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繞組線圈繞制主軸機構。
背景技術:
現有的多繞組線圈的繞制設備無法準確繞制每個繞組的線圈匝數,使得線圈性能產生偏差,同時線圈的成型需要后續另行安排人手手動操作,生產效率低,有待進一步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現狀,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保證了線圈性能的精確,簡化了生產步驟,提高了生產效率的多繞組線圈繞制主軸機構。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多繞組線圈繞制主軸機構,包括底板、底座、U型塊、驅動組件、第一夾緊組件、第二夾緊組件、壓制組件、限位塊、T型塊、剎車塊、壓桿、滑塊、L型板、轉接板、滑軌塊、連接塊和滑槽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上平面上固定有底座,所述底座的上平面上固定有U型塊,所述U型塊上成型有兩個對稱分布的立柱,所述兩個立柱之間成型有凹臺;所述第一夾緊組件包括第一套筒軸、第三皮帶輪、第一端蓋、第二軸承座、限位圈、插入軸和拼接軸;所述拼接軸的側面開設有第一平面部,所述第一平面部的內壁上開設有圓弧槽,所述第一平面部的上平面上開設有第一通孔;所述拼接軸的一端成型有偏位塊,所述偏位塊外側側面上開設有兩條凹槽,所述偏位塊外側側面上還開設有嵌入塊,所述嵌入塊位于兩條凹槽之間;所述插入軸的一端開設有第二平面部,所述第二平面部的上平面上開設有第二通孔,所述插入軸的一端端面上成型有圓弧頭插條;所述第二夾緊組件包括第二套筒軸、第四皮帶輪、防脫塊、第二端蓋和第三軸承座;所述滑軌塊固定在立柱的后側側面上,所述滑軌塊上套設有滑塊,所述滑塊的外側側面上固定有L型板,所述L型板側面固定有轉接板,所述轉接板的側面成型有兩條對稱分布的橫條,所述兩個橫條的內側均固定有一個相互對稱分布的連接塊。
優選地,所述壓制組件包括滑軌座、滑槽座、頂塊、連桿、連接頭和氣缸,所述滑軌座固定在凹臺的上平面中心,所述滑軌座的內側套設有滑槽座,所述滑槽座的側面固定有連桿,所述連桿的另一端固定有連接頭,所述連接頭與氣缸的伸縮端相連,所述氣缸固定在U型塊的前側側面上。
優選地,所述滑槽座的后側側面上固定有頂塊,所述頂塊的上平面上成型有頂緊頭。
優選地,所述限位塊固定在U型塊的前側側面上并位于連接頭的上方。
優選地,所述驅動組件包括豎板、電機、聯軸器、主軸、第一皮帶輪、第一皮帶、第一軸承套、第二皮帶和第二皮帶輪,所述豎板固定在底板的上平面一端,所述豎板的外側平面上固定有電機,所述電機的轉動端穿過豎板對應位置處的通孔并連接在聯軸器上,所述聯軸器的另一端固定有主軸,所述主軸穿過U型塊的兩側,所述主軸的兩端分別套設有第一皮帶輪和第二皮帶輪,所述第一皮帶輪上套設有第一皮帶,所述第二皮帶輪上套設有第二皮帶;所述主軸的兩端均套設有一個第一軸承套,所述兩個第一軸承套分別嵌入在U型塊的兩側。
優選地,所述T型塊固定在U型塊的側面并位于第一皮帶輪的上方,所述T型塊的前端側面固定有剎車塊,所述剎車塊的上方固定有壓桿,所述剎車塊的下端夾設在第一皮帶輪上的剎車盤的兩側。
優選地,所述第三皮帶輪上套設有第一皮帶,所述第三皮帶輪中插入連接有第一套筒軸,所述第一套筒軸上成型有第一臺階軸,所述第一臺階軸的兩端分別成型有第二臺階軸和第三臺階軸,所述第二臺階軸的外端端面上成型有兩個對稱分布的凸塊,所述第二臺階軸的外端端面上開設有兩個對稱分布的螺紋孔,所述第一套筒軸的外側端部嵌入固定有第一端蓋;所述第一套筒軸的兩端中心開設有第一貫穿孔,所述第一套筒軸的另一端穿過U型塊上的一個立柱并套設有限位圈,所述限位圈位于立柱的內側。
優選地,所述第二通孔的大小和位置與第一通孔的大小和位置相配合對應。
優選地,所述第二套筒軸上成型有第四臺階軸,所述第四臺階軸的兩端分別成型有第五臺階軸和第六臺階軸,所述第六臺階軸的另一端成型有第七臺階軸,所述第六臺階軸和第七臺階軸的側面開設有貫穿槽;所述第二套筒軸的兩端開設有第二貫穿孔。
優選地,所述第四皮帶輪上套設有第二皮帶;所述第四皮帶輪套設在第二套筒軸上,所述第二套筒軸上還套設有防脫塊,所述防脫塊位于第四皮帶輪的外側;所述第二套筒軸的外側端固定有第二端蓋。
優選地,所述下塊的下平面中心開設有第二T型槽。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現有的多繞組線圈的繞制設備無法準確繞制每個繞組的線圈匝數,使得線圈性能產生偏差,同時線圈的成型需要后續另行安排人手手動操作,生產效率低;本實用新型設置了剎車塊,能準確快速的制動主軸,防止線圈多繞或少繞匝數,保證了線圈性能的精確;本實用新型還具備線圈的整形工序,繞制和整形在一臺設備上完成,簡化了生產步驟,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后側結構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套筒軸的結構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插入軸的結構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拼接軸的結構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套筒軸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6所示,一種多繞組線圈繞制主軸機構,包括底板1、底座2、U型塊16、驅動組件、第一夾緊組件、第二夾緊組件、壓制組件、限位塊31、T型塊10、剎車塊11、壓桿12、滑塊38、L型板29、轉接板39、滑軌塊41、連接塊27和滑槽塊40;底板1的上平面上固定有底座2,底座2的上平面上固定有U型塊16,U型塊16上成型有兩個對稱分布的立柱161,兩個立柱161之間成型有凹臺162;壓制組件包括滑軌座36、滑槽座35、頂塊37、連桿34、連接頭33和氣缸32,滑軌座36固定在凹臺162的上平面中心,滑軌座36的內側套設有滑槽座35,滑槽座35能在滑軌座36上來回移動;滑槽座35的側面固定有連桿34,連桿34的另一端固定有連接頭33,連接頭33與氣缸32的伸縮端相連,氣缸32固定在U型塊16的前側側面上;氣缸32的伸縮端的運動會帶動滑槽座35上下移動;滑槽座35的后側側面上固定有頂塊37,頂塊37的上平面上成型有頂緊頭371;限位塊31固定在U型塊16的前側側面上并位于連接頭33的上方,從而能對氣缸32的最高位置處進行限定;驅動組件包括豎板3、電機4、聯軸器5、主軸6、第一皮帶輪7、第一皮帶8、第一軸承套9、第二皮帶24和第二皮帶輪30,豎板3固定在底板1的上平面一端,豎板3的外側平面上固定有電機4,電機4的轉動端穿過豎板3對應位置處的通孔并連接在聯軸器5上,聯軸器5的另一端固定有主軸6,主軸6穿過U型塊16的兩側,主軸6的兩端分別套設有第一皮帶輪7和第二皮帶輪30,第一皮帶輪7上套設有第一皮帶8,第二皮帶輪30上套設有第二皮帶24;主軸6的兩端均套設有一個第一軸承套9,兩個第一軸承套9分別嵌入在U型塊16的兩側;T型塊10固定在U型塊16的側面并位于第一皮帶輪7的上方,T型塊10的前端側面固定有剎車塊11,剎車塊11的上方固定有壓桿12,剎車塊11的下端夾設在第一皮帶輪7上的剎車盤71的兩側,向下壓動壓桿12就能對第一皮帶輪7進行剎車,使得主軸6失去動力后能立即停住,不會多轉,使得繞線匝數精確;第一夾緊組件包括第一套筒軸13、第三皮帶輪17、第一端蓋14、第二軸承座15、限位圈18、插入軸19和拼接軸20;第三皮帶輪17上套設有第一皮帶8,第三皮帶輪17中插入連接有第一套筒軸13,第一套筒軸13上成型有第一臺階軸131,第一臺階軸131的兩端分別成型有第二臺階軸132和第三臺階軸133,第二臺階軸132的外端端面上成型有兩個對稱分布的凸塊135,第二臺階軸132的外端端面上開設有兩個對稱分布的螺紋孔136,第一套筒軸13的外側端部嵌入固定有第一端蓋14;第一套筒軸13的兩端中心開設有第一貫穿孔134,第一套筒軸13的另一端穿過U型塊16上的一個立柱161并套設有限位圈18,限位圈18位于立柱161的內側,第一套筒軸13上還套設有兩個第二軸承座15,兩個第二軸承座15分別嵌入在立柱161的兩側側面上;拼接軸20的側面開設有第一平面部201,第一平面部201的內壁上開設有圓弧槽203,第一平面部201的上平面上開設有第一通孔202;拼接軸20的一端成型有偏位塊204,偏位塊204外側側面上開設有兩條凹槽206,偏位塊204外側側面上還開設有嵌入塊205,嵌入塊205位于兩條凹槽206之間;插入軸19的一端開設有第二平面部191,第二平面部191的上平面上開設有第二通孔193,第二通孔193的大小和位置與第一通孔202的大小和位置箱配合對應;插入軸19的一端端面上成型有圓弧頭插條192,圓弧頭插條192插入在拼接軸20上的圓弧槽203中,第二平面部191與第一平面部201相互拼合形成一個完整的轉軸,使用相應的銷釘穿過第二通孔193和第一通孔202,從而將插入軸19和拼接軸20固定在一起,插入軸19和拼接軸20拼接后插入到第一套筒軸13上的第一貫穿孔134中,從而將插入軸19和拼接軸20固定在第一套筒軸13上;第二夾緊組件包括第二套筒軸23、第四皮帶輪25、防脫塊26、第二端蓋28和第三軸承座22,第二套筒軸23上成型有第四臺階軸231,第四臺階軸231的兩端分別成型有第五臺階軸232和第六臺階軸233,第六臺階軸233的另一端成型有第七臺階軸234,第六臺階軸233和第七臺階軸234的側面開設有貫穿槽235;第二套筒軸23的兩端開設有第二貫穿孔236;第四皮帶輪25上套設有第二皮帶24;第四皮帶輪25套設在第二套筒軸23上,第二套筒軸23穿過U型塊16上的另一個立柱161并也套設有一個限位圈18,限位圈18也位于立柱161的內側,第二套筒軸23的內側端中利用第二貫穿孔236也插入連接有插入軸19和拼接軸20;第二套筒軸23上還套設有防脫塊26,防脫塊26位于第四皮帶輪25的外側;第二套筒軸23的外側端固定有第二端蓋28;滑軌塊41固定在立柱161的后側側面上,滑軌塊41上套設有滑塊38,滑塊38能在滑軌塊41上來回移動;滑塊38的外側側面上固定有L型板29,L型板29側面固定有轉接板39,轉接板39的側面成型有兩條對稱分布的橫條391,兩個橫條391的內側均固定有一個相互對稱分布的連接塊27,兩個連接塊27分別位于第二套筒軸23上的貫穿槽235的上下兩側;操作時,將線圈骨架21上的凸條對準并插入到兩側的拼接軸20上的凹槽206中,電機4轉動時會通過第一皮帶8和第二皮帶24帶動第一夾緊組件和第二夾緊組件轉動,進而帶動線圈骨架21轉動,從而進行繞線的操作,繞制到一定程度時,氣缸32會驅動頂塊37上移,頂塊37上的頂緊頭371對線圈進行壓平成型,然后進行下一繞組的繞制,自動化程度高。
現有的多繞組線圈的繞制設備無法準確繞制每個繞組的線圈匝數,使得線圈性能產生偏差,同時線圈的成型需要后續另行安排人手手動操作,生產效率低;本實用新型設置了剎車塊11,能準確快速的制動主軸6,防止線圈多繞或少繞匝數,保證了線圈性能的精確;本實用新型還具備線圈的整形工序,繞制和整形在一臺設備上完成,簡化了生產步驟,提高了生產效率。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同等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與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