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裝載于電動汽車或者混合動力汽車等的電池組。
背景技術:
在應用于電動汽車或者混合動力汽車等的電池組中,有的裝載于車輛的地板下方。配置于地板下方的電池組,大多采用在將配置于下側的托板以及配置于上側的蓋的周邊部接合而構成的電池外殼內容置多個電池單元(電池)的結構。
另外,在電池組內,與電池單元一同,還容置有抑制電池單元過熱的冷卻單元。冷卻單元,大多沿用應用于車室內制冷的制冷循環設備(電動壓縮機、電容器、膨脹閥等)來形成制冷循環,因此在靠近配置于車輛前部側的制冷循環設備的部位,具體地說,在電池外殼內配置于車輛前后方向前部側的縱壁部附近,設置有在外殼內容置蒸發器以及鼓風機而構成的冷卻單元。
在這樣的電池組的冷卻單元(電池外殼內)與電池外殼外的制冷劑配管的連接中,在從周圍包圍電池單元的托板的縱壁部(電池外殼的縱壁部)上設置連通外殼內外的貫穿口,為使從內側堵住該貫穿口,配置在冷卻單元的車輛前后方向的前側形成的配管連接臺部,使形成于該配管連接臺部的制冷劑進出部從貫穿口看得見。而且,從設置在貫穿口周圍的縱壁部分的螺栓插入孔,將螺栓構件插入配管連接臺部,利用在縱壁部緊固配管連接臺部的配管安裝部,電池外殼外的制冷劑配管通過貫穿口連接在冷卻單元的制冷劑進出部。
通常,電池外殼的貫穿口,由于從內側被配管連接臺部堵住,所以雨水等不會從電池外殼的外部侵入電池外殼的內部。
然而,由于電池外殼裝載于車輛的地板下,因此在車輛行駛時電池外殼的車輛前部側與地板下的障礙物沖撞而被推向上側,可能會使貫穿口的一部分縱壁部變形。
即,電池外殼,由于貫穿口的一部分縱壁部分的剛性變得比其他低,因此如果從下側對開口車輛前部側的縱壁部增加負載,則貫穿口下側的開口邊緣部變形為向車輛前側推出而遠離配管連接臺部,在與配管連接臺部之間有時會產生縫隙。貫穿口的周圍被O形環等密封部密封,但密封部帶來的密封性由于受下側開口邊緣部的變形而下降,所產生的縫隙成為接收雨水等的接收口,電池外殼外的雨水通過縫隙侵入電池外殼內,有可能影響電池單元等電池外殼內的設備。
另一方面,在電池組中,如對比文獻1所公開,對易變形的各部追加加固構件而進行加固。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文獻特開2014-110225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因此,對于貫穿口的開口邊緣部,也可以考慮追加加固構件來加固。
但是,在設置加固構件時,由于另外需要在電池外殼的縱壁部固定加固構件,因此需要各種構件,如果是單純地安裝加固構件的結構,不僅會使配管安裝部周邊的結構變得復雜,還會存在成本過高的問題。
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池組,其在沿用現有部件的簡單的固定結構上,將加固構件固定于貫穿口的周圍并抑制該貫穿口的開口邊緣部的變形。
本實用新型的一方面是一種電池組,包括:電池外殼,其配置于車輛的地板下,周圍由縱壁部構成,內部容置有電池;冷卻單元,其具備具有制冷劑進出部的配管連接臺部,所述配管連接臺部配置于所述車輛前后方向的前部側的縱壁部的內表面而容置于所述電池外殼內,所述制冷劑進出部接收來自所述電池外殼外的制冷劑配管的制冷劑,冷卻所述電池;螺栓構件,其具有通過所述車輛前后方向的前部側的縱壁部連接所述電池外殼外的制冷劑配管和所述冷卻單元的制冷劑進出部的配管安裝部,所述配管安裝部,在與形成于所述車輛前后方向的前部側的縱壁部的貫穿口以及設置于所述貫穿口周圍的縱壁部分的螺栓插入孔,從所述貫穿口看得見所述制冷劑進出部且所述貫穿口由所述冷卻單元的配管連接臺部覆蓋的狀態下,從所述螺栓插入孔螺旋插入所述配管連接臺部,在所述貫穿口周圍的縱壁部分固定所述配管連接臺部,其特征在于,具有:加固構件,其在所述車輛前部側的縱壁部的外表面,配置為覆蓋所述貫穿口周圍的開口邊緣部;螺栓貫穿口部,其形成為在所述加固構件插入有所述螺栓構件,其中,所述加固構件,由于在所述螺栓貫穿口部插入有所述螺栓構件,因此通過所述縱壁部而緊固于所述配管連接臺部。
實用新型效果
根據本實用新型,加固貫穿口周圍的開口邊緣部的加固構件,通過固定冷卻單元的配管連接臺部的螺栓構件緊固,固定于貫穿口的一部分縱壁部分。據此,貫穿口周圍的開口邊緣部,通過緊固的加固構件以及配管連接臺部從電池外殼的內外方向被夾住,因此可以加固貫穿口的開口邊緣部使其不發生變形。
因此,利用沿用構成冷卻單元的配管安裝部的螺栓構件、作為配管連接臺部的現有部件的簡單的加固構件的固定結構,可以抑制以在電池外殼的車輛前部側中的頂出為主要原因的貫穿口的開口邊緣部的變形,能夠以低廉的成本進行加固。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成為本實用新型的第1實施方式的一方面的電池外殼的車輛裝載狀態的斜視圖。
圖2是與加固貫穿口的結構一同顯示用于連接電池外殼內的冷卻單元和外部制冷劑配管的配管安裝部的結構的斜視圖。
圖3是分解加固結構的斜視圖。
圖4是沿圖2中的A-A線的截面圖。
圖5是分解成為本實用新型的第2實施方式的一方面的電池組的各部的斜視圖。
符號說明
1 車輛
7 電池組
9 電池外殼
11 電池單元
13 冷卻單元
16a 縱壁部
23 外部制冷劑配管
27 配管連接臺部
29 制冷劑進出部
33 配管安裝部
35 貫穿口
37 螺栓插入孔
39 螺栓構件
43 加固構件
45 密封墊
47 螺栓貫穿口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根據圖1~圖4所示的第1實施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
圖1表示電池組的裝載狀態,圖2表示在電池外殼內安裝冷卻單元的狀態,圖3表示從電池外殼卸下該冷卻單元的狀態,圖4表示連接電池外殼內的冷卻單元與電池外殼外的制冷劑配管的配管連接部的截面(圖2中的A-A線)。
圖1中的1是電動汽車或混合動力汽車等車輛。在該車輛1的前部裝載用于車輛行駛的動力單元以及用于車室內冷暖設備的制冷循環設備,例如,電動壓縮機、電容器、膨脹閥等(均未圖示)。此外,在車輛1的前輪3和后輪5之間的地板下(車身下部)安裝有向動力單元以及制冷循環設備等供電的電池組,此處為例如扁平箱狀的電池組7。
電池組7具有如圖1以及圖2所示例如向車輛前后方向延伸的電池外殼9、容置于電池外殼9內部的大多數(多個)電池單元11以及冷卻單元13等。
電池外殼9由在周邊部具有縱壁部16的例如由金屬板制成的托板15與在周邊部具有縱壁部18的例如由合成樹脂制成的蓋17構成。具體地說,電池外殼9由托板15的縱壁部16和蓋17的縱壁部18接合(例如,螺栓接合)而構成,呈周圍由縱壁部16、18包圍的結構。在該電池外殼9的托板15的車輛前部,與位于該車輛前部側的縱壁部16a相鄰地安裝有上述冷卻單元13,在其他托板15上的部位設置有上述大電池單元11。
冷卻單元13是利用應用于車輛1的車室內制冷設備的制冷循環的制冷劑來冷卻電池外殼9內的設備。該冷卻單元13,如圖4所示,在具有吸入口19a以及排放口19b的箱形外殼19內,容置蒸發器21、鼓風機(未圖示)等而構成。此外,在與縱壁部16a相對的位置上配置的外殼19的車輛前部,如圖4所示,設置有配管連接臺部27。配管連接臺部27由板狀構件構成。從該配管連接臺部27的板面中央,進側與出側為一體的制冷劑進出部29向前方突出。該制冷劑進出部29配置為可與外部的制冷劑配管23連接的結構。而且,制冷劑進出部29,具有與蒸發器21的進側和出側相連通的各通道(未圖示),且呈可以接收來自車室內制冷設備用的外部制冷劑配管23的制冷劑的結構。
此外,在與冷卻單元13相鄰的縱壁部16a(車輛前部側),設有通過該縱壁部16a連接外部制冷劑配管23和制冷劑進出部29的配管安裝部33。該配管安裝部33,如圖2~圖4所示,具有形成于縱壁部16a(車輛前部側)的、可以貫穿制冷劑進出部29的貫穿口35,例如向車寬度方向延伸的長方形狀的貫穿口35,以及設置于該貫穿口35周圍的縱壁部分,例如隔著貫穿口35的車寬度方向兩側的多個螺栓插入孔37。螺栓插入孔37,在這里設置在左右兩處。而且,配管連接臺部27配置為從內側堵住該貫穿口35,使配管連接臺部27的制冷劑進出部29朝向貫穿口35,即,制冷劑進出部29從貫穿口35向前方突出,使制冷劑進出部29的前端側配置于規定位置。
并且,配管連接臺部27,通過多個螺栓構件39,在縱壁部16a的內表面夾著O形環41(密封部)水密地被固定,從而安裝在縱壁部16a。順便說明一下,符號42表示用于設置在配管連接臺部27前面的O形環的環狀槽(圖3、4)。
在固定該配管連接臺部27時,采用利用在配管連接臺部27前面形成于夾著制冷劑進出部29的車寬度方向兩側的前面部分的例如用兩個螺絲孔27a固定的方法。通常采用從托板外使螺栓構件39直接插入螺栓插入孔37且螺旋插入配管連接臺部27的螺絲孔27a,并將配管連接臺部27緊固于縱壁部16a的結構。
另一方面,如圖1~圖4所示,在縱壁部16a(車輛前后方向的前部側)的外表面追加有加固貫穿口35周圍的加固構件43。加固構件43,由例如由厚板構件形成為框架形的部件構成,配置為覆蓋貫穿口35全周的開口邊緣部35x并包圍貫穿口35。具體地說,框架形的加固構件43由覆蓋貫穿口35的上下開口邊緣部35a、35b以及其周圍的縱壁部分的外表面的一對上下框架片部43a和覆蓋從貫穿口35的左右開口邊緣部35c、35d至其周圍有螺絲孔27a的區域的外表面的一對左右框架片部43b構成。此外,在上下框架片部43a以及左右框架片部43b的內周部的內表面中,設有密封貫穿口35的開口邊緣部35x和從該貫穿口35暴露的配管連接臺部27之間的邊界部的框架形的密封墊45。例如,密封墊45,如圖3的(b)所示,被鑲嵌安裝在與上下框架片部43a以及左右框架片部43b(加固構件)的內周部連續(框架形)形成的截面為L形的臺階部44內。該密封墊45的前端從上下框架片部43a以及左右框架片部43b略微突出。
該加固構件43固定于縱壁部16a,從而有效地發揮加固貫穿口35的開口邊緣部35x的效果。
在固定該加固構件43時,采用了沿用構成上述配管安裝部33的部件(配管連接臺部27、螺栓構件39)的固定結構。在該固定結構中,如圖1~圖4所示,采用了在配置為覆蓋貫穿口35周圍的加固構件43的一部分,在這里是與螺栓插入孔37(縱壁部16a)相對應的左右框架片部43b的上下位置分別設置可以插入上述螺栓構件39的螺栓貫穿口部47的結構。
也就是說,如圖2~圖4所述,加固構件43,通過將使用于配管安裝部33的螺栓構件39從各個螺栓貫穿口部47穿過螺栓插入孔37而螺旋插入配管連接臺部27的螺栓孔27a,從而與配管連接臺部27一起緊固在縱壁部16a上(共同緊固)。據此,貫穿口35的開口邊緣部35x及其周邊被加固為抑制因緊固(共同緊固)而夾在加固構件43和配管連接臺部27之間而變形。同時,通過緊固(共同緊固),密封墊45被按壓在貫穿口35和從該貫穿口35暴露的配管連接臺部27之間的邊界部,密封邊界部。
然后,通過在組裝于縱壁部16a的制冷劑進出部29連接外部制冷劑配管23,形成包含冷卻單元13的制冷循環回路。
這樣,通過將加固構件43固定在電池外殼9的貫穿口35周圍,在車輛行駛時,托板15的前側下部(電池外殼)即使如圖4中的箭頭α那樣因為與地板下方障礙物(未圖示)相撞而被向上頂起,因為容易產生變形的貫穿口35周圍的開口邊緣部35x,特別是下側的開口邊緣部35b由配管連接臺部27以及加固構件43從電池外殼9的內外方向夾住而被加固為不變形,因此如圖4中用雙點劃線所示的“無加固構件”那樣,貫穿口35下側的開口邊緣部35b可以抑制向車輛前側推出的變形。
因此,貫穿口35的開口邊緣部35x的變形得到抑制,可以抑制在貫穿口35下側的開口邊緣部35b和配管連接臺部27前表面之間產生間隙,或者密封兩者之間的O形環41的密封性降低。據此,可以防止電池外殼9外的雨水通過貫穿口35的開口邊緣部35x和配管連接臺部27的前表面之間而侵入電池外殼9內,保證電池外殼9內設備的安全性。
如上所述,在沿用了構成配管連接臺部27、螺栓構件39等配管安裝部33的現有部件的簡單的固定結構上,將加固構件43固定在貫穿口周圍的縱壁部分,從而可以抑制以在電池外殼9的車輛前部側中的頂起為主要原因的貫穿口35的開口邊緣部35x,特別是下側開口邊緣部35b的變形,可以以低廉的成本加固貫穿口35的周圍。
而且,通過使用框架形的加固構件43,可以加固貫穿口35的整個周圍,對于從任何方向施加的載荷均可以發揮足夠的加固效果。
而且,因為加固構件43的密封墊45會通過緊固(共同緊固)按壓在貫穿口35的開口邊緣部35x和從貫穿口35暴露的配管連接臺部27之間的邊界部,例如,即使因為在電池外殼9的車輛前部側中的頂起等而下側開口邊緣部35b些許變形,由于密封墊45會彌補變形部位的密封,因此電池外殼9外的雨水不會侵入電池外殼9內。
圖5顯示本實用新型的第2實施方式。
第2實施方式為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并不使用框架形的加固構件43而使用U形的加固構件53,且著眼于因為電池外殼9的車輛前部側的頂起而容易產生變形的貫穿口35的下側開口邊緣部35b,高效地加固該開口邊緣部35b。
具體地說,U形的加固構件53由覆蓋貫穿口35的下側開口邊緣部35b及其周圍的縱壁部分的外表面的下框架片部53a和覆蓋從貫穿口35的左右邊緣部35c、35d到其周圍有螺栓孔27a的區域的外表面的一對左右框架片部53b構成,在左右框架片部53b的上下位置分別設有螺栓貫穿口部57。
即使使用這種U形的加固構件53,也可以產生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但是,在圖5中,對于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省略其說明。
此外,本實用新型并不僅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宗旨的范圍內,可進行各種變更而實施。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然列舉了用螺栓構件在左右4點固定加固構件的結構,但是并不僅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用螺栓構件在左右2點固定加固構件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