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性連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光伏用連接器組合及其插頭。
背景技術:
電連接器被廣泛應用于各個行業中,主要用于不同電器元件之間的電連接,太陽能發電組件之間及光伏電站系統內部輸電連接,均采用對插式接電連接器。傳統的光伏連接器有正負極之分,兩者通過插套方式實現連接,一般的連接器內部都設置有一個O型密封圈,其裝在連接器正極的密封圈槽內,可以有效的起密封的作用,光伏連接器內部的密封主要利用O型密封圈的密封特性。密封圈的主要功能是:防護灰塵、水以及其他污染物的侵入;涂皮膜油的密封圈可以有效減少連接器外殼插入力。但就現有的技術而言,采用一個O型密封圈的光伏連接器會存在以下風險:如果密封圈損傷或密封圈尺寸出現偏差,光伏連接器內部無密封效果。
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型結構的連接器以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連接器組合,其具體設計方式如下:
一種連接器組合,包括插頭及與所述插頭對接的插座,所述插頭具有插頭對接部,所述插座具有用以收容所述插頭對接部的收容腔,其中,所述插頭對接部外套設有與插座緊密配合的第一、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第二密封圈沿所述插頭對接部的軸向方向依次排布。
進一步,所述第一、第二密封圈均位于所述收容腔內。
進一步,所述第一、第二密封圈均夾置于所述插頭對接部的外周面與所述收容腔的內表面之間以實現插頭對接部與收容腔的密封配合。
進一步,所述插頭對接部具有一朝向插座設置的抵接面,在所述軸向方向上所述第二密封圈與第一密封圈位于該抵接面的兩側。
進一步,收容腔內具有與抵接面對向設置的側壁,所述第二密封圈夾置于所述抵接面與所述側壁之間。
進一步,所述插頭對接部沿徑向方向向外突出形成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的外圓周面向內凹陷形成狹槽,所述第一密封圈套設于所述狹槽內,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外側突露于所述突出部的外表面。
進一步,所述抵接面形成于所述突出部靠近所述插頭對接部的插入端的一側。
進一步,所述收容腔設置有與所述突出部相匹配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具有頂壁及所述側壁;所述插頭與所述插座裝配時,所述第一密封圈緊貼所述頂壁以填充突出部與頂壁之間的間隙。
進一步,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內徑大于第二密封圈的內徑。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插頭,所述插頭具有插頭對接部,其中,所述插頭對接部外套設有與插座緊密配合的第一、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第二密封圈沿所述插頭對接部的軸向依次排布。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連接器組合內部設置有兩個密封圈,基于其特定的設置方式,雙重密封圈能夠實現連接器組合對接部徑向及軸向兩個方向上的密封,具有較為優異的密封效果。且當連接器組合中的一個密封圈存在缺陷未能較好的起到密封效果時,另一密封圈能夠彌補該密封圈的缺陷,從而有效保證連接器組合內部的密封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涉及連接器組合一種實施例的平面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涉及連接器組合一種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圖3為圖2中a部分放大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所涉及連接器組合配合后的剖面示意圖;
圖5為圖4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圖6所示為圖5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圖中,
1為插頭,2為插座;
10為插頭端子,11為插頭對接部,12為第一密封圈,13為第二密封圈,14為突出部,140為抵接面,15為卡頭,16為插頭外殼;
20為插座端子,21為收容腔,22為凹陷部,221凹陷部22的頂壁,222為凹陷部22的側壁,23為卡槽,24為插座外殼;
a、b、c均為待放大區域。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請參照圖1至圖6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的一些較佳實施方式。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涉及連接器組合一種實施例的平面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涉及連接器組合一種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圖3為圖2中a部分放大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所涉及連接器組合配合后的剖面示意圖,圖5為圖4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圖,圖6所示為圖5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本實施例的一種連接器組合,如圖所示,其包括插頭1及與插頭1對接的插座2,插頭1具有插頭對接部11,插座2具有用以收容插頭對接部11的收容腔21,其中,插頭對接部11外套設有與插座2緊密配合的第一密封圈12及第二密封圈13,第一密封圈12、第二密封圈13沿插頭對接部11的軸向方向依次排布。
在具體設計中,本實施例中的插頭對接部11為中控柱狀結構,其內部設置有插頭端子10,插座2的收容腔21內部設置有插座端子20,插頭與插座裝配時,插座端子20插入插頭對接部11內部并與插頭端子10接觸以形成插頭與插座之間的電性連接,實現連接器內部線路的聯通。即在光伏系統中,通過本實用新型連接器的配合能夠實現光伏電路中正負極的連接。
插頭1與插座2配合時,第一密封圈12、第二密封圈13均位于收容腔21的內部。第一密封圈12、第二密封圈13均夾置于插頭對接部11的外周面與收容腔21的內表面之間以實現插頭對接部11與收容腔21的密封配合。
更為具體的,插頭對接部11具有一朝向插座設置的抵接面140,在軸向方向上第二密封圈13與第一密封圈12位于該抵接面140的兩側。收容腔21內具有與抵接面140對向設置的側壁22,第二密封圈13夾置于抵接面140與側壁222之間。
插頭對接部11沿徑向方向向外突出形成突出部14,突出部14的外圓周面向內凹陷形成狹槽,第一密封圈12套設于狹槽內,第一密封圈12的外側突露于突出部14的外表面。其中,抵接面140形成于突出部14靠近插頭對接部11的插入端的一側。
本實施例中,收容腔21設置有與突出部14相匹配的凹陷部22,凹陷部22具有頂壁221及側壁222;插頭1與插座2裝配時,第一密封圈12緊貼頂壁221以填充突出部14與頂壁221之間的間隙。
結合以上結構,較為容易理解,在插頭與插座裝配過程中,插頭對接部11插入收容腔21內部,凹陷部22的側壁222對第二密封圈13形成側壓,使得第二密封圈13與抵接面140之間緊密接觸,即第二密封圈13在側壁222與抵接面140之間形成徑向密封;而第一密封圈12在突出部14與頂壁221之間形成軸向密封。當然,較為容易理解的是,在一些實施例中,插頭對接部11的外表面(非突出部14部分)與凹陷部22的頂壁亦可對第二密封圈13進行擠壓,即第二密封圈13在橫向上也可以對收容腔21與插頭對接部11之間的間隙形成軸向密封。
在插頭與插座未裝配時,第二密封圈13套設在插頭對接部11上,其可以與抵接面14不接觸。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用新型中,“軸向”即為連接器組合中心軸方向(與長度方向一致),“徑向”與“軸向”垂直。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化設計,第一密封圈12的內徑大于第二密封圈13的內徑。為了保證本實用新型中的第一、第二密封圈具有較好的密封效果,第一、第二封圈由具有彈性的材質制成;更為具體的,其由橡膠材質制成。為提高密封效果及方便裝配,兩密封圈表面涂覆有皮膜油。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插頭,插頭1具有插頭對接部11,其中,插頭對接部11外套設有與插座2緊密配合的第一密封圈12及第二密封圈13,第一密封圈12、第二密封圈13沿插頭對接部11的軸向方向依次排布。
另外,為了使得本實用新型中的插頭與插座能夠穩定的配合,插座與插座之間設置有固定機構,固定機構用于連接固定插座與插座。于本具體實施例中,固定機構包括設置在插頭上的卡頭15及設置在插座上與卡頭15相匹配的卡槽23;具體的,卡頭15具有彈性恢復功能,卡頭15端部與卡槽23內部設置有相匹配的倒扣機構。在連接器裝配后,由于倒扣機構的配合,插頭與插座緊密的連接在一起。
此外,本實用新型中,插頭還包括設置在插座外圍的插頭外殼16,插座還包括設置在插座外圍的插座外殼24。其中,插頭外殼16與插座外殼24的外形根據具體連接器的需求進行設計,其表面可設置有用于特定標示的標記。
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展示了一種插頭,其包括插頭1,插頭1具有插頭對接部11,其中,插頭對接部11外套設有與插座2緊密配合的第一密封圈12及第二密封圈13,第一密封圈12、第二密封圈13沿插頭對接部11的軸向方向依次排布。
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