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冷卻裝置,具體涉及一種電抗器冷卻裝置。
背景技術:
電抗器運行時,其內部的鐵芯、線圈和鋼結構件均要產生損耗,這些損耗將轉變為熱量向外發散,從而引起電抗器的發熱和溫度升高。線圈和鐵芯溫度升高,開始時溫度上升很快,但隨著線圈及鐵芯溫度的升高,它們對周圍冷卻介質就有了一定的溫度差,從而將一部分熱量傳給周圍介質,使周圍介質溫度增高。此后,線圈和鐵芯本身的溫度上升速度就逐漸減慢,經過一段時間后達到穩定狀態(溫度不再繼續升高),此時線圈和鐵芯所產生的熱量將全部散發到周圍介質中。
電抗器內部產生的熱量,通常是通過冷卻裝置的進油管將電抗器內部熱油帶到多組片式散熱器中,經過片式散熱器的散熱將熱油溫度降低后,冷油通過冷卻裝置下部的回油管流回到電抗器中。通過不斷的油流循環,最終達到降低電抗器溫度升高的目的。因此,合理的油流分配、暢通的油流通道是解決電抗器散熱的重要措施。
目前的電抗器冷卻裝置,存在以下的技術缺陷:如圖1所示,直線型進油管和L型回油管的水平段平行安裝在片式散熱器的上、下端且進油管和回油管位于電抗器同一側的端頭與電抗器相接,油流流經最近端的一組片式散熱器的路徑最小、流經最遠端的一組片式散熱器的路徑最大,流經冷卻裝置的油流“先進先出、后進后出”。因油管對油的流速有一定的阻礙作用,油流路徑越大,則其流速越慢,因此相同時間內,流經最近端的一組片式散熱器的油量大于其它片式散熱器,導致各組片式散熱器的散熱能力不均勻,將影響到電抗器冷卻裝置最終的散熱效果。而且,隨著片式散熱器組數的增多,此弊端會更加突出。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電抗器冷卻裝置現有的技術缺陷,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新型的電抗器冷卻裝置,將回油管設計成U型結構,使冷卻裝置達到最佳的散熱效果。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電抗器冷卻裝置,包括進油管、至少兩組片式散熱器、U型回油管;片式散熱器均平行設置且長度相等;進油管、U型回油管的一端分別通過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蝶閥或者法蘭盤與電抗器本體連接、另一端通過蓋板封堵;
片式散熱器的上端與進油管的管體一側的開口密封連接,下端與U型回油管的帶有封堵蓋板的管體一側的開口密封連接。
進油管、片式散熱器、U型回油管形成一個循環通道,實現將電抗器內部熱油帶入到片式散熱器、散熱后再將冷油流回電抗器內部的作用。電抗器運行時,熱油通過進油管進入冷卻裝置,分別流經各組片式散熱器,通過片式散熱器散熱后進入U型回油管,最后流入電抗器油箱內部。熱油經過這一路徑的循環,達到散熱冷卻的效果。
優選地,U型回油管采用無縫鋼管焊接成U型結構。將回油管結構改進為U型結構后,改變了回油管的油流路徑,即:最近端的一組片式散熱器進油路徑最短、回油路徑最長,最遠端的一組片式散熱器進油路徑最長、回油路徑最短,最終實現了各組片式散熱器的油流路徑相同,使得熱油通過冷卻裝置時“先進后出、 后進先出”,使冷卻裝置達到最佳的散熱效果。
優選地,進油管、片式散熱器、U型回油管焊接成為一個整體,提高整體抗震能力。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回油管改進為U形結構,使油流在每組散熱器中流通的路徑、阻力和油量相同,使每組散熱器的散熱能力均勻,達到最佳散熱效果。
2)將冷卻裝置的進油管、片式散熱器、U型回油管設計成一個整體,可以提高冷卻裝置的整體抗震能力、提高安全性。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的電抗器冷卻裝置的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改進后的電抗器冷卻裝置的示意圖;
圖中,1-進油管,2-片式散熱器,3-U型回油管,4-第一密封件、6-第二密封件,5、電抗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具體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
如圖2所示,是本實用新型改進后的電抗器冷卻裝置的示意圖,包括:進油管1、四組片式散熱器2、U型回油管3,四組片式散熱器2均平行設置且長度相等;進油管1、U型回油管3的一端分別通過第一密封件4、第二密封件6與電抗器本體5連接,另一端通過蓋板封堵;片式散熱器2的上端與進油管1的管體一側的開口密封連接,下端與U型回油管3的帶有封堵蓋板的管體一側的開口密封連接。圖中的箭頭表示電抗器運行時的油流路徑。
優選地,第一密封件4、第二密封件6為蝶閥或者法蘭盤。
優選地,U型回油管3采用無縫鋼管焊接成U型結構,無縫鋼管的直徑大小可以根據片式散熱器的組數多少來確定。
本實施例中雖然采用了四組片式散熱器,但在具體實施時,片式散熱器的組數可以根據電抗器的散熱量具體確定,既要保證滿足散熱要求、也不要造成片式散熱器的浪費。
由于整個電抗器冷卻裝置整體結構較大,在具體實施時需保證焊接牢靠,對U型回油管3及支撐部位的焊接可通過采用加強鐵等方式加強,確保滿足電抗器冷卻裝置的抗震要求。優選地,將進油管1、片式散熱器2、U型回油管3焊接成為一個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