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瓶冷卻技術領域,特別涉及電瓶充電冷卻系統。
背景技術:
在隧道建設的過程中,隧道中產出的廢料,以及需要輸送至隧道內的材料經常進出往來,隧道運輸車使用頻繁。隧道運輸車由車載電瓶提供電能以提供其動力,當電瓶內儲存的電能耗盡,需要充電。
電瓶在充電過程中會產生熱量,特別在充電的電瓶數量比較多的時候,發熱量較大,這種情況在隧道施工工地上較為常見,這存在較多的安全隱患,諸如過熱導致的自燃自爆。
因此亟待一種能減緩電瓶集中充電過程中過熱現象的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瓶充電冷卻系統,具有減緩電瓶集中充電過程中的過熱現象。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電瓶充電冷卻系統,包括熱交換水池,以及設于所述熱交換水池內的用于容置電瓶的散熱箱。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將電瓶集中放置在散熱箱中,散熱箱位于熱交換水池內,散熱箱起到阻隔電瓶和熱交換水池內的水的作用,同時電瓶充電過程中產生的熱量通過散熱箱傳導至包圍散熱箱的水中,起到降溫的作用,減緩電瓶集中充電過程中的過熱現象。
進一步,所述散熱箱包括頂部具有敞口的箱體,以及連接在所述敞口上的箱蓋。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頂部敞口的箱體便于放入以及取出電瓶,在外部環境良好,諸如天氣晴好的時候,可以打開箱蓋,加速散熱;在外部環境惡劣,如刮風下雨的時候,可以關閉箱蓋,以免雨水雜物飛入箱體內,減少可能發生的事故。
進一步,所述箱蓋的一側與箱體的邊緣鉸接并可繞鉸接處翻轉。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使箱蓋繞鉸接處翻轉打開和閉合頂部敞口的方式,在操作上比較方便。
進一步,所述箱蓋的側邊鉸接有支桿,箱體的邊緣設有卡孔,當所述箱蓋開啟時,所述支桿可繞其與箱蓋鉸接處轉動以使支桿的另一端卡入卡孔中以支撐所述箱蓋維持開啟狀態。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打開箱蓋后,旋轉支桿使其端部卡入卡孔內以定位,此時支桿與箱體的邊緣以及箱蓋構成三角形支撐結構,能夠保持箱蓋開啟的狀態,操作簡便。
進一步,所述箱體設有供充電線纜穿入的集線孔。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充電線纜從集線孔集中穿入散熱箱內,充電線纜規整,利于接線拆線,減少線纜雜亂交錯帶來的不便。
進一步,所述集線孔設置在箱體上靠近箱蓋與箱體鉸接一側。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操作人員打開箱蓋往往位于遠離箱蓋與箱體鉸接的一側,將集線孔設置在箱體上靠近箱蓋與箱體鉸接一側,線纜的布置不影響操作人員的操作,另外也有利于保障操作人員的人身安全。
進一步,所述熱交換水池還連通有冷卻水池,熱交換水池與冷卻水池之間水循環。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熱交換水池的水與散熱箱熱交換升溫,通過與連通的冷卻水池進行水循環,及時將新的較低溫度的冷水補充進熱交換水池,維持熱交換水池對散熱箱的持續的散熱功能,較高溫度的水流入冷卻水池內自然散熱,可循環利用。
進一步,所述熱交換水池位于地表,所述冷卻水池位于地下。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熱交換水池位于地表,便于電瓶的運輸,安放與拿取,地下的溫度相較地表溫度低,將冷卻水池設置于地下環境中,能加快冷卻水池的散熱速率。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過將電瓶集中放置于散熱箱中,散熱箱放置于熱交換水池內,由水與箱體持續進行熱交換,以及冷卻水池與熱交換水池內的水持續的循環,使電瓶在集中充電過程中能持續地得到散熱,減緩電瓶集中充電過程中的過熱現象。
附圖說明
圖1是電瓶充電冷卻系統結構示意圖;
圖2熱交換水池與冷卻水池連接示意圖;
圖3是散熱箱結構示意圖;
圖4是箱蓋與支桿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中,1、冷卻水池;2、熱交換水池;3、散熱箱;4、電機;5、抽水泵;6、輸水管;7、出水管;8、支撐板;9、集線孔;10、箱蓋;11、支桿;12、連接件;13、短軸;14、箱體;15、卡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一種實施方式的電瓶充電冷卻系統,包括冷卻水池1,冷卻水池1位于地表下,具有良好的散熱效果,在冷卻水池1上方設有一個熱交換水池2,熱交換水池2位于地表上,熱交換水池2內放有容置電瓶的散熱箱3。散熱箱3起到阻隔電瓶和熱交換水池2內的水的作用,同時電瓶充電過程中產生的熱量通過散熱箱傳導至包圍散熱箱3的水中,起到降溫的作用,減緩電瓶集中充電過程中的過熱現象。
如圖2所示,在冷卻水池1側壁上安裝有一個電機4,電機4上安裝有與其配合工作的抽水泵5,抽水泵5連接著輸水管6,輸水管6抽水一端置于冷卻水池1底部,另一端置于熱交換水池2底部,電機4工作時,冷卻水池1里面的水往上抽往熱交換水池2中。電瓶充電過程中產生的熱量通過散熱箱3傳導至包圍散熱箱3的水中,熱交換水池2中的水通過連接冷卻水池1與熱交換水池2的出水管7從熱交換水池2中流向冷卻水池1中,起到降溫作用。熱交換水池2下方固定有一塊支撐板8,增加熱交換水池2與地表的受力面積。
如圖3所示,散熱箱3包括箱體14,箱體14上方置有箱蓋10,箱蓋10的一側與箱體14的邊緣鉸接并可繞鉸接處翻轉,當箱蓋10翻起時箱體14處于敞口狀態。箱蓋10的側邊鉸接有支桿11,箱體14的邊緣設有卡孔15,當所述箱蓋10開啟時,所述支桿11可繞其與箱蓋10鉸接處轉動以使支桿11的另一端卡入卡孔15中以支撐所述箱蓋10維持開啟狀態,圖中為方便顯示卡孔15,與之對應的支桿11被收縮進箱蓋10側面。在箱體14上靠近箱蓋10與箱體14鉸接一側設置有集線孔9,充電線纜從集線孔9集中穿入散熱箱3內,充電線纜規整,利于接線拆線,減少線纜雜亂交錯帶來的不便。
如圖4所示,箱蓋10側面設有連接件12,支桿11通過與連接件12上的短軸13鉸接在一起。支桿11可繞短軸13轉動。在箱蓋10合上時,支桿11可旋轉收放在箱蓋10一側,便于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