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動車輛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插接機構及電動車輛。
背景技術:
目前,為了充電的便利性,越來越多的電動車輛使用便攜式電能存儲設備,例如便攜式動力電池。電能存儲設備與電動車輛之間的插接機構一般為可插拔插接機構,這樣可以更方便地取下電能存儲設備。然而,當將電能存儲設備從車輛上移除之后,安裝于車輛上的插接部及電能存儲設備上的插接部,都將暴露在空氣中。特別是電能存儲設備上的插接部,由于電能存儲設備要各處轉移,難免接觸到各種環境,電能存儲設備上的插接部容易被外界污染。這樣,將影響插接機構的導電性能,甚至導致電路無法接通。可見,現有的插接機構存在容易被污染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插接機構及電動車輛,以解決現有插接機構存在容易被污染的問題。
第一方面,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插接機構,包括:
第一插接部,包括第一座體,所述第一座體上設置有兩個插接孔,所述兩個插接孔的內側壁分別形成第一正電極及第一負電極,每個所述插接孔內還設置有與插接孔相適應且用于覆蓋插接孔的防塵蓋體,每個所述防塵蓋體通過彈性部件與所述第一插接部連接;
第二插接部,包括第二座體,所述第二座體上設置有與所述兩個插接孔相配合的兩個插入柱,所述兩個插入柱的外側壁分別形成第二正電極及第二負電極,所述插入柱插入所述插接孔時,所述插入柱將所述防塵蓋體抵壓入所述插接孔內,所述插入柱的第二電極與所述插接孔的第一電極進行電性連接。
第二方面,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電動車輛,包括車輛本體、電能存儲設備及插接機構,所述車輛本體與所述電能存儲設備通過所述插接機構進行機械連接及電性連接;
所述插接機構包括第一插接部及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包括第一座體,所述第一座體上設置有兩個插接孔,所述兩個插接孔的內側壁分別形成第一正電極及第一負電極,每個所述插接孔內還設置有與插接孔相適應且用于覆蓋插接孔的防塵蓋體,每個所述防塵蓋體通過彈性部件與所述第一插接部連接;所述第二插接部包括第二座體,所述第二座體上設置有與所述兩個插接孔相配合的兩個插入柱,所述兩個插入柱的外側壁分別形成第二正電極及第二負電極,所述插入柱插入所述插接孔時,所述插入柱將所述防塵蓋體抵壓入所述插接孔內,所述插入柱的第二電極與所述插接孔的第一電極進行電性連接;
所述插接機構的第一插接部設置于所述電能存儲設備上,所述插接機構的第二插接部設置于所述車輛本體上。
這樣,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在插接機構的插接孔內設置依靠彈性部件連接的防塵蓋體,在電能存儲設備接入電動車輛或從電動車輛上移除時,防塵蓋體在機械力或彈力作用下可以自動打開或關閉。可見,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具有保護插接機構,防止插接機構被污染的有益效果。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第一實施例提供的第一插接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第一實施例提供的第二插接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第一實施例提供的第一插接部彈性部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第一實施例提供的帶密封圈的防塵蓋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第二實施例提供的電池包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第二實施例提供的電池包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第一實施例
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插接機構,包括第一插接部100及第二插接部200,其中,
如圖1及圖3所示,第一插接部100,包括第一座體101,第一座體101上設置有兩個插接孔102、103,兩個插接孔102、103的內側壁分別形成第一正電極及第一負電極,每個插接孔102、103內還設置有與插接孔102、103相適應且用于覆蓋插接孔102、103的防塵蓋體104,每個防塵蓋體104通過彈性部件105與第一插接部100連接。
如圖2所示,第二插接部200,包括第二座體201,第二座體201上設置有與兩個插接孔102、103相配合的兩個插入柱202、203,兩個插入柱202、203的外側壁分別形成第二正電極及第二負電極,插入柱202、203插入插接孔102、103時,插入柱202、203將防塵蓋體104抵壓入插接孔102、103內,插入柱202、203的第二電極與插接孔102、103的第一電極進行電性連接。
其中,兩個插接孔102、103的內側壁分別形成第一正電極及第一負電極,可以是插接孔102的內側壁形成第一正電極,插接孔103的內側壁形成第一負電極。
其中,兩個插入柱202、203的外側壁分別形成第二正電極及第二負電極,可以是插入柱202的外側壁形成第二正電極,插入柱203的外側壁形成第二負電極。
其中,兩個插接孔102、103與兩個插入柱202、203相配合,可以是插接孔102與插入柱202相配合,插接孔103與插入柱203相配合。
其中,插入柱202、203插入插接孔102、103,可以是插入柱202插入插接孔102內,插入柱203插入插接孔103內。
其中,兩個插接孔102、103的橫截面形狀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兩個插接孔102、103的橫截面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兩個插接孔102、103的橫截面形狀可以是任意幾何形狀,例如圓形、三角形、方形、橢圓形或多邊形,等等。
其中,兩個插入柱202、203的橫截面形狀及橫截面大小均分別與兩個插接孔102、103的橫截面形狀及橫截面大小相匹配,以保證有效的電性連接。
除了兩個形成第一正電極及第一負電極的插接孔102、103外,第一座體101上還可以設置接地插接孔;與之對應的,第二座體201上設置有與接地插接孔相配合的接地插入柱。
其中,防塵蓋體104的橫截面形狀及橫截面大小與插接孔102、103的橫截面形狀及橫截面大小相適應。優選的,防塵蓋體104的大小剛好覆蓋插接孔102、103,但又不阻礙防塵蓋體104在插接孔102、103內來回運動。防塵蓋體104的材料可以選擇絕緣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塑料、橡膠、陶瓷、玻璃、石英等。防塵蓋體104用于將插接孔102、103與外界環境進行隔離,具有保護插接孔102的作用。例如,可以防止灰塵、臟物進入插接孔102、103內,避免插接孔102、103受污染;還可以適當避免插接孔102、103受到直接的機械傷害;等等。
其中,防塵蓋體104可以是薄片狀,也可以是厚板狀,還可以是柱塞狀,等等。
其中,如圖3所示,彈性部件105設置于插接孔102、103內,可以是一切能伸縮的彈性部件,例如,彈性部件可以是彈簧,例如,螺旋式彈簧、碟形彈簧、環形彈簧、板彈簧、截錐渦卷彈簧或扭桿彈簧均適應。彈性部件伸展時的自由長度優選使防塵蓋體104的外表面剛好與與插接孔102、103的邊緣齊平,彈性部件壓縮時的長度優選使插接孔102、103的第一電極完全露出。
其中,彈性部件105與防塵蓋體104之間的連接部位可以是在防塵蓋體104的下表面。
具體的,兩個插接孔102、103及兩個插入柱202、203的橫截面大小均相同,橫截面形狀均為圓形。防塵蓋體104的橫截面形狀均為圓形。
其中,第一座體101上設置有兩個插接孔102、103,可以是在第一座體101上直接開設兩個插接孔102、103。
其中,第二座體201上設置有兩個插入柱202、203,可以是在第二座體201上直接設置兩個插入柱202、203。
其中,第一座體101及第二座體201的形狀可以是方形或圓形或其它圖形,可以根據第一插接部100及第二插接部200所連接載體的具體形狀進行適應性選擇。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插接機構,第一插接部100與第二插接部200分別與不同的載體固定連接,例如,可以是,第一插接部100與電能存儲設備(如電池、電池包、電池組或電瓶等)固定連接,第二插接部200與用電設備(如電動自行車、電動汽車或電機等)固定連接;還可以是,第一插接部100與用電設備固定連接,第二插接部200與供電設備固定連接;等等。
以應用于電動車輛及為電動車輛提供電能的便攜式動力電池為例,其中,插接機構的第一插接部100設置于便攜式動力電池的底部,第二插接部200設置于電動車輛上,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工作原理為:如圖3所示,當將便攜式動力電池接入電動車輛時,第二插接部200的插入柱202、203分別插入第一插接部100的插接孔102、103內,在插入柱202、203的機械力的作用下,防塵蓋體104被插入柱202、203抵壓入插接孔102、103內,彈性部件105壓縮,當便攜式動力電池安放好時,防塵蓋體104與彈性部件105一起被壓縮至插接孔102、103深處,插接孔102、103的第一電極與插入柱202、203的第二電極接觸,實現電路接通。當動力電池從電動車輛上移除時,防塵蓋體104不受插入柱202、203抵壓,彈性部件105將防塵蓋體104回彈,使得防塵蓋體104重新覆蓋插接孔102、103,實現插接孔102、103與外界環境隔離。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插接機構,將防塵蓋體通過彈性部件設置于插接孔內部,其一,防塵蓋體的活動區域僅局限于插接孔內,不會增加插接機構的體積;其二,在電能存儲設備接入電動車輛或從電動車輛上移除時,防塵蓋體在機械力或彈力作用下可以自動打開或關閉。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在插接機構的第一插接部與第二插接部斷開連接時,具有保護插接機構,防止插接機構被污染的有益效果。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插接機構,也可以將第一插接部100設置于電動車輛上,第二插接部200設置于便攜式動力電池的底部。也就是說,第一插接部100及第二插接部200分別連接的載體可以不作限定。
可選的,如圖1所示,第一座體101上設置有插接柱106,插接孔102、103開設于插接柱106上;如圖2所示,第二座體201上設置有與插接柱106相配合的第一容置腔204,插入柱202、203設置于第一容置腔204內。
其中,插接柱106可以是兩個,即插接孔102、103分別設置于兩個插接柱106上;插接柱106也可以是一個,即插接孔102、103設置于同一個插接柱106上。第一容置腔204的個數及形狀均與插接柱106的個數及形狀相配合。
該可選的實施方式通過設置插接柱106及相配合的第一容置腔204,可以提高第一插接部100與第二插接部200之間的配合度及連接穩定性。
可選的,如圖1所示,第一座體101上還設置有通信孔107,如圖2所示,第二座體201上設置有與通信孔107相配合的通信針205。
其中,通信孔107及通信針205用于實現兩載體之間的通信,以應用于電動車輛及為電動車輛提供電能的便攜式動力電池為例,為了實時監控便攜式動力電池的剩余電容或剩余電能等參數,電動車輛與便攜式動力電池之間需要建立通信。當第一插接部100與第二插接部200進行插接時,通信孔107與通信針205進行插接,實現電性連接。
其中,通信孔107及通信針205的個數應根據兩載體之間的通信協議進行適應性配置。通信孔107可以直接開設于第一座體101上。
可選的,如圖1所示,第一座體101上還設置有通信柱108,通信孔107開設于通信柱108上;如圖2所示,第二座體201上設置有與通信柱108相配合的第二容置腔206,通信針205設置于第二容置腔206內。
其中,通信柱108可以是多個,即通信針205分別設置于多個通信柱108上;通信柱108也可以是一個,即通信針205設置于同一個通信柱108上。第二容置腔206的個數及形狀均與通信柱108的個數及形狀相配合。
該可選的實施方式通過設置通信柱108及相配合的第二容置腔206,可以提高第一插接部100與第二插接部200之間的配合度及連接穩定性。
可選的,如圖1所示,第一座體101上還設置有多個定位孔109,如圖2所示,第二座體201上設置有與定位孔109相配合的定位柱207。
其中,第一座體101為方形時,可以在第一座體101的四個角分別設置一個定位孔109,定位柱207的位置及個數均與定位孔109的位置及個數相配合。
該可選的實施方式通過設置定位孔109及相配合的定位柱207,可以提高第一插接部100與第二插接部200之間的配合度及連接穩定性。
可選的,如圖4所示,防塵蓋體104外側邊緣設置有密封圈110。
該可選的實施方式,密封圈110位于防塵蓋體104與插接孔102、103內壁之間,使防塵蓋體104與插接孔102、103內側壁之間的接觸更加緊密,提高防塵蓋體104對插接孔102、103的保護效果,此外,密封圈還能起到緩沖的作用,在防塵蓋體104于插接孔102、103內來回移動時,防止防塵蓋體104的邊緣對第一電極進行刮擦,保護第一電極免受損壞。
其中,密封圈110的材料可以使用橡膠、高分子彈性體等有彈性的物質。密封圈110的厚度應當適中,太厚沒有必要,太薄又起不到緩沖、密封的效果,例如密封圈110的厚度一般可以設置在0.5毫米至2毫米之間。
可選的,防塵蓋體104外側邊緣設置有容置密封圈110的凹槽,密封圈110容置于凹槽內。
其中,密封圈110可粘合在防塵蓋體104的外側邊緣,也可以在防塵蓋體104外側邊緣設置凹槽,使密封圈110容置于凹槽內,以防止密封圈110從防塵蓋體104上脫落。
可選的,如圖2所示,第二座體201上還可以設置用于與載體連接的安裝孔208。當第二座體201為方形時,可以在第二座體201的四個角分別設置一個安裝孔208。
第二實施例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涉及一種電動車輛,包括車輛本體、電能存儲設備及插接機構,車輛本體與電能存儲設備通過插接機構進行機械連接及電性連接,插接機構的第一插接部設置于電能存儲設備上,插接機構的第二插接部設置于車輛本體上。
如圖5及圖6所示,電能存儲設備可以是兩個相互串聯連接的電池包300,電池包300設置有電池包底座301,插接機構的第一插接部100設置于電池包底座301上,插接機構的第二插接部200設置于電動車輛上。
可選的,如圖5所示,每個電池包300的頂部設置于方便使用者抓取的把手302。
插接機構的具體結構及插接機構的工作原理均與第一實施例相同。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以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