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電力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供電裝置。
背景技術:
電力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生產生活都離不開電。一般的電器使用時需要通過將插頭插入插座中取電使用,由于插孔與供電針頻繁接觸,加上人手動推擠,供電針非常容易磨損、彎折,此時更換供電針十分麻煩,而且影響正常用電。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供電裝置,其能夠解決上述現在技術中的問題。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發明的一種供電裝置,包括由平臺和柱體組成的框架以及設置在所述框架內的變動組件,所述變動組件內部設有容納腔,所述容納腔內頂壁左右延長設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內左右延長設有第一螺形桿,所述第一螺形桿上螺形配合連接有第一滑塊,所述變動組件底部端面中部設有頂部與所述容納腔貫穿設置的過孔,所述容納腔內部設有頂部與所述第一滑塊底部固定連接的供電實行裝置,所述供電實行裝置左右兩側內相稱設有第一滑腔和第二滑腔,所述第一滑腔與所述第二滑腔之間設置有分隔層,所述第一滑腔和所述第二滑腔接近所述分隔層一側內壁設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腔和所述第二滑腔遠距所述分隔層一側內壁設有第三滑槽,每個所述第二滑槽內部設有上下延長設置的第二螺形桿,所述第一滑腔與所述第二滑腔內底壁中部均設有向下延長設置的貫穿槽,兩組所述貫穿槽之間的所述供電實行裝置內左右兩側相稱設有傳送槽且內部設有第一錐型輪,左右兩側的所述傳送槽分別與左右兩側的所述第一滑腔與所述第二滑腔底部貫穿設置,左右兩側的所述傳送槽之間的所述供電實行裝置內部設有供電馬達,所述供電馬達兩側配合連接有分別朝兩側延長設置的傳送軸件,所述傳送軸件遠距所述供電馬達一側伸到所述傳送槽內且與所述第一錐型輪固定連接,左右兩側的所述第二滑槽與所述第三滑槽之間的所述第一滑腔內配合連接有供電滑塊,所述平臺頂部端面內部設有導滑槽,所述導滑槽內配合連接有卡持件,所述卡持件右側相對的所述柱體內部設有嵌槽,所述嵌槽內部設有左側端與所述卡持件右側端面固定連接以及右側端與推送裝置配合連接的推送桿,所述卡持件頂部端面內部設有卡持槽,所述卡持槽內左右兩邊內壁上分別設置有彈性墊。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一螺形桿左側端與第一馬達配合連接,所述第一馬達外表面設置在所述第一滑槽左側端面內且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螺形桿右側端與所述第一滑槽右側內壁回轉配合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二螺形桿底部均與所述第二滑槽內底壁回轉配合連接,所述第二螺形桿頂部均設有第二馬達且配合連接,所述第二馬達外表面設置在所述第二滑槽內頂壁內且固定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二滑槽內的所述供電滑塊與所述第二螺形桿螺形配合連接,所述供電滑塊內部設有傳送腔,所述傳送槽頂部的所述供電滑塊底部設有第二錐型輪,所述第二錐型輪頂部固定設有貫穿所述供電滑塊底部端面的第一軸件且回轉配合連接,所述第一軸件頂部末梢伸到所述傳送腔內且末梢固定設有第三錐型輪,每個所述傳送腔內部均設有內側與所述第三錐型輪楔合連接的第四錐型輪,所述第四錐型輪上固定設置有上下延長設置的第二軸件,所述第二軸件頂部與所述傳送腔內頂壁回轉配合連接,所述第二軸件向下延長段貫穿所述傳送腔內底壁且回轉配合連接,所述第二軸件末梢固定連接有向下延長設置的供電插針。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柱體固定設置在所述平臺右側頂面,所述平臺上方的所述柱體左側內部設有起降滑槽,所述起降滑槽內部設有上下延長設置的起降螺形桿,所述起降螺形桿底部與所述起降滑槽內底壁回轉配合連接,所述起降螺形桿頂部與起降馬達配合連接,所述起降馬達外表面設置在所述起降滑槽內頂壁內且固定連接,所述起降螺形桿上螺形配合連接有起降滑塊,所述起降滑塊左側端面與所述變動組件右側端面固定連接。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容納腔內頂壁左右延長設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內左右延長設第一螺形桿,第一螺形桿上螺形配合連接第一滑塊,變動組件底部端面中部處設頂部與容納腔貫穿設置的過孔,容納腔內設頂部與第一滑塊底部固定連接的供電實行裝置,第一螺形桿左側端與第一馬達配合連接,第一馬達外表面設置在第一滑槽左側端面內且固定連接,第一螺形桿右側端與第一滑槽右側內壁回轉配合連接,從而實現自動控制第一滑腔與第二滑腔內的供電插針變動控制工作。
2.通過供電實行裝置左右兩側內相稱設第一滑腔和第二滑腔,第一滑腔與第二滑腔之間設置有分隔層,第一滑腔和第二滑腔接近分隔層一側內壁設第二滑槽,第一滑腔和第二滑腔遠距分隔層一側內壁設第三滑槽,第二滑槽內均設上下延長設置的第二螺形桿,第一滑腔與第二滑腔內底壁中部均設向下延長設置的貫穿槽,兩組貫穿槽之間的供電實行裝置內左右兩側相稱設傳送槽且內設第一錐型輪,左右兩側的傳送槽分別與左右兩側的第一滑腔與第二滑腔底部貫穿設置,左右兩側的傳送槽之間的供電實行裝置內設供電馬達,供電馬達兩側配合連接分別朝兩側延長設置的傳送軸件,傳送軸件遠距供電馬達一側伸到傳送槽內且與第一錐型輪固定連接,左右兩側的第二滑槽與第三滑槽之間的第一滑腔內配合連接供電滑塊,從而實現左右兩側的供電滑塊帶動左右兩側的供電插針推送工作,在不需要供電作業時,兩側的供電插針均縮入供電實行裝置內,提高安全性,同時方便左右供電插針的變動工作。
3.通過第二滑槽內的供電滑塊與第二螺形桿螺形配合連接,供電滑塊內設傳送腔,傳送槽頂部的供電滑塊底部設第二錐型輪,第二錐型輪頂部固定設貫穿供電滑塊底部端面的第一軸件且回轉配合連接,第一軸件頂部末梢伸到傳送腔內且末梢固定設第三錐型輪,每個傳送腔內部均設內側與第三錐型輪楔合連接的第四錐型輪,第四錐型輪上固定設置上下延長設置的第二軸件,第二軸件頂部與傳送腔內頂壁回轉配合連接,第二軸件向下延長段貫穿傳送腔內底壁且回轉配合連接,第二軸件末梢固定連接向下延長設置的供電插針,從而實現變動連接以及傳送控制。
4.本發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當一側供電插針損壞時,能實現左右兩側的供電插針快速變動工作,在未供電時,兩側供電插針均位于供電實行裝置內,提高了設備使用安全性,同時能自動控制調節供電位置,提高供電效率以及供電準確性。
附圖說明
為了易于說明,本發明由下述的具體實施例及附圖作以詳細描述。
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供電裝置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供電實行裝置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第二滑腔內的供電插針伸出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供電實行裝置移動到容納腔最右側位置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第一滑腔內的供電插針伸出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圖2中a-a處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6所示,本發明的一種供電裝置,包括由平臺6和柱體5組成的框架以及設置在所述框架內的變動組件7,所述變動組件7內部設有容納腔71,所述容納腔71內頂壁左右延長設有第一滑槽72,所述第一滑槽72內左右延長設有第一螺形桿721,所述第一螺形桿721上螺形配合連接有第一滑塊723,所述變動組件7底部端面中部設有頂部與所述容納腔71貫穿設置的過孔711,所述容納腔71內部設有頂部與所述第一滑塊723底部固定連接的供電實行裝置8,所述供電實行裝置8左右兩側內相稱設有第一滑腔81和第二滑腔82,所述第一滑腔81與所述第二滑腔82之間設置有分隔層83,所述第一滑腔81和所述第二滑腔82接近所述分隔層83一側內壁設有第二滑槽87,所述第一滑腔81和所述第二滑腔82遠距所述分隔層83一側內壁設有第三滑槽88,每個所述第二滑槽87內部設有上下延長設置的第二螺形桿871,所述第一滑腔81與所述第二滑腔82內底壁中部均設有向下延長設置的貫穿槽84,兩組所述貫穿槽84之間的所述供電實行裝置8內左右兩側相稱設有傳送槽85且內部設有第一錐型輪851,左右兩側的所述傳送槽85分別與左右兩側的所述第一滑腔81與所述第二滑腔82底部貫穿設置,左右兩側的所述傳送槽85之間的所述供電實行裝置8內部設有供電馬達86,所述供電馬達86兩側配合連接有分別朝兩側延長設置的傳送軸件861,所述傳送軸件861遠距所述供電馬達86一側伸到所述傳送槽85內且與所述第一錐型輪851固定連接,左右兩側的所述第二滑槽87與所述第三滑槽88之間的所述第一滑腔81內配合連接有供電滑塊89,所述平臺6頂部端面內部設有導滑槽61,所述導滑槽61內配合連接有卡持件62,所述卡持件62右側相對的所述柱體5內部設有嵌槽52,所述嵌槽52內部設有左側端與所述卡持件62右側端面固定連接以及右側端與推送裝置521配合連接的推送桿522,所述卡持件62頂部端面內部設有卡持槽621,所述卡持槽621內左右兩邊內壁上分別設置有彈性墊6211,從而實現卡持件62左右移動工作,自動調節供電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螺形桿721左側端與第一馬達722配合連接,所述第一馬達722外表面設置在所述第一滑槽72左側端面內且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螺形桿721右側端與所述第一滑槽72右側內壁回轉配合連接,從而實現自動控制第一滑腔81與第二滑腔82內的供電插針841變動控制工作。
其中,所述第二螺形桿871底部均與所述第二滑槽87內底壁回轉配合連接,所述第二螺形桿871頂部均設有第二馬達872且配合連接,所述第二馬達872外表面設置在所述第二滑槽87內頂壁內且固定連接,從而實現通過左右兩側的第二馬達872分別控制左右兩側的供電滑塊89上下工作。
其中,所述第二滑槽87內的所述供電滑塊89與所述第二螺形桿871螺形配合連接,所述供電滑塊89內部設有傳送腔891,所述傳送槽85頂部的所述供電滑塊89底部設有第二錐型輪895,所述第二錐型輪895頂部固定設有貫穿所述供電滑塊89底部端面的第一軸件896且回轉配合連接,所述第一軸件896頂部末梢伸到所述傳送腔891內且末梢固定設有第三錐型輪894,每個所述傳送腔891內部均設有內側與所述第三錐型輪894楔合連接的第四錐型輪892,所述第四錐型輪892上固定設置有上下延長設置的第二軸件893,所述第二軸件893頂部與所述傳送腔891內頂壁回轉配合連接,所述第二軸件893向下延長段貫穿所述傳送腔891內底壁且回轉配合連接,所述第二軸件893末梢固定連接有向下延長設置的供電插針841,從而實現變動連接以及傳送控制。
其中,所述柱體5固定設置在所述平臺6右側頂面,所述平臺6上方的所述柱體5左側內部設有起降滑槽51,所述起降滑槽51內部設有上下延長設置的起降螺形桿511,所述起降螺形桿511底部與所述起降滑槽51內底壁回轉配合連接,所述起降螺形桿511頂部與起降馬達513配合連接,所述起降馬達513外表面設置在所述起降滑槽51內頂壁內且固定連接,所述起降螺形桿511上螺形配合連接有起降滑塊512,所述起降滑塊512左側端面與所述變動組件7右側端面固定連接,從而實現變動組件7的上下移動工作。
初始狀態時,第一滑腔81和第二滑腔82內的供電滑塊89分別位于第一滑腔81和第二滑腔82內的最頂部位置,此時,左右兩側的供電滑塊89分別帶動左右兩側的供電插針841最大程度伸到第一滑腔81和第二滑腔82且底部端均完全位于左右兩側的貫穿槽84內,此時,起降滑塊512位于起降滑槽51內的最頂部位置,同時,卡持件62位于導滑槽61內的最右側位置,此時,第一滑塊723位于第一滑槽72內的最左側位置,同時,帶動供電實行裝置8位于容納腔71內的最左側位置,此時,第二滑腔82下方的貫穿槽84位于過孔711頂部的正上方位置。
當需要供電時,首先將用電器安裝入卡持件62頂部的卡持槽621內,然后通過右側第二滑槽87內頂部的第二馬達872帶動右側第二滑槽87內的第二螺形桿871回轉,由右側第二滑槽87內的第二螺形桿871帶動右側第二滑腔82內的供電滑塊89沿右側第二滑槽87以及右側第三滑槽88底部方向滑,直至如圖3所示第二滑腔82內的供電滑塊89滑到第二滑腔82內的最底部位置,此時,右側供電滑塊89底部的第二錐型輪895最大程度伸到右側的傳送槽85內且與右側的傳送槽85內的第一錐型輪851楔合連接,同時,右側供電滑塊89底部的供電插針841經過過孔711后最大程度伸出變動組件7的底部端面外,此時,控制右側第二滑槽87內頂部的第二馬達872停止回轉,同時,控制供電馬達86回轉,由供電馬達86帶動傳送軸件861以及右側傳送軸件861延長末梢的第一錐型輪851回轉,由右側第一錐型輪851帶動右側的第二錐型輪895回轉,由右側的第二錐型輪895帶動右側的第二錐型輪895頂部的第一軸件896以及右側供電滑塊89內的第一軸件896頂部的第三錐型輪894,由右側供電滑塊89內的第三錐型輪894帶動右側供電滑塊89內第四錐型輪892以及第二軸件893回轉,然后由右側供電滑塊89內第二軸件893帶動右側供電滑塊89底部的供電插針841回轉,然后通過起降馬達513帶動起降螺形桿511回轉,由起降螺形桿511帶動起降滑塊512以及起降滑塊512左側的變動組件7向下移動實現右側供電插針841供電工作;
當需要變動左側供電插針進行供電時,首先通過第一馬達722帶動第一螺形桿721回轉,由第一螺形桿721帶動第一滑塊723沿第一滑槽72右側方向滑,同時,由第一滑塊723帶動供電實行裝置8朝容納腔71內的右側方向滑,直至如圖4所示第一滑塊723移動到第一滑槽72內的最右側位置,同時,供電實行裝置8移動到容納腔71內的最右側位置,此時,第一滑腔81下方的貫穿槽84位于過孔711頂部的正上方位置,然后將用電器安裝入卡持件62頂部的卡持槽621內,接著通過左側第二滑槽87內頂部的第二馬達872帶動左側第二滑槽87內的第二螺形桿871回轉,由左側第二滑槽87內的第二螺形桿871帶動第一滑腔81內的供電滑塊89沿左側第二滑槽87以及左側第三滑槽88底部方向滑,直至如圖5所示第一滑腔81內的供電滑塊89滑到第一滑腔81內的最底部位置,此時,左供電滑塊89底部的第二錐型輪895最大程度伸到左側的傳送槽85內且與左側的傳送槽85內的第一錐型輪851楔合連接,同時,左側供電滑塊89底部的供電插針841經過過孔711后最大程度伸出變動組件7的底部端面外,此時,控制左側第二滑槽87內頂部的第二馬達872停止回轉,同時,控制供電馬達86回轉,由供電馬達86帶動傳送軸件861以及左側傳送軸件861延長末梢的第一錐型輪851回轉,由左側第一錐型輪851帶動左側的第二錐型輪895回轉,由左側的第二錐型輪895帶動左側的第二錐型輪895頂部的第一軸件896以及左側供電滑塊89內的第一軸件896頂部的第三錐型輪894,由左側供電滑塊89內的第三錐型輪894帶動左側供電滑塊89內第四錐型輪892以及第二軸件893回轉,然后由左側供電滑塊89內第二軸件893帶動左側供電滑塊89底部的供電插針841回轉,然后通過起降馬達513帶動起降螺形桿511回轉,由起降螺形桿511帶動起降滑塊512以及起降滑塊512左側的變動組件7向下移動實現左側供電插針841供電工作;
當需要調節供電位置時,通過控制推送裝置521帶動推送桿522推送移動,由推送桿522帶動卡持件62沿導滑槽61滑實現供電位置調節。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容納腔內頂壁左右延長設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內左右延長設第一螺形桿,第一螺形桿上螺形配合連接第一滑塊,變動組件底部端面中部處設頂部與容納腔貫穿設置的過孔,容納腔內設頂部與第一滑塊底部固定連接的供電實行裝置,第一螺形桿左側端與第一馬達配合連接,第一馬達外表面設置在第一滑槽左側端面內且固定連接,第一螺形桿右側端與第一滑槽右側內壁回轉配合連接,從而實現自動控制第一滑腔與第二滑腔內的供電插針變動控制工作。
2.通過供電實行裝置左右兩側內相稱設第一滑腔和第二滑腔,第一滑腔與第二滑腔之間設置有分隔層,第一滑腔和第二滑腔接近分隔層一側內壁設第二滑槽,第一滑腔和第二滑腔遠距分隔層一側內壁設第三滑槽,第二滑槽內均設上下延長設置的第二螺形桿,第一滑腔與第二滑腔內底壁中部均設向下延長設置的貫穿槽,兩組貫穿槽之間的供電實行裝置內左右兩側相稱設傳送槽且內設第一錐型輪,左右兩側的傳送槽分別與左右兩側的第一滑腔與第二滑腔底部貫穿設置,左右兩側的傳送槽之間的供電實行裝置內設供電馬達,供電馬達兩側配合連接分別朝兩側延長設置的傳送軸件,傳送軸件遠距供電馬達一側伸到傳送槽內且與第一錐型輪固定連接,左右兩側的第二滑槽與第三滑槽之間的第一滑腔內配合連接供電滑塊,從而實現左右兩側的供電滑塊帶動左右兩側的供電插針推送工作,在不需要供電作業時,兩側的供電插針均縮入供電實行裝置內,提高安全性,同時方便左右供電插針的變動工作。
3.通過第二滑槽內的供電滑塊與第二螺形桿螺形配合連接,供電滑塊內設傳送腔,傳送槽頂部的供電滑塊底部設第二錐型輪,第二錐型輪頂部固定設貫穿供電滑塊底部端面的第一軸件且回轉配合連接,第一軸件頂部末梢伸到傳送腔內且末梢固定設第三錐型輪,每個傳送腔內部均設內側與第三錐型輪楔合連接的第四錐型輪,第四錐型輪上固定設置上下延長設置的第二軸件,第二軸件頂部與傳送腔內頂壁回轉配合連接,第二軸件向下延長段貫穿傳送腔內底壁且回轉配合連接,第二軸件末梢固定連接向下延長設置的供電插針,從而實現變動連接以及傳送控制。
4.本發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當一側供電插針損壞時,能實現左右兩側的供電插針快速變動工作,在未供電時,兩側供電插針均位于供電實行裝置內,提高了設備使用安全性,同時能自動控制調節供電位置,提高供電效率以及供電準確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