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D-Sub連接器。
背景技術:
D-Sub連接器(D-subminiature)是一種接口形狀、結構的標準,因其形狀類似大寫的字母D,所以稱之為D-Sub。
D-Sub連接器一般包括金屬殼體、連接于金屬殼體一端的插芯,金屬殼體具有容納腔,以供與插芯連接的線束穿過。與插芯連接的多個線束聚成一個整體,由一屏蔽管罩設,屏蔽管的外層為絕緣層,絕緣層內設有屏蔽層,屏蔽層可由金屬絲編織網形成,以起屏蔽作用。
在現有的D-Sub連接器中,一般將屏蔽管在金屬殼體內一端的絕緣層剝去一截,暴露該部分絕緣層之下的屏蔽層,并將暴露的屏蔽層上翻至絕緣層外,然后用固定件壓設在上翻后的屏蔽層上,以將屏蔽層夾設在固定件和殼體的內壁之間,一方面固定該部分屏蔽層,另一方面使得暴露的屏蔽層與金屬殼體接觸,金屬殼體與屏蔽層連為一體,使得金屬殼體也能起到屏蔽作用。
固定件一般通過螺栓固定于金屬殼體。但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一旦螺栓松動,固定件無法穩固地壓住暴露的屏蔽層,導致屏蔽層與殼體的接觸不良,進而影響屏蔽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解決的問題是提出一種新的D-Sub連接器,以保證良好穩定的屏蔽效果。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D-Sub連接器,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具有容納腔,所述容納腔可用于容納線束、以及套于所述線束外的屏蔽層;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容納腔內,所述固定件壓設在所述屏蔽層外,以使得所述屏蔽層與所述殼體保持接觸;還包括導流端子,所述導流端子固定于所述殼體并與所述殼體接觸,與所述屏蔽層電連接。
可選的,所述導流端子具有沿長度方向的兩端,其中一端用于與所述殼體連接,另一端用于與所述屏蔽層連接。
可選的,所述導流端子的一端通過螺釘固定于所述殼體。
可選的,所述導流端子設于所述容納腔內。
可選的,沿所述容納腔的深度方向,所述導流端子與所述固定件無重疊。
可選的,所述固定件用于橫跨所述屏蔽層,并在長度方向兩端分別固定于所述殼體。
可選的,所述殼體包括形成有所述容納腔的金屬殼。
可選的,所述金屬殼外還罩設有塑料殼。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具有以下優點:
D-Sub連接器中除了固定件之外,增設導流端子以將屏蔽層與殼體電連通,由此即使固定件發生松動,也能通過導流端子保證屏蔽層與殼體的接觸,通過固定件和導流端子達到雙重屏蔽的效果,從而保證連接器的屏蔽性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D-Sub連接器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D-Sub連接器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為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做詳細的說明。
第一實施例
參照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D-Sub連接器,該D-Sub連接器包括插芯10以及屏蔽部件。插芯10的一端用于連接線束,屏蔽部件則罩設在線束外。
本實施例中,屏蔽部件為一金屬材質的殼體20,殼體20包括通過螺栓23相互連接的主體21和上蓋22,在主體21和上蓋22之間圍成容納腔20a,插芯10與殼體20之間相互插接。螺栓11可用于插芯10與殼體20之間的輔助固定,并且將D-Sub連接器用于與其他部件電氣連接時,螺栓11還可以用于與待連接的部件固定,以確保D-Sub連接器與其他部件之間連接的穩定性。容納腔20a可用于容納線束、以及套于線束外的屏蔽層。屏蔽層的設置可采用背景技術中描述的方式,在此不再贅述。
為了固定屏蔽層,殼體20的容納腔20a內設有固定件30,固定件30用于壓設在屏蔽層外并與殼體20通過螺栓31固定連接。由此,屏蔽層被夾設在固定件30和殼體20的內壁之間,從而能夠與殼體20保持接觸。具體地,固定件30橫跨屏蔽層,并在長度方向兩端分別固定于殼體20上。
如圖1,本實施例的D-Sub連接器還包括設于容納腔20a內的導流端子40,導流端子40的一端固定于殼體20并與殼體20接觸,另一端用于與屏蔽層連接。為了將導流端子40與屏蔽層連接,可采用以下方案:將屏蔽層中引出一小束,將該束屏蔽層的末端與導流端子40連接,并在該束屏蔽層外覆蓋作為絕緣層的熱縮管,以避免與線束之間發生干擾。
由此,屏蔽層通過導流端子40與殼體20間接地接觸并電連通,即使固定件30松動,也能通過導流端子40保證屏蔽層與殼體20的接觸,從而保證連接器的屏蔽性能。
導流端子40的材質可以與殼體20、固定件30的材質相同,或者為其他導電材質。導流端子40與殼體20之間的固定方式可以有多種,可以是不可拆卸的連接,例如焊接等,或者也可以是可拆卸的連接,例如通過螺栓41固定于殼體20。
應當理解,在滿足上述連接關系的前提下,導流端子40可以設置在容納腔20a的內部,或者容納腔20a的外部。如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導流端子40位于容納腔20a內部。并且優選地,當導流端子40設于容納腔20a中時,沿容納腔20a的深度方向,導流端子40與固定件無重疊,以節約容納腔在高度方向的空間。
在另一些實施例中,殼體20也可以是多層結構,例如內部為形成有容納腔的金屬殼,同時在金屬殼外罩設塑料殼。導流端子和屏蔽層的設置方式可以與本實施例一致。
第二實施例
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區別在于,屏蔽部件設置有線夾50,以替代固定件30,同時省去固定件30的設置。
如圖2所示,線夾50包括通過螺栓53相互連接的底殼51以及蓋件52,底殼51和蓋件52之間形成可供線束穿過的容納腔。本實施例中,將殼體20中的容納腔定義為第一容納腔,線夾50中的容納腔則定義為第二容納腔50a。
線夾50為導電材質,其可以通過底殼51固定于殼體20并與殼體20接觸,屏蔽層至少部分暴露在第二容納腔50a中,并通過第二容納腔50a來夾持。也就是說,暴露在第二容納腔50a中的屏蔽層夾設在底殼51和蓋件52之間,與第二容納腔50a的內壁接觸。
應當理解,為了實現第二容納腔50a對屏蔽層的夾持效果,在垂直于線束的延伸方向上,第二容納腔50a至少在一個方向的尺寸小于屏蔽層的尺寸,使得屏蔽層在第二容納腔50a受到擠壓,以保證屏蔽層與第二容納腔50a內壁的接觸。由此,相比于固定件,采用線夾來固定屏蔽層的方式能夠獲得更好的穩定性,進而能夠保證屏蔽層與線夾之間的接觸的穩定性,保證屏蔽性能。
并且,從屏蔽功能的角度而言,D-Sub連接器能夠通過導流端子和線夾的共同作用,實現雙重屏蔽的效果。
其中,第二容納腔50a可以位于第一容納腔20a內或者第一容納腔20a外。本實施例中,線夾50和殼體20基本沿線束的延伸方向排列,第二容納腔50a位于第一容納腔20a外。
殼體20的主體21具有第一側壁24,第一側壁24上設有供線束穿出第一容納腔20a的第一開口25。線夾50的底殼51具有第二側壁54,第二側壁54上設有供線束穿入第二容納腔50a的第二開口55。其中,第一側壁24、第二側壁54固定連接,且第一開口25、第二開口55相通,以使得線束從第一容納腔20a中經由第一開口25中穿出后,通過第二開口55穿入第二容納腔50a中。
底殼51與殼體20的主體21之間可以采用多種方式連接,例如螺栓連接、焊接、插接、卡接等。本實施例采用插接的方式。具體地,如圖2,第一側壁24在第一開口25的兩側設有插槽26,第二側壁55設有與插槽26對應的插塊56,插塊56固定地插設于插槽26中。
其中,插槽26可以沿第一容納腔20a的深度方向延伸。安裝時,底殼51則從第一容納腔20a的深度方向插入插槽26。在另一些實施例中,插槽、插塊的位置也可以互換。
在另一些實施例中,D-Sub連接器也可以同時設置固定件、導流端子和線夾。
雖然本實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實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均可作各種更動與修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以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