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顯示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顯示基板和顯示面板。
背景技術:
透明顯示技術是指既能看到顯示面板所顯示的圖像,又能看到顯示面板后的真實景物的顯示技術,其被廣泛用于櫥窗、展臺、車窗等之上。傳統的液晶顯示面板由于包括兩個偏光片,其光透過率為5%-7%,所以無法應用于透明顯示裝置。為提高透明顯示裝置的透視效果,現有透明顯示裝置通常采用oled顯示面板,由于oled顯示面板包括一個偏光片,所以可以大幅提高光的透過率。
oled顯示面板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第一基板上陣列設置有oled器件,第二基板上設置有黑矩陣,黑矩陣在oled器件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蓋相鄰oled器件之間的間隙。當oled顯示面板工作時,oled器件發出的光向第二基板射出,以在第二基板一側形成顯示畫面,其中,黑矩陣可以避免相鄰oled器件產生串色,還可以提高顯示畫面的對比度。當oled顯示面板未工作時,環境光線可以從oled器件透過,以使用戶觀看到oled顯示面板后方的景物。
但是,由于oled器件包括陰極、有機發光層和陽極等多層結構,多層結構導致光線的透過率較低,相應使oled顯示面板的透視效果較差,影響透明顯示裝置的視覺體驗。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顯示基板和顯示面板,用以至少部分解決現有oled顯示面板的透視效果較差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顯示基板,包括第一基底和形成在第一基底上的第一oled器件,所述第一oled器件在所述第一基底的投影位于黑矩陣在所述第一基底的投影范圍內;
所述顯示基板還包括第一反射結構,所述第一反射結構位于所述第一oled器件遠離所述第一基底的一側,用于將所述第一oled器件發出的光向所述黑矩陣所在一側射出。
優選的,所述黑矩陣包括第一黑矩陣,所述第一黑矩陣位于所述第一oled器件鄰近所述第一基底的一側。
優選的,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包括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為斜面。
優選的,各所述第一反射面同向設置,或者,相鄰的所述第一反射面互為軸對稱設置。
優選的,所述顯示基板還包括第一導光結構,所述第一導光結構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與所述第一黑矩陣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間隔設置;
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具體用于,將所述第一oled器件發出的光反射至所述第一導光結構;所述第一導光結構用于,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反射的光向所述第一基底射出。
優選的,所述第一導光結構呈矩形,且所述第一導光結構遠離所述第一基底的表面設置有多個第一導光點,所述第一導光點用于將入射至所述第一導光結構的光向所述第一導光結構鄰近所述第一基底的表面射出。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顯示面板,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為上述所述的顯示基板。
優選的,所述黑矩陣包括第二黑矩陣,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基底,所述第二黑矩陣設置在所述第二基底上。
優選的,所述顯示面板還包括第二導光結構,所述第二導光結構位于所述第二基底上,且所述第二導光結構在所述第二基底上的正投影與所述第二黑矩陣在所述第二基底上的正投影間隔設置;
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具體用于,將所述第一oled器件發出的光反射至所述第二導光結構;所述第二導光結構用于,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反射的光向所述第二基底射出。
優選的,所述顯示面板還包括第一導光結構和第三黑矩陣,所述第三黑矩陣位于所述第一oled器件與所述第一基底之間,所述第一導光結構位于所述第一基底上,且所述第一導光結構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與所述第三黑矩陣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間隔設置;
所述第一反射結構還具體用于,將所述第一oled器件發出的光反射至所述第一導光結構;所述第一導光結構用于,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反射的光向所述第一基底射出。
優選的,所述顯示面板還包括第二反射結構和第二oled器件,所述第二oled器件位于第二黑矩陣遠離所述第二基底的一側,所述第二反射結構位于所述第二oled器件遠離所述第二黑矩陣的一側;
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用于將所述第二oled器件發出的光反射至所述第一導光結構和所述第二導光結構;所述第一導光結構還用于將所述第二反射結構反射的光向所述第一基底射出;所述第二導光結構還用于將所述第二反射結構反射的光向所述第二基底射出。
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提供一種顯示基板和顯示面板,所述顯示基板包括第一基底、形成在第一基底上的第一oled器件和形成在第一oled器件上的第一反射結構,第一oled器件在第一基底的投影位于黑矩陣在第一基底的投影范圍內。當顯示基板工作時,第一反射結構能夠使第一oled器件發出的光線從黑矩陣的間隙透過,以使用戶可以觀看到顯示基板所顯示的顯示畫面,當顯示基板未工作時,環境光線可以從黑矩陣的間隙透過,使用戶可以觀看到顯示基板后方的景物,由于光線沒有入射進入oled器件,因此,光線的透過率較高,從而在保證顯示基板的顯示效果不變的前提下,提高顯示基板在未工作時的透視效果,使顯示基板具有較好的視覺體驗。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施例1提供的顯示基板的截面圖一;
圖2為本實施例1提供的顯示基板的俯視圖;
圖3為本實施例1提供的顯示基板的截面圖二;
圖4為本實施例2提供的顯示面板的截面圖一;
圖5為本實施例2提供的顯示面板的截面圖二;
圖6為本實施例2提供的顯示面板的截面圖三。
圖例說明:
1、第一基底2、第一oled器件3、第一反射結構
31、第一反射面4、第一黑矩陣41、第一遮光部42、第一鏤空部
5、第一導光結構51、第一導光點6、第二黑矩陣61、第二遮光部
62、第二鏤空部7、第二導光結構71、第二導光點
8、第三黑矩陣81、第三遮光部82、第三鏤空部
9、第二反射結構91、第二反射面10、第二oled器件
11、第二基底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提供的一種顯示基板和顯示面板進行詳細描述。
實施例1
本發明實施例1提供一種顯示基板,結合圖1和圖2所示,所述顯示基板包括第一基底1、形成在第一基底1上的第一oled器件2和形成在第一oled器件2上的第一反射結構3,第一oled器件2在第一基底1的投影位于黑矩陣在第一基底1的投影范圍內,第一反射結構3能夠將第一oled器件2發出的光向黑矩陣所在一側射出。
具體的,黑矩陣呈網狀結構,包括遮光部和鏤空部,第一oled器件2與遮光部相對應,即第一oled器件2在第一基底1的投影位于遮光部在第一基底1的投影范圍內。第一反射結構3與第一oled器件2和遮光部相對應,第一反射結構3能夠改變從第一oled器件2發出的光的方向,使其從鏤空部透過。
本發明實施例1提供的顯示基板,當顯示基板工作時,第一反射結構3能夠使第一oled器件2發出的光從鏤空部透過,以使用戶可以觀看到顯示基板所顯示的顯示畫面,當顯示基板未工作時,環境光線可以從鏤空部透過,使用戶可以觀看到顯示基板后方的景物,由于光線沒有入射進入oled器件,因此,光線的透過率較高,從而在保證顯示基板的顯示效果不變的前提下,提高顯示基板在未工作時的透視效果,使顯示基板具有較好的視覺體驗。
結合圖1和圖2所示,黑矩陣可以包括第一黑矩陣4,第一黑矩陣4位于第一oled器件2鄰近第一基底1的一側。具體的,第一黑矩陣4位于第一oled器件2和第一基底1之間,即在第一基底1上形成第一黑矩陣4之后,在第一黑矩陣4上設置第一oled器件2,第一黑矩陣4包括第一遮光部41和第一鏤空部42,第一oled器件2在第一基底1的投影位于第一遮光部41在第一基底1的投影范圍內。第一反射結構3與第一oled器件2和第一遮光部41相對應,第一反射結構3能夠改變從第一oled器件2發出的光的方向,使其從第一鏤空部42透過。
當然,第一黑矩陣4也可以位于與第一基底1相對設置的第二基底上,相應第一反射結構3能夠改變從第一oled器件2發出的光的方向,使其向與第一基底1相對的一側射出。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oled器件2可以與沿行方向設置的第一遮光部41相對應,也可以與沿列方向設置的第一遮光部41相對應。本發明實施例是以第一oled器件2與全部的第一遮光部41相對應為例進行說明的。優選的,第一oled器件2在第一基底1上的投影面積與第一遮光部41在第一基底1上的投影重合,以提高顯示畫面的亮度。
結合圖1和圖2所示,第一反射結構3的形狀為直角三角形,在所述直角三角形的斜面上設置第一反射面31。具體的,第一基底1形成第一oled器件2之后,在第一oled器件2上形成第一反射結構3,第一反射結構3可以將第一oled器件2發出的光反射至第一基底1。
優選的,第一反射結構3在第一基底1的正投影與第一oled器件在第一基底1的正投影重合,這樣,從第一oled器件2發出的光線能夠全部進入第一反射結構3,以提高顯示畫面亮度,而且,第一反射結構3在第一基底1的正投影與第一鏤空部42在第一基底1的正投影不存在交疊,因此,在顯示基板未工作時不影響環境光線的透過,以保證顯示基板的透視效果。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反射面31的材料可以為金屬或金屬氧化物,為減少第一oled器件2所發出的光線的損失,優選的,第一反射面31的材料可以為鋁、銀或氧化鋁等高反射率材料。
第一oled器件2可以包括第一電極,有機發光層和第二電極,有機發光層位于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第一電極相比于第二電極更鄰近第一遮光部41,優選的,第一電極的材料為鋁、銀或氧化鋁等高反射率材料,這樣,可以避免光線被第一遮光部41吸收,從而可以減少第一oled器件2所發出的光線的損失,而且,第一電極還可以將經由第一反射結構3反射回的光線,重新反射至第一反射結構3,從而可以進一步減少第一oled器件2所發出的光線的損失。第一電極可以為陰極,第二電極可以為陽極,或者,第一電極可以為陽極,第二電極可以為陰極。
需要說明的是,各第一反射結構3的排布方式不同,以下結合圖1、圖2和圖3對兩種優選的各第一反射結構3的排布方式進行詳細描述。
第一反射結構3的一種排布方式,結合圖1和圖2所示,在行方向和列方向上各第一反射結構3同向設置,這樣,各第一鏤空部42的相鄰的兩個邊所對應的第一oled器件2發出的光線均可以從該第一鏤空部42射出,各第一鏤空部42區域的亮度均相等。
需要說明的是,可以將第一鏤空部42和與其對應的第一oled器件2劃分為一個子像素單元,第一oled器件2內的有機發光層由于材料的不同,相應可以發出紅光、藍光或綠光,從而可以使相鄰的三個子像素發出分別紅光、藍光和綠光,以形成一個像素單元,進而使多個像素單元組成相應顯示畫面。
第一反射結構3的另一種排布方式,結合圖2和圖3所示,在行方向和列方向上相鄰的第一反射結構3互為軸對稱設置,這樣,只有部分第一鏤空部42周邊的全部第一oled器件2發出的光線均可以從該第一鏤空部42射出,這些第一鏤空部42區域的亮度較大。其余部分第一鏤空部42區域未有光線射出。
第一種第一反射結構3的排布方式,各第一鏤空部42區域均有光線出射,且各第一鏤空部42區域的亮度均相等,因此,顯示畫面的分辨率較高,且均勻性較好。第二種第一反射結構3的排布方式,出光的第一鏤空部42區域的亮度較大,因此,顯示畫面的亮度較高,但是,由于只是有部分第一鏤空部42區域出光,因此,顯示畫面的分辨率較低。
為了增大顯示畫面的視角和提高顯示畫面的均勻性,進一步的,結合圖1和圖2所示,所述顯示基板還可以包括第一導光結構5,第一導光結構5在第一基底1上的正投影與第一黑矩陣4在第一基底1上的正投影間隔設置。第一反射結構3能夠將第一oled器件2發出的光反射至第一導光結構5,第一導光結構5能夠將第一反射結構3反射的光向第一基底1射出。其中,第一導光結構5可以呈矩形,且第一導光結構5遠離第一基底1的表面可以設置有多個第一導光點51,第一導光點51能夠將入射至第一導光結構5的光向第一導光結構5鄰近第一基底1的表面射出。
具體的,第一導光結構5設置于第一基底1鄰近第一反射結構3的一側,且與第一鏤空部42相對應,第一反射結構3能夠將第一oled器件2發出的光從第一導光結構5的側面入射至第一導光結構5,進入第一導光結構5的光線可以在第一導光結構5內發生全反射效應,以均勻傳輸,當光線照射至第一導光點51上時,第一導光點51可以使光線發生散射,即打破全反射效應,從而不同角度的光線可以從第一導光結構5與第一導光點51所在平面的對側出射,進而從第一鏤空部42透過,以提高顯示畫面的亮度和增大顯示視角。
優選的,第一遮光部41、第一oled器件2和第一反射結構3的高度之和與第一導光結構5的高度相同,這樣,第一導光結構5可以接收到第一反射結構3所反射的全部光線,以提高顯示畫面的亮度。
優選的,第一導光結構5的材料為透明材料,這樣,可以提高顯示基板在非工作狀態下的光線的透過率,以更佳的提高顯示基板的透視效果。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實施例是以第一導光點51為凸點為例進行說明的,當然,第一導光點51為凹點也是可行的。
以下結合圖1對顯示基板的制作過程作詳細說明,如圖1所示,所述顯示基板的制作過程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在第一基底1上形成第一黑矩陣4圖形,其中,第一黑矩陣4圖形包括第一遮光部41和第一鏤空部42。
步驟2,在第一遮光部41的表面形成第一oled器件2。
步驟3,在第一基底1和第一oled器件2的表面涂覆透明涂層,對該透明涂層進行圖形化處理,以使與一鏤空部42對應的涂層形成第一導光結構5,與第一oled器件2對應的涂層形成第一反射結構3,其中,第一導光結構5的上表面形成第一導光點51,第一反射結構3在行方向和列方向上同向設置。
需要說明的是,通過圖形化處理,使在行方向和列方向上相鄰的第一反射結構3互為軸對稱設置,也是可行的,各第一反射結構3的排布方式是根據實際像素設計而定的。
步驟4,在各第一反射結構3的斜面上形成第一反射層31。
實施例2
本發明實施例2提供一種顯示面板,如圖4所示,所述顯示面板可以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第一基板可以包括第一基底1、形成在第一基底1上的第一oled器件2和形成在第一oled器件2上的第一反射結構3,第一oled器件2在第一基底1的投影位于黑矩陣在第一基底1的投影范圍內,第一反射結構3能夠將第一oled器件2發出的光向黑矩陣所在一側射出。
具體的,黑矩陣可以包括第二黑矩陣6,第二基板可以包括第二基底11,第二黑矩陣6位于第二基底11鄰近第一oled器件2的一側。第二黑矩陣6包括第二遮光部61和第二鏤空部62,第一oled器件2在第二基底11的投影位于第二遮光部61在第二基底11的投影范圍內。第一反射結構3與第一oled器件2和第二遮光部61相對應,第一反射結構3能夠改變從第一oled器件2發出的光的方向,使其從第二鏤空部62透過。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基板也可以為實施例1提供的顯示基板,即黑矩陣位于第一基底1上,相應第一反射結構3能夠使第一oled器件2發出的光向第一基底1射出。
本發明實施例2提供的顯示面板,當顯示面板工作時,第一反射結構3能夠使第一oled器件2發出的光從第二鏤空部62透過,以使用戶可以觀看到顯示面板所顯示的顯示畫面,當顯示面板未工作時,環境光線可以從第二鏤空部62透過,使用戶可以觀看到顯示面板后方的景物,由于光線沒有入射進入oled器件,因此,光線的透過率較高,從而在保證顯示面板的顯示效果不變的前提下,提高顯示面板在未工作時的透視效果,使顯示面板具有較好的視覺體驗。
進一步的,如圖4所示,所述顯示面板還可以包括第二導光結構7,第二導光結構7位于第二基底11上,且第二導光結構7在第二基底11上的正投影與第二黑矩陣6在第二基底11上的正投影間隔設置。第一反射結構3能夠將第一oled器件2發出的光反射至第二導光結構7,第二導光結構7能夠將第一反射結構3反射的光向第二基底11射出。其中,第二導光結構7可以呈矩形,且第二導光結構7遠離第二基底11的表面可以設置有多個第二導光點71,第二導光點71能夠將入射至第二導光結構7的光向第二導光結構7鄰近第二基底11的表面射出。
具體的,第二導光結構7設置于第二基底11鄰近第一反射結構3的一側,且與第二鏤空部62相對應,第一反射結構3能夠將第一oled器件2發出的光從第二導光結構7的側面入射至第二導光結構7,進入第二導光結構7的光線可以在第二導光結構7內發生全反射效應,以均勻傳輸,當光線照射至第二導光點71上時,第二導光點71可以使光線發生散射,即打破全反射效應,從而不同角度的光線可以從第二導光結構7與第二導光點71所在平面的對側出射,進而從第二鏤空部62透過,以提高顯示畫面的亮度和增大顯示視角。
優選的,第二遮光部61與第一反射結構3的高度之和與第二導光結構7的高度相同,這樣,第二導光結構7可以接收到第一反射結構3反射的全部光線,以提高顯示畫面的亮度。
優選的,第二導光結構7的材料為透明材料,這樣,可以提高顯示面板在非工作狀態下的光線的透過率,以更佳的提高顯示面板的透視效果。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實施例是以第二導光點71為凸點為例進行說明的,當然,第二導光點71為凹點也是可行的。
進一步的,如圖5所示,所述顯示面板還可以包括第一導光結構5和第三黑矩陣8,第三黑矩陣8位于第一oled器件2與第一基底1之間,第一導光結構5位于第一基底1上,且第一導光結構5在第一基底1上的正投影與第三黑矩陣8在第一基底1上的正投影間隔設置。第一反射結構3能夠將第一oled器件2發出的光反射至第一導光結構5,第一導光結構5能夠將第一反射結構3反射的光向第一基底1射出。
具體的,第三黑矩陣8呈網狀結構,包括第三遮光部81和第三鏤空部82,第三遮光部81位于第一oled器件2與第一基底1之間,且與第二遮光部61相對設置。第一導光結構5位于第一基底1鄰近第一反射結構3的一側,且與第三鏤空部82相對應,第一導光結構5呈矩形,且與第二導光結構7層疊設置,第一導光結構5遠離第一基底1的一側設置有多個第一導光點51。當顯示面板工作時,第一反射結構3能夠將第一oled器件2發出的光從第一導光結構5和第二導光結構7的側面入射至第一導光結構5和第二導光結構7,第一導光結構5可以使第一反射結構3反射的光線從第三鏤空部82透過,第二導光結構7可以使第一反射結構3反射的光從第二鏤空部62透過,從而在顯示面板的兩側用戶均能觀看到顯示面板所顯示的顯示畫面,使顯示面板具有雙面顯示的功能。
優選的,第一導光結構5和第二導光結構7的高度相等,這樣,顯示面板兩側所顯示的顯示畫面的亮度相同。進一步優選的,第一導光結構5和第二導光結構7的高度之和與第一基底1與第二基底11之間的間距相等,這樣,第一導光結構5和第二導光結構7可以接收到第一反射結構3反射的全部光線,以提高顯示畫面的亮度。
進一步的,結合圖5和圖6所示,所示顯示面板還可以包括第二反射結構9和第二oled器件10,第二oled器件10位于第二黑矩陣6遠離第二基底11的一側,第二反射結構9位于第二oled器件10遠離第二黑矩陣6的一側。第二反射結構9能夠將第二oled器件10發出的光從第一導光結構5和第二導光結構7的側面入射至第一導光結構5和第二導光結構7,第一導光結構5能夠將第二反射結構9反射的光向第一基底1射出,第二導光結構7能夠將第二反射結構9反射的光向第二基底11射出。
具體的,第二oled器件10與第二遮光部61相對應,第二反射結構9與第二oled器件10相對應,第二反射結構9形狀為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斜面上設置有第二反射面91。第二反射結構9與第一反射結構3相對設置,即第二反射結構9的第二反射面91與第一反射結構3的第一反射面31相對設置,第二反射結構9可以將第二oled器件10發出的光從第一導光結構5和第二導光結構7的側面入射至第一導光結構5和第二導光結構7,相應第一導光結構5可以使第二oled器件10發出的光線從第二鏤空部62透過,第二導光結構7可以使第二oled器件10發出的光線從第三鏤空部82透過,從而增加第二鏤空部62和第三鏤空部82區域的顯示亮度,相應提高顯示畫面的亮度。
優選的,第一反射結構3和第二反射結構9的高度相等,且第一反射結構3和第二反射結構9的高度與第一oled器件2和第二oled器件10之間的間距相等,這樣,第一反射結構3和第二反射結構9可以將第一oled器件2和第二oled器件10所發出的光線全部反射至第一導光結構5和第二導光結構7,且第一導光結構5和第二導光結構7所接收到的光線的數量相同,從而可以提高顯示面板兩側的顯示畫面的亮度,且顯示面板兩側的顯示面板的亮度相同。
以下結合圖5對顯示面板的制作過程作詳細說明,如圖5所示,所述顯示面板的制作過程包括:通過實施例1提供的顯示基板的制作方法形成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將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進行對盒,以形成顯示面板。
實施例3
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括實施例2提供的顯示面板。所述顯示裝置可以為電子紙、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機、數碼相框等任何具有顯示功能的產品或部件。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實施方式僅僅是為了說明本發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然而本發明并不局限于此。對于本領域內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實質的情況下,可以做出各種變型和改進,這些變型和改進也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