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汽車電池散熱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彎曲式電池冷卻進風風道,適用于電動汽車。
背景技術:
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給汽車制造業帶來了嚴重的挑戰,為此各國汽車企業都高度重視電動汽車的開發。電池作為電動汽車上的重要能量輸出部件,其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電動汽車的整體性能。當前,動力電池對自身工作溫度要求苛刻,因此需要對電池的冷卻進行精益設計。
對于風冷電池,現有電池冷卻技術多關注電池包自身的冷卻,具體是針對電池包內部冷卻結構進行設計,往往忽略掉了電池包冷卻風道對電池冷卻的影響。實際上風冷電池冷卻不僅需要精益的電池包內部冷卻結構設計,還需要對電池包冷卻風道,尤其是對電池包入口進風風道進行詳細的結構設計。現有技術中雖有少部分考慮了電池包入口進風風道對電池冷卻影響,但其只考慮直風道條件,而實際冷卻風道受整車空間布置限制,其進氣風道往往是流向突變的彎曲風道,冷卻風經過彎曲風道時受自身流動慣性影響導致其在電池包入口處分布極不均勻,進而影響電池包內部的冷卻。
綜上,電池冷卻包入口進風風道的結構型式影響著電池冷卻包內氣體流速、氣流分布及冷卻均勻性,對電池冷卻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能研發一種既兼顧整車空間需求又能確保電池冷卻包內氣體流速、氣流分布及冷卻均勻性的彎曲式電池冷卻進風風道,必將推動電池冷卻的快速發展,具有潛在的市場價值。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就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彎曲式電池冷卻進風風道,既保證了電池包入口進氣均勻,還提高了電池冷卻能力。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現結合附圖說明如下:
一種彎曲式電池冷卻進風風道,由U型風道、設置在風道兩端的冷卻風道出口6和冷卻風道進口7構成;
所述風道順著進風流向以風道中部為界分成前風道1和后風道2兩部分,后風道2內設長導流板3、短導流板Ⅰ4和短導流板Ⅱ5;所述冷卻風道進口7與外圍進風管路開口相連;所述冷卻風道出口6與電池包進風口開口相連;
所述長導流板3始端位于后風道2前部彎曲端,長導流板3終端與短導流Ⅰ4和短導流Ⅱ5始端對齊,長導流板3兩側分氣量相等;所述短導流Ⅰ4和短導流Ⅱ5長度相等且與冷卻風道中心線方向平行,短導流Ⅰ4和短導流Ⅱ5前端與長導流板3末端將氣流再次分成四個分支,且四個分支氣流量相等。
所述長導流板3的位置和導流角度由后風道2內氣流走向和空間限值確定。
所述短導流板4和5的位置根據后風道2內氣流走向和空間限值確定。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通過在“U”型電池包進風道內置導流板,借助導流板的氣體分流導流作用,解決了電池包入口冷卻氣體由于電池包彎曲進風道走向急劇變化引起的進氣不均勻問題,改善了電池包入口進氣均勻性,提高了電池冷卻能力。本發明在降低風噪的同時提升了電池的冷卻性能,延長的電池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彎曲式電池冷卻進風風道的頂部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彎曲式電池冷卻進風風道的軸側結構示意圖。
圖中,1.前風道 2.后風道 3.長導流板 4.短導流板Ⅰ 5.短導流板Ⅱ 6.冷卻風道出口 7.冷卻風道進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1-2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2所示,一種彎曲式電池冷卻進風風道由U型風道、設置在風道兩端的冷卻風道出口6和冷卻風道進口7構成。所述冷卻風道進口7與外圍進風管路開口相連。所述冷卻風道出口6與電池包進風口開口相連。
如圖1所示,彎曲式電池冷卻進風風道整體結構為“U”型,整個風道順著進風流向以風道中部為界分成前風道1和后風道2兩部分。后風道2內設有導流板,導流板包含長導流板3以及短導流板Ⅰ4和短導流板Ⅱ5。長導流板3始端位于后風道2前部彎曲端,長導流板3終端與短導流板Ⅰ4和短導流板Ⅱ5始端對齊,長導流板3位置和導流角度根據后風道2內氣流走向和空間限值確定,且保證長導流板兩側分氣量相等。短導流板Ⅰ4和短導流板Ⅱ5長度相等且平行于冷卻風道中心線方向。短導流板Ⅰ4和短導流板Ⅱ5前端與長導流板3末端組成結構將氣流再次分成四個分支短導流板Ⅰ4和短導流板Ⅱ5布置位置根據后風道2內氣流走向和空間限值確定,且保證四個分支氣流量相等。
冷卻空氣從冷卻風道進口7進入“U”型風道,流經長導流板3時氣體被均勻分成兩股氣流,接著在長導流板3的導流作用下繼續向前流動,流經短導流板Ⅰ4和短導流板Ⅱ5時每股氣體再次被均勻分成兩股,最終形成四股等流量氣流,保證了從冷卻風道出口6到電池包進風口的進氣氣流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