠近插接面130的一端的開口運動。
為了進一步固定管腳200,例如,請參見圖3,所述第二子部220向外側凸起設置有卡緊部230,所述安裝孔131的側壁開設有卡緊槽132,所述卡緊部230設置于所述卡緊槽132內,這樣,第二子部220將卡緊在安裝孔131內,并使得第二子部220也無法朝向安裝孔131靠近第一連接面110的一端的開口運動,使得管腳200充分固定。
為了使得第一子部210能夠穩固地插在板卡的接口內,例如,如圖2所示,第一子部210設置有第一彎折部211,例如,所述彎折部具有“7”字形結構,例如,所述第一子部210還設置有第二彎折部212,所述第二彎折部212通過所述第一彎折部211與所述第二子部連接,所述第二彎折部212具有“V”字形結構,且所述第一彎折部211和所述第二彎折部212的彎折方向相異,例如,所述第一子部還包括直線部213,所述第一彎折部211通過所述直線部213與所述第二子部連接,這樣,由于第一子部設置彎折方向不同的彎折部,進而使得第一子部插入接口內容易卡緊,不容易松動。
為了固定端子,使得端子與管腳200的連接更為穩固,在一個實施例中,請再次參見圖2,所述第二子部220遠離所述第一子部210的一端開設有插槽223,例如,所述第二子部220具有Y字形結構,例如,第二子部220包括連接部221和兩個插接部222,所述連接部221與第一子部210連接,兩個所述插接部222連接于所述連接部221遠離第一子部210的一端,且兩個所述插接部222之間間隔設置,兩個插接部222之間形成插槽223,這樣,當板卡的端子從第一插孔111或者第二插孔122插入時,端子將插在兩個插接部222之間的插槽223,并被兩個插接部222所夾緊,進而使得端子得到充分固定。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