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石油開采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潛油電纜。
背景技術:
非洲尼日爾某油田具有高井溫、高含氣、其原油物性具有高凝點、粘度相對較高等特點,在油田中使用的潛油電纜在使用過程中多次出現大小扁電纜接頭處擊穿,導致電纜使用壽命較短,其中,最短的電纜使用壽命僅為129天。
潛油電纜對接處是潛油電纜中較為薄弱的環節,在高井溫、高含氣、原油凝點高、粘度相對較大的長期影響下,對接部位及其附近的護套層和絕緣層的密封性和絕緣性慢慢變差,最終導致電纜的薄弱環節處擊穿。為提高潛油電纜的薄弱環節電纜對接處耐高溫、耐高含氣的適應能力,延長潛油電纜的使用壽命,迫切需要對潛油電纜的對接結構進行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了一種潛油電纜,其能夠解決潛油電纜薄弱環節電纜對接處適應能力差,易導致擊穿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具體技術方案是:
一種潛油電纜,其包括:
第一段電纜,其包括第一導電芯、包覆在部分第一導電芯外的第一絕緣層、包覆在所述第一絕緣層外的第一護套層,部分所述第一導電芯伸出所述第一絕緣層;
第二段電纜,其包括第二導電芯、包覆在部分第二導電芯外的第二絕緣層、包覆在所述第二絕緣層外的第二護套層,部分所述第二導電芯伸出所述第二絕緣層;
當所述第一段電纜的所述第一導電芯與所述第二段電纜的所述第二導電芯對接時,伸出所述第一絕緣層的所述第一導電芯和伸出所述第二絕緣層的所述第二導電芯外套設有用于對所述第一導電芯和所述第二導電芯進行壓緊的套管,所述第一導電芯與所述第二導電芯的對接處包覆有第三絕緣層,所述第三絕緣層外套設有第一熱縮管,所述第一熱縮管外套設有第三護套層,所述第三護套層的一端設置有第二熱縮管以使所述第三護套層與所述第一段電纜固定,所述第三護套層的另一端設置有第三熱縮管以使所述第三護套層與所述第二段電纜固定。
優選地,所述第一導電芯和所述第二導電芯由銅或鋁材料制成。
優選地,所述第一熱縮管、所述第二熱縮管和所述第三熱縮管為聚烯烴材質熱收縮套管。
優選地,所述第三絕緣層包括表面涂設有F46膠的絕緣帶。
優選地,所述絕緣帶采用疊壓的方式進行繞包,每圈相互重疊40%至50%之間。
優選地,所述套管由銅制成,其呈圓管狀。
優選地,所述第三護套層包括由聚四氟乙烯制成的護套帶。
優選地,所述護套帶采用疊壓的方式進行繞包,每圈相互重疊40%至50%之間。
優選地,所述第三護套層完全包覆所述第一熱縮管。
優選地,所述第二熱縮管的一端與所述第三護套層相接觸,所述第二熱縮管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護套層相接觸。
優選地,所述第三熱縮管的一端與所述第三護套層相接觸,所述第三熱縮管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護套層相接觸。
優選地,所述第一熱縮管完全包覆露出第一護套層的第一絕緣層和露出第二護套層的第二絕緣層。
優選地,所述套管靠近所述第一絕緣層的一端與所述第一絕緣層相抵觸,所述套管靠近所述第二絕緣層的一端與所述第二絕緣層相抵觸。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具有以下顯著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中的潛油電纜對接處的熱縮管使得護套層和絕緣層的密封性和絕緣性得到了提升,進而使得潛油電纜更具耐高溫、耐高含氣的能力,從而有效提高潛油電纜的薄弱環節電纜對接處的使用壽命,解決了在高井溫、高含氣、原油物性具有高凝點、粘度相對較高等特點的油井中,潛油電纜薄弱環節大小扁電纜接頭處適應能力差的問題,提高了潛油電纜薄弱環節中對接處耐高溫、耐高含氣適應力,使其不易被擊穿,最終延長了潛油電纜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在此描述的附圖僅用于解釋目的,而不意圖以任何方式來限制本實用新型公開的范圍。另外,圖中的各部件的形狀和比例尺寸等僅為示意性的,用于幫助對本實用新型的理解,并不是具體限定本實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狀和比例尺寸。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教導下,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各種可能的形狀和比例尺寸來實施本實用新型。
圖1為本實用新型潛油電纜實施例中對接時內部的結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潛油電纜實施例中對接時外部的結構圖。
以上附圖的附圖標記:1、第一段電纜;11、第一導電芯;12、第一絕緣層;13、第一護套層;2、第二段電纜;21、第二導電芯;22、第二絕緣層;23、第二護套層;3、第一熱縮管;4、第三絕緣層;5、第二熱縮管;6、第三護套層;7、套管;8、第三熱縮管。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和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的描述,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細節。但是,在此描述的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實用新型的教導下,技術人員可以構想基于本實用新型的任意可能的變形,這些都應被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范圍。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設置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機械連接或電連接,也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的具體含義。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實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申請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請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請。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和/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為了使得潛油電纜對接處的護套層和絕緣層的密封性和絕緣性提到提升,解決潛油電纜薄弱環節電纜對接處適應能力差,易導致擊穿的問題,在本申請中提出了一種潛油電纜,圖1為本實用新型潛油電纜實施例中對接時內部的結構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潛油電纜實施例中對接時外部的結構圖,如圖1、圖2所示,該潛油電纜包括:第一段電纜1,其包括第一導電芯11、包覆在部分第一導電芯11外的第一絕緣層12、包覆在第一絕緣層12外的第一護套層13,部分第一導電芯11伸出第一絕緣層12;第二段電纜2,其包括第二導電芯21、包覆在部分第二導電芯21外的第二絕緣層22、包覆在第二絕緣層22外的第二護套層23,部分第二導電芯21伸出第二絕緣層22;當第一段電纜1的第一導電芯11與第二段電纜2的第二導電芯21對接時,伸出第一絕緣層12的第一導電芯11和伸出第二絕緣層22的第二導電芯21外套設有用于對第一導電芯11和第二導電芯21進行壓緊的套管7,第一導電芯11與第二導電芯21的對接處包覆有第三絕緣層4,第三絕緣層4外套設有第一熱縮管3,第一熱縮管3外套設有第三護套層6,第三護套層6的一端設置有第二熱縮管5以使第三護套層6與第一段電纜1固定,第三護套層6的另一端設置有第三熱縮管8以使第三護套層6與第二段電纜2固定。
本實用新型中的潛油電纜對接處的多個熱縮管使得護套層和絕緣層的密封性和絕緣性得到了提升,進而使得潛油電纜更具耐高溫、耐高含氣的能力,從而有效提高潛油電纜的薄弱環節電纜對接處的使用壽命,解決了在高井溫、高含氣、原油物性具有高凝點、粘度相對較高等特點的油井中,潛油電纜薄弱環節大小扁電纜接頭處適應能力差的問題,提高了潛油電纜薄弱環節中對接處耐高溫、耐高含氣適應力,使其不易被擊穿,最終延長了潛油電纜的使用壽命。
為了進一步了解本申請中的潛油電纜,下面將對其作進一步解釋和說明。如圖1所示,圖1中的左半部分為第一段電纜1,該第一段電纜1包括第一導電芯11、包覆在部分第一導電芯11外的第一絕緣層12、包覆在第一絕緣層12外的第一護套層13,部分第一導電芯11伸出第一絕緣層12。具體而言,第一段電纜1中的第一導電芯11由導電金屬構成,一般選用銅或鋁材料制成。第一絕緣層12將第一導電芯11的左端包覆,第一導電芯11的右端露出第一絕緣層12。第一護套層13包覆在第一絕緣層12外,第一護套層13可以僅包覆第一絕緣層12的左端部分。
圖1中的右半部分為第二段電纜2,該第二段電纜2包括第二導電芯21、包覆在部分第二導電芯21外的第二絕緣層22、包覆在第二絕緣層22外的第二護套層23,部分第二導電芯21伸出第二絕緣層22。具體而言,第二段電纜2中的第二導電芯21由導電金屬構成,一般選用銅或鋁材料制成。第二絕緣層22將第二導電芯21的左端包覆,第二導電芯21的左端露出第二絕緣層22。第二護套層23包覆在第二絕緣層22外,第二護套層23可以僅包覆第二絕緣層22的右端部分。
如圖2所示,當第一段電纜1的第一導電芯11與第二段電纜2的第二導電芯21對接時,伸出第一絕緣層12的第一導電芯11和伸出第二絕緣層22的第二導電芯21外套設有用于對第一導電芯11和第二導電芯21進行壓緊的套管7,套管7一般由銅制成,其呈圓管狀,套管7靠近第一絕緣層12的一端與第一絕緣層12相抵觸,套管7靠近第二絕緣層22的一端與第二絕緣層22相抵觸。當套管7將第一導電芯11和第二導電芯21重疊在一起壓緊連接后,套管7略微壓扁,如此,保證第一導電芯11和第二導電芯21牢牢的連接在一起。第一導電芯11與第二導電芯21的對接處包覆有第三絕緣層4,第三絕緣層4外套設有第一熱縮管3,第一熱縮管3外套設有第三護套層6,第三護套層6的一端設置有第二熱縮管5以使第三護套層6與第一段電纜1固定,第三護套層6的另一端設置有第三熱縮管8以使第三護套層6與第二段電纜2固定。具體而言,為了進一步保證密封性和絕緣性,第三絕緣層4將第一段電纜1中露出第一絕緣層12的第一導電芯11、第二段電纜2中露出第二絕緣層22的第二導電芯21以及套管7完全包覆,第三絕緣層4可以包括表面涂設有F46膠的絕緣帶,絕緣帶采用疊壓的方式進行繞包,每圈相互重疊40%至50%之間。第一熱縮管3可以完全包覆露出第一護套層13的第一絕緣層12和露出第二護套層23的第二絕緣層22。同時,第三護套層6完全包覆第一熱縮管3,第三護套層6的左右兩端均超出第一熱縮管3的兩端。第三護套層6包括由聚四氟乙烯制成的護套帶。護套帶采用疊壓的方式進行繞包,每圈相互重疊40%至50%之間。第二熱縮管5的一端與第三護套層6相接觸,第二熱縮管5的另一端與第一護套層13相接觸。第三熱縮管8的一端與第三護套層6相接觸,第三熱縮管8的另一端與第二護套層23相接觸。通過第二熱縮管5與第三熱縮管8以使得第三護套層6的兩端充分密封。第一熱縮管3、第二熱縮管5和第三熱縮管8一般可以選用聚烯烴材質熱收縮套管,當然的,第一熱縮管3、第二熱縮管5和第三熱縮管8包含的種類不限于上述描述,其它材料制成的熱縮管均可以在本實施方式中進行使用,所屬領域技術人員在本申請的技術精髓啟示下,還可能做出其他的變更,但只要其實現的功能和效果與本申請相同或相似,均應涵蓋于本申請保護范圍內。第一熱縮管3包覆在第三絕緣層4外,第三護套層6又包覆在第一熱縮管3外,兩者對第三絕緣層4起到了充分的保護作用,提高了潛油電纜薄弱環節中對接處耐高溫、耐高含氣適應力,使其不易被擊穿,絕緣性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本申請中的潛油電纜的對接過程如下,如圖1所示,在第一段電纜1的第一導電芯11和第二段電纜2的第二導電芯21對接前,將第二熱縮管5和第三熱縮管8分別安裝在對接電纜的兩側,將第一熱縮管3安裝在對接電纜的任意一側。在第一段電纜1和第二段電纜2對接時,先將第一段電纜1的第一導電芯11和第二段電纜2的第二導電芯21伸入套管7,使得第一導電芯11和第二導電芯21重疊連接在一起,然后壓緊套管7,使第一導電芯11和第二導電芯21牢牢的對接。再將第三絕緣層4的絕緣帶以二分之一疊壓的方式進行繞包,通過將第三絕緣層4將第一段電纜1中露出第一絕緣層12的第一導電芯11、第二段電纜2中露出第二絕緣層22的第二導電芯21以及套管7完全包覆,繞包時每圈可以互相重疊40%~50%,完成后將第一熱縮管3移動至第三絕緣層4處,對第一熱縮管3進行高溫熱縮處理,以使第一熱縮管3收縮。再使用第三護套層6的護套帶以二分之一疊壓的方式進行繞包,繞包時每圈可以互相重疊40%~50%,完成后將第二熱縮管5和第三熱縮管8分別移動至第三護套層6的兩端,最后對第二熱縮管5和第三熱縮管8進行高溫熱縮處理,以將第三護套層6的兩端進行充分密封和固定。通過上述過程最終形成如圖2所示的潛油電纜。該潛油電纜的對接結構可以加強電纜對接處第三護套層6和第三絕緣層4的密封性和絕緣性,使其更具耐高溫,耐高含氣的能力,從而延長的潛油電纜的使用壽命。
本說明書中的上述各個實施方式均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各個實施方式之間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參照即可,每個實施方式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方式不同之處。
本文引用的任何數字值都包括從下限值到上限值之間以一個單位遞增的下值和上值的所有值,在任何下值和任何更高值之間存在至少兩個單位的間隔即可。舉例來說,如果闡述了一個部件的數量或過程變量(例如溫度、壓力、時間等)的值是從1到90,優選從20到80,更優選從30到70,則目的是為了說明該說明書中也明確地列舉了諸如15到85、22到68、43到51、30到32等值。對于小于1的值,適當地認為一個單位是0.0001、0.001、0.01、0.1。這些僅僅是想要明確表達的示例,可以認為在最低值和最高值之間列舉的數值的所有可能組合都是以類似方式在該說明書明確地闡述了的。
除非另有說明,所有范圍都包括端點以及端點之間的所有數字。與范圍一起使用的“大約”或“近似”適合于該范圍的兩個端點。因而,“大約20到30”旨在覆蓋“大約20到大約30”,至少包括指明的端點。
披露的所有文章和參考資料,包括專利申請和出版物,出于各種目的通過援引結合于此。描述組合的術語“基本由…構成”應該包括所確定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驟以及實質上沒有影響該組合的基本新穎特征的其他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驟。使用術語“包含”或“包括”來描述這里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驟的組合也想到了基本由這些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驟構成的實施方式。這里通過使用術語“可以”,旨在說明“可以”包括的所描述的任何屬性都是可選的。
多個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驟能夠由單個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驟來提供。另選地,單個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驟可以被分成分離的多個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驟。用來描述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驟的公開“一”或“一個”并不說為了排除其他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驟。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幾個實施方式,雖然本實用新型所揭露的實施方式如上,但所述內容只是為了便于理解本實用新型而采用的實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可以在實施方式的形式上及細節上作任何的修改與變化,但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仍須以所附權利要求書所界定的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